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5072

【导言】此例“白雪公主复仇记范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白雪公主复仇记【第一篇】

关键词:互文性;动画片;文本;应用

一、引言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片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为儿童创作的娱乐产物,动画电影作为动画片的一个分支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除儿童外的大量成人观众的注意,也因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自1937年动画电影巨头迪斯尼公司推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以来,世界各地的童话、传说不断被搬上动画电影的大银幕。看一看这些大获成功的动画片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互文性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剧本的改编。如迪斯尼1989年推出的《小美人鱼》中,影片保留了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原有的人物设置,但却对故事的结尾进行了大胆的更改。小美人鱼没有化作海上的泡沫,而是像大多数童话故事的主角一样,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随后拍摄的《狮子王》更是采用互文性理论将文学作品《王子复仇记》进行了重新创作。这一次迪斯尼的编剧们没有大量改编原著的故事情节,而是将人物换成了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群动物。法国批评家Kristeva曾指出,一个文本的互文性是作者创造的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思想回流的结果。同时,她还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意思表现的实现的总体关系,而正是这些形成了一个无限的网络,把各文本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互文性(Intertexuality),最初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随后逐步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Prinee)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个文本。”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transtexuality);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的含义本身就极为复杂,并且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步变化而不断发展。一般来说,互文性有广义、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和赋予该文本意义的所有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该文本意义有启发价值的历史文本及围绕该文本而存在的文化语境和其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时刻影响着文本创作及文本意义的阐释。狭义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其本身中的其他文本之间所构成的一种有机联系。其间的借鉴和模仿是可以通过文本语言本身验证的。乔纳森・卡勒提出对互文性的全面理解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可验证的有机联系;二是文本与文本之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的多方面关系。

三、《木兰》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1998年迪斯尼推出了一部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动画电影《木兰》。影片一经上映就以其独特的美式幽默和迷人的景色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注意。该片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辞》,讲述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子――木兰,在战胜了无数困难之后,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家人带来荣耀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互文性理论来编写剧本,从而使原本充满东方色彩的故事能更好地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一)典故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在电影中,故事以木兰的父母为她和媒婆安排的一场见面为开头而展开。米兰试图去记住古代中国每个女子都要记得的妇德来给媒婆留下一个好印象,而最终她失败了。她无法背出妇德,而且她在见面时的行为和表现也不符合当时的女性审美标准。她成为了令家人蒙羞的女儿。看起来整个故事的开始似乎和我们熟知的《木兰辞》无关。但随后电影马上转到国家征兵的场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这样又回到了那个我们熟知的木兰的故事。在影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改编,如木兰在军营中受训,以及因受伤而被发现女儿身的事实。这些都是原著中没有涉及的场景。

虽然经过大量情节的增加和更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木兰辞》在这部电影中的出现。通过使用典故,中国观众很快接受了这部电影。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观众也因为观看这部电影而对中国的这首诗歌有所了解。这部电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同时又将西方所宣扬的自由传达给了中国观众。这就是互文性所带来的奇妙作用。

(二)原型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的代表性事物,如长城、故宫等。影片还采用九寨沟和桂林山水为背景,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美丽的自然景色。而木兰的同伴除了一只蟋蟀外还有一只极具中国色彩的护卫龙――木须。而影片中出现的折扇、象棋、筷子、毛笔、饺子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事物。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轻易地找到。

此外,电影中还加入了一些日本元素,如舞蹈、女子的妆容。这正是互文性强调的引起读者对文化的敏感度,增加他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因此,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三)戏仿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木兰》使用了许多改变和重组对原文本进行戏仿,以此来更好迎合观众的喜好。它将原著中所宣扬的主题之一孝道转变为了自我的实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本的互文性的影响。电影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和美式幽默都体现了中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在电影中,木兰不再是原来那个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拘谨的女子,而是一位做自己所想,努力实现梦想的自信坚强的女性。这正是现代社会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是对封建社会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颠覆。而在古代的中国,女性被要求要娴静、端庄、温柔、优雅。她们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家人的对自己的期望,并实现它。在影片当中也有一些句子反映了这一思想:“Quite and demure. Graceful. Polite. Delicate. Refined. Poised. Punctual.”(妇德就是谦虚,妇言是少说话,妇容…还有妇功。)在《木兰辞》里,木兰是一位严肃稳重的女子,这一点可以从诗歌的开头看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几句话体现出木兰是一位聪明灵巧的、勤劳庄重的中国传统女性代表。而在电影《木兰》中,她利用她的小狗帮忙喂鸡以及准备小抄应付媒婆的测试,都表现了她像男孩子的一面,聪明、开朗、独立、精力充沛。虽然木兰的形象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但实际上却更为美国观众所熟悉,而且逐步为外国观众所理解。这也表现出了互文性对文本的影响。

而在原著的结尾写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几句话表现出了女主角渴望爱情的心理,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全诗中没有在字里行间给予直接的描述。电影中却与此相反,木兰和李祥将军因为远征途中的长期相处而坠入爱河,最后两人一起回到了木兰的家乡。这一处理体现了西方的爱情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女主角不再是传说中谜一样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名女性。

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正是戏仿的成功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会塑造出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中美在价值观和爱情观上的不同之处在动画电影文本里得以体现。

(四)模仿在电影文本中的应用

在《木兰辞》中,女主角是一位忠诚勇敢,不为名利所动的女性。当可汗因为她卓越的战功而要授予她高官厚爵时,她毫不犹豫的谢绝了。可汗问她想要什么,她只提出想要荣归故里。与此相同,在电影《木兰》里,当帝国的皇帝要赐予她奖赏时,木兰说:“with all due respect, your Excellency, I think I have been away from home long enough.”(尊敬的陛下,我想我已经离家够久了。)这两个场景非常相似,可以看出电影遵循了古老的中国传说。《木兰辞》之所以能为人们世代传颂正是在于木兰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孝道和国家利益的至上,以及含蓄的情感观。而电影对这一场景的模仿也达到了获得普遍认知的目的。

电影同时也表现出了原诗词中的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在《木兰》中,花家的女人们唱了一首歌:“WeallmustserveourEmperor,,agirlbybearingsons.”(人们要为皇上尽忠,因为他至高无上。男人出征沙场,女人抚养孩子)。尽管歌词想要表现的是对国王的忠诚,但是它所刻画出的失去父亲的孩子和失去丈夫的妻子,都在向我们所说着战争的残酷。因此,电影模仿了原诗词中反战的思想。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主题的一致。

四、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而互文手法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大量的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动画电影加以表达和传递。通过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的分析可以得出,互文性在动画文本中主要使用典故、原型、戏仿、模仿等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广泛应用于翻译和文学批评领域的互文性理论也可以用于其他非文学作品的研究。而动画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分析通过对互文特征的透视,使我们能更好更精确地理解动画片文本的内涵。从而向动画电影制作者展示了新的前景和需求。与此同时,互文性理论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和兴趣。

参考文献:

1、Allen,Grahalm.Intertextu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Meinhf,Uirike and Smith,Jonathan(Ed)Intertextuality and the media[M].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3、Orr,:Debates and context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3.

4、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5、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6、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

7、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

8、林伟,杨玉晨。英语语篇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白雪公主复仇记【第二篇】

[关键词]中国动画;创作;发展

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新世纪中国动画俨然又要迎来它的又一繁荣时期,中国动画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在市场上稍许欠缺,中国动画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外来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显示了他们的魄力,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式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 “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1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象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二、想象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影片的背景刻画上等等艺术创造上。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大度,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它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在动画儿童化的思想下,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多穿插一个爱情故事,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上映不久的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等待着可怜无辜弱小的小鸡是屠宰,于是他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作。

三、动画与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给观众。

近年来,我国动画技术也正在积极从传统手绘向三维动画和虚拟动画过渡。2002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三维电视动画系列片《千千问》、广州暖威公司制作的《神探威威猫》等都利用了三维技术。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出品的动画短片《夏》,把三维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白雪公主复仇记【第三篇】

[关键词] 电影片名;文化因素;翻译策略

电影作为一门特殊的传媒艺术,在实际生活中日益突出,已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休闲的主要途径。一部电影中其简短的片名不仅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而且体现出电影所蕴涵的语言文化。因而中西电影片名的互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在语言运用、文化底蕴上的区别差异,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范畴。通过研究中西方电影片名互译策略,可以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认知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中西电影片名的特征

电影片名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和文化障碍的制约。同时,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要求语言简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如中国观众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此那些片名和对白、片段才令人百看不厌,让人们联想到自己仿佛也身处于故事中,令人留恋。

因此,电影片名既要体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又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由于受屏幕限制,电影片名一般高度浓缩电影内容,常常使用非常凝练、简洁的语言,一般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成。如“Revenge”“Spring”“Star Wars”“夜宴”“色•戒”。(2)内涵易懂。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是供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娱乐、欣赏的,不是供少数专家研究的,所以不能使用晦涩难懂、生僻难记的字、词或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如“Lady Hamilton”“Basic Instinct”“The Perfect World”“三峡好人”“阳光灿烂的日子”。(3)具有吸引力。由于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必须注重票房价值,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要在票房上成功,片名就必须具有吸引力,让观众一见就吸引住眼球,从而刺激起购票欲望,争相进电影院一睹为快。如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修女一般都是看破人间红尘的人,一般不会为七情六欲所迷惑,怎么会疯狂?人们的好奇心顿起,一定要进电影院看个明白。

正是由于片名是影片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对影片的成功发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翻译好电影片名,就必须建立在了解电影片名的语言简洁、内涵易懂、具有吸引力的特点基础上。

二、中西电影片名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电影名称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所属的那个文化的特征。例如,有很多英文电影名称的汉译就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意味。1940年在美国首映的“魂断蓝桥”英文原名为“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译为“魂断蓝桥”是取意中国传统黄梅戏折子戏“蓝桥会”。“蓝桥会”讲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正符合“Waterloo Bridge”里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年11月,该片登陆中国,反响异常热烈,远远胜过它在本土所得到的追捧,很快掀起了一股“魂断蓝桥”的热潮。当时国内的电影院在报纸上给这部电影大做广告,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因此,影片译为“魂断蓝桥”不仅体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而且蕴涵了中国文化,一举两得。

然而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大相径庭。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而又迥异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由于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造成的。正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西电影片名中的两个词汇,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的翻译往往会造成误释,如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被翻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中的第三个目击证人。同样,由于文化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电影“dragon heart”中的dragon在英语中有着负面联想意义――残忍或魔鬼。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自古以来对龙就极为堆崇,视龙的形象为成功或帝王。因此,该片片名应加上一个“魔”字,翻译为“魔龙传奇”就体现了中西不同文化的融合。

电影浓缩反映了一个特定社会和民族的某个特定时期和地域的文化,而电影片名则是这一浓缩文化的精华,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要考虑电影片名本身的文化因素,并兼顾电影片名应有的特点。

三、文化角度下中西电影片名互译策略

面对已经确定了的电影名称,译者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应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如音译、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技巧传达主题信息,实现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创造性的融合,并符合目标语观众的语言文化特征和审美习惯,才能实现既忠于原文又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成功翻译。

1.音译法,即按源语的发音规则,直接翻译成与目的语发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语言。这是电影片名最简单、最方便的翻译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英美影片中,常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其中有些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的民族所熟悉,所以中西电影片名互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也就很容易被中西方的观众所接受。如Titanic《泰坦尼克号》;Jane 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Harry potter《哈利•波特》;《周恩来》Zhou Enlai;《林则徐》Lin Zexu;《阿诗玛》AhShim。 因此,对于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的为片名的电影,一般可采用音译法。

2.直译法,即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而电影片名的直译法,就是根据源语和译语的特点,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饮食男女》Eat Drink Men Women;《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等。

电影制造商在确定自己电影产品的名称时,必然要顺应电影内容本身的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尽量迎合观众的口味和期待,迎合时尚和潮流,迎合主流人群的审美情趣。这是任何语种、任何国别的制造商的共性行为,也是电影片名的共性特点和质量,更是译者采取直译的根本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一般来说。无论人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如何,他们的感情标准、道德标准大致相同。汉英民族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这是翻译工作者能够对片名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总之。直译法不仅能保持电影片名的原汁原味,而且能令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欣赏带有异域风情的文化,因此是电影片名重要的翻译策略。

3.意译法。由于很多电影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是很大的文化差异,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可以在综合、分析和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意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意译主要是指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如英国电影red shoes在刚引进中国时,被直译为《红舞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翻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平叙,没有更深的寓意。后来又有译者将它译为《红菱艳》,但它却是取名为《红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英国一名芭蕾舞蹈家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做出正确抉择,而走向断崖的凄惨故事,而译名“红菱艳”,译者把几双纤巧的舞鞋比做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虽然小巧,却凝聚了多少血泪,就像影片中的舞者一样。

其他的优秀译作还比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Home Alone《小鬼当家》;My Fair Lady《窈窕淑女》;Washington Square《华府艳遇》;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大腕》Funeral of a Famous Star;《雀圣》Kong Fu Mahjong等。

4.增译法。当以上译法都难以实现接受中西电影片名价值对等时,可采用增译法。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中西电影片名互译中的增译法主要是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如美国电影“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又如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译成英文Romeo and Juliet of China,西方人马上就能明白它的内容极其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力。其他的优秀译作还比如:Entrapment《将计就计》;Matrix《黑客帝国》;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电影片名在这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笔者认为,为了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允许多种译名同时存在。

四、结 语

译者和电影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每部影片的名字和内容都是一定的。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抑或是增译,只要考虑到中英文化因素,就能使译名既忠于原片又能悦人耳目,那就不失为一个成功的翻译。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能对影片的流行起到推动作用,而不合适的译名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好电影也是一个损失。所以中外电影爱好者们都企盼着译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更注重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来翻译电影片名。

[参考文献]

[1] 毛发生。两岸三地外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2] 陈沧渊。论电影片名的翻译[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09).

[3]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

[4] 刘洋。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新闻爱好者,2004(10).

[5] 李琳,贾东亮。电影片名的文化美学特征与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2004(04).

白雪公主复仇记【第四篇】

[关键词]《白雪公主与猎人》;后现代主义;戏仿

一、引言

好莱坞奇幻冒险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于2012年6月在美国上映。影片颠覆了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利用人物与情节的再创造为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白雪公主的故事。电影的人物和故事主线沿用了童话中的设置,而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却与原著南辕北辙,影片更多地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讲述了一个全新的“白雪公主复仇记”。这种创作是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中的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是众多颠覆原著的后现代主义创作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研究《白雪公主与猎人》中经典的戏仿手法,以图更深刻地感受好莱坞奇幻冒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并且对影片传达的深层意义进行更清晰的解读。

二、从纯真公主到坚强女战士――白雪公主形象的戏仿戏仿,顾名思义,其本质上是一种“仿”,即将其他作品中的内容借用到自己作品中;而在目的上,它是一种“戏”,戏仿大多以诙谐游戏、调侃世事或是致敬某种精神为目的。例如周星驰的许多经典影片,都采用了戏仿的手法,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或是故事传说,进行二次创作与全新演绎,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将许多深刻的道理隐喻到故事里。戏仿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重要手法。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戏仿的便是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主创人员巧妙地利用了白雪公主在全世界影迷中广泛的知名度,为自己的影片创作首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童话主要面向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幻想主义色彩,人物形象也都很单一,一般只分为两种,善良的和邪恶的。而白雪公主就是一个经典的善良角色,她的品性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纯洁雪白。白雪公主一出场就惊艳了世界,她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像苹果,头发乌黑柔顺,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白雪公主非常有爱心,她经常和动物一起玩耍,给动物好吃的食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白雪公主。这样的白雪公主符合小孩子的幻想,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在继母那些看起来并不高深的计谋面前,纯洁的白雪公主毫无抵抗之力,屡次因为轻信别人而惨遭毒手。最终,白雪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后昏倒在地。白雪公主毫无自救的能力,虽然最后得到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可纵观整个故事,白雪公主幸存下来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无关,她先是遇见了善良的小矮人,在丛林中收留她,死去以后又遇见了王子,王子吻醒了白雪公主,挽救了她的生命,并且给了她幸福的婚姻。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则对白雪公主这个角色进行了颠覆性的二次创作。影片中,最初的白雪公主与童话中一样,美丽单纯,善良天真,她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了爱,连对不怀好意的继母都心存好感。后来,白雪公主面对了父亲惨死,国家被毁,自己被王后囚禁在北方高塔上11年之久,白雪公主再也不是当初的白雪公主。幽禁高塔的时光里,白雪公主从未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她要为父报仇,她要解救苍生,她不再单纯可爱,不再听天由命,她凭借自己的智慧逃出高塔,去了黑森林。逃出去的路程何其艰难,她不再只是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她放下了自己作为美人的尊严和忌讳,从肮脏的下水道侥幸逃生,她扯下象征贵族的裙服,在泥潭里跋涉。遇到猎人后,她更是展现出自己优秀的社交能力,区区几句话便说服猎人和她一起对抗女巫,她的冷静机智令我们佩服。在猎人遭遇巨魔袭击的时候,白雪公主奋力冲上去保护猎人,丝毫不顾个人安危。重遇威廉的时候,她虽然万分喜悦,可却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还不能安逸,她还有国仇家恨要报。最终,白雪公主成功化身为身怀绝技的盔甲女战士,杀回城堡,白雪公主勇猛无比地剑指王后,为死去的父王报了仇,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影片的结局,白雪公主并不是成为王子的妻子,而是加冕成为女王,接受群臣的朝贺。

电影中全新的白雪公主更加符合后现代社会的社会价值观,童话中的公主是王子解救的,而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解救自己,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幸福。在现代社会中,童话都是骗人的,所谓的白马王子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不存在的,女性要想获得幸福,并不能只依靠美丽善良,更多地要靠自己不放弃的坚韧精神,要自立自强,大胆坚强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白雪公主之所以是最美的人,不仅因其美丽的外貌,更多的是其善良和自强自立的灵魂。影片中的白雪公主不再任人宰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悲惨遭遇后,她并没有被逆境打败,反而点燃了一颗强大的复仇之心。白雪公主长大了,她不再是个徒有其表的花瓶,不再需要躲在王子的怀抱里寻求安逸,她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手刃王后,一雪前耻,堂堂正正地将王冠戴在自己头上。白雪公主用自己坚强的内心和有力的双手成全了自己,她的坚强独立符合当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要求,这样的白雪公主成功地获得了影迷的认可,是对白雪公主形象非常成功的戏仿。

三、从女巫到腹黑女――王后形象的戏仿

童话中,坏人的代表一般都是继母或巫婆,而《白雪公主》中第一反面人物王后,既是巫婆又是继母。在童话中,王后之所以凶狠嫉妒是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巫婆所变,她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费尽心机地要杀死白雪公主,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变态的嫉妒心理在正常人的世界是少有的,格林兄弟为了让故事更顺畅,给王后设置为巫婆的身份。巫婆是最黑暗、最邪恶的群体,她们处心积虑地做任何坏事都变得有道理。

而真实世界里并没有巫婆,人性本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变得邪恶,那么王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极端而又邪恶的人呢?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对王后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加饱满的王后形象,她的邪恶是有原因的,影片深层次挖掘了王后变坏的原因,让我们看到王后背后同样悲惨的故事,王后可恨,却也可怜。王后名叫雷文娜,一出场便以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征服了国王的心,国王将雷文娜带回城堡并决定与她成婚。雷文娜在嫁给国王之前,曾对幼小的白雪公主说:“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也曾失去了母亲,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由此可见,王后幼年丧母,母爱的缺失令她具有冰冷的心肠,她不会做一名母亲,因为她自己都没有母亲。王后曾说过她小时候曾目睹亲人惨遭杀害,也曾经和弟弟一起沿街乞讨,做一个小乞丐。这样悲惨的遭遇令雷文娜的心灵逐渐晦暗,她逐渐开始仇视和怨恨这个世界,一个童年如此不幸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凶狠无情的人并不奇怪。新婚之夜,雷文娜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个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知,雷文娜长大以后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受过男人的迫害,这样的强烈刺激更加成为雷文娜蜕变成恶魔的催化剂。雷文娜从没感受过亲情,也不相信男人,不相信爱情,在做乞丐时饱受白眼,让她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愤恨。因此,她变得无心无情,她只在乎她的美貌和权利。她喝下了能令她青春永驻的魔咒,毫无留恋地手起刀落杀死了自己的新婚丈夫,夺走了他的国土,将年幼无知的白雪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残暴地讨伐其他国家,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当她得到消息,已经长大的白雪公主注定要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取代她的地位之时,恼怒的雷文娜询问自己的宝贝魔镜,魔镜告诉她,只有杀掉白雪公主才能维持她世间最美的称号和国家统治者的地位。得知白雪公主逃出高塔,逃往黑森林之时,雷文娜派出自己手下的猎人埃里克去捕杀白雪公主。从始至终,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雷文娜都是唯我独尊的,她在毁灭世间美好时没有半点的犹豫和怜惜,她已成为彻头彻尾的黑暗角色。

区别于童话中女巫的身份,影片中的雷文娜之所以邪恶与她幼年的悲惨经历和人生的坎坷是分不开的。经过影片的重新塑造,雷文娜凶残毒辣的性格和令人发指的行为便有了能说服人的理由。王后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雷文娜不是因为坏而坏,她有自己变坏的原因,她悲惨的经历甚至令我们同情。这样更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更加符合成年人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形象再造。

四、从籍籍无名到悲剧英雄――猎人形象的戏仿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猎人是个籍籍无名的小角色。他只是王后雇用来杀害白雪公主的杀手,在童话故事中,猎人最后因为不忍心而放了白雪公主,他的存在和情节设定几乎都是为了推动故事主线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关于性格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配角。而在影片中,猎人的形象被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再造,浓墨重彩地进行描写,猎人一跃成为与白雪公主齐平的男一号。影片中,猎人挚爱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失去妻子的他整日酗酒,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猎人是丛林英雄,在丛林里比起生存能力,没人是他的对手。因此,王后派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白雪公主,并以可以复活他死去的妻子为诱饵,令猎人听从命令。之后,猎人发现王后欺骗了他,便放弃杀害公主,而是选择和公主一起亡命天涯。他与公主的关系既是师徒又是盟友,他教公主丛林生存和战斗的技巧,将公主训练成一名战士,并一次次帮助她逃脱王后的追兵。

影片中的猎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他生性善良,当初答应王后的要求仅仅是为了让心爱的妻子复活而已,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名利。当白雪公主邀请猎人保护自己时,猎人选择了答应。他知道妻子已经不可能再起死回生,因此他不会再帮着王后做坏事。他看到国家和人民都饱受王后的摧残,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引领他做出正确的选择。猎人在和公主的相处中,渐渐萌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猎人曾坦诚地说出自己喜欢白雪公主。在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而假死时,猎人轻轻地吻了公主,唤醒了公主。猎人默默地倾慕着公主,而公主心中深爱的却是公爵的儿子――威廉王子,最终公主依然选择了王子,猎人成为一个悲情人物。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重新塑造了一个猎人的形象,给予他更丰富的角色生命。他有了善良的本质,重情重义的性情,一身威武的绝技,还有了一段隐藏在内心求而不得的爱情。经过戏仿手法的猎人形象更加丰富灵动,成了影片中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他用自己的绝技和坚忍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公主,帮助公主实现了复国大业,而非童话中的王子,单纯靠英俊的外表和深情的一吻就能拯救世界。猎人形象的丰满让影片更有看头,是促成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白雪公主》是一个唯美的童话故事,而《白雪公主与猎人》则是一个美丽的奋斗故事和复仇故事。影片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戏仿手段对童话故事进行了再次创作。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公主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在逆境中坚强成长并勇敢地同恶势力搏斗的传奇。影片通过戏仿手法,隐喻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失去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受到邪恶势力的迫害也不是不可能。而身处逆境之中,我们应当像白雪公主一样努力挣扎,永不抛却自己的本心,想尽一切办法,磨炼一切智慧,在逆境中求发展。而不能像王后一样,因为经历过暗无天日的遭遇,便迷失了心灵,沦为一个邪恶冷酷之人。面对逆境,如何挑战残酷,如何战胜心魔,是人们永远需要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许家进。论《怪物史莱克》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J].电影文学,2011(21).

[2] 王秀娥。《哈利・波特》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风靡的原因[J].电影文学,2013(14).

[3] 陈亦水。地缘奇观中的文化想象――比较好莱坞与华语电影的奇幻类型片[J].当代电影,2013(08).

[4] 孙冬苗。在戏仿和拼贴中重现经典――谈《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9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