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学反思【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9088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学反思【第一篇】

涵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大灾难》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洋洋,说:“洋洋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涵涵a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当今社会,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成功者、领导者的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只要与阅读

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是阅读。分享阅读活动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儿童现有的经验、让儿童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行动者、重视个体的差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跨不同发展领域的学习经验。关注以往的“分享阅读”研究,能够很好的加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形式上多为读本阅读,幼儿更多获得的是语言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阅读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凡儿童视野所及的内容,凡儿童亲身体验的内容,都可以转化成阅读材料,可以在各领域活动中丰富、延伸儿童的语言、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在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的拓展活动,旨在增进刺激性的生活体验,通过其丰富性的拓展活动为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笔者也认为,阅读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学反思【第二篇】

《恐龙》这篇课文是1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多处运用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课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而应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让学生在兴趣与乐趣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在读中学习文章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课前学生根据预习卡的要求进行充分的预习,包括生字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自主探究喜欢的恐龙、查阅恐龙资料。

录象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在教学时,一开始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生字朗读与书写,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全文的大体结构。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重点了解第二段恐龙的形态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这些特点写具体的。这部分的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来了。

借助形象的比喻介绍恐龙是本课的语言特色。由于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设计课件时候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习小组讨论,填写恐龙种类和特点表格,再进行小组归纳,互相补充。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做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并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从一个句子、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在雷龙的鸣声中,庞大的雷龙形象图出现了,边上再配上大象走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由于课前的大量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形态、习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致愈发浓厚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于前面很多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所以当最后一段出现,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决心。我便放手让学生谈论研究,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以你的观点,你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让思维有灵活度和自由度。孩子们的各种设想引得周围听课教师哈哈大笑。因为课堂上时间不够,我布置学生课后再去找些资料讨论研究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准备来个“恐龙知识竞赛”。这样就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同行们的集思广益。我坚信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反思【第三篇】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教学反思【第四篇】

一、教学思路回顾

《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从教学衔接上看,高一上册的学生入学不久,文言文只接触了1篇《烛之武退秦师》,而初中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这篇《离骚》原是高一下期的课文,课文长,文字深,还夹杂不少方言,阅读障碍较多。从表现手法看,《离骚》多用比兴,它的香草美人象喻系统让表达晦涩难懂,从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流于表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运用“趣味语文教学法”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有趣的教学过程,针对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结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的简单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同类文本的阅读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简单。

1、结合单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讲。《离骚》是高一下册,诗歌单元中的课文,而诗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种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列入预习案,完成翻译,并在教学时带入句中,随文翻译;而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句等文言现象则不做过多讲解。

2、对学生情况盘点,切实弄清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突破。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重复。确定教学目标为:能在体会楚语,理解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认识屈原。

二)教学切入的简单

1、找文本最明显突出的特点为切入点。《离骚》是1篇楚辞,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于是决定以“楚文化”为切入点。

2.具体操作中尽量找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刚好来泸州前在泸州的介绍资料里看到一副汉棺上的画,误认为是屈原了,于是我出示汉棺上的巫师的形象,做了以下导入:请大家猜猜老师出示的这个人是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屈原,我询问几个理由后解释:“他带着高高的帽子,佩带着长长的佩带,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为他是屈原,但其实不是。这个我可以认错,但你们不能,因为他就是我们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楚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出现在相隔千里泸州呢?至少说明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因为运用到的是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学生们甚至现场的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不必要的话不说,直接切入文本。然后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屈原的《离骚》。

三)教学环节的简单,

简单明了,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基本程序,明确几个探究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先简单读诗,按楚语,楚物,楚人情的顺序分析文本。

1、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

要求学生任选诗句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再比较改后的句子和屈原原句的区别,并以“天府中学我爱你”与“天府中学啊我爱你”的对比,总结出楚辞多“兮”,多楚地方言,表达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点。

2、揭神秘面纱,寻诗歌本意。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译分析“香草与高尚品德”“美人与我之间”的相似点,来认识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统,体会其曲折抒情的特点。并结合张籍的《节妇吟》,张九龄的《感遇》,了解“香草美人”这一象喻系统对后世的影响。

3、找关键字词,悟情感变化。

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时设疑:作者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是否矛盾。来明确屈原在忠君爱国这一主情感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导阅读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惩。”最后仿文怀沙先生唱离骚,带学生更直观感受屈原所表达的情感之深沉。

上面三个步骤正是简单读诗的方法:先感受语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读懂文意,最后读懂情感。

(二)个性读诗,分别引入洪兴祖和班固对屈的评价,一个是主战派,与秦侩政见不合,被贬抑郁而终,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为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造成他们对同一个人评价的不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二、课堂亮点

这次赛课,我采用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将课堂分为情景激趣导入——探究生趣突破——总结固趣拓展三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说来有如下亮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

屈原的《离骚》篇幅较长,又是20xx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难懂,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因而容易学得沉闷,所以在课堂导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选择了投影泸州市郊出土的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形象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误以为是屈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这种情景激趣就践行了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做到了课堂的“有趣”。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课标”要求,阅读古诗文,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是立足文本,理解文意,所以我设置了“预习案”,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基础知识,于课堂上我再简洁精练地检查落实字音、释义等内容,体现了“趣味语文教学法”倡导的“高效”教学理念。

“新课标”还提出,古诗文在教学中须反复诵读,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压缩语句、找比兴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环节均注重了体味诵读,既串起了课堂教学,又焕发了课堂活力。

我深深知道,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为此,我专门学唱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几句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诠释了复杂艰深的《离骚》,契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简单”教学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艺,博得了全场老师的喝彩。

三)总结固趣拓展

在简单读诗,寻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简单读懂诗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对屈原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了“屈原,我想对你说”这个探究性话题,要求学生即兴写作和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尤其两个男生所写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对屈原的独特解读,凭一段优美的文字捕获了全场师生的心。这一设计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谓“一石几鸟”。

三、课堂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参与意识特强,我仿佛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似乎受到了学生的牵引,忽略了对课堂的驾驭,在细节处理上略显繁琐,导致课堂节奏稍显缓慢,结尾的练笔演讲稍显仓促,这体现了我经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善。

教学反思【第五篇】

《高矮》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内容,高矮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本课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两个孩子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先让孩子和我比高矮,又请了两位高矮相差不明显的孩子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我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让两个孩子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不好比,从而想办法让他们两个背靠背的比,让一个孩子上俩当小老师帮他们比出高矮,可是我在中间又偷偷告诉稍矮的学生掂起脚尖(不公平比较),下面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来这样比不公平,因为有了之前的比较,所以学生对这个结论很有意见。接着我让学生之间组内互相比一比,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背靠背比高矮时,不能掂脚尖、必须脱鞋等。然后我帮他们总结出: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分组在教室中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之后又让孩子们四人一组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高矮的其他方法:用尺子、靠墙、一拃一拃的量等,孩子们都很积极,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在游戏后积极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虽然有的学生说的不完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大概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能行”,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比赛时,我适时地给他们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勇气。

不足之处:在比较高矮的游戏时,由于放的太开了,以至于课堂纪律有点乱,而且所花的时间过多了一点,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学生的汇报发言。另外我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太晚。由于前面耽误的时间太长所以没能让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的比长短、高矮、厚薄的例子。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有些练习题无法当堂解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0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