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儿童心理医生(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23209

【导言】此例“儿童心理医生(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儿童心理医生范文【第一篇】

杭州市第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张吉吉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叶艳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儿童心理医生【第二篇】

康复治疗发展迅速,儿童康复治疗是康复治疗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而我国儿童康复教育呈现不合理、不规范的状态。本科教育当中,儿童康复治疗的教育质量和深度不够,导致儿童康复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儿童康复教育应该成为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点发展学科,从而改善现阶段儿童康复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

1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现状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支柱专业,内容庞杂,包含内外科、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和实践共通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成人,涉及儿童康复的学科少之又少。导致了儿童康复教育学科内容不规范、重点边缘化,并且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等特点。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医师,不仅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需要具有广博的相关康复知识,以及熟练扎实的康复操作技能,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有些学校会设置开放式的运动疗法训练,但因为是实习的同学,许多家长会带着不信任,就会直接将实践操作的机会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都阻碍着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

儿童心理医生【第三篇】

(一)满足生理需求

1.儿童人体尺度为了使儿童医院室内空间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满足各种活动需求,需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儿童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如椅子的高度及陈设和家具的造型等等,都将严格按照儿童心理和生理尺度来设计。不适用、不符合儿童身体特征的设计会给儿童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儿童的尺度是指儿童身高的平均值。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机械照搬已有设计,应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舒适的环境。由于儿童医院的护士、医生都是成人,因此,工作、生活的环境应按本地成人身高的平均值来设计。儿童的年龄跨度是比较大的,一般认为从婴幼儿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属于儿童的范围,但是他们对医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婴幼儿就医区域应设计母婴喂养室,方便换尿布的服务台。对于学龄段儿童要考虑心里接受能力,减少就医的恐惧感。对于陪同的家长要保证休息和看护的区域。相对应的娱乐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会在等候区域的一角设置游戏设施。有时可以设计各种主题乐园,或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区分各诊室的就诊区域。利用安全、环保的游乐设施让儿童在候诊的时候可以嬉戏,减少等候时的烦躁感和恐惧感。

2.材料环保儿童医院的装修材料的选择和特性跟其他医院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考虑安全和环保。在选材上避免尖锐、坚硬、冰冷、有气味的材料,应该选择软包、皮革、织物、实木、PVC、地毯等柔和的材质。此外,材料的环保指标也很重要,不达标的材料对儿童的成长会埋下隐患。比如,甲醛、甲苯等化学物质会隐藏在很多装饰材料中,这是导致儿童白血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儿童病房的装修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3.设施安全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对新奇的事物始终都充满了好奇,但安全意识却是最薄弱的,在设计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检查任何一个空间细节,有时一点很细小的设计失误都会对儿童构成威胁。如突出墙面的悬挂物,尖锐的边缘,大尺度的台阶、踏步,电源插座等。因此在设计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1)木质构件应该保持光滑并且没有裂纹,金属和木头的边角都应磨圆或有圆形保护盖。(2)在使用者经常走动的区域,不应悬挂低于米的绳索、线缆或类似的悬挂物。(3)栏杆间距要小于米,防止儿童坠落。(4)不得安装突出于地面的构件,以防止绊倒儿童。在容易跌倒的地方安装护栏;(5)对各种形体的边角要进行处理,一般都选用圆弧角,避免出现锐角;(6)在人流量大的区域要保留充足的空间,应避免发生拥挤、碰撞、挤压等情况发生。(7)避免在儿童够得着的地方安排插座,必要时可设置安全保护罩。

(二)提高心理需求

1.布局家庭化儿童医疗环境是非常特殊的环境,儿童患者有着特殊生理与心理需求,他们对环境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有依赖性,容易产生焦虑继而造成啼哭,给就医带来不便。为了减轻小朋友的恐惧感,在室内设计中要尽量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化的倾向。同时也给前来的家长创造舒适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吵。在病房布局上应创造出类似儿童卧室的温馨感受。床上用品和窗帘尽量使用接近家庭使用的色彩和花纹,避免苍白的色彩。墙面装饰应可爱温馨,使用可定期更换的卡通造型装饰。病房应设置可供家属陪护的家具,减轻孩子就医的焦虑感。

2.环境趣味化利用色彩所具有物理、心理和生理的性质,为医院环境提供舒适、美观、高效、安全、方便的配色设计,成为现代医院环境调节手段的一个重要技法。但对于儿童医院来说色彩是必不可少的,色彩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里有色彩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好奇心。

3.色彩丰富化儿童的色彩天性,偏向让人激动的暖色调的颜色,如黄色、红色等。红色是儿童最先理解和掌握的。譬如在候诊室、儿童活动空间里客较多的使用大面积的暖色调的来让儿童们感到温暖、有趣,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地面可采用暖黄色,黄色是令人愉悦的颜色,可以激发人的活力。走廊应避免过于单调,可以使用镇静色系——蓝绿色系,这样可以是儿童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平缓。儿童医院的色彩运用重整体上看要使整体上的色调统一,不可显得杂乱无章。

(三)适应季节性需求

儿童医院秋冬季节的病人需求量非常大,门诊非常的拥挤,病房经常不够,需要有大量灵活的空间来使用。譬如可以利用休息大厅、娱乐区域搭建成就诊区域和临时性的病房,来满足秋冬季节等疾病高发期扩大就医区域,提高接诊能力,因此合理的流程对于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有很大的作用。而相对的夏季病人较少可以把临时搭建的区域再恢复成休息大厅、娱乐区域,供他人休息、娱乐。

儿童医院环境设计展望

儿童医院环境的设计在不断探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就医环境和质量的提升。设计师需不断探索,让儿童医院的设计更具人性化。未来儿童医院环境空间的设计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性化设计理念;2.结合科技与网络的发展,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探索远程就医等新科技;3.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创造健康、环保、生态性、多元化儿童医疗环境。

结语

儿童心理医生范文【第四篇】

doi:/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56-02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ental anxiety)是指对牙科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早在5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对牙科畏惧症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国内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诊断及治疗已逐渐引起重视[1-3]。儿童牙病与成人牙病的诊治与护理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诊治方法上,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其心理行为上,80%以上的儿童就诊时存在紧张不安、害怕,甚至恐惧的心理,逃避治疗,使医护人员无法操作,难以完成正常的治疗,并影响其全身健康及生长发育。因此,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是儿童牙科临床与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流行病学

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且年龄越小,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高;女孩发生率明显高于男孩,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低[1]。城市患儿合作度高于农村患儿;父母带养的儿童合作度高[3]。

2.病因学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儿经历过牙痛或致痛的治疗(如开髓、拔牙等)造成恐惧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友善的态度或粗暴的操作;口腔科诊室陌生的环境,特殊的器械设备、声音(如涡轮机锐利的声音),磨牙时特殊的臭味等;家长过分紧张、焦虑的神情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疼痛。

3.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方法

心理测定:

's氏临床畏惧与合作程度分级将牙科畏惧症分为6级:0级――自如;1级――不自在;2级――紧张;3级――勉强;4级――恐惧;5级――失控。

's心理测定最初应用于评价成人牙科畏惧症,现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儿童牙科畏惧症,但其问卷多由陪同患儿的家长填写。Parkin为使其更适用于儿童在内容及提问方式等方面作了修改,以便儿童理解。

儿童牙科畏惧症量测表CFSS-DS:这种评价系统比以上2种更适合儿童,简单明了且更能精细反映牙科畏惧症的程度,但CFSS-DS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尚无定论,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仪器检查:紧张将使肾上腺系统释放儿茶酚胺,介以调节神经体液变化,维持其内环境的平衡。对心率、血压、血液中的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浓度的测定可用于对牙科畏惧症的检查评估,但鉴于血液化验对儿童是一项较大的创伤性检测,Nobulike等研究认为可通过尿液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来评价儿童紧张程度,并发现儿童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尿液中的NA(去甲肾上腺素)、A(肾上腺素)、NMN(去甲异肾上腺素)等明显增高。

4.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学分析及分型

当前,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对心理、环境、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年龄不同,其理解力和自我控制力也不同,加上环境和家庭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因此对口腔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对此,医护人员除要有良好的医德和熟练的技术外,还应掌握儿童的心理,具有观察、分析和处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争取得到患儿的合作,顺利完成治疗。

对于儿童在口腔治疗时的不同表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型方法。根据儿童在口腔治疗时的合作程度可将儿童分为:合作型、诱导合作型、被动合作型、抗拒型四类;或合作型、畏惧型、哭闹型、常规型、诱导型五类[3];根据儿童的心理行为可分为:安静型、多动型、娇气型、执拗型等。

5.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护理配合

护理人员应从探讨牙病患儿的心态入手,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及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患儿较好地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治疗。

美化环境、创造温馨的气氛。陌生、灰暗的环境,严肃的气氛极易引起患儿紧张惧怕心理,美化环境使之充满童趣,可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如墙壁、窗帘等布置成暖色调、诊室内设游戏区摆放色彩艳丽、形态可爱的玩具、治疗椅灯臂上可放置显示器播放动画片来吸引患儿等;医护人员仪表应整洁端庄,态度和蔼,使患儿情绪放松,缩短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产生亲切感,从而配合治疗。

在就诊时可优先安排合作患儿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或让家长承诺在治疗结束时给予奖励,让胆小、惧怕患儿先观察这些合作患儿,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对经过反复诱导仍不接受治疗的患儿可与家长配合,护士可先陪患儿在诊室内游戏区边玩边交流,让其先适应诊室的环境及设施,并了解患儿恐惧的根源如疼痛等后,对患儿承诺保证其不疼等消除其恐惧根源,再请家长配合承诺和心理安抚,达到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

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主动和患儿交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他感到自己已被重视、被关怀,治疗时能主动合作。心理疏导是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认为,3岁以后的儿童,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发展加快,使他们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多鼓励、多安慰,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器械及操作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如将涡轮机喷水解释为给牙洗澡,把吹干气枪叫“吹风机”,把拔髓叫“抓虫子”等等,欺骗、威胁、恐吓等手段只会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这样不仅导致儿童今后在口腔治疗中合作困难,还极有可能影响其一生。

治疗操作中应熟悉患儿特征,针对儿童口腔小、舌易伸缩、唾液分泌多、张口时间短、忍耐性差等特点,技术操作要熟练、快速、轻巧,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避免患儿因过长张口时间而不合作,由于患儿对其行为的控制力不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患儿,防止其突发动作而产生误伤。对初次就诊的患儿,要在操作中尽量不引起疼痛,这样就一般不会产生畏惧心理;胆小或具有直接、间接“治牙疼痛”不良经验的患儿则会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不合作行为,对这类患儿除态度和蔼、循循善诱外,最重要的就是无痛操作,如采用局麻下操作,避免近髓去腐的的酸痛,可选用锐利器械手工刮治等方法减少痛苦,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六手操作,另一名护士在治疗时专职负责心理诱导和疏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拉住患儿的小手并轻柔抚摸,让其心理产生安全感;与患儿对话的内容可与治疗无关,聊其感兴趣的内容如其喜爱的动画片、玩具等(可在治疗前的交流中得知),分散其对治疗操作的注意力。医护人员轻柔、准确、迅速的操作可使患儿恐惧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合作,对治疗中合作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对尚能合作的患儿要耐心解释,鼓励其坚强勇敢;对低合作患儿和不合作患儿,则采用多种方式,如赞扬法、治疗简单化法、哄骗法和适当强制等,对于大龄患儿应以思想工作为主,争取合作。

对家长心理的了解在牙病患儿的心理观察中同样不可忽视。有的家长对患儿溺爱,对医务人员要求过高,当患儿牙痛时,表现局促不安,担心患儿承受不了痛苦,急于求成;患儿不合作时又缺乏耐心,粗暴、训斥或打骂,使患儿增加恐惧心理,因此对家长的心理要按不同情况进行宣教,消除家长顾虑及不良情绪,争取家长与医护合作,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父母是否需要离开诊室应酌情而定,对较小儿童,父母的陪伴可提供安全感,应陪在患儿身边,以减少牙科诊室这一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恐惧。

强制因素。对一些无论使用任何办法都拒不合作的患儿,可酌情采用适当强制手段,如上开口器等,建议事先征得家长同意,但有人认为采用强制的手段将对今后患儿就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其成年以后仍对口腔治疗怀有恐惧,因而主张全麻下治疗或在清醒状态下应用镇静剂,如盐酸甲基氨普胺或氮氧化物,这些药物对机体没有或仅有极小的副作用,并有研究表明短时期内少量应用氮氧化物(Nitrous oxide)可一定程度降低长期的牙科恐惧,但全麻或镇静药物的应用需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且一般常规治疗不需全麻,因而在国内儿科门诊中少有应用。

6.健康宣教

教授正确的刷牙及口腔护理方法。

健康的生活及饮食方式指导。

有条件的单位可与学校组织儿童多参观诊室,并设置游戏互动节目,让其对将来可能要经历的诊治环境充分了解并接受,从而减低或避免牙科畏惧症的产生。

总之,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及接受诊治的行为受周围环境、成长地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性别及年龄影响、医护人员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个患儿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完成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国惠,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Chinese J Behav Med Sci,1998,7:148.

[2]黄伟安,等。924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广东牙病防治,1998,6:20.

[3]冯娟,等。牙病儿童就诊表现分析。广东牙病防治,1999,7:114.

[4]于海洋,彩炜,江帆,等。大学生中牙科恐惧症与人格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43-45.

[5]杨富生,樊淑梅,杨少敏。儿童口腔科患儿的诊疗行为诱导。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1):640-642.

[6]苏发君,许桂。儿童口腔预防中牙科畏惧症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08,21(8):1397-1397.

[7]高蔚虹。儿童牙病诊疗中的人文关怀。医学与哲学,2008,29(4):65-66.

[8]张杰,陈鸿艳。儿童牙科恐惧症行为分析及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07,9(18):47.

[9]王慧民(综述),冯希平(审校).儿童牙科畏惧症。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31(4):295-297.

[10]姚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7,15(1):60-61.

[11]张耀国,朱玲,梅予峰,等。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分析。北京口腔医学,2007,15(4):225-227.

[12]吴忠,陈耀俊。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研究。口腔医学,2005,25(2):111-113.

[13]汤秀玲,陈怀丽。儿童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后的结果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1648-1649.

[14]万阔,景泉,赵继忠。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清醒镇静技术控制牙科恐惧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5-367,374.

[15]姜巧玲。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防治。广东牙病防治,2002,10(2):128.

[16]李亚璇。牙科恐惧症患儿150例治疗体会。贵州医学杂志,2005,29(8):722.

[17]梁焕友,彭助力,潘集阳,等。牙科畏惧调查_DFS_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与评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2):236-240.

[18]姜刚勇,王文军。牙科畏惧在儿童中的对比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4):563-564.

[19]李国强,曾建文。牙科畏惧症患者的心理学评价。劳动医学,2001,18(5):315-316.

[20]陈建洪,卢红飞,刁惠波,等。医患间交谈对儿童治疗合作程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8(5):570-572.

[21]詹智宁,屈辉。医师行为对牙科恐惧症的影响。广州医药,2005,36(4):53-54.

[22]高杨,王忠桂,王效平。音乐对缓解牙科治疗恐惧症病人焦虑症状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6,20(10):2784-2785.

[23]胡晓杰,王玉,杨芝芳。320例儿童牙病治疗中的诊疗行为诱导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104-10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2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