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090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第一篇】

丰厚利润的背后,是无数青少年掉进网游深渊,无法自拔,甚至为此失去生命。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也曾发言指出,“从游戏出版内容看,低俗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网络游戏掺杂大量低俗内容,扭曲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游戏内容大同小异,一方面有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未经审批非法经营网络游戏或者擅自添加对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不良诱导性的功能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另外部分企业防沉迷系统设置不达标,或者实施不到位,使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据了解,《传奇》、《魔兽世界》等“打怪升级”类网游,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仅针对7?14岁年龄段的儿童版网游就有“摩尔庄园”、“赛尔号”等版本,网游的触角已延展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诸多人群。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画面美轮美奂,而且充满了挑战性。一般网络游戏都有丰富的故事背景,精美的画面且设置了很多道关卡,正值青少年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便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望,完成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青少年在实际的学习中总是处于停留或是落后的现象,加之父母、老师的严加管教,再也寻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丧失信心。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享受自己的快乐!

尽管自2011年3月1日起在网络游戏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为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搭建起又一道绿坝。然而现实中,很多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乃至整个一生都因为网络游戏而改变,一些家长痛心疾首。石家庄一位家长在经历了孩子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之后,对网络游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网络游戏那就是为了赚钱的,青少年是他们最大的利益群体,为了利润,网络游戏会不择手段地坑害孩子们。”因此,远离网络游戏对很多自制力薄弱的同学来说,是最安全、最有益的方法。

网络游戏是游戏开发商凝聚了一大批软件工程师的智慧和辛勤工作创造出来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社会,他对人们特别是我们的那些自控能力还不强,社会认知力不足的青少年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杀伤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网络游戏的场景非常逼真,情节非常的生动。网络游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使青少年将虚幻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起来。

其次,脱离现实社会,提供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可以对网络中的所有人想打则打,想杀则杀,任意的交友,任意的结婚生子而不用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网络游戏是没有完结性的,随着没完没了的任务的完成,游戏中虚拟的人物的等级也不断升高,朋友不断增多,声望不断提高,放弃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他将伴着现实中的青少年一起成长。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就像一样,使青少年陷入,同时非常难以自拔,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网络游戏因为以上特点,那么,迷恋上网络游戏,会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有哪些危害呢?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更可怕的是,科学研究表明: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沉迷于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极其相似。当今网络游戏的内容,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

既然网络游戏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危害是如此巨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防止以及把它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里因素,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随流、无聊、攀比、虚荣和交流。

在了解了青少年接触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之后,便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了,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对此进行研究,网上也有非常多的此类解决方案。

如前面所说,网络游戏的确能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就如一样,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危害的,只不过现在网络游戏出现时间短,他的危害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游戏,要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及时填补由于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产生后出现的法律空白,形成以法律法规、行政监督、行业自律和技术保障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规范网络游戏的运作,从而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政府从游戏机构内部入手,规范和提高游戏本身的质量与素质。

政府要多提倡“绿色网络游戏”的引进和开发,要强调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的健康。鼓励在游戏中通过设置疲劳度限制游戏时间,提倡团队合作,弘扬精神道德,倡导公平公正,净化游戏语言环境,在网络游戏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黄色以及暴力方面的内容来降低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构建一个和谐、上进、健康的电子游戏产业体系,引导电子游戏产业的平衡全面发展,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多种形式电子游戏。

规范经营性网络游戏以及网吧的运营机制,截断伸向青少年的罪恶之手。

许多游戏的商以及社会网吧一切以利益为目的,从而忽视和不执行政府有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且把罪恶之手伸向我们自制力和道德观都相对薄弱的青少年,以牟取利益。对此,政府必须加强、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与惩处措施。例如,像韩国一样制定游戏年龄分级制度以及对网吧进行年龄以及营业时间的控制,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团体、个人进行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罚等等,以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国外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娱乐,都有着严格的监控、审核分级制度。像儿童动漫和成人动漫这样的审核分级,在国外是有严格规范的。在国外,少年儿童上网都有家长指导,对于电脑的开关都有时间设定,还有像网络保姆等软件来协助、监督小孩上网,这就很好地规避了青少年儿童上网遭遇一些不良信息。另外,动漫本身形式活泼、形象,如果将其与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做到真正的所谓“寓教于乐”。如有的出版社,运用动漫形式,来制作针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动画片,效果就非常好。

美国: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

对美国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窗户。说它是魔鬼,因为它也有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美国社会煞费苦心,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趋利避害。

美国的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制度。该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简称ESRB)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7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

据了解,美国的中小学如今都对学校的电脑实行联网管理。这样可以集中对那些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网站进行屏蔽。华盛顿市所有公立中学的电脑都实现了联网,网络管理员就是华盛顿市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随时可以监控所在辖区的儿童是否在学校的网络上接触到了不良内容。

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免受的毒害,美国从1996年起至今共通过了4部相关法律:《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所有上述法律的最根本出发点,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开,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

法国:家庭公约限制上网

法国政府在刑法中规定:对传播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万欧元罚款;对制作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万欧元罚款。学校则为家长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如将电脑安置在客厅里;经常与孩子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网的基本情况。学校也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随意发送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轻信在网上与之聊天的陌生人,在网上看到不健康的东西,要立即关闭等。

此外,家长还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主要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及使用电脑与学习、体育锻炼时间的分配等,而且双方都要自觉遵守。许多法国专家认为,如果孩子不能自律,任何技术性的和人为的强制措施对孩子的约束都不会完全有效。

韩国:网吧电脑有屏蔽软件

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相当浓厚的韩国社会,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孩子在家上网受到父母限制,韩国城市大街上众多的“PC房”(即网吧)就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

韩国对“PC房”有严格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PC房”电脑必须安装阻止黄色网页的软件。如果“PC房”安装了不适合18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电子游戏,第一次被查处时,将予以警告并罚款300万韩元(约合3000美元)。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袭。通讯产业部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特别是那些黄色和自杀网站。政府网络管理部门还与警察部门合作,建立了举报和调查机制。

日本:游戏网吧税率高

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非常少,多功能的休闲场所“饮茶店”倒是很多,人们在这里可以饮茶、读书、看漫画、上网等。据记者采访的饮茶店老板介绍,专门供人玩在线游戏的地方也有,但这种经营场所和有性质的娱乐场所一样,征收的税高,所以很少有人经营。

目前,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是,一些有黄色、暴力、自杀等内容的网站常常钻法律的空子。在日本法律中,色情、凶杀等网络内容如果不营利,属于个人言论范畴,只能发现后取缔,却不好定罪。

网络游戏产业在日本的行业自律和分级审查都由“网络共同体特别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是2004年4月成立的。日本计算机供应商协会也派生出相对独立的“电脑娱乐评价机构”。自该机构成立以来,已有几千部作品接受审查。

英国:课余活动占去上网时间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第二篇】

流连于网吧的少年

罗章(化名)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只有祖父母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刚上初中时,罗章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还处于中等偏上,可自从他迷上网络以后,就常常放学后直奔网吧。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最后常常夜宿网吧。沉溺于网络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而且与周围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则是避而远之。

点评: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案例。很多有“网瘾”的青少年常常都有相似的原因:家庭教育问题;缺乏学习积极性或在学业上受挫;不善于与周围同学交往;不是老师的“宠儿”,缺少老师的关心。由于学业紧张,频繁的考试,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中没有“失败”。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性、全球性的信息交换平台,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又一新型快捷的大众传媒,也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手段,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打开窗户,进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空气,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反动信息的不法网站乘虚而入,散布着大量的有害信息,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青少年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逃课、厌学、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登录不良网站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也不胜枚举,网络传播中的负面影响给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引起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倡导文明上网,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放弃学业、离家出走、甚至是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而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而恼怒并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而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青少年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

这一件件事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开启了学生通往世界的窗口,但是网络却也让一些学生迷失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网络交往失度失范

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学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学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互联网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很多青少年就是因为这里的世界太精彩了,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太大的反差,才深深地被网上的世界所吸引。然而,除了自身的因素,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上网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大多与缺乏关爱、缺少交流、生活空虚有关。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苦闷、不满,与很多同学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因性格、家庭问题等不善人际交往等,但在网络上则没有这种交往障碍,因此他们都试图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模拟现实,以求得刺激和情感发泄,获得日常生活中所无法得到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正是因为这样种种原因,学生迷恋上了网络,使网络成为了自己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在网络中寻找着自我。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的成就感,是任何人都愿意享受的。然而,现实生活却很难成就这样的满足感,而网络却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空间:网络游戏中的痛快淋漓,惟我独尊、以自我为核心的;和陌生人聊天时那种自然和肆无忌惮的感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宣泄,使他们有了找到知己的安慰与,这里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尽情释放心理压力的天堂。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地满足了这些迷茫、叛逆而又好奇的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编后语:

本刊曾经报道过中华职教中心的王妍同学,一位普通的职业院校学生。当时,还在学校读书的她,一边上学,一边利用网络在网站上开设网店,她在四大网站上经营自己的网店,进行自主创业。她和她的合作伙伴逐步筹划着把网店结合实体店同步经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自己的创业规模。王妍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开始自己的创业脚步,她很好地利用了网络。这也给广大职校学生以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看待网络,就其本身而言,它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利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使用者自身。使用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

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服务:①用来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②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③信息查询服务;④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⑤网上购物以及信息。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走出网络误区,积极面对各种网络烦恼,这是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学会应对挑战,培养正确的心态。必须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不要过分迷恋于网络媒体,这是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应该正视这样的事实,尽管网络游戏、BBS和QQ等网络社交方式正逐步被职校生接受并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其毕竟只是我们的一种休闲方式,决不能沉迷于此,而荒废学业。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第三篇】

近年来,青少年上网成瘾,因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毒害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在青少年网民中,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乃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身心憔悴,思维混乱,荒废学业;还有的铤而走险,盗窃、抢劫甚至杀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少年“黑客”:从上网成瘾到攻击政府网站

王少伟,男,18岁,内蒙古自治区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少年“黑客”攻击了境内2200多家网站,其中包括黑龙江信息网、呼和浩特市人才网、呼和浩特市财政网等200多家政府网站。2007年5月30日,警方将正伏在电脑桌前修改计算机病毒程序的王少伟抓获。

王少伟上小学六年级时,就迷恋上了网络,上网成瘾,经常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一次,他意外盗取了别人的QQ号码,从此便有了成为网络“黑客”的念头。上了初中后,他开始查看各类有关互联网的书籍、资料,自学掌握了网络编程技术。此后,他一边自学,一边在互联网上实践攻击他人的网站。

到2005年,他已经对汇编语言非常精通了。从2006年开始,他又专心研究网上“黑客”技术。他攻击网站的成功率达70%以上。每次选定要攻击的网站后,他都会把这个网站的主页进行保存,然后进行攻击,更换成他的“黑客”网页。

这些年来,攻击了多少网站和个人主页,王少伟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每一次攻击成功后,他都有一种成就感。“他攻击网站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警方透露。

在同学的眼中,王少伟是个拥有高超计算机技能的“黑客超人”,他的许多“事迹”在学校也广为流传。一位和他要好的同学说,王少伟“黑”湖北省随州市政府信息网只用了几秒钟;“黑”呼和浩特市人才网和市财政网,用了2个小时左右……

“其实,他的‘黑客’水平也谈不上多么神奇和高超,而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制作水平太差,安全维护意识薄弱,才被轻而易举攻破”。呼和浩特一家网络公司负责人分析说。

一名中学生屡屡入侵并攻击政府网站,这不仅反映了我国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薄弱,还促使人们思考信息时代如何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

上网成瘾:危害社会又害己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网

调查显示,国内外计算机犯罪者一般是19岁-30岁的男性,平均年龄约为23岁。而且,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十几岁的小违规者时有所见。王少伟案件,不仅给政府网站安全提了个醒,也促使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造就了18岁的“黑客狂人”?王少伟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

据了解,现实中的王少伟没有什么特别爱好,也不喜欢体育运动。一位教过他的老师坦言,王少伟除了数学、计算机和外语成绩不错外,其它科目的问题都很大,每次文化课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

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许多人在学校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内心充满自卑感,只有在操纵键盘和鼠标时,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遭人讥笑的感受,才能找到最“完美”的自我。“黑客”在一次又一次“黑”掉大网站时,似乎找到了寻求已久的成就感。

据王少伟交代,他的“黑客”技术都是从网上学来的,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这一方面说明我们青少年法律意识的薄弱,同时也反映出青少年‘黑客’们特定的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黑客”几乎没有罪恶感。在他们看来,“黑客”活动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而不是犯罪。即使算犯罪,也不像抢劫、等那样凶狠残暴,那样“见不得人”。正如国外学者所说,“恐怕将他人掉在地上的1万元塞进腰包,要比通过计算机搞到1亿元现金,犯罪感还要来得强烈些”。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黑客崇拜”情节。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成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广东的一项调查则表明,至少有一成少年崇拜“黑客”。正是由于“黑客”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并未与公众的道德和价值观发生强烈的碰撞,其行为往往能够得到公众的包容,也使“黑客们”失去罪恶感,从而更加纵容自己的行为。

上网成瘾危害大

现在,部分未成年人上网成瘾,引发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根据医学观察,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危害非常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生理方面。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2.心理方面。青少年患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为人冷漠,人格异化。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位少年上网不归,其45岁的父母骑摩托车到处寻找,不慎发生车祸,双双死亡。有人问这位少年是否感觉内疚,少年居然回答说反正父母早晚都要死。

3.道德方面。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望。在一项对近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的青少年占46.9%。

4.行为方面。青少年患上网瘾后,人格容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有的甚至偷窃、抢劫。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上网成瘾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等难辞其咎。

教育是根本的原因。一方面,许多家长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微,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忙碌或外出打工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推广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基础教育仍属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少孩子缺乏学习兴趣,有意躲入网络中。

“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网络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隔一段时间网络游戏就会更新场景界面。“不断有新任务出现,是不会玩腻的”。有的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两个重要诱惑。另外,盗版游戏较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

青少年自身社会经验不多,尚不具备足够的识别能力,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稍不留意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男性青少年较之女性青少年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较为活跃,而独立性较强,因而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

整治“网瘾”:让稚气的眼神不再沉迷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约束力较差,心智和经验缺乏,喜欢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恰恰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要,容易受到色情、等有害信息的影响、蛊惑,甚至腐蚀。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让青少年不沉迷网络,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高素质人才。

防范治理青少年“网瘾”,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孩子自制能力差,家长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如果孩子有电脑潜质,不妨发挥其专长,争取将来从事编程等电脑行业。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伙伴越来越少,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使得他们缺少时间进行社交,只好从网络上寻求情感交流。基于此,家长一方面应帮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提供社交机会;同时,自身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其感兴趣的事情,满足其精神需求,引导孩子培养新的兴趣,让其多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学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娱乐,养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提高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有“黑客”情结的孩子,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的炫耀和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能突破社会道德的底线,置国家法律于不顾。

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使用互联网,通过家长会通报学校对文明上网的举措和办法,与家长一起担负起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教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说,许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或使学生的兴趣畸形发展。他建议,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应该设立类似于兴趣小组的组织,并配备相应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指导。

毋庸置疑,许多青少年从上网成瘾到网络“黑客”,表明他们在电脑技术上都相当出众,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天才。但是,他们充当“黑客”,攻击网络,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触及了国家法律,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要受到制裁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上网成瘾的少年来说,除了在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外,还必须加强道德自律。专家认为,只有大力提高全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准,筑起思想上的一道“防火墙”,使他们成为网络空间的合格公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上网成瘾乃至成为网络“黑客”。

创新技术:推行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2007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门正式宣布推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并制定实名制认证方案配套使用。到7月16日,全国所有游戏运营企业都必须正式投入使用按标准开发的防沉迷系统。“我孩子从初中开始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就一落千丈,我现在担心他考不上大学。”聊起网络游戏,北京市民李先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当说起4月15日全国网络游戏开始全面推行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用技术手段让青少年养成健康游戏习惯时,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技术要是早一点推行就更好了。”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状况、网络游戏的基本特点,以及对未成年人的调查分析,累计3小时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如下一盘围棋的时间一般也需2-3小时),超过3小时后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在此时间段,玩家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如果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玩家的“收益”将降为“0”,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认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防沉迷系统提醒青少年长时间玩游戏对健康不利,同时采取具体措施让他们有节制地玩,是很有必要的。“我接触了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家庭,有的父母甚至为此辞去了工作。网络游戏出现时间并不太长,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很及时地增加了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内容。”

浙江的王女士希望防沉迷系统能够让她的孩子周末多点时间看书。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是网游的高手。“一到周末就整天玩网游,叫他吃饭也叫不动。”王女士的孩子也在一边嘀咕,“以后玩游戏时间越长越没有好处,白费力气。”

一位在防沉迷系统试点游戏区玩过的成年玩家说,他觉得防沉迷系统在3小时“健康”游戏时间结束后的不断提醒很有效果。他认为,对未成年人来说,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在防沉迷系统宣布正式推广后,网络游戏运营商几乎一致举手赞成。盛大、网易、金山等国内多家游戏公司都明确表示支持。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已在部分游戏里设置了防沉迷系统。盛大总裁唐骏介绍说,防沉迷系统试验和摸索的过程证明,实行防沉迷系统的思路是正确的。未成年人玩家相对而言自制力差,需要重点提示,以帮助他们处理好娱乐、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对这些玩家和游戏商都非常有益。

・相关链接・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第四篇】

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确的,确立的一些原则和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基本框架和结构也是合理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当时立法所依据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致使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需要。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加的规定引起人们特别关注。例如,目前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反映强烈。为此,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加了一条规定,即该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沉迷网络给未成年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小龙与小华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因为沉迷网络,付出了沉重代价。小龙、小华是网络游戏迷,对游戏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经常旷课跑到网吧去玩,有时一玩就是一个通宵,他们的家长为此操碎了心,使出许多办法,可总不见效果。有一次,小龙、小华又去网吧玩游戏,整整玩了一天一夜。早上,他们准备回家,两人玩得懵头懵脑,一路相互搀扶着往家走。半路,他们感觉累了,打算坐在铁路上休息一会儿,没想到坐下不久就睡着了。后来一列火车开过来,虽然司机发现铁路上有人马上采取措施,可两个孩子还是被车撞上,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再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个叫小山的高中生说起自己戒除网瘾的经历,让听者动容。小山是个网瘾少年,网瘾最厉害时曾经一个月不出自己的房门、不和任何人说话,没办法,他只好休学。2004年10月,正当小山母亲感觉自己已经没办法挽救孩子时,团市委青少年维权中心开办热线电话的消息传来,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拨通热线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团市委有关部门出面,促成志愿者许海蓉老师与小山结成“一帮一”对子。许老师与小山不断交流,小山渐渐有了变化,两个月后,他主动提出复学,决心“不再让网络操纵自己”。2005年1月,小山又参加了团市委开办的“成长青春”网络天空训练营,经过团队融入日、毅力日、认识自我与探索自我日、信任日、体验日、感恩日、收获日7天的训练,小山将昨天留给了过去,真正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走了出来。

“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是石家庄团市委于2004年9月创建的一项工程,它包括设立热线电话、无偿一对一志愿服务、举办训练营、网络文明教育校园巡讲、培训戒除网瘾志愿者等等。两年多来,这项工作卓有成效,他们已接待各地来电、来访数干人次,使数百名网瘾少年成功摆脱网瘾。

沉迷网络给未成年人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国家要采取许多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也应该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与文明上网、远离网瘾有关的活动,真正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披露,截止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亿,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为1830万。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未成年人中沉迷网络者有几百万人。

沉迷网络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各地不断传来沉迷网络少年酿出悲剧的消息。除上述小龙、小华一死一伤的惨剧外,仅2006年11月,就有江苏一名中学生因为沉迷于黄色网站不能自拔,最终触犯刑律被判刑;北京一位初中生因为常旷课去网吧玩游戏与父亲发生矛盾,父亲失手将他打死;陕西一位高中生离家20多天后被家长在一家网吧里发现,此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他有将近20天是在这个网吧度过的……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很多、现象也很严重,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其中,国家有重要职责。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作出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意在强调国家在这方面的责任。在这里,法律提出的国家责任主要是预防方面的。

上面第二个案例说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团市委开展的拯救网瘾少年行动,其中一项就是预防一组织“网络文明进校园”巡讲,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其实,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一直在从事预防工作。2005年1月16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联合启动了一项工作“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作为一项全国性活动,它将通过安全文明上网宣传巡讲、网络文明校园行等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家长和教师讲解如何帮助青少年安全上网、远离网瘾,帮助他们提高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建立预防和矫治队伍与工作阵地,针对青少年上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预防、矫治。

近年来,全国各地也都开展了许多这方面的活动,组织专家走进中小学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建立网瘾治疗机构,有的放矢地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难题。比如,辽宁省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开办了青少年网络脱瘾门诊,采用团体干预的方式帮助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表达,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山东省济南市关工委和团市委在全市上千所中小学建立起“红领巾网吧”,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将沉迷网吧的学生拉回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开办了家长网络培训基地,以免费方式对网瘾少年的家长给予指导,由志愿者和心理导师帮家长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戒除网瘾知识。这些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实施或指导的措施,对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产生了重要作用。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出的“国家责任”,还包括“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

从技术层面上拦截网上不良信息、控制游戏时间,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手段,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要鼓励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目前,不少科研机构都在开发新型的网上不良信息拦截技术和控制网络游戏时间的新技术,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一新增加的规定条款的施行,国家必将对这些新技术给予支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