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推荐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篇】
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技能:
能给课文分段,写出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件的功效,了解空隙的窄小。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借助课件的展示,了解空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以泉水为主线的写作特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排比的写法,描写内洞的景物。
二课时。
1、课件演示,看看双龙洞的画面。
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双龙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双龙洞?
金华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资料,介绍山洞景点的一般特点。
认识作者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3、再读课题,说说想了解关于双龙洞的哪些景物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同桌探究,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金华双龙洞的?
游览的顺序。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一张游览的线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教师巡视。
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核对,了解游览的顺序。
板书小结:入山-洞口和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游览顺序,练习分段,尝试概括段意。
5、学生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读读课文,分段交流,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
第二段(第2-3节)介绍入山看到的美景。
第三段(第4节)介绍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第四段(第5节)介绍孔隙的窄小。
第五段(第6-7节)介绍了作者游览内洞看到的景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大声阅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漆黑 石笋
2、手指比画,注意书写词语的同时,注意记住词语。
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出示同学描红的作品,评价与指导,加以鼓励。
3、指名当堂板演,书写生词。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名学生读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习作情感。
3、练习背诵第5节。
1、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2、说说自己了解了关于双龙洞的哪些特点?
3、过渡: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一下双龙洞。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
课件出示山石、杜鹃、溪流等。
2、体会,细读句子。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练习朗读,注意该怎样读出语气。
过渡:着溪流是从哪里来的?
1、学生阅读,自学课文第三节。
2、全班交流,板书小结。
作者在洞口看到什么?
山势高,有气势。
外洞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解答,概括:很宽很大。
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特点?
数据、举例。
3、大家看看,泉水在外洞的什么位置?这儿的泉水又是从哪儿流过来的?
1、学生集体朗读。
2、说说这一节主要描写了哪个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板书小结:
孔隙 窄小
3、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是怎样坐船的?经过时有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理解。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镲伤鼻子。
挤压、稍微、撞破等词语,说明什么? 孔隙的窄小。
指导读句子,体会作者乘船的感受,体会孔隙的窄小。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自己出示背诵,同桌互背。
1、学生自学第6、7节。
提示:作者到内洞又看到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
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小结:
内洞:黑 奇 大
重点描写了哪方面的特点?(奇特)
自读,说说哪些景物最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课件逐步出示图片,学生展开联想,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石钟乳和石笋。
交流,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3、重点句子的体会。
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再加上”“即使……也……”,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感受石钟乳和石笋的美!
4、指导朗读课文。
5、在内洞有泉水吗?是从哪儿来的?
1、课文不管写什么景物,都写到泉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以泉水为主线,思路清晰,表达明确。
2、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什么习作特点?
3、学习课文,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2、当一会导游,练习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一个景点。
3、按照游览的顺序,有详有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三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1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四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1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1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