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0331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民族民俗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一篇】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二篇】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座民族馆。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馆的独特魅力,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展品的丰富性、布展的创意性、导览员的专业性、参观者的互动性以及参观后的思考性五个方面,对这次参观的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民族馆的展品非常丰富多样,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我见到了很多各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彝族的麻绳编制、蒙古族的铜器制作等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各个民族的独特风俗和文化,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民族馆还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使我对中国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其次,民族馆的布展非常有创意,给人以新鲜感。每个展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设计风格,如藏族展区的雪山和青藏高原景观的展示,朝鲜族展区的韩国传统宫殿的模型等等。这些独特的展示方式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各个民族的家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除了展品和布展,民族馆的导览员的专业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览员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参观者讲解。在导览员的带领下,我了解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地理和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导览员还能生动地讲述各民族的传说和故事,使参观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另外,民族馆注重与参观者的互动,使参观更加生动有趣。在馆内,我看到了很多可以亲自参与的活动,如学习彩陶的制作技艺、穿插民族服饰的展示等等。这些互动环节不仅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还增加了参观的乐趣和互动性。

最后,这次参观民族馆后,我陷入了对民族文化的思考。我想到了为什么中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是因为我国拥有着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多个民族在长期的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

通过这次参观民族馆,我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族馆丰富多样的展品、创意十足的布展、专业的导览员、互动的参观方式以及引发的思考,让我收获颇丰。希望民族馆可以继续发扬其独特的魅力,为更多的人带来文化的饕餮盛宴。同时,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引言:介绍“民族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00字)。

“民族药”是指各个民族传承并使用的治疗疾病的传统药物,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这些药物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心得和经验,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也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在长期参与民族药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二、博大精深的民族药文化(200字)。

民族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涵盖了草原、山地、沙漠、湿地等不同地域特点,每个民族的药物都有独特的治疗方式和疗效。例如,藏族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组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原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而傣族、壮族、朝鲜族等民族药物则独具特色,对于皮肤和消化系统疾病有独特的疗效。民族药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在传统医学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民族药的独特疗效(200字)。

民族药草本制剂疗效独特,其中有许多疗效显著的药物经过临床验证。以党参为例,它是中国传统知名的滋补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另外,蜂蜜有助于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祛痰止咳。毛喉剂是炎带清、活血化瘀之药,对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这些民族药疗效的验证使其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推崇。

四、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200字)。

对于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热点。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努力挖掘民族药的治疗潜力。同时,许多现代医学领域也积极吸纳民族药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应用。例如,民族药在肿瘤化疗的抑制副作用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已经成为肿瘤科的重要辅助疗法。此外,许多民族药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得到了国际认可和广泛应用。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为现代医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多年的民族药研究和应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药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民族药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有效的病情分析和合理的组方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民族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与自然界的连结,实现了从自然界获取治愈力量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我深切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此外,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除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承载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每个民族的药物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文化融合在民族药中体现出来。在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民族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能够进一步发掘和挖掘民族药的疗效,并将其传统智慧和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四篇】

第一段:引言(120字)。

民族观是指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理解,它与个体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民族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个人口纷杂、文化多元的时代,保持良好的民族观能够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并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段:民族观的塑造和价值观念(240字)。

个体的民族观是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与个体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我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伟业,从而培养了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重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使命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汲取其他文化的营养,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三段: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40字)。

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个体的民族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族观意识的个体,不仅会自觉地尊重和爱护自己民族的人和事,也会更容易理解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主动参与到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活动中去。只有通过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社会目标。

第四段:民族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40字)。

民族观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秉持良好民族观的人,会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制秩序。而如果个人的民族观存在偏见和歧视,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和冲突。因此,塑造良好的民族观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五段:结语(360字)。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等一系列变革挑战,保持良好的民族观变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对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我们应该践行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有通过共同努力,让每个民族都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尊严,我们才能实现民族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通过对民族观的研究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民族和个体,我们都应该自觉塑造良好的民族观,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并积极融入多元文化,以推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进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五篇】

“大家快来快来!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满族的服饰!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大家了解了吗?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快看快看!这是满族妇女穿的鞋子,她们的鞋子上绣着漂亮花朵和饰品,鞋底中央有10公分高的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种鞋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得十分高贵。女子喜欢穿长的旗装,这可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停止生产,而女旗装则不断演化,逐渐变成了紧身又合体的曲线型旗装和流线型旗装。”

“那大家自由活动,到处看看吧,要听我介绍的就跟我一起去逛!满族服饰呀,色彩大多是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灵手巧,十分擅长刺绣,她们在衣领、鞋面、钱包、枕头等物品上绣满了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在服装款式上,服饰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大家可以慢慢地观看,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我会为大家解答的!”

“请问,旗袍是怎么来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游客问。

“好!我为大家解说一下。到了明朝之后,从南边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匹做的。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有些还用了绸缎制作。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开展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了,大家明白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旗袍也有这样的历史啊!这次旅游真是太有意义了!”那个年轻漂亮的女游客说。

“恩!好了好了!各位游客们!快集合起来!”我大声地喊着。

“满族服饰美丽优雅、具有特色,是十分值得我们赞赏的!好了!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先回酒店休息吧!明天我再带领大家参观其他富有名族特色的东西!好了大家赶快回去吧!明天见咯!”

美丽的维吾尔族服装。

你们知道吗,维吾尔族的服装特别漂亮呢,就跟他们的人一样美丽迷人。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服饰特点当然就显而易见了!花样较多,看上去非常优美;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人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服装特点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但有些服饰采用了动物纹,不过数量很少。也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维吾尔族虽然男女老少都爱美,但是男装和女装总是有不一样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女子喜欢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甚至有些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开始扎耳洞,佩带耳环。少女都梳十多条发辫,以长发为美的代表。婚后一般改为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带月亮形梳子作装饰,也有将双辫盘起来的人。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很喜欢有对比色的服装,这样看起来,红的就变得更亮,绿的变得更翠。服装都有着有着色泽明丽,浓郁华丽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扎腰。男性特别讲究黑白效果,这样才觉得粗犷、奔放、豪爽。青年男装在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都有装饰着花边,这样的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起来也很方便,快捷。再配上青色长裤,穿皮靴,更体现出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服饰是有自己最独特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维吾尔族的豪爽的性格和美丽的的特点。

美丽的瑶族服饰。

hello,大家好!我是“天堂”旅行社的导游——胡可。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在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瑶族。想了解这个美丽的民族吗?那就快跟我来吧!

“瑶族人的居住面很广,河边、山腰、山顶等地,都是吊角楼,供人居住。瑶族姑娘十分美丽,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美丽大方中,又不失一些羞涩。在马路上行走时,不由得引起一阵啧啧赞叹。苗族的小伙儿,英俊潇洒,大多身着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下着兰色的长裤或短裤。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不管哪个姑娘见了,都不由得从心底里浮现出爱慕之意。”

“瑶族的头饰可漂亮了!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则戴锦绣帽,那帽子绚美多姿,美不胜收;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而男子就不同了。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则喜欢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怦然心动了?那我们就快出发吧!let’sgo!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善于歌舞,热爱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的服饰具有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傣族的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欢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她们都喜爱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既美观又大方。

傣族的男子服饰与女子大不相同。傣族男子的服饰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傣族的房屋都由竹子建的,除此之外,傣族人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瞧,傣族的服饰就是这么淡雅美观,如果有机会,你不妨也去试试、去穿穿。

我所了解的维吾尔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围,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的民俗习惯可谓多样化。维吾尔族待客很有讲究。如果来客,邀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点心,然后再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饭后,由张着领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离席。

维吾尔族有很多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不能拧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不能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饭、包子、油条等。另外,维吾尔族还喜欢茯茶、奶茶。

今天上课时,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她从内蒙古带来的奶茶粉,老师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动作,我忍不住心里痒痒的激动。泡好后,香味已一阵阵飘来,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这奶茶味道怪怪的,说实话,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来涩涩的。可能每个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异的吧!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六篇】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买了好多月饼,准备去奶奶家。到奶奶家了!我看见爷爷在门口在门口等着我们呢!爷爷看到我们回来,爷爷高兴得合不拢嘴。奶奶来了,她也非常高兴,看到他们的笑容,我想:以后有空就来看他们。不知不觉,刚没多久吃过午饭,奶奶和妈妈又忙着做晚饭。过来一会,我看见餐桌摆满了月饼,还有好吃的饭菜,奶奶爷爷让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们全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突然,奶奶讲起嫦娥姐姐的故事,我静静听着,温情地望着圆圆的月儿,它时时露出一丝温和,一丝慈祥,宛若一位美丽的仙女,又像似一位慈祥的母亲,听着奶奶讲的故事,望着皎洁的明月,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师交过一首诗《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而我们在这中秋节,多幸福,多开心,想起边疆的战士,在中秋之夜佳节里不能亲人团聚;也想起曾经遭受地震灾害,没有亲人的小朋友,在中秋之夜,更需要大家去牵挂和关心。

今年中秋节让我懂了不多知识,看到全家在一起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开心不得了。还有奶奶的故事,让我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我要请嫦娥姐姐把我们的快乐和祝福分享给人们,并祝他们中秋节之夜快乐!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七篇】

“大家快来快来!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满族的服饰!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大家了解了吗?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快看快看!这是满族妇女穿的鞋子,她们的鞋子上绣着漂亮花朵和饰品,鞋底中央有10公分高的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种鞋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得十分高贵。女子喜欢穿长的旗装,这可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停止生产,而女旗装则不断演化,逐渐变成了紧身又合体的曲线型旗装和流线型旗装。”

“那大家自由活动,到处看看吧,要听我介绍的就跟我一起去逛!满族服饰呀,色彩大多是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灵手巧,十分擅长刺绣,她们在衣领、鞋面、钱包、枕头等物品上绣满了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在服装款式上,服饰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大家可以慢慢地观看,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我会为大家解答的!”

“请问,旗袍是怎么来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游客问。

“好!我为大家解说一下。到了明朝之后,从南边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匹做的。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有些还用了绸缎制作。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开展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了,大家明白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旗袍也有这样的历史啊!这次旅游真是太有意义了!”那个年轻漂亮的女游客说。

“恩!好了好了!各位游客们!快集合起来!”我大声地喊着。

“满族服饰美丽优雅、具有特色,是十分值得我们赞赏的!好了!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先回酒店休息吧!明天我再带领大家参观其他富有名族特色的东西!好了大家赶快回去吧!明天见咯!”

美丽的维吾尔族服装。

你们知道吗,维吾尔族的服装特别漂亮呢,就跟他们的人一样美丽迷人。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服饰特点当然就显而易见了!花样较多,看上去非常优美;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人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服装特点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但有些服饰采用了动物纹,不过数量很少。也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维吾尔族虽然男女老少都爱美,但是男装和女装总是有不一样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女子喜欢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甚至有些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开始扎耳洞,佩带耳环。少女都梳十多条发辫,以长发为美的代表。婚后一般改为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带月亮形梳子作装饰,也有将双辫盘起来的人。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很喜欢有对比色的服装,这样看起来,红的就变得更亮,绿的变得更翠。服装都有着有着色泽明丽,浓郁华丽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扎腰。男性特别讲究黑白效果,这样才觉得粗犷、奔放、豪爽。青年男装在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都有装饰着花边,这样的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起来也很方便,快捷。再配上青色长裤,穿皮靴,更体现出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服饰是有自己最独特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维吾尔族的豪爽的性格和美丽的的特点。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八篇】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如“神仙炉”是用牛里脊肉和各种海鲜烧成的火锅,味道鲜美,是入冬后一些节日的名菜;“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用狗肉加各种调料烧成的狗肉火锅,鲜美味辛,滋补强身,是入伏后一些节日里的名菜。

明太鱼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民间认为,清明节吃明太鱼,可保佑一年平安;吃明太鱼还有补肾壮阳的作用。所有的节日菜肴都要有冷盘和生拌。如生拌牛肉、生拌明太鱼等。朝鲜族在制作生拌菜时,要加适量香油和醋用以杀菌。节日的主食除米饭外,还有许多风味面点和小吃,如打糕、冷面等。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九篇】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我们汉族是有很大的差别。今天网友就来分享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民族民俗心得体会【第十篇】

西藏民俗民风。

藏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无论民间故事、民歌、舞蹈还是藏戏,都是独具一格,光彩夺目。

民间故事:西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它是藏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故事分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记录分享的“民族民俗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10篇)”,反映人们对邪恶统治的不满与反抗,对友爱互助的赞扬,对自由恋爱婚姻的同情。因为来自民间,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藏族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他们富有生命力。藏族民间故事通常在叙述中加入民歌、歌谣,又说又唱,听起来更加生动,是与其它民间故事的主要区别之一。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是藏族地区民间口头传说的一部文学巨著,讲的是藏族古代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格萨尔是一个神通广大、和人民鱼水相依的英雄人物。在西藏,从农区到牧区,从城镇到乡村,都有人或多或少的能讲出格萨尔的一些故事来,就像汉族地区人们讲《西游记》种的齐天大圣一样普遍。《格萨尔王传》故事生动,语言朴实优美,不仅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和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早有俄、英、法、印地文、蒙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流传。民歌: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史诗《格萨尔王传》大量采用了“鲁体”民歌形式。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从西藏民歌中,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社会政治、经济、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截取部分藏族民歌如下:雪白精细的糌粑,是我们的血汗磨成;高大豪华的别墅,用我们的白骨垒起。

外有兵差马差,内有人差地差;为种巴掌大的地,要支比头发多的差。西藏民歌中通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五大类: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联想等。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广泛性和高的思想性,正是使它的艺术性不断完美的重要因素。舞蹈: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在农区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等藏区,称之为“锅庄”。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跳舞时,大家手拉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人们围着篝火,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

西藏山南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动作粗犷、刚健,个人技巧高超的舞蹈—鼓舞,藏语叫“卓”。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间挂着大鼓,挥动鼓捶,步伐敏捷、整齐而有力。在林芝地区及四川、云南藏族中,有一种铃鼓舞。男执铜铃,女持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藏语称为“热巴”。藏戏: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在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综合艺术。15世纪,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要在西藏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还未成功。后来,发现虔诚的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众人,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因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丽出众,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2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