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4605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篇1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小良镇基本情况:

小良镇位于茂港区西北部,毗邻吴川覃巴镇与茂南鳌头镇,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6万多。小良镇交通方便,325国道横贯4个行政村,镇通村的乡道全部实现硬底化。水利资源丰富,农业灌溉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茂名小良水土保持推广站、“珍稀植物园”、“火焰山”、菠萝山水库、山心水库等景点,极具开发潜力。

二、小良镇城镇化状况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基本有四大指标:

指标一:城镇化水平指标二:基本公共服务 指标三:基础设施 指标四:资源环境

对照以上指标,小良镇的镇化进程是极其缓慢的,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城镇化水平较低。小良镇是农业大镇,大部分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因小良镇的工业产业大部分是规模较小、技术含量、可容就业岗位小的塑料产业,上规模的企业今年只有7家,严重制约小良镇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农民都无法从农业脱离开来,从而拖慢了小良镇镇化的进程步伐。

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小良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未能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目前,小良镇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城镇化居民需要的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然有很长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就业、养老上面。由于小良镇以农业为主,工业薄弱,许多年轻的劳力都无法在本地就业而流到外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小良镇的人民养老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到保障。

3、基础设施一般。目前,小良镇镇通村的乡道全部实现硬底化。镇中心通往各村委会的道路目前是完全可以适应交通的需要,但如果城镇化进程加快则难于适应。小良圩的道路属于80年代规划的,目前已显得无法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的,这些道路遇到节假日,就会塞车。

4、资源环境较好。目前,小良镇拥有较好的资源环境,水利资源丰富,农业灌溉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茂名小良水土保持推广站、“珍稀植物园”、“火焰山”、菠萝山水库、山心水库等景点,极具开发潜力。

三、对小良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新思路

(一)小良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3年,小良镇经济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加%,工农业总产值亿元,比去年增长19%,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1、农业方面。小良镇是农业大镇,有耕地11500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红薯、木薯、花生为主。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000亩,冬种辣椒、四季豆、青瓜等7000多亩;林地万亩,种植龙眼、荔枝、速生林为主,其中种植龙眼万亩、荔枝万亩,速生林万亩。全镇养殖业兴旺,规模场点有80多个,其中生猪养殖35000头,禽鸟230000羽,淡水养殖3000亩。

2、工业方面。小良镇现有两大工业区:一是学堂工业区,另一个南坑工业区。主要是以生产塑料鞋、塑料桶和其它塑料制品为主,年产值超亿元。

但上规模企业较少,其他小企业200多间,产品以化工、塑胶制品、食品加工为主。

3、旅游及第三产业方面。

(二)关于小良镇经济发展新思路

1、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 展。

根据小良镇实际,对本镇的经济发展规划如下: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镇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引进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企业到小良镇落户,争取以工业立镇,以工业强镇;其次,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再次,积极利用现有旅游资源,与第一滩风景旅游区、黄金海岸等形成联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旅游业带动、繁荣第三产业;最后,加大投入,积极做好水、电、交通、排污等公共设施的联合建设,不断拓宽镇级经济发展空间,努力提升镇级经济整体水平,实现镇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投资环境

城镇化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环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好,发展就好。因此,要促进镇级经济发展,必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狠抓干部的作风建设,建立一支高效、勤奋、廉洁的镇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经济能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二是加强对镇街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依法行政、高效 行政、为民行政”的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四是正确引导,以政府机关作风为榜样,树立并促进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3、着力发展壮大优势工业产业与特色农业企业,扩大就业。小良镇应坚持着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工业规模扩张、升级,以带动人民的就业,使外流人口回流到小良镇来就业。

小良镇应以茂名石化为依托,引进、发展石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石化产业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做强农副产品加工、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生猪、肉鸡、蔬菜、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养殖等产业的发展。

4、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小良镇应参照兄弟镇沙院所属的中润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中、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争取在本镇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

5、推进旅游文化一体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茂名是一个旅游城市,长达220公里的海岸线,沿途产生无数美景,位于小良镇的水土保持站和珍惜植物园也是远近闻名。小良镇应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 5 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四、小良镇工业发展现状、成绩、亮点、问题及对策

1、小良镇工业发展现状成绩、亮点、问题:小良镇的工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虽然小良镇也有一定量的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产值也不高,年产值超过500万的企业只有7家。而这些产值较高的企业,大多都是建筑材料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简单加工型企业,缺乏拥有自主产权和技术核心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培育成具有绝对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其次,由于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效益。最后,环境与效益无法形成双赢。由于小良镇工业都处在起步阶段,难以做到高效、清洁、环保,另一方面,又要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指标,怎样才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小良镇工业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制定镇级经济发展蓝图。根据小良镇实际,镇委、镇政府对本镇的经济发展规划如下: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镇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引进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企业到小良镇落户,争取以工业立镇,以工业强镇;

2)加大投入,积极做好水、电、交通、排污等公共设 施的联合建设,不断拓宽镇级经济发展空间,努力提升镇级经济整体水平,实现镇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正确引导,打造镇街经济良好发展环境。要促进镇级经济发展,必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对镇街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4)、工农兼顾,推进经济稳步发展。

将坚持发展工业,着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工业规模扩张、升级。以茂名石化为依托,引进、发展石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石化产业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做强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器械制造等加工型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参照兄弟镇沙院所属的中润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中、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争取在本镇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

五、小良镇农林牧发展现状、成绩、亮点、问题及发展新思路

1、小良镇农林牧发展现状、成绩、亮点

1)小良镇的主打产业是传统种养业,尤其是种植花生、木薯等农产品,但小良镇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1亩,以目前北运菜种植基地的平均收益来看,每亩菜地的纯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种植花生木薯收益更低,不足3000元。如此匮乏的土地资源,靠传统农业无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其次是人力资源匮乏。虽然目前小良镇劳动力市场充裕,但是,较高层次较高水准的技术性人才非常欠缺。常年来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年轻农民离开了家乡踏上打工之路,农村优秀人才流失十分严重,50岁以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群体成本镇的主要劳动力。再次是财力资源匮乏。财政投入不足一直是小良镇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由于小良镇工业不发达,财政收入低,镇级财政一直忙于“吃饭”状态,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到发展经济上。特别是今年来我市上马石油化工等大型企业,市、县两级财政主要向大工业、民生事业倾斜,对镇级的资金扶持难免有所减少,这就使得小良镇本就难以为继的局势更加艰难。

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小良镇是农业大镇,生猪、鸡鸭、白鸽等养殖初具规模,北运菜、水果种植等都具有良好发展势头。但是,并不是农业强镇,农业基础仍然非常薄弱。除上述所说土地资源及自然资源所限外,小良镇发展农业标准化水平低,规模化集体少;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在国内、省内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大;农业产品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群众种植热情不高。上述原因所致,小良镇虽以农业作 8 为当地主要经济产物,但离农业强镇还有很大距离,也制约了镇级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小良镇农林牧发展新思路

1、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1)小良镇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努力推进农业之镇向农业强镇转变,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生猪、肉鸡、蔬菜、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经济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2)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小良镇是农业大镇要着力解决发展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的问题,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努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解决农业产品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群众种植热情不高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篇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08-4-21 13:03:29 来源:青年人()作者:

5月中旬,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市农办会同市农林局、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在去年年底调查10个乡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另外10乡镇街道和37个不同区域、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不同发展模式的行政村,采取听、问、看、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逐个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调查情况来看,广大干部群众能积极探索发展路子,推陈出新,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06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05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05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06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王庄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王庄镇各村居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弱,“穷了集体,富了个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推进我镇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镇党委组织人员对全镇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镇共有15个村居,农业人口万人。2009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45万元左右,村均3万元,主要来源为村级转移支付、村级办公经费、对上争取的项目资金、选派村专项资金及个别村的“三荒”承包租赁费用等。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即乏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镇只有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村居总数的20%;3—5万元的村有4个,占27%;3万元以下的村8个,占53%。从整体上看,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村级办公经费,增长点匮乏,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2、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个别村干部则存在小富则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3、村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集体资产流失较为严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现在除了村委会等办公场所,几乎无其他可开发利用资源,导致发展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集体经济薄弱降低了村干部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威信,拉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

三、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增强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2、因地制宜,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一要在资源利用上下功夫。发挥土地、水源、林木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三要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地特色农业、土特产品等优势,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等,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要在项目开发上下功夫。借助国家扩大内需及各项农业项目实施,引进项目开发,增加集体经营项目,扩大集体经营规模,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落实县、镇招商引资政策或创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不断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氛围。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篇3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赵卫平

2016年9月底,在山西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后不久,《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这是继200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时隔11年后,我省对发展民营经济所做的重大举措。山西不仅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本省的重要战略部署强力推进,而且再次出台一份极具纲领性的意见。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主成部分,它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富裕城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撑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重要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民营经济能够健康成长并取得长足发展与其成长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环境因素直接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强弱,是当今我们发展民营经济应该注意并着力规避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对山西的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山西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76%以上的民营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引导和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非煤产业,将有效提升山西第三产业比重,稀释煤基产业比重,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30多年,也是不断推进转型发展、推进全面发展的过程,山西民营经济有力地服务着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

山西民营经济吸纳了当前全省80%的新增就业人员和6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上缴各种税金均占到山西全省的一半以上。一切数据都说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不遗余力地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山西重振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基本途径。

二、我省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6年4月11日开始,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委统战部邀请省人大、省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11个调研组赴11市,重点调研检查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精神、支持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民营经济待批项目大起底、办理完善民营企业土地使用和房屋产权手续、开展“银税”合作等情况。从调研检查情况来看,全省各市县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行动较快、措施细、企业信心足、发展氛围浓的态势。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后,11市迅速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结合各地实际出台了一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市和多数县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扎实开展民营经济待批项目大起底活动、积极推进银税合作、各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完善土地手续和房屋产权登记手续,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九大难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调研组调研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现象,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存在“等国家扶持、靠银行救助”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应对风险和困难;一些领导干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一些干部不会准确定位新型政商关系,刻意与民营企业保持距离,不愿意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一些市县对部分优惠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政策落实权责关系不明确、好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企业享受政策成本高;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仍然突出,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金融部门对民企支持力度不足,一些银行存在抽贷断贷行为等等。

总体来看,民营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对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发展困境,受当前价格回落、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等影响,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二)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回旋空间几乎没有;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较低,加上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三)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装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业能耗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四)企业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质量堪忧、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资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经济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五)服务环境有待逐步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民营经济具体管理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关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全民创业的发动面不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缺乏亮点,在中部六省中没有拔得头筹,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巨大,甚至发展中的某些环节处于全国垫底水平。

自2015年以来,山西经济发展遭遇断崖式重创。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形势更加严峻。有统计数据显示,山西gdp同比增长仅为%,比全国增速低了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倒数第二。

当前,山西民营经济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集中于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产业等弊端,山西不仅鲜有国际著名企业和产品,国内也同样乏善可陈,近年来由全国工商联每年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山西企业身影稀少,且排名靠后。2016年,山西4家民营企业上榜,仅多于江西的3家,但排名最高的山西潞宝集团,据榜单290位,而江西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排名61,双胞胎集团有限公司排名103,远高于山西。同样的榜单,中部6省中,湖北上榜民企15家,排名最高的稻花香据86位;河南省上榜民企11家,排名最高的郑州宇通集团据105位;湖南省上榜民企7家,排名最高的三一集团第30位;安徽省上榜民企4家,排名最高的安徽国购投资集团据247位,也高于山西。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平均水平为60%,一些发达省市占比已超过80%,而山西省只有54%,不仅远低于这些发达省份,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山西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短缺、订单减少、库存积压、开工率低成为常态,煤焦钢铁等行业亏损面日益加大,尤其是近期钢铁价格跌成白菜价,煤价也一跌再跌,不少企业度日艰难。

山西民营经济的发展不足、实力弱小、产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全省发展的症结所在。

三、对策及建议

民营经济是山西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山西走出经济困境的首要途径。一方面,山西经济一煤独大、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科技产业稀缺、新兴产业弱小的格局一直无法有效改观。与此相伴生的则是山西省转型发展任务重、全面发展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于多数省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说,山西存在着政治经济民生生态“立体性”困扰。

破解“立体性”困扰,推进转型发展、全面发展,实现一煤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民营经济无疑是重要的依靠力量和有力支撑。

(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结合措施出台当地支持政策,并开展涉及各部门政策的细分工作,通过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结构调整、缓解融资困难等,积极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其做大做强。在发展好农副产品加工的基础上,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向终端产业和产品延伸,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为依托,建设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吸纳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信用评级、财税代理、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抓好政策、服务、信息的整合、链接、共享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制约。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激励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为民营提供贷款服务,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引进各类民间银行等投资主体到我市落户,盘活金融市场;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融资瓶颈;创新要素服务,创优发展环境;创新企业制度,助力转型升级,帮助有实力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上市直接融资步伐。

(五)引进培训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要加强全体职工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要广开人才发现和引进渠道,为民营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要发现和引进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型科技创新人才,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充实民营企业发展团队。要坚持自主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企业全员操作技能,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六)依托市场需求转型,加大民营经济科技含量。要根据现代化企业实际要求,科学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民营企业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研究开发方向,实现市场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壮大民企实力。不断开发更好、更新、附加值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特别要对利用本地物产、依托本土优势、产品适销对路、工艺及技术相对先进的企业实行政策优惠、提供具体帮助。也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此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经济、行政、金融、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和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参与交通运输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建设、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为为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营造有利于其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民营经济就会在市场大坏境下越做越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特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篇4

2016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民营经济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现就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简析。

一、民营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民营企业实力增强。2016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1371户,本年新增2062户;从业人数98944人,本年新增4669人;注册资金累计达150918万元,本年新增9440万元。私营企业累计达1964户,本年新增251户;从业人员52365人,本年新增1790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373164万元,本年新增79494万元,新增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317万元,远远超过全部企业户均注册资本190万元。

(二)民营经济量质同升。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累计完成1090945万元,同比增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同比增加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同比增加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其中,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增速快于整体民营经济1个百分点。

(三)民营工业整体向好。2016年,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71488万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同比缩减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民营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长有%来源于民营工业。

(四)民营投资大幅回落。2016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614935万元,同比下降%;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571794万元,同比下降%,比去年同期降低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其中: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268704万元,同比增长%,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同比增加个百分点,农户投资21000万元,同比增长倍。

(五)消费市场平稳运行。2016年,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8876万元,同比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7609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增长%,增幅同比回落个百分点;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7682万元,占民营三产的比重达%,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增长%,增幅同比回落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市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发展困境,受当前价格回落、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等影响,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二)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回旋空间几乎没有;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较低,加上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三)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装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产业能耗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四)企业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质量堪忧、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资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经济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五)服务环境有待逐步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民营经济具体管理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关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全民创业的发动面不够,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并结合措施出台当地支持政策,并开展涉及各部门政策的细分工作,通过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结构调整、缓解融资困难等,积极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其做大做强。在发展好农副产品加工的基础上,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向终端产业和产品延伸,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三)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为依托,建设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吸纳具备条件的融资担保、信用评级、财税代理、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抓好政策、服务、信息的整合、链接、共享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制约。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激励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为民营提供贷款服务,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引进各类民间银行等投资主体到我市落户,盘活金融市场;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帮助有实力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上市直接融资步伐。

(五)引进培训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人才引进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系统网络优势,适时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为民营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训方面,坚持自主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企业全员操作技能,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小良镇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总结篇5

一、基本情况:

小良镇位于茂港区西北部,毗邻吴川覃巴镇与茂南鳌头镇,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该镇交通便利,东南面有325国道横贯境内4个村委会,镇村已通硬底化公路32公里。该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西北面有沙琅江经过,镇内有山心水库,菠萝山水库,另建有农村机耕路。

1、人口与经济:

该镇管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约万,土地面积56平方公里。

2、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该镇党委、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1条县道、8条乡道、一条街道约32公里的公路硬底化建设,投入建设资金800多万元。

2、全面维修了哈坡尾水闸、菠萝山水库和5个机电水泵房,还加固了那庄、排岭、文梭、双山等围堤。

3、五年来,我镇小学投入300百多万建设教育教学工程,添加电教平台23套,电脑、语音室各一个,建起了下海、秦村、学堂、排岭、陂头、龙山小学和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起了南华、南塘、北庄、陂头、秦村、龙山小学标准化运动场,小良中学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教育教学工程,建起-1-

了新的教学楼和标准化运动场等。

4、全面完成小良派出所、司法所办公楼工程建设。

3、其它情况:

该镇文化氛围浓厚:如广东省信息厅在该镇设立的信息产业体验中心、镇建立文化社区。

该镇境内还有旅游景点---菠萝山水库及“人与生物圈”的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

该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改善民生:如秦村革命老区自来水开通,全镇泥砖房改造1400户。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7697人,覆盖率达72%

二、镇产业发展概况:

1、农业:

农业初具规模,形成水果生产、油粮生产、北运菜生产、香蕉生产、淡水养殖等五大发展基地。一直以来,该镇注重农业基础建设,自04年以来,该镇规划投资290多万元建设那庄、排岭、小良、龙山等四个村委会600多公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措施、技术、资金上落实到位,现已完成机耕路、灌溉水渠及部分泵房等工作。为该镇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

该镇以农为本,增加对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企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质稻、北运菜和名优水果等优质品种不断增加,畜牧业、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养殖生产基地。以绿色生态养殖场为农业龙头企

业,带动和辐射周边散养户、个体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基地化生产。

2、乡镇企业

该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直以来,该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推行优惠措施,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支持各方人士到该镇人办实业谋发展。现有两大工业区:一是学堂工业区,另一个南坑工业区。主要是以生产塑料鞋、塑料桶和其它塑料制品为主,年产值超亿元。

三、专业镇发展存在问题:

1、发展中存在的包袱:

1)历史遗留债务沉重。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镇村财源不足。教育“普九”、水利建设、公路硬底化、办公楼建设等公共事业超负荷开支;完成上级各项任务和应付各种达标检查费用;财务制度不健全,开支不规范导致浪费严重;镇村领导班子变换频繁,一些领导只顾目前,不看长远,将债务留给下一任,以致债务越积越深。

2)镇村收支不平衡,资金缺口比较大,造成镇级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后,镇级没有独立财政,所有经费是由上一级政府统收统管后再核发到镇,这些经费与镇村需要的各种支出相差较大。

2、体制问题:

1)上级政策与基层脱离。上级不断出台新政策,但由于基层机制不完善,相应配套措施跟不上,在执行上遇到不少问题,令基层政府无所适从。如计生工作,上级计生政策不断调整,但是对镇村的考核仍是老一套,上级下达的“四术”硬任务不完成就要降级挂黄牌。而计生法要求基层的计生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的强硬做法已行不通,镇村干部没有执法权,其职责只是开展思想教育,动员计生对象自愿做“四术”,而且要让计生对象有知情权,签名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如此,按计生条例做不了,按法律不法做,按行政命令不行不通。

2)镇政府的责、权、利不统一。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上级政府层层集中财力,有利益、有实权的部门如国土、教育、公安、司法等都实行垂直管理,而计生、殡改、社会治安、扶贫救济、修路修桥等要出钱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由镇级来承担。垂直部门的人权、财权镇无法干预,但相关的工作却要镇牵头负责这些工作的协调就显得非常困难。

3)各类达标检查泛滥。镇政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应付各类检查,造成镇干部整天疲于应检,而对于发展经济等主要工作却无暇顾及。

四、促进镇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1、历史的债务问题和镇级收支缺口要靠上级与镇级一起协商解决,近期内要靠上级支持,长期则要靠经济的发展。

2、理顺体制矛盾,上下级政府应认真研究讨论,摆脱上述各种弊端与矛盾,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任务,只是被动地应付检查等。

3、转变政府角色,实施服务型政府:

政府应以带动和发展当地经济为第一要任。为经济的发展开路搭桥,创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进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疏导畅通的购销渠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4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