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风险识别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1809

【导言】此例“风险识别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1

关建词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应用模型

一 、引言

随着当今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其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风险对企业持续经营及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与之相对应,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ERM)应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型企业的普遍管理行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将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但是,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履行监控和评价的控制职能,通过评估运营风险管理,提示运营风险,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二 、风险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战略决策的启用,风险审计成为决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协调一致,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成长,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三、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流程简述

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决策层及经营层的职责,制定什么样的内部规章及程序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业务流程中应该予以事前明确规范。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鉴别风险;二是区别可控制的风险;三是指出缺乏控制或过度控制的区域并提出建议。

四、 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广泛收集风险因素

要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及要点,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必须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审计对象为单元,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按季度定期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信息平台由四部分构成:

(1)基本信息栏

(2)历史审计信息栏

(3)当前信息栏

(4)风险管理信息栏

2、确定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和要点

在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大量风险信息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因素分析,确定权重,逐一评分,按重要性原则确定公司风险审计的重点及要点。

(1)根据风险因素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每一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对每一个风险因素确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2)给各种分析因素评分。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评分时,主要是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参考标准,确定该风险因素处于评分标准的哪一个区间,给出相应的分值。

(3)风险排序。将每个审计对象包含的各项风险因素的分值与相应的风险权重相乘并加总,得出每一审计对象所得风险分值。按所得分值从高到低进行风险排序,以确定风险审计对象的重点及要点。

3、风险管理审计的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测试共分六大模块,旨在明确需要测试的内容,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

六大测试模块分别为: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模块: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情况,职责的落实情况,具体的措施情况。

(2)战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依据测试,被审计单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程序测试,被审计单位对自身的优劣势的分析情况。

(3)市场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有被审计单位产品分析程序的测试,竞争对手分析程序的测试,客户及供应商的分析程序测试

(4)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对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情况的测试,预警作用的实际发挥情况的测试。

(5)运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的测试,组织机构职能及其履行的测试,产品结构及技术能力等风险管理程序的测试,各项资源管理中得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能力的测试

(6)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法律风险的分析、研究及把握能力,测试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执行效果。

4、风险管理的审计评估

(1)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范围的合理性

对于被审计对象在风险管理范围的确定方面是否全面和合理,通常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PEOW分析、SWOT分析、KSF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财务收益分析、会计比率分析等方法。

(2)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被审计单位应该根据风险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风险因素评价标准。若被审计对象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价标准,则应认为是一种缺陷。

(3)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功能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审计单位的识别、分析、评价的职能分工、机构设置和具体业务流程进行检查,测试风险控制流程,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能完成风险管理的使命与目标。

(4)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措施

现代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一般有五种,分别是:规避、控制、保留、转移和利用。每种措施的应用对应于一定的条件,否则就可以认定为不恰当。

①规避措施的评价。被审计单位采用规避措施,应该具备如下条件: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虽可避免但将产生另一新的更大风险;采用规避措施最经济。

②控制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评价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审计单位可以接受或承担的范围内。

③风险保留措施的评价。当被审计单位采用风险保留措施时,审计人员应审核该风险是否是不可转移与不可避免,审核处理风险的成本是否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损失单位是否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④转移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保险或财务性非保险等风险转移措施,审计人员应审核其保险条款及保险范围与风险的适应性,财务性非保险转移措施是否存在的法律风险。

⑤风险应用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利用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风险可以带来的收益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匹配进行,对风险利用措施的系统性及未来效果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5、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监管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风险监管系统,一般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的支持结构和资源、实施的方案、持续的评估和审核。

6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评价指标与风险临界点构成风险预警系统的两大支柱。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了标准的风险临界点,主要根据风险的性质(最好是能够定量)、发生的概率、发生的频率,计算出风险数值(风险度),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层制定的临界点进行对比,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4篇风险识别论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风险识别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风险识别论文2

风险识别的风向标:符合国家政策取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成长阶段,对国家战略的需要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还是银行,都应该把国家政策当作自身发展的风向标。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显著,但在强调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强调对国家政策的认可度和支持力度。

多年来流行着一个见解,“只要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一定和低收益相伴随,商业银行只可有限度地涉足。”其实,我们回头来看,凡是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扶持的产业项目,都比较稳健,风险较低。那些高风险项目恰恰是商业银行自己从市场上找来的。例如农村产业,凡是国家扶持并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可能利息收益较低、期限较长,但它的安全性是最高的。而国家限制的那些产业,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当下收益好像很可观,但一头扎进去,等于是扎进了风险漩涡。

农信社正在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观念十分重要。转型要求高度关注风险,创造条件谋求盈利,这是正确的,但如果认为脱离“三农”就能谋大利,就有大发展,那就错了。“三农”问题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国家集中财力、技术向“三农”倾斜,农信社随着这个风向标走,就等于走了一条低风险之路。

当然,我们这里所谓的“农”,并不单指农村的家户农业生产,事实上,所谓的“三农”概念也早已超越了单个的农户经营,农村的各种专业户、新技术推广团体、种植养殖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城乡结合部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商贸专业户等等,都在“三农”的大概念下。按照国家支持“三农”的风向标去走,农村商业银行才能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完美结合的道路。

风险识别的“人文眼”:看透借你钱的人

金融活动本质上不是技术流程,而是人的行为。既然金融活动是人的行为,那就不能仅仅以技术眼光去看待,而必须从根本上以人文眼光去审视。

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上,有一个久议未决的争论:技术分析和人文分析哪个更重要?

笔者认为,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员来说,技术分析更重要,数据准确即是对其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对于商业银行的领导决策者来说,人文分析却具有压倒其他一切的重要性,风险分析员提供的数据只是最终决策的依据之一,远不是全部。这个观点,并不是对上述争论的折中,而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涉及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安排方式。如此分层级、各持重点的安排,既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又能激发出上下层之间的配合效应。所以,领导决策层应研究如何用“人文眼”看透借钱人的品质。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知人知面不知心。”但要做一个合格的领导决策者,却必须做到对申请者的“知心”。怎样知心?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分析、数理分析。从根本上说,要用人文的眼光,就是把这个人当作被某种文化熏陶过的人来认识。领导决策者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识人。与有品质、有见识、有能耐、有决断的企业领导者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你就知道他会主动把自己的债务风险降到最低。如果客户也有这种自觉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好做多了。

欧美商业银行对客户诚信风险的考察,过去主要是依赖历史资料,比如这个人如果曾有过不良信用记录,那么他的守约意愿就会大受怀疑。

近些年,这种过分依赖历史记录的做法有所改变,逐渐开始重视对“现时此人”的仔细考察。比如美国的IBM公司对自己的客户,尤其是资金需要巨大的重头客户,会派风险师与其领导者长期交往,从各方面感知他、认识他、看透他。这种专门针对一个大客户领导者的风险师在银行中非常重要,对其素质要求也特别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要有识人的经验,要有天赋智慧,还要有不为情迷、不为利诱的那份冷静和责任心。

风险识别论文3

[关键词]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 风险认知 实证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举措,它使团队的每个项目都建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知识的承载者,即团队知识共建共享的实现者来说,知识共享是存在风险的,个人对于这种风险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讨论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将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加强成员的共享意愿和行为,进而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

鉴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共享的机理、措施及如何通过共享进行知识创新等,且均属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探讨。国外有一些实证的研究,如文献[1]和文献[2]以企业为对象研究进行了探讨。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国内外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在美国,最不能问的问题就是工作及薪水问题,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比较私密的问题;而在我国多数地区,除特殊行业外,工作及个人收入问题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如:在高校基本可认为是公开的),但谈性则比较避讳,不像美国那么容易。鉴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对于知识共享的个人风险认知问题,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进行专门的探讨。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根据理理论,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意图引起的,在团队内成员的知识共享活动也不例外,若某成员愿意把知识拿出来彼此共享,他/她将会用相应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意愿。反之,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下降时,就导致其独占知识,抵制共享行为。理理论认为决定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态度,从各个领域的行为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主体的认知及观念对其行为意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献指出人是知识共享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其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及贡献知识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是组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个人的知识私有意识及共享后的不安全感集中表现为其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

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和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知识共享的反面是知识垄断,团队内部拥有唯一性知识的成员拥有唯一性价值,尽管贡献知识供团队共享之后,集体的价值会增加,但个人唯一性价值则丧失,他/她们对于团队将不再是必须,共享结果显然会威胁到自身利益。因为担心自身惟一性价值丧失而抵制共享的观念是知识私有观的一种衍生观念。Birgit Renzl通过对美国各大企业的2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调查,得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共享后自身唯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对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知识共享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团队成员的认知层面,探讨个人对唯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与其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可拟定假设:

H1: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

个人知识共享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学习、创新及研究过程需付出成本,知识密集型工作更是如此。而共享的实施使得其他成员通过简单的复制和被告知便可以得到与知识贡献者相同的成果,这将造成知识贡献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不平衡感。二是在团队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成员来说知识共享都有贡献知识和获取知识两个环节,于是其贡献知识后是否能得到至少等值的回报同样会影响其共享意愿。文献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知识共享机会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与共享知识相比,知识主体的知识垄断收益具有及时性、公平性和确定性等特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知识主体将倾向于垄断知识。所以成员对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将对其知识共享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拟定假设,即:

H2:个人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风险认知行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生命科学、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女性/年老者/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妥、风险小的决策,即他/她们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更高。在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问题上,性别、年龄及收入的差异性是否依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几个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访谈。

性别因素一直被认为是态度、意愿、行为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选择,即女性比男性的风险认知高,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也假设在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显著。此外,由于本文是以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为研究对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度极高的组织,而学历是知识层次的一个有力表征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学历纳入考虑范畴,以探讨知识层次的不同对科研人员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作用。

年龄大的人相对而言阅历丰富,拥有的隐性知识多,知识共享对他们来说付出的相对也多,而且年龄大的人大多思想保守,因此其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也就最高,年纪轻的则相反,所以本文假设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收入高多是由于其知识层次、科研贡献、职务等相对较高。如果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贡献出知识而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高收入的前提则不复存在,因此本文认为收入高的人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也相对高。本文深度访谈的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些理论,例如,某25岁的男性(月薪2000以下)受访者认为:既然我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我相信他们也会贡献自己的知识的;而某39岁的男性(月薪多于1万元)受访者的做法:每年不惜重金购书、参加一些培训,而且这些都不会让同事们知道。

根据上述推导,提出如下4个假设:H3:不同性别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4:不同学历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5: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6:不同收入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设计

变量定义与衡量

本研究所用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表,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性别、学历及个人收入问题;第二部分个人风险认知与知识共享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共享意愿三个变量。

试测

本次问卷调查受众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要求受

访者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试测共收集问卷41份,其中男性21人,女性20人。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如下:每个变量的题项组合后只能抽出一个因子,解释量都在以上,变量内部一致性较好,每个变量的信度均在以上且各题项删除后的信度均低于组合信度,说明可信度也达到了要求,如表1所示:

4 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推导的结论,本文在通过深度访谈进行了充分的预研究的前提下,形成试测量表。在上述两步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发放了最后形成的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又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二次访谈,以期对数据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及提出更贴切的管理策略。因此,尽管本文发放的问卷仅有100份(有效回收96份),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2)

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及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以衡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两个变量为自变量,知识共享意愿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通过显著性检验(p

性别、学历、年龄及收入对知识共享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以性别、学历为自变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显著性P值均大于,说明性别和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差异性不显著,即:假设3、4不成立。

用相同的方法得出,年龄和收入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假设5、6成立。为进一步确定每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两两差异分析。以年龄为自变量,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利用事后多重比较法中的最小显著差法和q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见表5,年龄组a

以同样的统计方法得出,收入在2 500≤r

5 思考与建议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思考

风险认知对共享意愿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的两个测量变量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和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均有负向显著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图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决定。风险认知是态度的一个表现方面,其对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得到证实,但本文未对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认知对共享意愿的影响进行探讨。

性别、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被证实无显著差异。性别差异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问题的测量上得出与其它领域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群体特征因素,在高校科研团队这个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中人们心理上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故不存在性别差异;二是由于男性本身的社会特殊性,假设女性对知识共享和对其它问题的风险认知没有变化,她们依然更倾向风险低的选择,即她更偏向不愿意参与知识共享。而男性尽管在其它问题上更倾向风险高的选择,但其社会压力更大,为了获得垄断知识的利益,他们在知识共享这个问题上也偏向了低风险的选择,从而表现为男女的差异性不显著。另外,学历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也不成立,本文认为是因为现在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大都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工作者,若学历低的成员可以加入这样的团队也自然说明了其在科研方面的潜力和过人之处,所以在知识共享问题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低而有不同的看法。

年龄、收入对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显著性差异被证实。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年群体(25≤a

建议

建立科学竞争与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应降低其对共享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所以单纯的竞争不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施行和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缺乏竞争的团队又会丧失活力。基于此,应建立科学竞争和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

科学竞争机制,即以“相互信任、共知共赢”为特征的良性竞争机制,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维护个人知识产权又努力实现团队集体共享。但个人得失的考虑仍会成为激发团队集体共享协作内趋力的瓶颈,所以,对于良性竞争的施行,团队承诺是前提和保障。团队的承诺在于保障知识首创者的产权和荣誉,在充分维护其知识产权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既使团队不乏活力又使成员无后顾之忧。

建立知识共享补偿机制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知识的创新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研工作过程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的积累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对自身所创知识的个人垄断和私有是其获得收益的有效方式。让成员自愿贡献其所有知识的唯一方法便是给予其至少于成本等价的补偿与回报,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满足其自我成长、成就感及荣誉感等需求促使其贡献自己的知识,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知识署名流传制、知识共享标杆制等来实现,以增强知识贡献者的成就感及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与其晋升机会挂钩,以实现其自我成长;另外,还可以通过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但知识质和量的评定要注意公平与公开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建立基于情境的团队领导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个人,而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和集体效能的团队,科研组织更是如此。领导是团队的方向指南,缺乏领导的团队,目标不明确而且行动迟缓。目前的团队领导模式,按权力分配方式可分为集权和分权两模式,按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先锋式领导和资源式领导两种。这两个层面的各种领导方式都各有利弊。集权领导模式下团队效率高,但易造成个别人假公济私;分权模式就可避免这种现象,但其效率又会随之下降;先锋领导效率很高,但易形成领导人高高在上,而导致成员的不满;资源式领导模式可保证团体有控制,但又丧失活力。

本文所定义的“情境式领导”是指:在领导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群体或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共享风险认知水平更高,而青年或低收入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或和高收入群体的科研人员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人风险感知则相对较低。为有利于科研团队中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对于员工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三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教导式”领导模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参与团队知识共享。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激励式”领导模式通过给予其物质的嘉奖和成长的机会来鼓励员工参与共享过程。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授权式”模式来加强其团队共享成就感和与团队荣辱与共的责任感。情境领导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应有弹性,应用不同方式对待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部属。

风险识别论文4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很难从项目建设中撤出,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主要源于政策和经济方面。

1.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的,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带来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

(1)产业政策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影响房地产商品需求结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兴衰。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直接促进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楼宇市场的繁荣。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缩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将会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的活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损失。

(2)金融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而进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资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提高房地产企业贷款准入门槛,使那些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3)土地政策风险

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政策的变化势必对房地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的变更、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土地调控制度以及不同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都会带来房地产投资风险。

(4)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重大。税收政策和土地调控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有力工具。房地产投资中,各种税费名目繁多,占开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一旦提高税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巨大成本风险。

(5)城市规划风险

城市规划除了涉及到规划指标和用途的相容性、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限高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城区功能调整、交通的变化等来对房地产业带来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及早预测规划目标,选择增值潜力较大的合适地块,是决定项目开发成败的核心因素。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和通货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是最直接的风险。市场供应量、市场购买力、市场价格等反映供需状况指标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供需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极易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市场供需风险。相反,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使投资者承受资金积压的风险。另外,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其间可能遭受由于物价下降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也可能遭受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膨胀率下降会抑制对房地产商品的需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损失,膨胀率增大会刺激对房地产的需求。

3.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各异,这使得不同地域的房地产开发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同一风险因素在各地的影响程度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

4.开发时机风险

从房地产周期理论可知,项目开发时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趋势就成为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所以说,风险与开发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实施阶段是指房地产投资计划的具体实现过程,它包括从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等过程。此阶段将面临具体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在土地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意投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土地,这三种获取土地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时间、质量和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三大管理核心,也是三大风险因素。管理不当,将会使企业面临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1.工期拖延风险

工期一旦被延长,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会增加投入资金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

2.项目质量风险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发项目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与环境协调性五个方面。消费者重视房屋的物理质量,更强调房屋的效用。承包商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偷工减料,建筑结构有安全隐患等,是造成项目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房屋设计和户型结构未充分考虑潜在消费者功能需求,也是房屋质量不佳的重要方面。

3.开发成本风险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风险源于开发的各个阶段。建设前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达95%—100%,越到后期影响程度越小。在规划设计中,方案陈旧、深度不够,参数选用不合理以及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建设期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也都会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的建材价格上涨和建筑成本的增加及项目是否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的保证、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这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项目建成后,资金投放工作基本结束,投资过程就转入到房地产销售、出租或物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阶段。该阶段决定着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实现,是房地产投资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其中包括:营销策划风险、物业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

1.营销策划风险

营销策划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成本能否收回、利润能否实现。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方式等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其中,定价最关键,因为消费者对价格最敏感。价格过高远离市场会引起房地产销售困难,难以实现利润;而价格过低不仅会减少房地产利润,还可能致使消费者怀疑商品房的质量,从而影响房地产商在市场中的形象和信誉风险。

2.物业管理风险

物业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后继生存与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不仅注重其价格和质量,而且注重其售后服务,即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需要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这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专业管理队伍、管理构架、管理公约以及管理费用等。

3.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不可抗力以及由人们的过失或故意行为所致的灾害等等。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较大的。

总之,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房地产投资者与政府部门、最终用户等之间的诸多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政策、法规和法律问题,要做出一系列非确定性决策,这些决策属于风险性决策范畴,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果甚至投资的成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作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晓音。房地产投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9).

[2]李伟。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综合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俞明轩。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6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