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古诗词赏析(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1333

【导言】此例“古诗词赏析(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诗原文及赏析【第一篇】

原文:

素冠

庶见素冠兮?

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

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庶见素韠兮?

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译文:

有幸见你戴白冠守礼如仪,见你身体是如此瘦弱憔悴,都是因为尽礼而忧伤劳累。

有幸见你穿白衣守礼如仪,我也情不自禁地哀戚伤悲,好想和你一路同行相携归。

有幸见你白冠白衣白蔽膝,我内心深处忧伤沉沉涌积,恨不得和你同悲融为一体!

注释:

⑴素冠:白帽。

⑵庶:幸。

⑶棘人:罪人。棘,执囚之处。一说,瘦也。栾栾:拘束,不自由。一说,瘦瘠貌。

⑷抟(tuán)抟:忧苦不安。

⑸聊:愿。一说“且”。

⑹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装饰,革制,缝在腹下膝上。

⑺蕴结:郁结,忧思不解。

⑻如一:如同一人。

赏析:

如果把此诗看成是一首痛惜贤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诗,那么,首章写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贤臣,他头戴素冠,身体瘦瘠赢弱,忧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内心活动,将人物形象逐渐展现出来,颇有屈子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意味,带有浓厚的悲剧气氛。第二、三两章,首句仍写“棘人”服饰,前章“素冠”与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绘出“棘人”全身服饰,“素”字使人想见贤臣清白高洁的形象。第二句“我心伤悲”云云,直抒诗人情愫。第三句“同归”、“如一”云云,表明诗人的意愿,思想情感较之“伤悲”、“蕴结”又进了一层。全诗人物形象鲜明,诗人情感深厚,每句均以语气词“兮”字煞尾,悲音缭绕,不绝于耳。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当贤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时,诗人毫无避忌之心,明确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与之同归的态度,此种精神难能可贵,于世情友道颇有教益。则诗人亦为贞良之士,可知也。

此诗从第一章写素冠、第二章写素衣,第三章进一步转入素色蔽膝,自上而下,一路写来,诗人所遇君子全身素裹,洁白的装束,素朴的品德,令人见之肃然起敬。

如果把此诗看成爱情诗,那么,每章首句就是以服饰代人,表示急切希望见到对方,次句诉说因见不到而忧思悲伤,末句说愿永结同心。

古诗词赏析【第二篇】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2分)指出下面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B.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贤者能勿丧耳

C.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君子有不战

10. (2分)指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寥落:荒凉冷落 B. 汗青:竹简

C. 苟得:苟且偷生 D. 丧:丢掉

11.(2分)请你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处标示出来。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14. (2分)请你从《过零丁洋》中找到最能体现“舍身取义”的诗句。

参考答案:

9.(2分)D

10.(2分)B

11. (2分)巧借地名表现对艰难时局的忧惧和眼前处境的慨叹(手法、内容各1分)

12.(2分)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如未补充宾语“东西”“事情”意思通顺的不扣分)

13.(2分)①舍 生 /而 取 义 者 也 ②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

14.(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诗原文及赏析【第三篇】

原文: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1.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2.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3.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4.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

5.荆卿:即荆轲。

6.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

7.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8.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9.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10.朔风:北风,寒风。

11.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12.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13.迥(jiǒng)然:明亮貌。电光:指匕首。

14.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

15.造端:开始;开端。

16.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17.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18.“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19.“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20.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

21.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

22.弭(mǐ):消除、停止。

23.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24.诈力:欺诈与暴力。

25.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26.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27.故:通“固”,本来。

28.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赏析: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古诗原文及赏析【第四篇】

原文: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c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

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

妇急与狼争。

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

狼蹲不去。

妇大号。

邻人奔集,狼乃去。

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时至九时。

[2]稷(jì记)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3]倾仄:倾斜。仄,通“侧”。

[4]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5]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缓颊:犹松嘴。

[8]一何:多么。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平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近,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才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

此时,人惊恐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地震的当时,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

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