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畜牧业论文范例【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53113

【导言】此例“畜牧业论文范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畜牧论文【第一篇】

高床旱养就是将肉鸭放置在专门的网面上,离开陆地和水源,用水槽来自动提供饮水,人工进行喂养的一种方式。该项技术对于肉鸭饲养有很多重要的意义。

(一)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高床旱养后,肉鸭活动空间减少,从而降低了活动能耗,一般比传统散养可降低至左右的能量消耗。每天,饲养人员将配置好的饲料放到料桶里面,任由鸭子自由采食,饮用水由水槽自动供给,饲养人员每天只需要定时观察,适时添加水量即可,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一个饲养员一般可以饲养8000只肉鸭。并且,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鸭舍内不需铺垫料,也节省了垫料的花销。

(二)易打扫,减少疫病发生,降低环境污染

高床旱养中,肉鸭的粪便通过塑料网流到地面,隔离了肉鸭与粪便的接触,进一步降低了通过粪便传播疫病的风险。而且,现在很多河流和鱼塘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高床旱养的鸭子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饮用卫生的自来水,大大降低了传染疾病的机率。它们的粪便会集中进行专门的处理,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提高肉鸭品质

在饲养过程中,室内温度调控到适宜肉鸭生产的水平,这样,温度比较均匀良好,鸭子也不会出现扎堆的现象,羽毛可保持洁净。管理起来也十分方便,饲养人员只需按时喂养、添食,定时打扫,大大降低了劳动作业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肉鸭的疫病也就相应减少了,从而也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肉鸭的品质就会有所提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规范控制好饲料内药品的添加,遵守休药期的相关规定,控制住肉鸭体内的药物残留量,逐步向无公害鸭肉制品发展,就可以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高床旱养肉鸭的具体措施

(一)选种,搭建鸭舍

首先,要选择性情温驯、好静、不爱活动、喜群居、生长快、适应性强、育肥性能好的肉鸭。代表有北京鸭、樱桃谷鸭、高邮鸭、枫叶鸭这几种。选定好肉鸭后,要开始搭建鸭舍。鸭舍要具备干燥、通风采光好、水源较充足、环境安静等特点。然后,在鸭舍内搭建好网床。网床一般高米,宽3到4米,长基本与鸭舍等长。一般分为单列式和双列式两种。网床要采用木架作为横梁,上面再铺上竹片(或者塑料网格)。竹片间距要根据肉鸭的大小而制定,育雏竹片间距1cm,中鸭竹片间距2cm。网床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雏鸭20只到25只左右,中鸭5到7只左右。网床下面相应的设置水沟或水泥地,水泥地要呈半倾斜状态,便于冲洗打扫,保持舍内的干净卫生。

(二)管理营造适宜肉鸭生长的环境

首先,对于鸭苗到达鸭舍后,要把它们送到温度在32-33℃的育雏网床上,及时喂给鸭苗事先准备好的饮用水。饮水中添加了维生素和电解质利于鸭苗的生长。鸭苗饮水后就可让它们学着采食饲料了。育雏鸭鸭舍温度要根据雏鸭的日龄适时调控。1到3日为30至31℃,4到7日调到28至30℃,8到14日调到25至28℃,以后就基本保持在20至25℃。特别要注意对鸭舍的温度调节,冬天要防寒做好保暖工作,夏天要将降温防暑工作做到位。气温最高时要喷水降温,缓解鸭群的不适感。然后,注意鸭舍内的光照,在距离网床2米高的地方,平均200只鸭子设置一只15至20瓦大小的灯用于照明。对于1到7天的雏鸭要采取24小时全光照,第8天开始直到出栏阶段,每天要1小时黑暗,其余23小时进行光照,增长鸭子的采食时间。室内湿度第一周要保持在70%左右,随后保持在60%至65%左右的范围内即可。最后,要每天保持鸭舍的卫生整洁。网床要每天打扫,使肉鸭活动的地方保持干净。地面可以三天进行一次彻底清扫。对于饮水槽、食槽要经常进行清洗,保持卫生,避免因卫生问题造成的疫病。

(三)喂养及育肥管理、防疫管理

饲养前要对鸭舍进行严格消毒,可使用氢氧化钠进行消毒。雏鸭3日龄左右,应用病毒性肝炎活苗皮下注射免疫。5~10日龄,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苗皮下或肌肉注射。15 日龄,禽流感H5H9双价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在饲养过程中,饮水中可添加%高锰酸钾溶液,饲料中添加%-1%的磺胺二甲嘧啶,连续3 到5天,防治疫病发生。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二篇】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在我国重视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畜牧业保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列为农业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畜牧业风险以及损失的分散,是政府支农的新尝试。为显现畜牧业保险的作用,帮助增强畜牧业防范和抵抗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主动开展畜牧业政策性保险,逐步确立畜牧业保险政策的措施,还为督促建立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综合信息平台做着辅助工作,有利于打消养殖户的投保顾虑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形象和威望。但是,由于配套的法律法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养殖效益逐年下降,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式,又畜牧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慢,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同时道德风险、逆选择等提高了畜牧业保险的成本,农民在价格上表现的劣势显现,难以负担沉重的保费,导致需求不足,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畜牧业完全的市场化运行,提高了对国家和政府的要求,政府补贴经营费用和保费的负担,容易致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压力巨大。

2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

2.1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其进行修正,《畜牧法》和《保险法》确立时间早,均未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又未作出修改,更新速度慢,与现实社会相比有些脱节,政府也没有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特点来拟定具体的畜牧业保险法,难以应对最新的畜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发展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带来诸多困难。畜牧业容易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属高风险行业,一旦发生巨大灾情或疫情,又没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保险公司的资金难以满足赔偿需要。

2.2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畜牧业保险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畜牧业方面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政府出资占绝大部分,农民对畜牧业保险的费用投入较少,负担较轻。如在美国、法国,政府对农民所交保险费会出高达50%~80%的保费补贴;日本、加拿大、韩国开展的畜牧业保险事业,政府不仅出资补贴事业运营经费,对积极投保的农牧民国库30%~50%的补贴保费,而且政府还提供保险的再支持。然而,我国政府对畜牧业保险补贴的费用补贴极少,相应的规定支持的法律措施也没有出台,信贷支持方面的比例覆盖面也只有30%左右,还有一些因为执行力度和操作不到位,资金支持就更得不到保障了。所以,畜牧业保险的机构因缺少创业资金而难以运营。

2.3宣传力度不够,引导防护机制有缺陷

畜禽养殖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乡村或者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缺少接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养殖户大多是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领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理解复杂的保险条款,而政策性保险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目前只有电视或者广播等单一的方式,也只是浅层次的提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政府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宣传工作的不重视,使投保率难以保障,还容易引起农民对政策性保险的误解,致使畜牧业保险受阻。引导力度不够,相应的防护机制不健全,养殖户自身很难发现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风险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难以提起农民对畜禽养殖的信心,不利于畜牧业发展。

2.4养殖户和保险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制造的巨大的障碍

政策性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高补贴以及一些免税政策对养殖户和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财富收入,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诱惑,因为养殖户只需要付出很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如养殖户往往选择风险较大的标的进行投标,对风险较小的标的不投标),容易让他们为获得补贴赔偿金去选择不努力预防风险和灾害管理,从而加剧道德风险的发生致使政府补贴下的畜牧业保险效率低下。同样的保险公司也存在这种情况,保险公司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会自觉选择更利于其获得更多政府补贴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真正考虑畜牧业的发展,经营管理补贴费用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会带来市场的供给过剩,容易带来市场波动,而其损失又得由养殖户和保险公司来承担。结果必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国家也会蒙受损失。

2.5政府为提高畜牧业保险的参保率,强迫农民参保

从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农业保险实践中得出经验,保险业要求符合大数原则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分摊风险的特性,同时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参保率,所以,为了畜牧业的正常推行,畜牧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选择适当推行强制性投保方式,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参保率。另外,农民及商业保险公司二者不能自发达成协议,适当的强制性投保是推动农业保险制度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适当的强制性投保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制度,实际执行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政府官员为谋取私利,使执行过程变得复杂、艰难,用欺骗或者打压的手段,强迫农民参保。

3推进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工作的建议

3.1健全畜牧业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应该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特点,尽快出台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法律法规,使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有法可依。就政府自身而言,首先是应该做到遵循指导思想和原则,积极履行在畜牧业保险中应该发挥的职能;接下来由政府、保险公司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协商,研究确定关于畜牧业补贴的种类、范围和标准;还有明确对以下事物的明确规定也是当务之急:对畜牧业保险的组织形式、性质、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理赔条件、补贴力度、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政府作用、农民参与方式、保费分担原则、巨灾风险的控制、异常灾害超赔资金处理方式、税收、有关部门配合、对政府、保险公司与养殖户需要行使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同时政府要实事求是,规范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方便人们的参保手续及赔付程序,使养殖户享受到优质的承保、理赔服务。

3.2加强畜牧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保障

针对目前我国在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还非常有限的问题,我国政府就更该利用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来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着力提高农村保险覆盖面,为经营畜牧业保险机构和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民提供免税优惠和贷款优惠,拓宽畜牧业投产的融资渠道,根据地区的贫困差距,分别合理地制定农险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在优惠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为避免其流于形式,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以保证政策性的优惠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人民。

3.3履行政府的职责,加大宣传的力度,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流入,为农民接受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使用多种宣传工具和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从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特点和养殖户自身的需求着手,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推广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诸如生猪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各项扶持政策,让农民对优惠的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投保工作中来,推动这项由政府主导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与创新,及时跟上最新的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发展的动态。由于畜禽养殖户大多数是农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容易接受的现场宣讲方式,主要内容为养殖户身边的典型案例,势必效果更佳。为促进畜牧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以国家信用为畜牧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担保,同时,由政府主导赔付超额的再保险和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农业保险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做好灾前的防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3.4防止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推进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做好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管理,以下措施必须推行:首先,在农民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投保之前,以及保险公司贷款之前,根据投保情况,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分等级的进行管理;接下来是在人们投保或贷款后,定期的举行一些讲座等教育活动,主要内容为关于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投保之后应该注意的相应规章制度与条款,增强投保人的道德意识,同时采用邻里或者乡里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以降低道德风险;最后,按照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政府和国民的损失程度,制定相应的惩处方式,且方式必须严厉有效,如投保人的信用与贷款买房等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3.5尊重养殖户自身的选择

对畜牧业保险的投保问题,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自身的职责,尊重养殖户自身的选择,不强力胁迫农民参保,应该做好事前的宣传与引导工作,普及畜牧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加强对畜牧业保险投保费用征收的政府官员的监督与管理,尽量避免因个别官员自身素质问题,使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6扩大保险范围

畜牧论文范文【第三篇】

专兼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选、引等措施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理论水平扎实和业务能力过硬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积极组织团队教师进修、短训,参与科研项目等力度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着力提高教师的学位层次、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双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由于要求高、资金投入较大,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出去(选派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等学府进修,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学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带起来(重点扶持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其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改变教学模式,重视技能培养为培养适应

新形势下对畜牧兽医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求教师直接参与畜牧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组织教学时,推行“教、学、练、做”一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项目构建和任务整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设计。通过模块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在获取大量知识同时,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其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199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2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培养21世纪人才的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大会指出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提供信息和知识、技能及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将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自我就业能力将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新形势下满足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创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够很好地增强其创业意识。同时,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指导其进行创业尝试等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为其毕业后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广泛调研区域畜牧兽医企业,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为逻辑起点,围绕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岗位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适应岗位群变化。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形成融合“多岗位、多层次、多环节”的职业岗位“工学结合”循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突破,需符合“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理念,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依照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目标,增加实验实训课程与“双证”课程比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避免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可根据区域畜牧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模块式”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型”的教学体系,进行课程的综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3完善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既是实现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训课时量必须达教学总课时量的40%以上。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实现“双导师、师徒制”的教学模式,确定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学校应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例如,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建设诸如畜牧兽医基础实训室、动物检验检疫实训室、动物疾病诊疗实训室、药物器械室以及相关动物养殖等实验实训室,除满足本专业课教育教学、实训及科研的同时,还可面向区域社会生产、技术和科研服务。

建立学校主导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学校主导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校内各种动物繁育基地、饲养场、动物医院、饲料及兽药企业等。学校对校内实训基地具有较大的自、完全的使用权和产权,能够根据本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发展情况自由调整、新建、改扩建或者撤销,所建实训基地,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实训过程中事故风险小、工作程序出错后可以重新纠正等特点。校内导师可以按课程需要随时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仅锻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多元化的校外合作模式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最终目的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以上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诸如实训资源利用绩效较低,效益产出率偏低等弊端,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形态教育组织的专业分化等。因此,必须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学校可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乃至同类高等院校之间准确分析各方利益诉求后探索适合的合作策略,使各行为主体在“产学合作,互惠互利”的平台下,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度

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工作岗位需求特点和职业资格工程要求,在完成“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双证沟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毕业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职业能力所对应的2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创建多环节的实践考核体系,强化实践考核,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参加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建设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库

培养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查,摸清市场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征等基础上完成的。近年来,各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必然成为一大重点。笔者以为教学资源库应该是以立足地方,为周边区域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特色资源库。组织专业团队教师根据培养方案集中精力对经典特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形成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等模块,而且教学资源要规范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建成的资源库既要有符合当地区域发展需求,又要能被全国其他同类院校共享的特色。

5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考核评价必须依据知识获得与技能形成规律进行,除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评价外,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必须分别制定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或办法,教师评价可由督导、同行、学生对于教师的素养、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或岗位评价等组成。同时,考核体系必须灵活化,不求一致的评价标准,摒弃传统“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强化实践考核,创建多环节(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教学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实践考核体系,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结合专业与相关职业工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体系。

6结语

畜牧论文【第四篇】

为了全面提供畜牧兽医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过程中,合理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应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绩效目标方面的管理力度,强化绩效运转的跟踪,不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在进行畜牧兽医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执行项目工作的施工建设合同制、项目工程投标机制、项目验收机制等,不仅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还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转。同时要对公共资金的支出模式、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对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产生的效益。

2加大专项经费公共财政投入

发挥县级公共财政资金对养殖户疫病防控的导引作用

县乡的公共财政资金通过支持养殖户的小区建设等方面的路径,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对进一步完善养殖户的综合生物安全措施来发挥积极性的作用。在当前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养殖户建设补助,动物扑杀和无害化处理补偿等相关的投入,指导养殖户加大对动物疫病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检测免疫效果,进行消毒处理与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的监管力度,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加强相关的指导。

创建公共财政支持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机制

创建适宜畜牧业健康发展、兽医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畜牧兽医工作经费的保障机制,县政府公共财政年度针对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需要随着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整体产值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按照特定比例实现增长,做到健康养殖,能形成规模养殖经济。全面贯彻“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的基本原则,全面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或者是养殖场。在发展养殖小区的时候,需要做到产业发展和疫病防控相结合、规模养殖和污染治理实现有机结合,保证健康养殖、规范化养殖,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3优化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发展的财政投入结构

首先,建立良种体系,确保种源供应。针对本溪满族自治县畜禽良种供应严重短缺的现状,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全面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管职能,根据属地化的基本原则,县级的财政投入和乡镇的投入实现密切结合,并且将其归入到县乡的财政预算内,实现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经费有全面的保障,工作经费方面存在一定的结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一定投入的具体要求;再次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每一个环节投入结构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逐渐增加用在流行病检查、疫情监测、病死畜禽的处理补贴、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建设无疫区、研发防疫技术和疫苗、监测动物和动物产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经费方面的投入;最后要抓好技术创新。做好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对畜牧业的整体贡献率,重点做好杂交、良种推广利用、秸秆利用、牛羊圈养、疫病防治、生态养殖模式等实用技术的推广。

4确定公共财政支持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重点

要按照发展、控制、消灭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发展的基本要求,紧密围绕提高动物生产监测预警机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动物突发疫情的应急管控能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机制、动物养殖的全面推广机制、动物疫病防治的信息化处理能力防控体系方面的建设,公共财政重点需要放在进一步完善动物体系网络、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补助水平、动物防疫技术的支持机构和检验机构的运作经费方面的投入,动物疫病应急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大经费支持的力度。

5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防控经费补助水平

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计划,加强对疫苗补助

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持免疫范围。根据地方畜牧业、兽医业发展的实际情形与社会农畜产品的贡献额度,确定畜禽免疫疫苗的补贴额度,并且强化对畜牧业产区的整体扶持力度,切实体现地方财政的相关政策导向。

创建动物扑杀补偿机制

制定销毁动物产品、扑杀动物与相关物品的补偿办法,常见扑杀动物价格评估机构与办法,提升覆盖面与补贴标准,逐渐创建政府补贴为主,并实行养殖合作化组织、农业保险等互助资金等扑杀补偿制度。企业要需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与养殖场建设的基本要求,创建无害化的处理措施,公共财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助。

加强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标准

创建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与认定机制,确保广大养殖户的根本利益,清除养殖户自身的疑虑,积极推动免疫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5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