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范文实用【实用8篇】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一篇】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这一节课据说是我们全国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要学习的,而且是全国大学生同时间一起上的,所以在还没有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倍加期待,因为这种大型的思政课肯定会讲授许多的知识,给予我们认知上的启迪。
果然,这次的思政课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我们都是在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听课。这次的思政课,主办方邀请了四名专家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这次的思政课都是根据我们当前实际情况来给我们讲课的,分别从整体的工作规划、具体的预防措施、历史讲解和我们所有青少年应当具备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来给我们上课的。这样精彩的讲课,这样精彩的内容,用网络上的方式来说就是“讲的都是干活”,所以四位专家老师给我们线上讲课的时候,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来做笔记。这样大的讲课是我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看网上网友的反馈跟我差不多,弹幕一直都没有听过,据说还因为来听课的同学太多都给服务器给挤崩溃了。
这一次的思政课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让我有很多的感触。通过四位老师的讲课,让我对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还让我掌握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这些都是能够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方法。
当然,这次的思政课让我体会到的远不止如此,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让我知道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我们也越应该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责任。越是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就越要坚强,要向那些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前辈们学习,要有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有一定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才能够不惊慌失措到不知所措。我们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的爱护自然,我们要为绿色环境做出贡献,我们还要更加的尊重自然,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是和谐共处,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动植物、不滥砍滥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轻易就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在今后,我也将努力做好这些工作。
虽然现在这堂全国大学生一起上的思政课已经结束了,可是带给我们深刻体会确实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真的的震耳发聩。这堂课让我知道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强的使命感,要有强的国家认同感,要具备定的责任意识,要积极向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学习。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重视的程度:十八大以来包括这次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措施,都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视,我们学校书记专门负责制,过去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应该说在宣传的广度和普遍性上做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这种精细化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复杂的,所以思政课要有温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有温度,是指我们前面讲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除了要让大家有信心、有希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我个人感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悲悯之心,当你在课堂中的话语,行为本身具有温度和浓烈的人文情感时,学生一定能感觉的到。
坚守学生视野与立场。当老师久了,就容易忘记我们当初坐在下面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尊重什么样的老师;就容易开始抱怨学生的不好伺候,难管理和非理性。学生当然不会永远是理性的,但我们不应否定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判断教师的好坏。否认这一点,就是为自己找借口。所以我觉得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理性和需求开始;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实现第二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具体的问题主体化,即让我们的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世界产生共鸣,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焦虑点;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第三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体系对接。从而实现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变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
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即提升师艺。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怎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要让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真正地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所以提升师艺意味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努力将思政教育的“盐”与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让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
这一节课据说是我们全国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要学习的,而且是全国大学生同时间一起上的,所以在还没有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倍加期待,因为这种大型的思政课肯定会讲授许多的知识,给予我们认知上的启迪。
果然,这次的思政课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我们都是在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听课。这次的思政课,主办方邀请了四名专家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这次的思政课都是根据我们当前实际情况来给我们讲课的,分别从整体的工作规划、具体的预防措施、历史讲解和我们所有青少年应当具备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来给我们上课的。这样精彩的讲课,这样精彩的内容,用网络上的方式来说就是“讲的都是干活”,所以四位专家老师给我们线上讲课的时候,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来做笔记。这样大的讲课是我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看网上网友的反馈跟我差不多,弹幕一直都没有听过,据说还因为来听课的同学太多都给服务器给挤崩溃了。
这一次的思政课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让我有很多的感触。通过四位老师的讲课,让我对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还让我掌握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这些都是能够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方法。
当然,这次的思政课让我体会到的远不止如此,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让我知道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我们也越应该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责任。越是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就越要坚强,要向那些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前辈们学习,要有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有一定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才能够不惊慌失措到不知所措。我们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的爱护自然,我们要为绿色环境做出贡献,我们还要更加的尊重自然,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是和谐共处,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动植物、不滥砍滥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轻易就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在今后,我也将努力做好这些工作。
虽然现在这堂全国大学生一起上的思政课已经结束了,可是带给我们深刻体会确实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真的的震耳发聩。这堂课让我知道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强的使命感,要有强的国家认同感,要具备定的责任意识,要积极向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学习。
时光如逝,参加全省思政教师培训班已经过去了四天,虽然之前我曾从事思政工作一年多,对高校思政工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思路,但几天的培训却在我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四天里,我们聆听了蒋胜祥副厅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职责》的精彩报告,学习了浙江工商大学宣传部杜敏部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宁波大学学工部严建雯部长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浙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王东莉教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省厅学生处周加敏处长的《学风建设、就业工作》、浙大许迈进教授的《大学生党团建设》及浙江海洋学院副书记黄建刚教授《关于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专题讲座,并倾听了两位来自浙大和浙工大的优秀辅导员的精彩演讲,还与全省各地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专家教授及同行进行交流研讨。
几天的学习对我而言是理论与实建的双丰收,体验与感悟的双丰收:我们充分认识到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意识到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支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理工大学宣传部史永安部长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使思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浙大学工部弗英勤部长提出,将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浙大优秀辅导员总结工作经验时概括成四点: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带人和以章感人。这些精辟的理论思想和对思政工作的创新见解使我对高校思政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脑海里仿佛已编织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熄灭已久的求知欲被重新点燃。
-->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二篇】
第一段(介绍)。
外语类课程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与语言本身的学习相伴随的还有思想政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外语教学的内涵向学生介绍和传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演变和发展历程、外交政策和对外交流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段(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在外语类课程中,如何将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外语是国家和世界交流的桥梁,因此,通过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外语类课程应该把外语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用外语群体的特殊属性,让学生在交流中汲取各种文化知识和世界观,来达到提高其思想境界、提高其多元发展的目的。
第三段(影响)。
外语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期,因此,国家更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外语学生,他们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和视野,能够更好地协助国家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遵循国家战略方针,推动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四段(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外语教师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思政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外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问题指导、表达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课程设置及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对外交流中,逐渐感受到国家和政府治理思路,进而贯彻和落实学习取得的成果。
第五段(总结)。
外语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课程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思想、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带来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平稳过渡到实践阶段,在实际活动中逐渐落实思政教育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三篇】
尚瑛达课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教育项目,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引领学生注重自身道德素质、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尚瑛达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受其影响,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下面,我将分五段详细阐述我在学习尚瑛达课程时的心得与体会。
段落一:开篇引入,介绍尚瑛达课程。
尚瑛达课程作为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针对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不仅考虑到了知识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思政课堂的熏陶下,我们得到了一种感性的教育体验,进而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尚瑛达的课程体系让我们了解到人文关怀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想法,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
段落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思考。
在尚瑛达的课堂上,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老师们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给我们创设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氛围,使我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愿意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在讨论课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在听取其他人的看法后也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的氛围和方式激发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
段落三:个人成长与责任感。
学习尚瑛达课程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提升。尚瑛达的思想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社会成员,应该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做贡献。课堂教育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人的责任,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这种责任感不仅来源于课堂的教育,也来源于身边的榜样人物,他们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段落四:品德养成与信仰塑造。
人格的养成和品德的塑造是尚瑛达课程重要的目标。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许多样本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不仅是那些比较高大上的人物,而是普通人中的精英,他们展现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启迪了我们的心灵。如此接地气的品德养成过程,比起单纯的提升成绩好得多,它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信仰的力量也被引发。我们慢慢领悟到自己的信仰,使我们自身的精神力量得到了深层次的净化和提升。
尚瑛达课程在我人生中的意义,无法被简单地用言语所描述。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发掘到了自己的真实价值,并为之奋斗着。它不断地刺激和挑战着我的思考和行动。它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思考和启示,远远不止是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它影响着我们做人、为人,成就着我们的人生。
综上所述,从尚瑛达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关乎于知识技能的获得,更多的则处在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更是中国教育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尚瑛达这种注重人格、思想、道德和创新的教育模式,塑造形成的知识全面性和创新能力,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为我们的未来之路而努力。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四篇】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全国高校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课程思政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理性也被很多学校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波助澜。
第二段:学理性如何帮助我们发展自身。
在学习过程中,学理性通过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一是从专业技能上,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帮助我们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解更加透彻。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去,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从思想上,通过学理性中对个人思想和精神塑造的引导,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事业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段:学理性如何促进社会繁荣。
通过学理性的课程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问题的危害和紧迫性。可以引导我们积极投身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环保、公益事业等,为社会的繁荣和安宁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对于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学理性课程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等等,更能让我们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添砖加瓦。
第四段:学理性从学术层面助力个人发展。
在学理性的课程学习中,不能只局限于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知识的运用和学术思维能力的锻炼上。通过提高我们的学术素养,如论文写作、双语交流等,使我们的学术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也增强我们实践探索的意识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我们将知识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矢志不渝地。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学理性的课程学习对我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一段成长过程。不仅在学科专业领域上得到了全面提升,还结合其思政的优势和意义,协助我更深刻了解社会的现状,以及我的责任和目标所在。经过一系列的成功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学理性教育不仅是获得职业道路上成功的一大保障,同时也为我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
总之,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只有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实效,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更加贴近实际的帮助。在这方面,学理性等类似课程最值得认真探讨和推广,为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为构建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五篇】
学理性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对思想、精神和知识的追求和探究。在今天的中国,受到新时代背景和新时代要求的影响,建设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学理性”这个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需要我们的追求和探究。下面就我在课程思政中对学理性的心得体会进行探究。
第二段:实践中的收获。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充满挑战和难度的问题,但行路有艰辛,需要我们坚持努力。通过课堂上的深刻探讨和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我逐渐认识到了学理性的重要性,他不仅是我们的思想灵魂所在,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从实践和思维的角度,学理性指导着我们深刻的理解问题,在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
第三段:反思。
学理性不仅是能够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动力,更是我们反思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重要标准。在课程思政中,我们不仅要善于通过思考反思,还要善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为我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价值。
学理性不仅是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学理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未来的道路,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在当今的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理性是我们适应发展、赢得胜利的绕不过去的大门。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更是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五段:结论。
学理性不仅是大学鲜明的精神内核和肌理,还是我们人生航海中的星辰大海。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真理,提倡学理性,让他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实现自我发展和贡献国家的重要标准和动力,把他融入到我们的实践生活中,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六篇】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认真听取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解读,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我更加明白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是关键。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二、教材与课程设计是基础。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三、方法是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四、制度是保障。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七篇】
外语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外语课程不仅仅是来教授语言技能,更是传授相关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前,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外语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获得了语言技能的提高,更是收获了不少的思政体验。本文将结合我在学习英语和日语过程中获得的思政心得体会,进行探究和反思。
第二段:外语分级考试与规范意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每个英语学习者都会经历的一道坎儿。在四六级考试的挑战下,我更加明确了英语学习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不要舍本逐末”,学习英语必须要有计划地划分阶段和目标。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更加注重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提升,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挑战自我,在英语学习中体会人生的奋斗过程。我相信,这种规范意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段:日语学习中的趣味体验。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语法和单词,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体验。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跨文化沟通的难度和意义。然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并不畏惧这种跨越,反而内心充满了对于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我喜欢听日本的流行歌曲,读日本的文化书籍,了解日本的习俗传统,品尝日本的美食佳肴。这样的趣味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日本和日语文化,拓宽了我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段:英语逻辑推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价值性。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逻辑推断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做英语阅读、听力和写作的题目时,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推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在完成1篇英语文章时,我们要有反思意识,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合、整理和表达,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英语学习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意识到,逻辑推断和思辨能力在任何行业和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思辨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自身的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社交交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五段:结语。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了语言技能,还收获了极为宝贵的思政体验。具体来说,外语课程在我们的读书体验、思维方式、文化理解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全面性成长和发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外语类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用思政的视野去认识、理解和应用外语知识,乘势而上,让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更加成熟和有影响力。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体会【第八篇】
经过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党员干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自我仅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对于机关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结合共青团工作和单位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工作作风、树立共青团形象为重点,做到“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个个都是共青团形象”,明确加强学习、改善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党员干部的挑战,所以,党员干部要勇于摈弃旧事物、理解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为群众办实事,怎样快速地去实现小康社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做到知行合一。
为了避免政治理论学习中“空对空”——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避免“照搬照读”宣言式地说教,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搞应付等现象,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确定学习资料,注重突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学习与了解党的知识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避免学习时带着两只耳朵听,无事一身轻现象。三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了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进取进取的中国人,构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经过自我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进取向上的原动力。党员干部如何作为才能实现“中国梦”呢首先,要树立高尚的梦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本事,不断提高自我的党性修养和对外界的辨别本事。“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党员干部自身本事的提高,才能为实现它供给强有力的先锋力量基础。
其次,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时时刻刻在思想上要有为“中国梦”奋斗终身的准备。“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个人的梦想不应与“中国梦”相冲突,而是为“中国梦”服务。仅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终,党员干部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工作,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会很快得到实现。
总之,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必须要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干部要时刻坚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我与群众打交道的本事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成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生力量。
回想起来,思修课我们已经上了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过的很快,但是回想起来真的是有着很多的收获,也有着很深的感悟。
老师的讲课很有深度,同时不失乐趣。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不仅仅实在对着ppt念给我们听,而是结合一些经典的案例,让我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迹去感受去领悟。
我很喜欢老师讲课的一个部分是,在课堂上播放视频,都是一些教育意义很深的新闻或者是视频,老师愿意花这部分时间给我们,让我们更深动的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这个不仅增强了我们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视野。因为我们在下学之后是不太可能去看这些的,所以上课的时候就很好的弥补了这部分的知识。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快乐学习的小组学习法,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很少汇聚在一起开会,对于用什么方式什么内容都没有具体的计划,这样对于我来说就很难提起热情了,也就失去的动力。
但是后来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还是以视频的方式来进行,等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小组内的每个人的角色很难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后来我就想到,能不能以小场景的方式,每个人的倡导,最后一起合唱,点题收尾。我当时就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大家当时都一致同意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段时间的思修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我们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在想办法,我觉得这是超越了这个任务本身之外的,在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我觉得这次学习中最珍贵的。
最后,当然要感谢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去学习怎么去投入,怎么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只要努力了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重视的程度:十八大以来包括这次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措施,都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视,我们学校书记专门负责制,过去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应该说在宣传的广度和普遍性上做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这种精细化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复杂的,所以思政课要有温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有温度,是指我们前面讲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除了要让大家有信心、有希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我个人感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悲悯之心,当你在课堂中的话语,行为本身具有温度和浓烈的人文情感时,学生一定能感觉的到。
坚守学生视野与立场。当老师久了,就容易忘记我们当初坐在下面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尊重什么样的老师;就容易开始抱怨学生的不好伺候,难管理和非理性。学生当然不会永远是理性的,但我们不应否定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判断教师的好坏。否认这一点,就是为自己找借口。所以我觉得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理性和需求开始;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实现第二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具体的问题主体化,即让我们的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世界产生共鸣,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焦虑点;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第三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体系对接。从而实现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变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
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即提升师艺。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怎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要让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真正地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所以提升师艺意味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努力将思政教育的“盐”与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让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一、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造型学生。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三、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历史新课程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原则,重建历史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仍然有几点顾虑,需要得到同行的帮助:初中新课程历史课内容繁多,想说爱它确实不容易。如何处理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处理——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为止?
(3)教辅资料的的选择——选什么资料?如何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在每个班的每节课后都能写一个反思。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养。除了要多读史学专著,还要多读一些文学、艺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做一个有情趣、有思想、不仅工作出色而且还要会生活的教师。
中共中央近日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指出,要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迈入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将会更加光荣、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挑战将会更加严峻,尤其需要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的美好幸福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努力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真学实践上求突破,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着力点亮思想理论“灯塔”,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
深入系统“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盲人摸象,需要深下去、实到底、系统学。要在读原著、学原文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系统揭示思想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方法论,深刻把握其中闪耀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坚持学思想与学思路相结合、学观点与学理念相辉映,不断强化解决矛盾、化解风险、攻坚克难的能力;要注重多形式、分层次、全视角开展学习,着力强化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切实把理论学精、把思想学透、把道理学深,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融会贯通“悟”。拨动灯芯,油路通畅,灯塔才会更明亮,深挖思想,融会贯通,才能悟到真理。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贯通起来领会,准确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等多个层面贯通起来思考;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地悟原理,把每一个思想观点、理论命题都思考深、领悟透、把握准,既知其言更晓其义,切实把思想的来龙去脉、理论的主旨主线搞清摸透,确保更加入脑入心。
知行合一“践”。“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思想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融合,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要突出理论指导,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学与思融入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等生动实践中去,激发起思想理论的磅礴伟力;要突出实践提升,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学,而是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提升,在实践这个大熔炉中拓展思想认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切实在深化认识中让思想“灯塔”更亮。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多,让我对思政课有了更加深入全面具体的认识。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这是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周自兴专家带来的讲座,周老师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鼓舞广大思政教师,坚定育人情怀,增强学科自信,理直气壮的上好思政课。他说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变革,广大思政课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他倡导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的重心应培养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思维才是力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周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他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辉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只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教师的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吸取养分,丰富思想,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教师的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的视野要广,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教师要自律,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教师人格要正,堂堂正正,品格高尚,坚信真理,理论深厚,为人表率。教师要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
x年x月x日和x日晚,在听完x副主任x和北京师范大学x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认真听取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解读,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做法,我更加明白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