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0字]青城山导游词大全

网友发表时间 110041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0字]青城山导游词大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城山导游词200字篇1

自古以来,不少羽客,隐士来此结庐居住。传说,有位老人在一日夜半似梦似醒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凡对他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传说,这位老人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传说,这位老人到此后,不愿离开,在此结庐传道。听了这些传说,你们是否对这位老人越发好奇了呢?现在我们正通往我们今天游览的主要景点,天师洞的路上,去看看这位老人得道成仙之地。

踏在这块块青石板上,看看周围的参天古木,大家是否有“青城天下幽”的感觉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你们看到这青石板上布满的苔藓,屋顶上斑驳的落叶,并不是山上的道士偷懒,而是为了体现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理念与青城山的景色相得益彰,因此才有了“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并发展成为道家的第五洞天。所以,请大家注意安全,小心地上的苔藓,不要滑倒。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到了天师洞,它又名常道观,创建于隋大业年间,也就是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可见它饱经风霜,见证了道教在此发展的兴衰。初建时名远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代又改名为昭庆观,或称黄帝祠。因为观后有天师洞窑,一般人又将其称为“天师洞”。

从门外观看,他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而古代这种建筑模式是最高地位的象征,可见道教在当时的地位。我们正踏入的是天师洞的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 古常道观位处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顶耸立如屏,左接青龙岗,右携黑虎塘,三面环山,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可望千崖迤逦,万树凝烟,身居深山目及天际,一派神仙都会的境界。而且天师洞的宫观建筑把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核心,布置在中轴线上,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联成一片,廊柱上楹联诗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满诗情画意,与周围的山景相衬,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大家请随我来,我们一进门就可以看到这三座塑像,他们就是该殿中供奉的三清教主。中间这位是元始天尊,他手拿混元珠,象征“天地未行,万物未生”的“洪元”状态,为三清之首。他的本体是长生不老的,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他仍丝毫不受影响。每当新的天地形成后,他就下凡人间,在世间传道度人。当然,他所度之人也非等闲之辈,都是有很高神品,神阶的神仙,如太上老君,五方天帝等,可见老大的地位不可动摇。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虽然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但是民间影响最大的却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他最早并不是神仙,而是人,即古代在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大家看,元始天尊右边也就是我们左边的这位就是道德天尊了,老君常常像这样是一副皓首白发,慈颜微笑的神情。他手摇太极扇,象征着世界已初步形成的“太初”状态。道德天尊左边这位就是我们道家中的灵宝天尊,他是三清中排行老二的尊神,一般又被称为“太上道君”或“上清灵宝天尊”。尽管他的地位很高,但是由于来历不是很清楚,影响较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小的多。他怀抱太极图,象征着世界从无形向有形过度的“混元”状态。

黄帝祠是黄帝祠,里面供奉的轩辕黄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朴静雅,横额上有***元老、大书法家于石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金字,祠前的“轩辕黄帝洞碑”刻的是冯玉样将军1943年撰题的颂词:“轩辕黄帝,伟大民祖,战功烈烈,仁爱各族。制礼作乐,能文能武,垂教子孙,流芳千古。”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为神。青城山因有黄帝到丈人山,访宁封修习“龙跷飞行”之术的传说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间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天师洞南,有古龙桥,这里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后依岩壁凿成通道。游人至此,头顶丹岩,俯窥深涧,景色奇险。对面岩上,一道深漕纵贯苍岩,深20余丈,阔6丈,名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裂槽从岩顶直到山足,深约70米,宽约18米,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依岩凿壁成通道,旁置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

观后峭壁上有一处檐穴,名叫“宝仙九室洞”即道教第五洞天。廊亭依山崖而建,山崖下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宫观西北处有“降魔石”。传说当年张道陵在此降伏恶魔时,有巨石挡道,张以剑劈石,如砍豆腐,石分为二,再分为三。至今可见三巨石冲天而立,其中一块有“降魔”两字。

我们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了,现在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你们可以到处看看,二十分钟后我们到这里集合,请大家注意安全!

青城山导游词200字篇2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