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考鉴赏及评析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935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考鉴赏及评析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一篇】

高考将至,备考迫在眉睫,然古诗鉴赏,总令人生畏。6-11分的分值,实不敢懈怠。本文试从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飨高三师生。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图。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图,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从高考命题的形式来看,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等;有的着眼于诗作中的某个句子,如“指出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某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何处”等。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这种技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深刻凸显诗作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根据分值的多少灵活掌握。

总之,每阅读一首诗,都要力求读懂每一个词,并了解这首诗的意象、意境、主题、手法、风格流派和作者常识;做题时,要注重每道题背后蕴含的命题思路、该诗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情感体验;答题时,要规范要点,选用术语,分清主次先后顺序,全面思考整合考点。在正确解读诗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技巧方法,答出既符合题目要求又显现文学功底的诗歌鉴赏来。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二篇】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无论是上海卷还是全国卷对考生来说都是较难把握的部分,而且有时失分较多。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诗歌答题分类的要点与方法,希望有助于广大学生在高考中有较好的发挥。

古代诗歌的分类是基础性的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要牢记要点:按诗歌的体裁分类: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七律五律、绝句:七绝五绝)。按诗歌的题材分类:分为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

2作家分类。

知人论事的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求,而对于掌握诗歌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助于考生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在历年的上海卷考试中也考到了辛弃疾、岳飞等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常见的作家有所了解并有所分类识记。

如:爱国主义诗人群体有: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边塞诗人群体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山水田园诗人群体: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女词人: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轼等。婉约派词人: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苦吟诗人:盂郊、贾岛。亡国之君:李煜等。如再进一步根据作者对作品表现情感分类如: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报国无门)、战争之思(反对战争、歌颂英雄)、思家念乡(亡国之恨、离别之痛)、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

3意象分类。

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了解了一些固定的意象可以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考题,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如: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意象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意象有:月、鸿雁、云、鹧鸪鸟等。表示爱情的意象有:莲、红豆等。表示离别送别的意象有:折柳等。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表示荒凉景象的意象有:草木繁盛、古迹等。表示希望的意象有:小雨、春风等。

4手法分类。

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运用典故、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现手法都需要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识别出来,大家可以从复习课本入手进行判别。举一些例子如运用典故的手法:课本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又如衬托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以动衬静。希望大家在复习课本中有所收获。

5修辞分类。

对于修辞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中就出现了,并着重于对修辞的作用进行了考核,所以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非常重要。

常用修辞如:[夸张]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比喻]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拟人]诗句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等修辞手法。总体来说古诗词中作者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为形象生动,使表情达意更为完整,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家在考试中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

6意境分类。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对于意境的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是对考生的较高要求,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应该对常见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对描述常见意境的词语有所识记,便于在分析时的运用。如: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恬静自然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的分类要点,在你的复习中运用体现,并进一步的理解总结,更希望大家在诗歌鉴赏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三篇】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四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8.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答: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20.这首词是写愁情的名篇,请写出词中所体现的两种愁。(2分)。

2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

20.亡国之愁、妻离子散之愁等(2分)。

21.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2分)。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五篇】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用途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4.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词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中考大纲要求同学们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现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1.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

专用术语:(1)借古伤今(2)借古讽今(3)今昔对比(4)怀古伤今。

3.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4.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5.蕴涵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涵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1.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2.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用途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4.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们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子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乐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六篇】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2.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3.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1)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

(7)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8)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9)比喻。

(10)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七篇】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在考试中要合理分配时间,尤其是作文要留足时间,遇见难题可以暂时跳过,先易后难,会做的要做好,不会做的要填满。最后,再次祝高三的学子一切顺利!

高考鉴赏及评析【第八篇】

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如《王贵与李香香》。

2、旧体诗与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的格律诗古代诗歌鉴赏就统称为旧体诗。教材中收入的古代诗歌都是旧体诗;教材中收入的《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有些诗歌虽然是现代创作的,但其体裁仍沿用旧体,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梅岭三章》等仍属旧体诗。这种诗形式是旧体,内容是现代的、革命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

3、标题与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足“赤壁”。

4、文人诗与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形成的。《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文人创作的诗歌。如《王贵与李香香》《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5、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0字以上。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46个字,就属于小令;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共60字,则为中调;《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属于长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2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