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化(精编3篇)
【导言】此例“安全信息化(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安全信息化1
采访中,刘磊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汇是自主、安全、可控和加密。这些词汇表现出了得安的市场政策和产品策略。与此同时,也说明得安在信息化领域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发挥的作用。
完善布局 助力腾飞
在信息安全国产化进程中,得安从一个密码设备研发厂商转型为一个信息安全服务企业,产品体系从密码产品拓展到金融密码服务平台、云计算安全平台、统一认证授权系统、移动互联网安全等领域,利用密码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信息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市场领域遍布金融、证券、电子政务、大型国企等行业。得安计划通过以一种将自身的信息安全领域专业技术和成果与基础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对其更深层面的加固,进而保障国产服务器等核心基础硬件的自主可控安全。
在此基础上,得安相继推出了天卓、天信两款信息安全产品。天卓大数据服务器,是一款在拥有业内一流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的同时,通过内置得安自主研发的加密模块而实现自主可靠的高端服务器产品。天信数据安全传输服务平台,是为了满足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应用需求而开发的文件传输产品。
刘磊提到:“天卓大数据服务器主要是就国产服务器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行业内性能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对国外的服务器进行安全加固,采用得安自主研发的硬件加密模块,从而实现硬件层面的可信密码运算,在操作系统层面更是提供这种数据安全、审计、监控等一系列系统服务。在应用层面也提供了二次的开发接口,能够保证业务系统的安全。此外,天信数据安全传输平台也是基于目前国产文件传输系统面临的一系列大数据领域的问题而推出的。”
对于两款产品的市场反响,刘磊显得信心十足。他说:“天卓是首次提出的用国产化加固硬件对服务器进行加固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天信能够对传输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可追溯,另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国产的密码技术对传输的过程进行加密,从而真正实现操作层面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除了这两款产品,在得安的产品链上还有云安全密码服务平台、密钥管理系统以及统一认证授权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服务器密码机、PCI密码卡以及VPN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安全产品。得安的产品布局日渐完善,在信息安全和国产化方面的效用也日渐显现。
国产化形式依然严峻
在研讨会的演讲中,刘磊说:“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过与信息技术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CPU、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等核心产品,65%都是用国外的产品,并长期处于安全不可控的状态。在芯片市场方面,服务器的CPU被Intel和AMD操控。虽然国产的服务器市场与以前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IBM、戴尔、惠普仍然占据着三甲的位置。所以,对于国内信息化从业者以及信息安全的维护者来说,大力发展国产化工程,实现国产化替代,并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应是之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专家,刘磊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国产基础软硬件还不能实现对国外设备的完全超越和替代。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信息安全以及国产化的形式还依然十分严峻。不过,这并不代表国产厂商会任由这种形式无限蔓延和扩展。
刘磊提到:“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加以弥补和维护。通过对国外设备上的数据和资源进行国产化的加密和加固,以达到维护信息安全的目的。这也是得安研发天卓、天信以及其他一系列信息安全产品的初衷。”
此外,刘磊还提到,无论是国产化设备还是国外设备,它都是从市场的检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所以,我们要给国产软硬件的发展多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急功近利。
实现国产替代化以及消除信息安全隐患的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抵御“国外列强”侵袭的本土化企业,要做的就是潜心布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都来,从而彻底颠覆“国外列强”的垄断,完成国产软硬件替代的重任。新形势下的未来规划
无论是国产替代化的新形势,还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下的新机遇,都为得安在未来的产品布局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的标准和要求。在新形势、新机遇下,如何保障企业的高速发展,并完善自身“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品追求和理念,是摆在所有得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刘磊解释道:“由于我们是一家技术领先的信息安全企业,所以产品技术体系很齐全。在底层层面,包括网银KEY、服务器密码机以及金融密码机等硬件设备;中间层面,我们提供国际和国内所有的标准接口;上层层面用来保证终端安全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问题就需要进行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比如说我们在云计算、大数据的研究中,依托于得安研究院研发了很多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课题,比如说,海量数据的加密以及虚拟化安全,另外在许多其他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
得安在2014年12月份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核心软件品牌的荣誉称号。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国产密码算法的要求,得安依托于得安云计算取得了高性能的进展、虚拟环境下的密码技术安全、服务器的密码安全加固技术以及服务器的整体安全技术等等。
从研发方向和产品策略中看出,得安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在整体软硬件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一种剑走偏锋的形式,赢得了市场认可。虽然行业形势和市场态势瞬息万变,但是只要精准的把握住市场需求,成功自然就在前方。
记者手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3篇安全信息化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安全信息化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安全信息化2
关键词 环境监测信息化;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5)09-006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公众越来越注重对环境进行保护,而环境监测则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想对环境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保护和管理,就要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并对其信息安全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当前各种环境数据信息越来越多,而之前由人工进行处理和保护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加大对环境监测信息化以及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将对现实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监测信息化以及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信息孤岛”
技术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且监测工作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对于一个环境监测系统来说,其需要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人事、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而这些部门以及这些系统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必须实现彼此在信息上的共享和交换,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然而很多单位在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仅仅是对于某一部门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从而造成“信息孤岛”。这种现象会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还数据的导出还需要人工操作,增加了误差和工作量。
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的存在很多项目管理
问题
首先,项目范围难以控制。由于当前委托开发普遍是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采用的一种开发形式,然而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针对被委托的监测站来说,其不能实现监测项目的定位,如对于监测项目目的以及监测项目需要达到的程度等不太了解,这就很难确定并控制监测项目的范围。再加上很多单位在进行系统开发时仅仅是根据其中一个部门的需要来进行单独开发,这样就不能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从而难以掌握环境监测项目的范围。其次,缺乏对环境监测项目进度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当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启动之后,单位一般会指定一名业务员与委托监测方进行沟通和联系,这种形式就导致单位对项目缺乏必要的控制,从而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另外,缺乏对项目需求的准确定位。随着现代化知识的发展,业务人员逐渐加深了对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认识,那么业务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带动监测项目需求的变化,这就对于项目具体实施的控制力度有所减弱。
缺乏对业务重要性的了解,导致环境监测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一般情况下,在对环境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项目内部以及外部的建设环境进行全面了解,而这项工作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来说更是有必要的。然而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对一些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实际需求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很多单位并没有针对其整个业务需求,而是盲目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最后造成这些单位仅仅是进行单一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并不具备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由于缺乏对业务的了解,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不能实现配套建设,信息数据不能实现安全保障。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导致整个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失去安全保护能力,从而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2 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建议
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前要做好整体规划
只有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做好整体规划,才能够顺利进行监测信息化的工作。因此,为了满足未来环境监测的需求,有关环境监测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信息化之前,有必要对其整体规划进行设计和掌握。首先,要对哪一部门需要应用什么系统,哪些部门需要IT技术来支持等进行了解,如为实现高效管理,管理部门需什么系统,为实现高效监测,监测部门需要什么监测系统等。其次,要对各部门以及各系统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如办公系统中的数据是由哪一部门、什么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系统中需要哪些其他系统提供数据以供分析,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还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的目标,以及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进行了解。另外,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要对哪一部门的业务需求比较重要和紧急,而哪一部门的业务需求比较轻缓进行全面把握,这样就能够针对具体情况,逐步引进应用信息系统,从而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要加大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度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对国际先进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参考和借鉴,对监测项目进行体系化的管理。在环境监测项目启动时,要从整体上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对项目每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解,如对其阶段性的任务、目的以及与下一发展阶段的关系等进行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付诸于项目的实际实施之中。首先,要加大对项目变更的控制并对其进行需求管理。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调研,深入挖掘业务部门的需求,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便于对各方面需求进行了解;2)要对环境监测站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并对业务部门的需求以及需求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3)对业务需求的变更进行合理处理,严格控制对组织影响较大的业务变革。其次,严格控制环境监测项目进度。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应当加强与领导以及监测站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控制。
树立环境保护信息安全观念,建立环境信息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信息化以及信息安全关系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大局,因为环境监测信息化中的各种应用系统,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统计系统以及环境监测项目评价系统等,都关系着我国部级的信息安全,是我国环境战略的重要数据资源。因此,首先必须要树立环境信息安全的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之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构建环境信息安全综合监管体系,从管理的角度对环境信息安全进行监控。而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优秀的组织来支持,可以选拔相关负责人、IT主管以及专业处理信息安全的人员来组成一个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两个层面的监管和保护,即管理层和执行层,从而使得环境监测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另外,要加强对先进信息安全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从技术层保障环境信息安全。
3 结论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面,环境监测信息化是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实现其科学监督和管理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危害信息安全事件的逐渐增多,环境信息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信息化以及信息安全的研究。
参考文献
安全信息化范文3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部门就根据政务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在1993年12月提出了“三金工程”(金税、金关、金卡),开始在经济领域实施信息化建设。1999年,互联网开始普及,当年9月,我国提出了政府上网工程,从此开始了政府信息化的进程。2000年10月,电子政务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对电子政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电子政务不应仅仅局限于政府上网工程,或是单纯的网页式网站,而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但是那时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宏观规划阶段。直到2002年7月,随着《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从宏观规划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上。
新时期的政务工程
从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有两大目的:
一。早期建设,主要是为了简化政府日益繁杂的工作和管理流程,让政府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和灵活地运行,这时的政府管理职能占的比重很大;
二。近期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向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和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提供规范和透明的管理,以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时,管理和服务已经开始并重,甚至服务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从这两个目的,我们不难分析出来,其实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政府间的电子政务:主要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其次是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主要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最后是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十几年的规划和发展,基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大部分还仅仅以局部地区或城市的方式独立存在,无法满足快速信息共享和多地联合办公,应急联动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快从局部应用向协同应用过渡的步伐,提供更好和更快的在线服务,将是电子政务建设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之一。同时,由于中国上网人数数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还不算大,通过电话进行的服务也还将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传统电话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明显趋势。
安全与效率齐飞
由于电子政务最终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服务和管理平台,将会有大量的应用基于其上,包括大量的重点数据库和政府保密文档。那么,在黑客和病毒技术快速发展,系统和应用程序漏洞频出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够对信息安全熟视无睹。
国内外多次的教训已经证明,如果没有给与信息安全足够的重视,将可能会给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将信息安全建设纳入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工作中来,提高应用信息系统对黑客和病毒攻击的抵御能力,才能够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
“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实际是一个经典的课题:实验室安全技术和网络实际应用环境之间的融合问题。
作为一家以信息安全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卡巴斯基实验室其实在尚未向最终端计算机提供终端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再为世界信息安全应用研发和提供众多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准确的说是“网络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涵盖“信息传送”、“信息存储”、“信息应用”等诸多方面。这个领域涉及的课题很多。
谈到“信息安全”,就不得不谈及信息安全的敌人,经典病毒、网络蠕虫、特洛伊木马、黑客工具、垃圾信息和邮件、广告软件和程序等等,这些貌似高深的概念现在为更多人所熟识。这些现在都被整合在一个概念下“恶意软件”,这样只要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不便的各种代码和软件都被被划归旗下。这样信息安全的内容就变得相当广泛了。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手法,及时检测出和彻底清理掉恶意软件的本体是一切解决方案的基础。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最终杀掉病毒才是“硬道理”。
现在反病毒技术有个主流的处置技术:第一,病毒指征码对比技术(病毒代码库检索检查);第二,病毒行为学检测技术(启发式扫描技术)。当然还有其他反病毒技术的分类(这里不再冗述)。这些都是早期反病毒技术研究者集体研究智慧的集合。卡巴斯基实验室从现代恶意软件的“鸿蒙期”起就一直监控这个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畸形技术,并做了众多研究,它们包括:
・反“恶意软件”终端智能学习机制
该项技术即利用早期内嵌的“学习性指令集”接受扫描引擎分析后的“新种恶意代码”,并将其按照卡巴斯基的方式进行简单“解毒疫苗化”,放置在本地的反病毒数据库中,达到对新种恶意软件的及时防杀。
・对多“壳(shell)”恶意软件的精确分解分析手段
可以说,“恶意软件制作者”是最新“壳(shell)”格式的追星族。谁能够更多的识别多种类的“壳(shell)”格式,谁能够更多地解开被包裹地一层层的像木乃伊一样的程序和数据包,谁就能有效及时的捕捉到“恶意代码”的真实面貌。
以上两项仅仅是列举卡巴斯基众多反病毒技术种的少部分,更多的实用技术被应用到实际反恶意软件的战场中,保障电子政务应用一路畅通。
保电子政务“一路畅通”
客观而言,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虽然我国正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电子政务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中,网络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电子政务就不能走上信息化的正轨。在通常意义上,“电子政务”中地实体也是属于大型机构用户,这些用户地网络安全规划原则适用于通用地网络安全规则,然后由于这些“实体”的属于国家关键职能部门,则这里的“严肃性”和“安全性”就被更加突出出来。“网络是基础,安全是关键,应用是目的”这是“电子政务”的特色。
卡巴斯基的信息安全理念在中国众多正在运转“电子政务”的政府机构用户中得到认可,在经历了众多具体的应用实例后,卡巴斯基实验室发现如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一,有些用户认为使用网络反病毒系统后就可以全自动无人职守式似的的控制企业网内的病毒行为和攻击行为了,这个是不正确的想法。智能反病毒软件是功能越做越智能,但毕竟是个智能的软件,每个用户的网内的结构各有特色,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环境订制个性化的策略。并且即使制定合理适宜的安全策略,但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变换也是很迅猛的,企业内网的计算机操作员的技术水平高低也是造成日常维护繁简的一个因素。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网络反病毒软件系统即使完整搭设完成,日常也需要当地网络管理人员的监控方可产生最大的效果。
第二,网络防病毒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集中和强制。这个是在非Internet环境网络中,针对网络安全的特殊性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使用高端智能的反病毒软件系统可以帮助使用者更高效地掌控网络,可以一劳永逸地在远端全盘控制网内的病毒攻防状况,对于网络级别的病毒攻防战,并不重于单机的得失,而重在全盘的控制,局域网内肯能够回游几台甚或是十几、几十台主机被攻击,但管理者通过网络反病毒软件系统监控到这个疫情,并及时隔离疫区,扑灭疫情,并对尚未遭受攻击的主机作好防疫免疫工作,这样使用网络反病毒系统才是正确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