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师范教育范例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1940

【导言】此例“师范教育范例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师范教育1

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p#分页标题#e#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3篇师范教育范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官方再支持10所师范院校建设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师范教育2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一)实现签约学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师范教育3

关键词教育;师范;力点;探究

“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实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十赋予师范人的教育重任,尤其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小康社会里,人民对大学教育的美好期盼更加殷切、更加向往和更高要求。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呢?我久久地思忖着这个义务在心、责任在肩的命题。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创设人才脱颖的人文环境,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是主体教育环境作用客体教育环境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有主客教育环境间持续反复刺激,才能使具有可塑性的学生产生认知信息的量变质变,最终使学生的行为向教育预先设置的轨道前进。因此,学生的成才是优质教育环境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举国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里,人人都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最大的精神需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坚定的奋进方向。十报告明确提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不可忽略的育人力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告戒我们:“一切生物的演进都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师范教育亦然。师范教育发展的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物质基础,它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创新精神等非物质因素,它是师范院校发展进步的内能,是最主要的人文环境。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是社会前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夯实。十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个基石就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和根基,它大不大、坚不坚、稳不稳,其核心事关基石的质和量。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创设人才脱颖环境,才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同时十还指出:“我国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国。”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课题,要求我们不但要打好教育基础,而且要提高教育强国战略意识。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夯实这个基石,切实把发展中的中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只有师范院校教育“母鸡”先行,从基础教育源头抓起,打牢教育根基,从长计议,才能切切实实培养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教育教学是师范学校培育人的中心工作。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内在环境。加内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敬业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和国家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对学生负责、集体负责、国家负责、民族负责的担当意志。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刺激、引导、挖掘学生的励志意识,正确引领学生向着积极、开放、务实、求索的学习道路奋进,不断积淀文化信息、社会信息、道德信息,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校风。再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课程品质。最后是注重内涵建设,铸就师生积极进取的治学思想。

社会不仅是最大的育人环境,更是教育产品的检测单位。深化教育改革、营造人人成才的教学环境是社会共同心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增强造血功能和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营建良好人文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终身教育需要,是师范教育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二、不断拓展教育内涵,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内驱力

所谓教育内涵是指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手段等科学元素的优化沉积,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砺炼和推动学校科学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科教创新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非物质力量和精神动能。教学内容是教育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信息基础,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现代教育手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的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开启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广泛深入到学生的各个活动领域,使正确的教育影响尽量在教育对象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发挥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的支撑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改进教育措施与方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师范院校前进的动力和归宿。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容因素非常多,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管理的以及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我想,在影响教学质量因子中,学校教育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特别是老师的教育力、知识的操作力、人格魅力等直接决定着学生成人成才质量。

要提高质量,教师必须教真知。“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科学成就。”尤其在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累累,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及时与教学内容挂钩,造成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脱节。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想作为学科老师,除了传授教材知识外,一定要拓展教学内容,搞好教学科研,运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让学生清晰所学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育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境。在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用智慧开启学生思想之门、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使学生自觉利用大学美好时光,修善自己,优化自己,成为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到理想的环境中去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似乎大学教育培养与学生就业无关。可我党把大学生就业定为民生工程,是关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因此,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几乎达到同呼吸,共命运地步。

学生要就业,教师教学务必致用。“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教育,从大学一年级抓起,实施学生成才工程计划,导师指导学生规划大学成才方案,查督导学生完成规划。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摸索。”学生就业指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杀手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建构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教育,学生才能通向成功就业之路。

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必须与行业知识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专业领域得到有效拓展,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之外有用的东西,减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盲目性,更加快捷、本源、自如地驶入快车道,极大地缩短就业工作适应期,加快占据就业制高点。

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必须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在竞争中通向成功的快车道。学生学的知识再多,也必须运用才有意义。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学致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生存与发展的绿色通道。

就业培训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加油站。“就业培训面向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培训包括对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自荐技巧、仪态仪表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尽力减少影响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因子。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仍是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必须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成才工程建设,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

[2]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