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实用【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85664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篇】

音乐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艺术启蒙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小学对于音乐教育还不够重视,教师也大多重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快餐式音乐传播迅速,不少浮躁、流于形式的音乐大大地冲击了经典的优秀音乐的传播,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中新加入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对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人文内涵关注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不少小学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认为音乐就是一门副科,没有考试和成绩的压力,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不够明确。音乐的课堂教学多是按照教材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来进行模仿,学生学唱歌曲、学演奏乐器,都是一些技能型的音乐知识。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怎么唱歌、怎么弹奏乐器,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音乐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乐器的诞生故事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学生由于缺乏对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对音乐技能型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理念和认知,在本身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教师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都相对比较刻板和单一,且没有树立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内涵对学生人格、品德和音乐审美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音乐课不仅仅应该教会学生唱歌、弹奏乐器、掌握乐理和音乐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情趣和修养,在音乐的熏陶下,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魅力。教育理念的缺乏导致音乐教学人文内涵教育的缺失。

音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段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风貌和人文内涵。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对于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力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对于音乐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更加深刻,音乐里所包含的深厚感情和人文精神可以感染他人、影响别人的情绪和灵魂塑造,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和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激发听者的审美和创新意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传播方面不受国籍、语言、地域差别的影响,以音符和声音为媒介和桥梁,让人们的灵魂相通,精神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受到音乐人文内涵方面的影响。在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音乐丰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感情和精神的同时,在心灵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上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人文内涵教育从点滴做起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材中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优秀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新课改强调,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更要注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从音乐教学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接受音乐中丰富文化内涵的熏陶。例如在小学音乐“堂鼓、小钹和木鱼”乐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乐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历程,以及这些乐器所赋含的人类智慧和艺术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引申古代乐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各种乐器的音色的融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乐器的相关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再比如在“狮子舞绣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狮子舞绣球的历史由来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和寄予的美好希望,还可以舞绣球的种类、特点方面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继续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灵活、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之所以可以超越语言、地域等各种差异而让人们达到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就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音乐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音乐本身,更为受众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小学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要注意音乐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上精心地选择了不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着多种形式和多种风格,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对音乐和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一些不适于小学生听的流行音乐传播广泛,有的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有着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需要对课堂的音乐做到把控,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高雅音乐作品。

(3)重视课外的音乐教育延伸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提高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组织、安排课外的音乐欣赏和品鉴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去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留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去了解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想要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情怀。例如“红星歌”的教学时,课堂上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寻找一些与抗日、抗战期间小英雄故事相关的歌曲,并自己学着演唱,下节课的时候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唱的歌曲最多,教师会准备一些小礼品赠送。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唱歌,感受音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1]刘秀敏。音乐教育应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青年时代[j]。20xx年第14期。

[2]刘英坤。谈小学音乐中的人文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xx年第36期。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二篇】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艺术、是反映人类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事物的思想情感。音乐不但可以感染人,同样也会影响人,一直以来,音乐在人类的生活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元素。中国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民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应当树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真正地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的作用,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方法,学习音乐,应以传统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想要继承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美的乐章。注重学生的培养,掌握民族音乐特点的准确性,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可以领悟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背景,重视民族音乐,并继承民族音乐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时刻关注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文化渊源,文化底蕴,使学生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

(一)以学校为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音乐。

近几年,人们通过学习对民族音乐进行认识和了解,加强了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并在传承民族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想要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那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和历史,感受正能量的传播。只要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对民族音乐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改编,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西方的民族和流行音乐加进去,将学习中华民族音乐为重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当中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伟大和魅力,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1]。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和突出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打造一个健康和稳定的学习环境。

学校在对民族音乐教授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在编制教材时,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音乐教材,比如,民族乐器、地方戏曲、民族舞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懂得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责任感。但是,在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将传承包含在所有教科书的音乐中,应选择与编入教材,浓郁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而且还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加入时代气息,民族音乐教材才能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发展环境,使之能爱上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2]。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焦虑心理,这也给学校发展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想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以避免商业化和利益化的事物走进教室,引导学生好的学习发展方向。在学习民族音乐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和相应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比赛,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等手段,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氛围,展示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有良好的音乐交流互动,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环境,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加强民族音乐凝聚力。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音乐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载体,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让其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传承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音乐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树立对民族音乐的意识,增强归属感及民族认同意识。随着音乐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态,这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3]。

三、结语。

接受知识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最广泛的群体就是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学校是传播文化最初的基地,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大的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的学习积极地去探索、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以掌握各种民族音乐知识,推动世界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相互促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音乐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三篇】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提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听、说、唱、做、想,把幼儿的简单情趣表现引向求知的乐趣之上,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接着,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究竟如何形成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参与兴趣呢?”或者,换一种方式说“怎样才能开展好音乐教育活动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音乐题材的选择。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角色转换。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给幼儿一首歌曲,或是一个小律动时,老师总是花尽心思,事先编出一些舞蹈动作等,然后在活动中灌输给幼儿。

这样做到底是利是弊呢?从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后果是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弊大于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相关方面的一些书籍,才发现到自己也是多次走进这样的误区。于是,我努力尝试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在学习歌曲《蝴蝶找花》这首歌曲时,我改变以往自己编动作教给幼儿的方式,而是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现蝴蝶飞舞、玩耍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并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蝴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换动作。结果,孩子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少有的兴趣,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更让我感到惊奇不已!所以,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实施音乐教育将能事半功倍。

四、赋予音乐以色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彩色的世界真奇妙》后,我让孩子们描述歌曲中表现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越来越激烈,看孩子们的情绪上来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提出“把它们画下来”的建议,马上得到孩子们的赞同。他们一边唱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边挥动手中的彩色笔,用心地一笔一笔勾画着,几个小脑袋还在不停地议论着该用什么样的颜色……二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我看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彩虹高高架在天上……他们的画面虽然不是很精美,甚至有些还显得有点乱,但是却将歌曲的内容出色地表现了出来。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画,用手点着画面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以后,他们常常会翻出这些画来,对着画面猛唱“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更有孩子在看一些图画书的时候,居然也会跟着画面自编自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个音乐作品都去让孩子画一通,这是不实际的。但是,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施行者,我们应该了解到这些,而且不仅仅是只了解到这些。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突破点,创新教育,让孩子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第四篇】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3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xx(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xx(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五篇】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音乐课中,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是强大的,唱歌、跳舞、节奏、儿歌几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欢,而且玩起来乐此不彼,成人眼中的协调与美观在快乐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们所做的就是用音乐打开孩子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来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进出活动室我们用音乐来指挥,就餐、入寝我们用音乐来安抚。在幼儿园中,教师创造多样化得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休息、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相伴。将幼儿的歌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儿园分科教学中的缺陷,有助于将各种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来,促进幼儿在音乐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8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