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事例(精编2篇)
【导言】此例“热爱生命的事例(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热爱生命的事例1
一、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
初三思想品德课《面对责任的选择》,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本节课,我并没有一开始就针对学生自己设置教学情境,我担心学生因为顾忌无法打开话匣子,于是我采用了下面的一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高中生刘菲在妈妈的干涉下,放弃了自己的成才梦想――生命科学研究,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但入学后的刘菲心事重重,一直想着转系,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时著名生物学教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哪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地球又有一段灿烂而不可再现的历史将悄然逝去。我们的子孙也就推动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我们用智慧和努力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授的话坚定了她投身生命科学研究的决心。此时已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刘菲克服种种压力退学回家复读。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听罢这个故事,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刘菲的选择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同学们热烈讨论,效果是很明显的。
收集起来有以下几种认识:1、刘菲作出的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实际和兴趣,又符合社会要求,这是选择是正确的选择,是科学的选择。(在学生认识基础上,我加以引导:刘菲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否就意味着,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就是正确的呢?);2、刘菲最终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她想通过自己的理想和努力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蕴含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引导学生分析:教授意味深长的话坚定了他投身生命研究的决心,此时此刻,刘菲已深深地认识振救地球上的生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通过这些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选择就意味着责任。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理解、接受、承担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借此可让学生收集相关名人名言,感受社会责任感。
二、选取具有典型榜样的事例
当年钱学森能够放弃国外丰厚地待遇和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祖国。可借此引导学生分析,钱学森作出选择的理由,他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祖国还很贫穷,祖国在招唤他,祖国需要他,他希望他的祖国能够强盛起来,这种强烈地社会责任感,使他作了此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钱学森早已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荣辱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最高境界。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地引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不是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怎么做了,就是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我们的时代需要象钱学森一样干大事的人,更需要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履行各自己社会责任的人,事实上当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默默无闻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你就是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了。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表表你的爱国心吧!
热爱生命的事例2
(一)科学处理教材
1、注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分析完了两次工业)山草香●(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同不刻意追求初中历史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把握历史的整体性与时序性
(1)建立背景性联系,既着重分析不同模块所涉及知识之间的因果性联系,如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实际上与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密切相联,后者可以成为前者的背景。
(2)建立横向联系,既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于历史事件或事物进行分析,如必修一从政治史角度讲述“辛亥革命”,必修三则从思想角度通过“三民主义”阐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建立必修各模块内部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根据中外历史的时序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把课程标准中相对割裂和孤立的子专题串联起来,用讲解《前言》的形式进行概括性串讲,可以使模块内部的线索更加清晰。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
1、课题引入要“悬”,吊起学生的胃口
课题引入的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探求新知识上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所以,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课题引入不能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必须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以切入主题,导入新课。例如:在上完《九一八事变》后,教师总结是可以说:“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积极,迫使红军长征。”并引用的《长征》一诗,引出下节课《红军的长征》。
2、讲述时应力求形象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兴趣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在讲解时的故事化、形象化、戏剧化,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感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例如:在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述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故事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时事特点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热点时政问题,学生对此也特别感兴趣,可以结合这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以培养高中学生热爱历史,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如学习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利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参拜供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等热点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和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并使学生从二战史实中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同时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认识到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对日本政府作出的伤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的事情给以谴责。这样,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盎然而生。
(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讲授《红军的长征》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以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激发了学生了解本节历史的兴趣;第二,讲述长征路线时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把长征的过程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兴趣;第三,讲述时也把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如雪山、草地、遵义会议旧址,红军的用品、照片,以及有关的诗词等打在屏幕上,以增强兴趣;最后再放一段长征的影片,使学生回味无穷。
(五)以革命领袖为榜样
当我们了解革命领袖人物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的历程以后,便会发现,他们都从小就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革命领袖热爱历史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例如:
在9岁时进家乡私塾,先读的是《三字经》,接着又读《幼学琼林》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书既讲孔孟之道,也涉及许多历史事实。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一决领悟,读史兴趣也因此大增。13岁时,在私塾继续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又在课外看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精忠传》、《西游记》等古代历史传奇小说,他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故事。15岁时,开始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17岁时,在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的同时,还选读一些时论和新书。从6岁起开始读古代历史小说,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在9岁前,他就已经熟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演义史书,并练就出惊人的记忆力。12岁时,他随三堂伯周贻谦从安徽去到东北。那时,沙俄和日本刚以中国的东北土地为战场进行了为时一年七个月的战争,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硝烟下蒙受了深重的苦难。这给少年以异常强烈的刺激,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养成了关心国事,每天坚持读报的习惯。时局的危急震撼着他,历代民族英雄的精神感染着他,所以当一次老师间学生“为了什么而读书”时,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在席家匾私塾读了9年书。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少年不仅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部分史籍以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些历史小说,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事,萌发出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1905年,19岁的走出仪陇,在张澜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