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优质4篇
【导言】此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第一篇】
今天召开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动员大会,主要议题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工作,广泛动员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中来。刚才,高官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动员部署,对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完全赞同,望会后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积淀着历史和现实的元素,体现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昌明,包含着经济基础,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法制道德等诸多因素。文明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城市居民享受社会文明要大大地先于农民、多于农民、优于农民,并且城乡间的这种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我们经常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八、九亿农民,没有这八、九亿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说它是难点,难就难在广大农村文明程度大大地落后于城市,小康建设任重道远。现在,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的一些开放城市,都说你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发达国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在广大农村就全然不同了。虽说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状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享受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来讲,农村文明建设程度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一些逆向的、反向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虽说广大农民生活不怎么好,但事事都有人管,合作医疗、学校教育、修建道路等等,都有统一的规划部署。可现在很多农村几乎流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村镇建设没有规划,村民想在哪建房就在哪建,有的甚至在行洪河道上建了房,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垃圾和污水也是想往哪儿倒就往哪儿倒,还有猪、牛、羊、鸡、狗、猫都处于一种自然放养状态。整个农村建设不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而是一种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状况,即使是一些富裕村,环境也很差。农村的文明程度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一些农民再有钱,比如说像赵远长那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也买不到和城市一样的文明程度,顶多能修个大院,盖个几层楼,但他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没法改变,没法提高。这就使得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想方设法脱离农村到城市购房居住,甚至到北京购买豪华住房,就是想拥有那样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下决心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进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而是放任农村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长期背离,那么就会在农村出现经济“空心”现象——有钱的人带上老婆孩子到城市居住,整个农村更没人管,状况更为不好。同时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阳泉刑事犯罪八类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有92%的犯罪是在农村,这是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的文明程度在日益弱化,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极大地背离,与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重视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千方百计满足广大农民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要求,切实把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搞好。
二、以推进现代化建设为载体,切实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涉及整个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占我们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农村,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通过工业化实现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进入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先例,需要我们艰辛的探索。当务之急就是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这是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中的第一个统筹,是我们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如果农村的产业结构得不到大的调整,城镇化建设水平得不到大的提升,农民的素质不能有大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就没有可靠的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真心实意地抓好“三农”问题,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要忘记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尤其市场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竞争,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靠素质来竞争,靠本事来竞争,因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实现统筹发展,一定不要忘记农民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上。
文明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社会个体、自然人素质的载体。因此,农民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文明程度的建设。举城市建设的例来说,阳煤集团马家坪那一大片瓦房是解放初期建的,算是城市的木板房,多少年来一家人分成两家,两家又分成三家、四家,住户()膨胀,房子周围搭建的临时建筑也膨胀,一进去污水横流,苍蝇、蚊子乱飞,臭气熏天,哪里能体现出现代文明?阳煤集团下决心对其整治,四十多幢现代化楼房现在已经建了起来,并通了水、电、气、暖,居住在这里的市民文明程度也相应有了提高,污水横流的现象不见了,熏天的臭气也闻不到了。再说桃河,治理前人们随便往河里扔东西、倒垃圾,现在治理出了72万平方米的美化、绿化、亮化的大公园,竣工一年多,整个公园的草地和树木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环境造就人,有了好的环境,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就提高了。还有我们今年改造的下站那一块,改造前居民住的楼房不通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冬天仍然是在窗户上安烟筒,仍然是每天提着桶到楼下倒煤渣。我去了好几次,到处是垃圾,到处是煤堆,可以说,多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今年,通过改造,那块的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也提高了。还有小阳泉,在改造前就是个村子,现在变成了一座座楼房,楼与楼之间有了绿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同样作为一个载体带动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市农村的状况来看,这个载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人的素质提升作用极为有限,甚至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积极抓载体,建载体,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走出一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发展的新路来。
三、以加大投入为切入点,确保文明村镇建设的顺利开展
搞好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去年以来,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主要是农民自己出钱出力。但修义白路投资1个多亿,没有向城市居民摊一分钱,全部是财政支出,并且城市居民也没有参加过一天义务劳动。像这样下去,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二元结构当然消失不了,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注意解决这个问题。按理说,社会的大财政农村和城市都有份,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应放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并不同等,财政预算根本就没有这个项目。而且实在话讲,多少年来,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到乡镇书记、乡镇长,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很用功地、下大力地抓农村的文明生态建设,没有真正下功夫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应该检讨,我们实在对不起广大农民。今后,一定要把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列入财政预算。我非常同意现在有关农业上的一些专项投资,如教育、土地、城镇建设等等,要捆绑起来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千方百计从城市文明建设投资中切出一块来向农村转移。
同志们,不要怀疑,只要我们扑下身来,与广大农民兄弟手挽手地实干、苦干,下大力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建设,坚持十年、二十年,就一定能够见到巨大成效,城乡文明程度的差距就会越缩越小,广大农民群众也会享受到更多的文明成果。只要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广大农民群众始终是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引导好、发挥好和保护好。今年我到农村检查“村村通”硬化路时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出台了个优惠政策,修1公里水泥路,省里补1万、市里补2万、县里补2万,不足部分全部通过农民出义务工解决。让人十分高兴的是,在这样政策的鼓舞下,到今年年底,全市95%的村庄都会实现通水泥路。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第二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金融 现状 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第三篇】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2] 何三平。楚雄州一村一品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9(10):53.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第四篇】
论文摘 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于较全国农村更为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和迫切。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应通过对广大农村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贵州广大农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却很有可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文化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贵州农村文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贵州农村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时代表征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当代农村文化强烈地反映着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它除具备区域文化的一般性特质如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悠久性以外,还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表征。
第一,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第二,农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农村文化一方面传承其独特的优秀文化,彰显其地域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退缩。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大量的农村文化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在文化经营上,农村文化也从分散、自发状态,经过联合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创新。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涵义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在价值层面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在技术层面上,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农村文化发展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最终推动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方法措施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坚持先进文化发展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 转贴于
三、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朴今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