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899

【导言】此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 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教案#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1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教案#导语,是指1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教案#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教案#导语之后,对#教案#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教案#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教案#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1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教案#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教案#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 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第二篇】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会自觉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他们还能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但也有较多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很少,写作基础较差,写话短短几句,且语句不通顺,事情说不清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象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一般。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

2、适当的说话指导;

3、加强背诵;

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

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

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等。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语交际和单元教材相吻合的习作。

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都认真地加以指导。每周要求学生灵活得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写1篇质量较高的观察日记。暑假里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通过教规矩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3、对教学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知识。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轻负担、高质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会学语文。

5、面向全体、不适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1、学会200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00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能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5、能背诵或默写所学的古诗以及课外自学的古诗。

6、能掌握“日积月累”里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课外的有关知识。

7、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答题。

8、能听懂程度适合的短文,并按要求答题。

9、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一段话,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0、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做到语句完整通顺、感情真实、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1、全面掌握本册要求会写的300字和要求会认的200字,并能用这些字组词,写句子。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结合《语文园地》中出现的思维训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扩散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总结延伸阅读和习作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以单元复习为主,归类复习为辅,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让学生硬性抄写和机械记忆,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让学生比较轻松的度过复习阶段。

(二)归类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 1.字词 2.古诗词 3.句型4.小练笔 5.通知和寻物启事 6.阅读 7.作文几部分。

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要着重复习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读拼音,写词语、句子的关键,是拼读后,要先想出语义,然后正确地写出有关的汉字。

2、汉字

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教学都十分重视。本册要“认识常用汉字500个,其中300个左右会写”。所谓认识,就是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文中出现了很多形近字,同音字,关键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意思,分清它们的用法。另外,还有一些多音字。

3、词语

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掌握的词语越多,阅读的速度就快,表达的意思就越正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地运用。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注意积累词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视。要求学生积累的词汇,主要是指在课文中所学到的词语。本册有很多四字词语,如:恋恋不舍,左顾右盼等,可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理解意思,并能用这些词语写句子。

4、句子

一个句子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要找出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并模仿这些句子自己写出一些来。

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要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把话写得生动一点。如从文中找出比喻句,让学生总结比喻句的特征,并学会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比喻句。

掌握一些关联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那么?等,并掌握这些关联词的作用及用法,能够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句子里,使语言更加严谨。

要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病句。如: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等)。

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

5、标点符号

能正确地运用句号、逗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双引号,认识书名号等数书中出现的标点符号。

阅读

阅读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课内在单元复习时已讲过,现针对课外阅读进行复习。

阅读分析在课改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分,因此对这部分要重点讲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短文。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这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和认真思考的态度;

另外,还要锻炼学生初步的总结概括能力,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短文的内容,并能说说自己的收获。

习作

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从习作的内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一次活动)、有写景。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就本册的习作训练展开复习,让学生积累各种作文体裁的精彩段落和语句,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语句。

(三)综合复习

本阶段以练习为主,通过以上的复习和反馈,已基本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针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练习。做一些试题,教师认真评讲,要重视讲评的作用,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展开来讲,让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各个类型的知识。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复习,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充满信心的迎接考试的到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师认真评讲,要重视讲评的作用,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展开来讲,让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各个类型的知识。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复习,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充满信心的迎接考试的到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第三篇】

分三轮复习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按初中数学的体系,可以把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1)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4课时;(2)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5课时;(3)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10课时;(4)三角形,5课时;(5)四边形,5课时;(6)相似形,5课时;(7)解直角三角形,3课时;(8)圆,5课时。

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有近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第一轮复习在四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八次分单元的测试,如有必要,再安排一次月考。

第一次测试:数与式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次测试:方程(组)与不等式负责人:文琳

第三次测试:函数与统计负责人:尹涛

第四次测试:三角形负责人:杨顺华

第五次测试:四边形负责人:易桂荣

第六次测试:相似形负责人:尹涛

第七次测试:解直角三角形负责人:文琳

第八次测试:圆负责人:杨顺华

月考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我们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

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3课时;经济决策专题,4课时;开放性问题,5课时;方案设计型问题,4课时;探索性问题,4课时;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次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解题的理解能力。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这一阶段,让学生每人手头一本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汇编,让有能力的学生从这些中考试题中找到出题的方向、类型、难度,让他们更好的适应中考的要求。

第二轮复习在五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一次月考和一次跟踪考,及时发现漏洞,补上缺口。

月考负责人:杨顺华

跟踪考负责人:尹涛

第三轮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

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模拟考的组织:五月底前组织三到四次全年级的模拟,要求出题老师以2007年桂林市中考难度标准为模板,让学生适应中考试题难度。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学会如何答题才能得分,适应中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

让学生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路、走错路。让学生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得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模拟测试卷的选择:(1)桂林市2006年中考试题

(2)桂林市2007年中考试题

(3)其它省市的中考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教案#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

预设:#教案#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

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a.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

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

(屏显)

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语言,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学习通过语言捕捉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从而养成有独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阅读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