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外教育史的感想与感悟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85140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中外教育史的感想与感悟范例精编3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外教育史的感想与感悟1

巴茨在《教育文化史》一书中说:“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聪明地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研究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看出目前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过去曾怎样解决的,过去解决的办法能否用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的确,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几乎都无法与教育史截然分开。举例来说,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决非空穴来风,它实际上与二千多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打开教育史著作,可以发现教育思想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线索。

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后由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再由欧文奠定理论基础,最终由马克思发扬光大。再如,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等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参与这场争论,争论双方各执一端,难有定论。其实,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究竟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完全可以从教育史中寻找答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古知今”、“往事不忘,今日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是对历史学科的肯定,也是对教育史学科的肯定。只要人类有教育,只要教育科学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教育史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朱永新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教育智慧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跨越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比如说,教育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但是现在关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可能还没有陶行知那么多。因此,许多现代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中与过去的大师们对话。 ”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接触到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教育专著的克鲁普斯卡娅、提倡集体教育的马卡连柯、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赞科夫、写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等,与这些大师对话、与这些现代的思想流派对话,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杜威——“教育无痕”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他所撰写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

他一生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如:“儿童中心主义”“从做中学”等教育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一方面是在那里受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这句话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反复读了几遍,觉得很有道理。暑假期间,听陈主任讲课时,陈主任终于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无痕。当时我就立即想到杜威的这句话,“教育无痕”,不正是杜威这个观点的精练概括吗?

我认为教育是基于人类本能的社会活动。这样说不仅不会破坏“教育”的神圣,而且恰恰言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当教育被狭隘化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置于“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逻辑拘囿时,它的很多意义已经消遁无形了。

“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战战兢兢惟惟诺诺诚惶诚恐,大言无声的无痕教育多么让孩子们翘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种生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因此,教育的丰富性只能靠生活来发展。远离生活的教育是驯化,除了创造不会活的木偶之外,没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

当我们用生命来解读教育时,教育知识具有人性、精神性、亲和力和趣味性。

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沟通的功能,它建立在对人性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制伏,也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归化。教育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互动。有了充分的沟通,就有了教育的创造,就有了教育的幸福,就有了教育的享受和繁荣,就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中外教育史的感想与感悟2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教育起源早,发展快,其中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和发现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等,这些教育主张、原则和方法,今天也极具教育指导价值。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的师德师风,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国难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育为推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古埃及文化教育发展较早,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在天文学方面可以制定相当精确的日历,发明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解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发现了力学某些定律,建成计算精密的宏伟的金字塔等。又如近代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工业化)、文明开化(西方化)”三条基本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师范教育,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选派留学生,从欧美聘请教师,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学习中外教育史,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犹如一盏盏航标灯,分别给教育历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导航作用。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过去的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们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无瑕。对过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今天学习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继承其中的科学合理和优良传统部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中外教育史的感想与感悟3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着》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8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