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会计准则(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95581

【导言】此例“新会计准则(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会计准则1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企业的存货,只有转化为产品出售才能实现利润,如此一来,原来舆论估计2007年新准则实施会使房地产公司账面出现巨额利润的期望落空。

商业类公司的地产也不能立即体现账面价值。在实用新准则时,原固定资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供应价值高于账面价值部分,只能调整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调整当期损益。

例如,某上市公司现有一项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2000万,公允价值为4500万。如果直接一次性划转,增值2500万只能增加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增加准则实施后的利润。但企业可以采取第一次按2200万划转,以后各期慢慢高估致4500万,就可以将2300万作为利润在以后各期根据需要慢慢释放出来,同时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波动的风险也会应对自如。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将地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并不容易。准则指南对原来自用的房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也作为严格的限制,同时对转换当日账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在目前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的环境下,将部分房地产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会使部分企业期初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公允价值的下降的机率加大也会使未来的业绩风险加大。

此外,为了避免利用准则变更操纵利润,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转换日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由成本计量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失,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公积(其他资产公积)计入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为变更当期的收益。

当然,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通过稳键的做法,将公允价值慢慢释放为企业的利润。

债务重组有可能成为调控利润手段

债务重组曾经在上市公司重组中发挥重大作用,后一度被叫停,冲回部分只能计入资本公积,但新准则又允许计入利润。

准则对债务重组重新作了定义,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新准则对债务人的影响最大,原准则债权人在金额上的让步,债务人不能确认为收益,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将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收益。

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因此, 值得投资者关注那些经营业绩较差,负债金额较高,或控股股东比较有实力的公司,都有可能获得债权人或大股东的债务豁免。 以甲公司的一项设备抵偿债务。假设设备原值为70万元,已提累计折旧20万元,净值50万元,公允价值为80万元。假定上述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不考虑相关税费。

计算(债务人):

固定资产处置收益=80-50=30万元 股票期权和业绩挂钩

新准则中借鉴美国做法,把企业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应作为企业换取一项服务的成本费用,使股票期权和直接业绩挂钩 ,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影响重大。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的办法,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也允许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衍生工具或其他权益工具以换取职工提供的服务,从而实现对职工的激励或补偿,实质上属于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

新准则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要求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相应的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当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成本费用和相应的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从制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股票期权的本意是通过“公司业绩—股票价格—高层管理人员回报”的联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激励制度,促使经营者将自身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而通过实证分析为激励公司管理层而设计的股票期权制度往往也成了公司造假的直接动力。2001年下半年,美国资本市场接连发生了以安然、环球电信、世通、施乐财务造假为代表的丑闻事件,使美国国内引发了对股票期权的质疑,要求改革股票期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本身是具有创新性的,它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更多关注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美国的问题是授予高管股票期权的比例过高,滥用期权导致对公司或股东利益受损,在我国的目前现实情况则是管理层持股比例过低,这种促使管理层造假的冲动目前还不是太严重。

新准则的规定,尤其是对和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避免美国资本市场上企业高管为了获取高额的期权回报而大肆造假的行为发生,但这需要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否则,也不排除在国有持股占控股地位比较普遍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短期利益造假的冲动更加剧烈。

研发企业无形资产高估可能性增大

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原准则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新准则的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取消了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的规定。

从前几年出现大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来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高估或低估资产来达到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在目前评估业还没有很好规范的情况,这一规定的取消意味着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可能更象一匹脱缰之马,一方面高估无形资产虚增上市公司帐面价值,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上市公司失去清算价值,使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血本无归;另一方面高估无形资产更会成为掏空上市公司的利器。

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原准则规定:对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只将其研发成功后申请专利所发生的律师费和注册费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的修改,对那些研发及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涉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增加收益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原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投资时投资方应根据投资的初始成本和相应股权比例占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认相应股权投资差额分别处理。当股权投资差额计算结果为正数时,形成借方差额,计入“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分期摊销,减少每期的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小于零时,即出现贷方差额时,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账户,增加投资当期的所有者权益。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对非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第九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A公司以2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如A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则A公司应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2000万

贷:银行存款等 2000万

如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则A公司应进行的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2000万

贷:银行存款 200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新会计准则,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认知。

新会计准则2

关键词:新会计;会计准则;准则体系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isrelatedthecontentcontrasttothenewold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thestudyandtheunderstanding,discussedourcountry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sbreakthroughandthesignificancefrommanyaspects.

keyword:Newaccountant;Accountingstandards;Criterionsystem

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文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时要求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在这之前,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从1997年开始到2001年,财政部又陆续制定并实施了16项具体准则。因此本文把2001年之前的会计准则体系称为“旧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与国际核算准则趋同,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差别

按照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会上的说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和旧的会计准则体系相比,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无论是基本准则还是具体准则,都作了非常大的改动和修订。

(一)新旧基本准则主要差异的比较

在新基本准则中,首先对适应范围进行了修改;其次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使其语言表述更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再次是引入了多样化的计量属性,这是最引人注目的变化。相对于旧的基本准则中“只允许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新的基本原则列出了五种可以使用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更是备受关注。同时,为了防范公允价值被滥用,新准则中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即:“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当然,在这次新准则中还有一项最重要最核心的修订,就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修订,纠正了旧的准则中关于相关内容的循环定义、含糊等问题。

(二)新旧会计具体准则主要差异的比较

在具体准则方面,本次的38项准则,除了对原有1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外,其余22项均为新增部分。旧的具体准则偏重于工商企业,而本次新准则中则扩展到了金融业、保险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农业等公众特殊的行业领域,并增添了许多新的业务类型,如:套期保值、年金、股份支付等等,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核算的空白。

在修订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计提相关规定的变化。旧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重组利得不得确定收益,应计入“资本公积”,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是债务重组利得应记入当期损益(这恰恰是旧准则禁止的)。在资产减值跌价准备计提方面。旧准则允许企业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因此部分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屡屡通过这四项计提来调节利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而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跌价准备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利用计提跌价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还有一些问题,如借款费用资本化,商誉和不确定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政府补助归属等等,在新具体准则中都有了较大的修订。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做了较大的规定的修改,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从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或预测。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准则体系中,第22、23、24、37号准则是针对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问题制定的。这四项准则之间各有侧重,彼此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社会性预警系统,从而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最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2005年,已经有97个国家表示将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境外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巴爵士在2月15日新准则会上的致辞所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于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降低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遵循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标准的成本。”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能促进财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加强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新会计准则3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三)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四)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五)预计负债计量的新规定

新或有事项准则对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增加了“……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同时还增加了后续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新规定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余地。

(六)新债务重组的三大变化

一是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由“资本公积”科目回归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在附注中披露,勿需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

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而且用以抵债的资产的转让损益应根据资产的性质确认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损益,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投资收益等;

三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未来应收金额或应付金额由过去以协议中规定的未来的本利和确定,改为按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允价值确定。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这三大重要变化也给企业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间。

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类别划分和不同类别相关损益的不同处理规定,存货准则有关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重分类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合并准则中有关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界定及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等,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有意识的反制

一是降低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可能。过去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均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升值转回)。但事实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这一核算规定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频度及深度均很大。如何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舍弃了过去与IASB趋同,即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做法,转而向FASB靠拢,采取了在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计提不允许转回的做法,这样就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反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冲回,但对其计提和冲回也进行了严格限制,如应收账款作为一项金融工具,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如债务人发生严重灾害、财务困难、即将倒闭或财务重组等)”表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也必须提出证明原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和资产价值于本期确实大幅回升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否则视为调节利润而建立的秘密准备,必须按“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二是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进行了适当限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10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非货币换准则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明确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三是消除了死角。过去有不少经济业务,要么会计准则、制度未作规范,要么准则、制度虽作规范,但规范粗糙、模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成为企业进行盈余操控的最佳选择。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消除这些会计规范的“盲区”,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盈余的核算口径。新会计准则第20号对此作了专门规范,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又如,对传统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和一般企业的套期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进行了统一规范,减少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

四是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币Ⅱ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差异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

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后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随时都可能扩大,因此其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在1—2年后也会逐渐显现。

(二)对境内公司和境外公司的影响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设立在我国境内的公司影响较大,而对设立在境外或设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由于其必须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也小。但是,对于内地企业设立在境外或港、澳、台等地的子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要与大陆的母公司合并,其会计信息需要遵从新会计准则进行折算、调整和合并,所以新准则对其的影响也不亚于境内公司。

(三)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

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如经营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不再为单纯的成本计量模式,而可能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调整的金额要计人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过去市价大幅上升或下降带来的资产价值和潜在利润波动不予反映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总体上讲,新准则对石油、天然气、金融、保险、农业、房地产、特许经营服务等行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产生较大影响,其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这些影响,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略。

第一,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新会计准则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投资的分类方式和计量标准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的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内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部分,同时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控制、非共同控制和非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规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归类方法,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采用权益法;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新会计准则按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方式,分别确定其初始计量方法。具体如下: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成本主要是指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与其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对其他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这与旧会计准则明显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3)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即: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均使用公允价值。

(三)权益法核算具体账务处理不同

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实例分析新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差异

1.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新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差异如下:

例1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2000万元购入乙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乙公司2007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4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500万元。假定乙公司的净资产全部为可辨认净资产,且甲公司能对乙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按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4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4000000

而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例1公允价值份额(1800万元),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因此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18000000

商誉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2.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因而对其差额不再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例2假定例1中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为55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按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2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资本公积2000000

而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元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4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应确认为当期损益。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公司(投资成本) 24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投资收益4000000

三、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点

1.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

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取消了在单独财务报表中允许采用权益法,而改为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调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为此进行了重新规范。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能着重反映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这是真实的现金流入,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较为关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的单独财务报表能够提供母公司自身的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全面反映母公司控制实质的投资收益的变化,而且,也便于母子公司相关项目之间的抵销会计处理。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综合信息含量,更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

2.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中投资企业法人符合法律上企业法人概念的要求,与被投资企业是两个法人实体,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实质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会体现投资人的股东地位和权力,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不会直接影响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而权益法核算中的投资收益真正反映了投资企业真实的投资利益,随时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体现了投资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同时,新准则不是简单的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划分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标准,而更多的考虑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权力的大小,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更能反映企业间的真实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3.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是对原有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完善,着重解决原有准则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努力与现行国际准则接轨。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新准则中,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并对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了细化,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规范。对于企业为了套期保值或短期资产增值而用现金购买且在短期内出售一定的金融资产,新准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对企业持有的长期债券投资定义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对企业为了控股或其他目的而持有的其他企业较大比例的股票定义为“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持有的目的和形式细化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持有的权益性投资,明确的规范对象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更具可比性和实用性。

4.提高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制定新会计准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衡量新会计准则是否成功重要标准。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在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选择以及减值资产处理上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黄燕铭。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会计),2007(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P88-106.

新会计准则5

(一)2007年教材变化情况

2007年《会计》教材是依据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修订的。2007年教材基本上涵盖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所规范的所有内容。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涵盖各类企业(不含小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规范,其涉及的企业和经济业务十分广泛,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复杂,数量上也比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科目数量有明显增加。

为了便于考生对照学习,帮助考生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快速掌握新知识点,熟练、准确地进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现将《会计》教材可能使用到的科目做了比较,对比结果如表1。

2007年的教材和原教材相比,主要变化点如下:

1.新增的章节

“投资性房地产”、“政府补助”、“股份支付”、“企业合并”、“每股收益”和“金融工具列报”等。

2.修订的章节

“金融资产”、“资产减值”、“长期股权投资”和“财务报告”等。将原教材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等内容放到了“资产减值”一章中;原教材中的“货币资金与应收项目”的应收项目、“投资”中的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及“商品期货业务”中的衍生工具等内容放在新教材“金融资产”一章中;原教材的“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中期财务报告”等内容放在新教材“财务报告”一章;原教材的“投资”中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及重大影响以下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放在新教材的“长期股权投资”一章中。

3.补充和修改的章节

新旧教材第一章 “总论”中对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等内容进行了修改;第十一章“负债”补充了职工薪酬准则规范的内容;第二十章“所得税”的内容做了重大调整,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他章节,凡是涉及新准则的相关内容,也都按新准则的规定重新编写。

(二)教材基本框架

2007年《会计》教材共28章,分为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包含了不同的章节,基本结构如下:

考生在复习各章时,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逻辑结构,知道本章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会更好。

二、考试趋势预测

(一)题型、题量预测

1.题型

《会计》考题题型仍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类型。五种题型中,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分数为45分,其中:单选15分(15小题),多选20分(10小题),判断10分(10小题);主观题(计算题及综合题)分数为55分,其中:计算题22分(2小题),综合题33分(2小题)。

客观题是以考核考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近几年用以考核考生对《会计》全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政策综合运用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2007年考试仍然会延续这种试题特点,尽管2007年《会计》教材变化较大,但是经济业务内容并没有因为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考生应借鉴历年试题的特点,了解出题方式、分数分布和得分技巧等。

《会计》考试及格率一般为10%,2002年为%,2003年为%,2004年为%,2005年为%,2006年为%。2006年是近几年来及格率最高的一年。

2.近年试题类型、题量、分数分布(见表2、表3)

(二)各类题的特点

1.单选题的特点

单选题的数量一般不超过20题,每题1分。通过计算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近年试题中单选题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项的题目均占到全部单选题的50%以上,2006年20个单选题中有14个需要通过计算确定选项,所以考生要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要有计算的技巧和能力。

2.多选题的特点

多选题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12题,每题2分。多选题没有计算,主要是确认、披露的基本问题。要求考生要熟悉教材,熟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归纳。

3.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特点

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题目数量一般为2题或3题,共24分。计算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运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题目不是很难,要求考生思路清晰、熟练。

4.综合题特点

综合题的题目数量通常为2题,近年来每题分值均在15-20分,甚至更高,共32分。综合题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每一题通常涉及多个相关考试点,考试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且与实务紧密相连,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综合题的题纲文字很长,内容很多,考生需从大量资料中挖掘相关信息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处理。考生要善于归纳整理,对经济业务十分熟练,才可组合得出综合题的最终答案。

(三)计算题、综合题考点归纳

尽管2007年教材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历年试题中主观题的考点和其组合方式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近年计算及会计处理题考点(见表4)

2.近年综合题考情(见表5)

(四)2007年考核重点分析

2007年考核重点是: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资产减值 、借款费用、收入、所得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币折算 、财务报告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对于新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应灵活掌握,2007年新增的内容必考,主要以客观题形式测试。上述重点章节可以下列形式组合出题:

组合一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负债+或有事项+所得税

组合二借款费用+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组合三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

组合四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告

组合五收入+政府补助+外币折算+财务报告+ 每股收益+财务报告

组合六金融资产+负债+金融工具列报

组合七收入+外币折算

三、学习方法

可以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应对CPA《会计》科目的考试。

(一)全面掌握大纲的规定内容。《会计》的考题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这是其一贯的特点,试题基本不遗漏任何一章的内容,只要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都会在题目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二)围绕着正确提供会计信息、正确编报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这一不变的重点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经济热点问题,抓住“新”和“基础”两个基本点,按上述分析的重点进行学习,将会事半功倍,顺利通过此项考试。

四、各章节重要内容及考试点

第一章: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客观题为主,考试的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较低。重要考点、难点是:

1.财务报告目标。

2.会计基础。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会计要素。

第二章:货币资金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考试的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较低。重要考点、难点是: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

第三章:金融资产

本章是新增部分,也是重点。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分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2.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密切相关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3)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3.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而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3)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四章:存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三个组成部分。

2.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3.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4.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2.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3.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1)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有以下两类: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两类: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超额亏损的确认:企业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4.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1)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2)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5.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第六章:固定资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

借:在建工程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

借:在建工程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

4.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

5.固定资产的处置。

6.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是指在当前状况下仅根据出售同类固定资产的惯例就可以直接出售且极可能出售的固定资产。如已经与买主签订了不可撤销的销售协议等。

7.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第七章:无形资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3.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4.无形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2.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

3.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

4.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

第九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2.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下,不论是一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一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多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还是多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费用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收到或支付的补价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调整因素,其中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第十章:资产减值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然后将所估计的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2.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通常反映的是资产如果被出售或者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收入。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XX资产减值准备

3.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组成。资产组减值测试的原理和单项资产是一致的,即企业需要预计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和计算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如果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表明资产组发生了减值损失,应当予以确认。

4.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和研发中心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着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

5.商誉也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这些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第十一章:负债

本章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职工薪酬。

2.可转换公司债券。

第十二章:所有者权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留存收益。

第十三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条件。

2.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

3.销售退回及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的会计处理。

4.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5.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

6.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

7.合同成本、合同收入的组成及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第十四章:财务报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4.所有者变动表。

5.附注。

6.中期财务报告。

第十五章:或有事项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

2.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3.或有事项会计的具体应用。

4.亏损合同与重组义务。

第十六章:债务重组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应分清债务重组利得与资产转让损益的界限,并于债务重组当期予以确认。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3.以债务转为资本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或者股权份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本溢价(或者资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重组债务账面价值超过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债权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应当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十七章:政府补助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人的资本。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3.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第十八章:借款费用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2.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暂停资本化、停止资本化的时点。

3.专门借款费用的计量。

4.一般借款费用的计量。

5.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第十九章:股份支付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2.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第二十章:所得税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按照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乘以所得税税率,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递延所得税。

(4)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当期所得税。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是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3)

递延所得税资产(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递延所得税负债(2)

注:(1)、(2)、(3)表示确认的顺序。(1)为当期应交所得税;(2)为当期递延所得税;(3)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倒挤。

第二十一章:外币折算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2.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3.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问题。

第二十二章:租赁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承租人对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和融资费用的分摊问题。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租赁期开始日,将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将来收到租金的各期内确认为租赁收入。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包括在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初始计量中,并减少租赁期内确认的收益金额。

借:长期应收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未实现融资收益

2.出租人租赁收入的分配问题。

3.售后租回的会计处理。售后租回交易中售价与租赁资产账面价值差额的处理。

第二十三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重要的会计政策。

2.重要的会计估计。

3.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4.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5.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

6.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追溯重述法。

第二十四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处理。

第二十五章:企业合并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合并。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4.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第二十六章:合并财务报表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合并范围的确定。

2.不应当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3.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

借:股本(1)

资本公积——年初(1)

——本年(1)

盈余公积——年初 (1)

——本年(1)

未分配利润——年末(1)

商誉 (4)

贷:长期股权投资 (3)

少数股东权益(2)

注:(1)、(2)、(3)、(4)表示确认的顺序。(1)从子公司个别报表抄;(2)是(1)之和乘少数股东持股比例;(3)是母公司对该子公司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的账面价值;(4)是倒挤的差。

4.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5.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

6.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7.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第二十七章:每股收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每股收益。

2.基本每股收益。

3.稀释每股收益。

4.每股收益的列报。

第二十八章:金融工具列报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金融工具列报是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权益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金融工具在附注中的披露(即金融工具披露)。财务报表列报所作的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金融工具交易相对于企业的其他经济业务更具特殊性,具有与金融市场结合紧密、风险敏感性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单独制定准则对金融工具列报加以规范。

2.权益工具回购、注销等的处理。

3.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区分。

4.混合工具的分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49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