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荷塘月色》赏析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11675

【导言】此例“《荷塘月色》赏析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1

文章开头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评论界的说法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与其猜测,不如不猜。且不管他为什么不宁静,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从文字入手,政治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只是辅助手段。文章值得关注的一句话“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它让作者感到愉快的不单是“荷香月色”,还有“独处”,甚至可以说,作者是因为“独处”,才能更细腻地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才有后文细致的刻画描写。

不但如此,对于朱自清而言,独处意味着自由。虽然他爱热闹爱群居,但也爱冷静爱独处,他希望忘却白天的杂事、烦心事,获得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自我。他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白天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充满违心的事和话的,而他分明是想要逃避现实世界,追求另一个清静自由的个人世界。在这里,作者流露出的是浓重的避世思想,有众人皆醉,独善其身的意思;在这里,作者表现出的是不容于世俗的无奈和孤独;在这里,他所要追求的是自由。

文章的第4、5、6三节,是叙写荷塘景色的段落。这与其说作者在写荷塘的美,不如说是在写他的梦。作者下笔是很轻柔的,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出水的叶子如舞裙,含苞的花如星星、明珠,香味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青雾是薄薄的,月光如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切都是轻柔的,飘渺的。这些词句变成了一种误导,让我们以为这是在形容荷塘的美,所以有人对“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出质疑,认为这句话破坏了美感。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作者并不是要写荷塘的美,他写的只不过是荷塘给他带来的感受而已。他所写的是如同梦一样的荷塘,在梦里,既有令人愉悦的景象,也有让人心悸的场景。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构成了一入一出的对应关系。“我且受用”一句,是进入荷塘的句子,也是进入梦境的句子,“我什么也没有”是脱离荷塘的句子,也是脱离梦境的句子。“受用”和“没有”特别值得品味。作者原以为在荷塘里可以获得宁静,获得安慰,获得解脱。既然世俗和我不相容,但至少有荷塘可以亲近片刻。但是,蝉声和蛙声惊醒了他的梦,原来他“什么也没有”,这一片天地并不是“我”的,而是“他们”的,“我”只是这一片天地之外的一个人,“我”原以为到了另一个世界,却被这个世界拒之门外。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来了。

朱自清恋乡恋土的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自其18岁离家去北京读预科之后,一直在外奔波,能够回家的时间极少。家道中落之后,朱自清家累颇重,辗转于杭州、温州、北京,有心顾家,却无法回家。又加上老父日渐衰弱,南方政局不稳,这种种情况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儿时的那一片乐土。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和李白〈菩萨蛮〉》),之前在《一封信》、《我的南方》等散文和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写到家乡,除了都有以“莲花”为联想的线索外,还在寻求一种精神的怀抱和回归。南朝采莲的旧事是那么无拘无束,自然纯朴。“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是自然纯朴,而不是春心萌动。朱自清在世俗中无法获得自由,在自然中无法获得自由,只能从对家乡的回忆中去寻找。但是他的这份期望很快就落空了——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

“无福消受”暗合“受用”一词,朱自清无法“受用”清华园的荷塘也无法“受用”家乡的荷塘。既然如此,他心中又生出否定荷塘的想法,于是发出了“今晚若有采莲的人,这里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但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慨叹。朱自清再一次回到了世俗之中,在他身上,无论是面对妻儿还是父亲,他需要更多地担负责任,同时渴望人生的自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荷塘月色》赏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2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解惑必有术。这个“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的美学欣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欣赏;叠字

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风格。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汉语特有的。它具有语言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它标志着汉语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的丰富性,它更表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

《尚书·尧典》“汤汤流行之水,所在方方为害,又其势奔突荡荡然,涤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显然“荡荡”是状其奔突之势,“浩浩”是写其漫天之形。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正是用《尚书·尧典》中的叠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的。《诗经》运用叠字的频率很高,三百零5篇中使用叠字的近两百篇。《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一段文字说得很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融融’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无遗矣。”

语言艺术要做到“情貌无遗”,就是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所知者深”才能“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日日”为什么不用“每日”?“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实际上是表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远比“每日”“每天”要强烈,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由于“心里颇不宁静”,要“在这满月的光里”去熟识的荷塘寻找“另有一番样子,”那么为什么不用“天天”而用“日日”?那是因为心情与音韵协调,“天天”是平声,“日日”是入声,入声字就更可以抒写“心里颇不宁静”,入声字要“短促急收藏”嘛!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晋张华《情诗》)。“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的“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3

他用语言的丹青给我们点染出一幅意境幽美的荷塘美景图: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青雾、蓊蓊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直无美不备,一个月夜的死荷塘顿时变得那样饶有生意,他描绘的月下塘中荷展现出了与别个不同的新异美。他描写荷塘月色不是像常人一般笼而统之地去看,而是把一个对象拆成两个组成部分去看。从全文看,无论是景也好,情也罢,都是围绕着标题——《荷塘月色》来写的,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镜之美,可谓是“文副其名”。

他先观察和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在这幅画卷里,月色是背景,荷塘是主景,因而作者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荷苞,以及微风送来的花香,这是荷塘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时叶动花颤的情状,以及脉脉的流水,这是荷塘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意的风姿。在这幅画面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照下形成的。

然后作者又观察和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在这幅画面里,荷塘转化为背景,月色转化为主景。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就象画家作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变幻着,那就更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光。”画画尚且如此困难,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却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作者先写如流水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荷塘浮起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为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雾中月下观看荷叶荷花,既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同时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美丽繁杂的图案。于是荷塘在其衬映下更显得风情绰约。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4

关键词 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作者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便独自一人夜游荷塘,在静寂的荷塘小路作者感到自由,感到独处的美妙,面对朦胧月色下优美的荷塘景色,作者在这里得到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但是心头的愁云是驱不散、挥不去的,作者终于又重新回到“这不宁静”的心境中,说明作者思绪的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宁静到出静”。

1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愁绪而夜游荷塘

本文写于1927年,恰逢叛变革命时期,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连续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作为一名民主战士,一名爱国革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满反革命政府的暴行,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他既反感于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且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之中所说的。“颇不宁静”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幕和生动写照,是他对局面忧然与个人处境的苦闷,就是带着这种心情,作者为排解心中的愁绪而夜游荷塘,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看出作者渴求宁静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表现了作者的“不宁静、彷徨”。作者是带着愁绪夜游荷塘,为的是排解心中的忧愁,找到解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如此独语,似乎是繁絮叨叨,实则体现了作者渴求宁静,试图从苦闷忧愁的心境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一个人在这茫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只有喜悦,没有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最后“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抒发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寻得片刻的宁静

作者趁月色出来散步,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月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之亭亭的如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的翩翩风姿,而点缀期间的白色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一番令人神往的描写,使荷花、荷叶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乎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花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道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的沉醉在这荷塘美境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水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漂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字,仿佛一位丹青高手泼墨挥毫,精彩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当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4终因社会劳积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使作者“走出宁静”回到现实

对美景的描写是喜悦了吗?也不尽然,“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白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滑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就不一样“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这美景让作者忘记忧愁了吗?但是“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

《西洲曲》的节选,表现了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而美好的回忆其实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眼前的苦恼的。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正透露了这一点,结尾处“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使作者走出片刻安静,重又回到无奈的共现实。

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暂时忘记忧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文中我更能感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厌恶,作者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并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病重时仍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以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令我万分佩服,值得我们所有的同胞学习。

参考文献

1参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及其教学参考

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傅书华。《绝望的孤独与悲凉――重读〈荷塘月色〉》.《名作欣赏》,

2002(4)

3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2001(1)

《荷塘月色》赏析5

摘 要 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可以遐想可以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至,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之裙,荷花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动。

关键词 底色鲜明 善用透视 视觉感强

《荷塘月色》乃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中透露出多方面的美,如结构之美,语言之美,而更重要的美则在于它展现的画面之美,每次阅读着这篇美文,一幅幅清新、美丽的图景立即映现在眼前:田田绿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像朦胧的梦,又像渺茫的歌,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让你不得不赞叹。

可在赞叹之余,我却发现朱自清一反中国传统写景之法。如果说朱自清是画家,那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西洋画家,他的画已不同于中国传统风景画。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即国画,特别注重的是一种意境上的美,重神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重精神修养,重境界的提升。而从文学角度来说,朱自清已非传统求意境之美的文人,中国古人写景重神韵,留大意,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初中语文文学论文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短短两句诗便勾勒出一幅盎然的春意图。再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几个简单意象组合,这种大意的神韵便跃然于诗中。就说现代作家余光中,他的著名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只有十几个字就将“雨”,尤其是江南的雨的神韵之美浮现于读者心中。

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景物之美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朱自清写景特别重写实,看完之后,宛然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浮现在你面前,你赞叹它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绚烂。我想这与朱自清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西方的文学重写实精神,总极力把人间的真实复现出来,这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已展现,作者写荷塘写月色,花重笔墨,调浓色彩,极细腻,一花一叶,一水一光都极尽表现,虽有神韵,但透出的是非常实的神韵。

一、底色鲜明,背景突出

作者在细写荷塘时总有一个潜在的背景,那便是淡淡的月色,只要是细心深入的读者都能感受,田田的叶子如此美,弥望皆是。那些荷花,说成是白花,运用了比喻,如同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洁白润泽,风吹荷叶宛若凝碧波痕,在脉脉流水映照之下,又更见风致,这一系列亮丽之美,都有一个鲜亮的底色作背景,那就是月色。再说他写月色,静谧祥和之美,这种美又 是在亮丽的荷塘之上展现出来的。

二、善用透视,极具层次

所谓透视法,这是西洋画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之物,如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皿等,形体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写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现出几丈远的距离来,这就是西洋画的透视技巧,求真求实。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极重层次感,荷塘为月色下的荷塘,即便是荷塘四周,远近的层次性也极强,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时,由远及近,从上至下,写到叶子、花、流水,层次感极强,就像一位画家在介绍他得意的油画,又同时符合我们的接受逻辑,写到荷塘上的月色,由光到景,由上到下,韵律和谐,调节匀称,绘画来的绚丽。田田的叶子,碧绿欲滴,白白的荷花,洁净耀眼,即使是流水也都透着脉脉之情,这让人见了无不喜爱。写到月光时又有黑影相伴,阴阴的树色又呈现朦胧之美。这些可以看出朱自清在不断追求画面上的美,追求光及色彩变,讲究光和色的调和,从而绘出一幅色彩绚烂的西洋油画。

三、视觉感强,和谐悦目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注重优美和谐的构思之意,打破了画面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在造境过程中十分重视画面上的笔墨、形体、色彩、章法、形势等给人视觉上产生的极强的形式美感。

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可以遐想可以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至,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之裙,荷花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动。

同时,作者在描写此景时,特别重视章法,由月色下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周围,由主体之景到四周的景,极重章法,在写景中,又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感,那就是极尽喜爱而沉静于享受之情。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宛若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它一反中国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而追求那种完全富有真实性、色彩浓郁、层次鲜明之美。这种写景方法与西方文化是相一致的,朱自清这样写,与他接受的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