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16727

【导言】此例“信息通信技术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第一篇】

人工成本

就是指一个通信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所有人力资源的成本。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分为几个方面:

①招聘方面的薪资要求,要找到最合适的薪酬水平,达到既鼓励了员工又能很好地节约成本的效果。

②在技术要求很高的通信工程领域,对于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③对于人员的工作时间,激励政策,福利效果方面也要有更好的安排,来完成对于员工积极性的激发。

材料成本

材料费包括施工过程中所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的费用,比如一些有线传输通信工程中用到的主要材料(如光、电缆等)、主要的设备(如程控、数据交换设备等)、一些辅助材料、周转材料的摊销等等都算是材料费用的一部分。通信工程中设备材料费的支出占通信工程成本的比重是最大的,设备材料费的这块支出应重点分析精确的预测,设备的材料费在预算时,应分别对各项材料如主材、辅材、其他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对已往的供货地点、购买厂家价格、运输方式及装卸费进行重新核定,尽量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厂家,选择便捷的运输方式。确认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是否一致,杜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进行一些重点的设备材料选购时,应加强采购合同的管理与控制,建立与完善设备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廉洁自律约束机制。不仅可以购买到好的材料而且可以更好的完成控制成本的目的。

机械成本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可以对光纤的低损耗窗口进行划分,即划分为多个信道,利用分波器可以对不同光波实现分离或者耦合。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浅析通信设计在通信工程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路

1. 引言

中国的通信工程建设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邮电部门形成之后,并且伴随通信构建的区域扩展之后,并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各地逐渐构建了邮电类型的研究所以及高校。并且其他领域的设计部门中也包含通信策划模块,主要进行和该专业相关的通信策划运转模式。并且伴随中国的通信领域的迅速进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讯行业极速扩展,并且在设计企业的数目上实现了迅速增长。此外,该行业的职业者的素养也极大提升。在两千年初,整个国家实现通讯设计的企业高达几百个,从事该领域的职业技术人员在两万人左右,其中国家一级的设计职业单位大约在四十个左右,国家二级的设计职业单位在七十个左右。

伴随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各类邮电事业单位渐渐趋于市场化模式,并且达到行业化的监管模式。邮电设计领域为国家的邮电领域早先建立的探察策划企业,并且成为国家的通讯领域的进展表率。

2 通信工程中的通信设计主要地位

通信设计概述

一、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条件和环境较差

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学生的扩招和学校的扩建,通信专业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在扩建过程中会存在资金问题,导致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与现代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几年前的,已经过时。同时在扩招过程中该专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场地紧缺,存在多人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是很理想。

2.实践教学的老师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与老师熟知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操作十分麻烦,其中各种各样的环节让人头疼,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难以适应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地开展起来,学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是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没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

3.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少

有些学校处在偏远地区,当地没有大型的通信企业,城市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只有一些移动、联通、电信的服务型营业厅,没有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产品生产的大型公司,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习,如果到深圳、广州等通信产业发达的城市进行实习,不仅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生过去之后的管理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方便。所以老师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实习的经验供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4.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多是形式主义

1高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低截获性

由于高频信号具有在较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密度极低等特性,所以干扰者很难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被截获的可能性很低。

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指在电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射体(例如山脉、大气层等)影响,会在这些上发生反射或者散射,接收到的这些不可抗拒的信号和预期想要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不能区别开来,相互影响。通过增加高频解调功能同时利用高频信号具有的独特的序列特性,在信号接收时把预期想要的信号从多路径信号中区分开来,或者将那些具有相同序列码的多路径信号进行重叠,从而达到对干扰信号衰减的目的。

保密性好

在特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高频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有用信号的密度极低,所以即便是有很强的外界噪音干扰,或者有用信号甚至被淹没时仍然能进行高质量的传播,使外界人员很难截取、窃听想要传送的信号,如若想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高频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密性。

2高频通信技术的应用

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通信电源得到快速发展,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关电源的应用,它是现代通信系统的本质方向。在其发展中,我们通常把将交流(AC)转化为直流(DC)的高频开关装置称为一次电源;为不同设备对电能的不同需求,将主电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电能的装置称为二次电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对电源模块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电源模块小型集成化目的,这同时对高频电源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体现:将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在模拟器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仿真数据研究、将微机系统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换成仪表控制以及多个磁件实现集成化管理。为了减少变换器的体积,实现电源开关频率以及电源开关的使用功率的增加,就必须考虑使用元件的尺寸大小,达到频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开关的消耗能力增加,以及驱动的消耗能力也增加的现象出现,而软开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关的消耗率。在目前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有源钳位零电压开关技术、零电压开关移相技术以及信号整流技术。

高频通信在通信中的发展

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高频通信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卫星通信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使得个人通信将实现全球化,当今社会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通信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道稳固的特点,所以高频通信技术面临被忽视的形势。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把卫星通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航海战争时发现高频通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注意力也相对有所转移,动用重大资金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就是显而易见的实例。其他国家对于高频通信也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在舰艇、汽车等其他可移动设备上,高频通信技术仍在其中广泛应用。

高频通信技术在在超视距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卫星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以及高频通信等。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作为中介,在各个国家和平时期很好应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卫星被破坏等现象也是会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把它作为主要通信手段也是十分不利的。其他那些通信主要是把大气电流层作为反射条件,相对与卫星通信,它们受到被破坏的可能性极低。由于电离层通信对距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以上几种通信中,高频通信有很大的移动特性。高频通信的价格低、应用范围大,对通信距离没有限制,所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适合应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实现持久发展,我们还应当结合原来的技术不断研究创新,达到更好的发展。

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多起输油管道被打孔盗油或者是腐蚀穿孔的事件,长输管道运行中泄露油料作为主要的故障,给国家造成了极其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还极大的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只有对长输管线自控系统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泄露油料,从而及时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自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打算。要实现及时的监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机场长输管线和库站设备之间的安全连锁和异常性报警,从而这些关于长输管线防盗、管道渗漏、管道破裂和达到动态监控的管理等等困扰多年的问题,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控状态和一系列关联的设备的安全,与此同时进行深入的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绩效,提高生产率。于是就有PLC的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设计

长输管线是将卸油站中油传输到油库中去,长输管线自控系统主要是设定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卸油站工作站系统以及油库工作站系统,同时它们分别对长输管线的两个操作端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两个工作站相互相通,既能独立进行作业,也在同时对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通讯,并且全天候的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若是两站之间的通讯线路发生问题中断,两个站迅速转化成本地的系统操作方式,即使连接中断,也不会影响本地的正常操作。

根据长输管线的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在输油管道的始端和末段都设置了一套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它们主要的构成是分别在始端和末端设置一套控制器系统,在始端的控制器系统主要是由一台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等的流量传感器,以及一些泵机组监控仪组成,而末端的控制室主要是由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等组成,其中不包括泵机组电压电流监控仪和泵机组。在始端和末端的系统数据通过通信的不断交换来进行闭环式控制,若是通信中断,则两个系统就会自动变成单机的模式进行监控。

二、自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长输管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说整个系统设计中全部都是采用的进口器件。相应的配套软件也需要进口的产品,导致最后的工程造价也偏高,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也自行的研发了一种计算机和PLC的串行通信技术,这门技术在思想上,软硬件、使用方式上,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兼容性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适用市场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PLC。

在硬件上《山草香·》来说,我国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使用PLC和通信借口上采用RS422或者是RS485,然而一般的微型机都是采用的RS232接口,当计算机和PLC通信需要选用RS422到RS232的模块进行转换,若是遇到恶劣的工作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坑干扰的要求,并且这种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隔离和放大的功能,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高性能的进口模块,所以相应的工程造价也是比较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采用利用普通的通信电缆去替代进口的通信模块,只是用先进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来达到信号方法和隔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通信的效果依旧很好,造价也比较低。

四、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在计算机控制软件在Windows2000系统操作的平台上进行,能够在完成监控的同时还能对生产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数据上的查询,参数的设定、操作运行的管理,历史数据和纪律的管理,数据库报表的管理等等。

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长输管线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都是根据管道内压力的变化来进行判断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管理人员才能在得到反馈的同时迅速做出反应,把这些异常情况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在输油的状态下,若是监控到有任何报警的提示,系统均会在1秒钟内自动停止输油,达到对长输油管线的保护作用。

在全天24小时之内能够同时进行异地的同时同步的通信功能,对库站间的输油管线的压力、温度、流量等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长输管线的异地紧急停泵作用。

结束语:长输管线输油的监控操作和保压监控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流量和管线保压等进行泄露上的检测,全面解决长输油管线的安全和设备的有效监控,提高供油设备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

通信工程类论文【第二篇】

通信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以通信类课程“光纤通信技术”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探索课程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知识点相关度及时域特征规律,确定课程的过程评估及最终效果评估方法,并依据学生身处不同岗位的特点,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对这些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通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62―05

一、引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1]。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倡导教育为民,学以致用,实践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通信行业的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通信工程方面的专门型人才,因此其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目标,仅仅有“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方法”,即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长期从事远程教学和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应针对通信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创造一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既能够依据所学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也能够依据所学理论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为此我们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北邮网院)通信类课程“光纤通信技术”为例,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对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需求,然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探索通信类课程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知识点的相关度及时域特征规律,确定课程的过程评估及最终效果评估方法,最终依据学生身处不同岗位的特点,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并对这些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二、实践性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于1972 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但是,对于教学模式的确切定义,国内外研究者看法并不一致,通常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继续教育是指经过了某个教育阶段的人在参加工作后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2]。由于继续教育立足于培养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也应具有继续教育的特点[3]。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职成人,他们工作情况各异,个人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其受教育背景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

有学者[4]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资源整合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网络教学为中心的四个中心教学模式。还有学者[5]提出继续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尤其是通信领域,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因此,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要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教育学院或机构应注重实践教育、案例教育和能力教育。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可能适应市场经济,拥有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本文所探讨的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以远程方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通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设计以及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其中结合度是指理论与实践的时域结合度和知识点的结合度,课程评价体系则指课程的过程评估和最终效果评估的设定。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为探索适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我们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对学习主体――北邮网院远程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问卷采用网络的形式,调查对象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提交问卷,共收到646份调查问卷。

1. 问卷调查的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北邮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两个学期选修“光纤通信技术”课程的远程学生。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如下:

(1)北邮网院的招生分为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此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两个学期,涵盖了这两季的招生生源。

(2)“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均属于通信工程专业。

(3)生源涉及的地区比较广泛,来自于上海、山东、陕西、贵州、山西、北京、河北、广东、安徽、广西、四川、天津、河南、湖南、海南、福建、浙江、黑龙江、 江苏、甘肃等20个省市自治区,几乎覆盖了目前北邮网院开展远程教育的所有地区。

(4)这些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对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有基本了解。

2. 问卷调查的内容

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学生所在地域、参加工作年限、任现职时间、目前任职岗位等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对通信类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需求,如学生对通信类课程中包含实践性环节的期望、通信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结合的程度等,第三部分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了解学生希望增设的具体实践性内容等。

四、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查对象目前所任职的岗位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大,为%,行政人员占%,营销人员占%,无工作经验人员占%。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通信类课程,选修这一类课程的学生多为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不同岗位学生的绝对数量不相等无法直接作对比分析,因此我们采用百分比δ的形式加以分析。

百分比δ=某一岗位选某选项的人数/该岗位的总人数

1. 理论与实践的时域特征规律

如果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总数为100时,调查对象希望实践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

统计数据表明,学生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都希望将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控制在30%至50%之间,一部分学生则希望这一比例可以更小。由此可见,学生尤其是无工作经验人员,由于还没有接触过技术原理,因此希望在校学习时理论部分所占时间应该大于实践部分所花费的时间,而不希望这一比例太高。

2. 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结合度

如果通信类课程的理论部分包含10个知识点,实践部分也包含10个知识点,那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调查对象希望采用的学习形式是什么。对于此问题,有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先完整地学习全部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学习;B.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实践学习;C.连续学习几个知识点的理论之后,再进行相应几个知识点的实践学习。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对于在职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都希望采用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实践学习的学习形式。可见学生由于是在职学习,学习时间比较零散,因此希望能够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特别是营销人员,由于岗位特点,对这一点的要求最明显,同时这一岗位人员较其他岗位人员选择A的比例最少,这说明营销人员不愿意花大段时间学习完所有理论之后再进行实践。

调查显示,行政人员相比其他岗位人员,选择A的比例大于选择C的比例。可见从岗位特点来看,行政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先了解整个课程的理论体系架构,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理论课程应根据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处理,实践部分也应模块化,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点的多种组合要求。

3. 实践内容讲解的必要性

如果通信类课程中包含有实践部分,但是其中有一些施工维护等内容与课程的基本理论关联度不大,调查对象是否需要在理论学习中增加此部分实践内容的讲解。对于此问题,有两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A. 绝对有必要;B. 没必要,自己能看明白。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通信类课程中包含有实践部分,但是其中有一些施工维护等内容与课程的基本理论关联度不大,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希望在理论学习中增加此部分实践内容的讲解。尤其是无工作经验人员,更希望增加对实践内容的讲解。

4. 实践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

如果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调查对象希望实践部分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五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 30%;B.40%;C.50%;D.60%;E.70%。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希望实践部分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30%,并且随着这一比例的增加,选择的人数逐渐减小。选择比例为60%、70%的人数远远小于选择较小比例的人数。

可见学生认为在校学习还是应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学习为辅,考核成绩也应体现这一要求。

5.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

如果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调查对象希望平时作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A. 30%;B. 40%;%;%。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不希望平时作业所占比重太少(为30%),可见学生还是希望总评成绩能够反映过程性学习环节。

统计数据也表明,从事技术岗位的学生与其他岗位的学生相比,希望平时作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要小一些,为40%,而其他岗位学生则更希望这一比例为50%。可见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此希望期末成绩所占比重稍大些。

五、几种不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对于不同岗位的学生,其适于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如图6所示。

六、不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20个省市地区,考虑到学生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教育资源拥有量差异较大,对通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需求不同,因此将调查对象所在地域按照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进行划分。发达地区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4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欠发达地区选择了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四川5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其他为中等发达地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欠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中等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

下面分别针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中不同岗位的学生,对上面提到的5种不同模式的适用性进行统计。

1. 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选择前3种教学模式的人数相当,没有人选择模式4和模式5。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比较分散,不过还是偏于选择模式3,其次是模式4。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3,没有人选择其他模式。而无工作经验人员则偏重于选择模式1,可见无工作经验人员与在职工作学生的需求有差异。

2. 欠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欠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8所示。

欠发达地区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因此模式选择的结果有缺失项。统计数据表明,在欠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4;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3,但仍有一部分选择了模式1;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4;由于欠发达地区没有无工作经验人员参与调查,因此没有统计结果。

3. 中等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中等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9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中等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选择了前3种教学模式,但更偏重于模式2;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3;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4;而非在职工作人员则偏重于选择模式1。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学生由于其所在环境、工作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模式也有差别。根据不同地域学生任职的不同岗位,本文提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

当某一地区的某一岗位对应多个模式时,按照排列的前后次序,各模式的优先级由高到低,如中等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模式有模式2、模式3、模式1,其中模式2优先级最高,模式3为次优,最后为模式1。

七、结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经济、管理和市场的良好结合,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实效性。

在通信领域,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术水平和一定文化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当前远程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眼参考文献?演

[1] 马必学,刘晓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5,(7).

[2] 孙广玉。 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转换[J]. 继续教育研究,2005,(3).

[3] 蒋玉石,倪铃洁,陈叶梅。 成人继续教育项目的市场推广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司机继续教育培训班为例[J]. 继续教育,2009,(8).

[4] 冯淑红。 电大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组织实施的策略与方法[J]. 科技资讯,2009,(17).

[5] 沈夏威。 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的创新思路[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

收稿日期: 2011-12-15

信息与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信息论;研究生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31-02

《信息论》是本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也是一般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主修专业课程[1-5]。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编码的理论、实现原理和具体应用。虽然人们在本科生的《信息论》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6-9],但其改革内容不符合电路与系统学科特点,更不符合研究生教学需要。笔者结合本学院学生基础、学校政策及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特点

1.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该课程存在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证明,与概率论、随机过程、近世代数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若无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无法看懂推导过程,更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信息论的数学意义及物理含义。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数学基础仅限于本科生学过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对近世代数的了解几乎为零。学生面对繁杂、抽象的理论问题时,无法宏观地理解和把握,致使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3.课程联系实际困难。课程抽象概念多、定理证明多,与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且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内容枯燥、难度大,而且与将来就业方向联系较少。

鉴于以上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强化

1.强化离散信息论的基础作用。信息论的主要内容是信源概念、信息度量方式及三个香农基本定理,相应的内容又分别面向连续信源与离散信源。二者的区别在于,连续信源/信道及相应的定理一般需要结合随机过程知识来学习,而离散信源/信道及相应的定理是建立在概率论、线性代数的基础上。从推导过程和公式形式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可从连续信源信息熵的推导过程看出:将连续信源进行离散化,变为离散信源后再利用离散信源信息熵的求解公式并求解极限得到。因此笔者重点强化了对离散信源、离散信道及其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信源编码的内容。这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连续信源、信道及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2.强化信息论的现实物理意义。笔者从课程本源出发,让学生理解公式或定理蕴含的深刻物理含义,使理论结果可视化,概念直观化。例如,在讲解离散信源的极值性定理时,可提炼出如下物理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当信源各取值的概率相等时,人们对信源取何值的不确定性最大,由于各信源服从等概率分布,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即为各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熵也越大;第二层含义是,对于具有不同数量事件的两个信源,若二者同时满足等概率分布,则预测数量较多事件的信源的难度较大,因此该信源的信息熵也较大。

3.强化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共自创或搜集教学案例11例,每个教学案例都与教材内容有关,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变为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案例中蕴含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以引入的六个视频教学案例为例,该案例以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的新火星探测器为背景,讲解了信息如何传播、如何加密等问题。通过这部分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论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法改革――三个联系

1.联系计算机仿真。笔者鼓励学生应用MATLAB中SIMULINK工具设计具体的通信系统模型,如基于开关键控或正交频分复用的射频通信系统。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信息的传递过程,了解信源、信宿、信道的构成,学习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加密、信道译码、信源译码等信息处理过程,加强学生对信道容量、信息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概念的把握。笔者督促学生将上述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作业,使其结合信息论所学的知识,提炼出相关问题、建立模型,加以认真分析解决;再将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结论进行汇总,撰写成研究报告。这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仿真的能力。

2.联系工程实际。由于研究生日常的工作大多在实验室从事工程项目的研究或开发工作,若能将这些工作与信息论知识联系到一起,无论对信息论的学习还是科研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笔者首先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统计了各个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程知识,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存储的角度去解释。例如,在讲述信息不增性原理时,笔者结合温度传感器的设计问题:将大气环境温度看成连续信源,将传感器系统看作信道,将显示终端看作信宿。因此,设计该系统的关键问题――如何设计传感器才能最大化地得到信息而不丢失信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就可以真正地体会传感器中信息传递过程。

3.联系科学前沿。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笔者尝试将科学前沿技术引入信息论课程,例如,室内、外可见光通信技术。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可见光通信研究的经历,向学生讲授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制、实验测试等一系列过程;然后结合信息论课程所学的知识,将其与研制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联系在一起。笔者也鼓励学生探索与信息论相关的科学前沿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与课下交流。让学生查询保密学、光学信息论等方面的文献,详细阅读并做总结。然后,切实提出自己的想法,再予以验证,从而将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地和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四、考核方式改革――三个引入

该课程原来采取任课教师命题、纸质考试方式。其弊端在于,教师命题规律和出题形式规定,学生只要做一遍往年考试题目,就可得到较高的分数。虽然这种考核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却无法体现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考核方式上做了三个引入的变化。

1.引入随堂能力测验。随堂能力测验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信息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采取随堂考试形式,因此,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前期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学习香农公式时,笔者考查了学生运用香农公式计算射频通信所需带宽的问题;在学习无失真的信源编码时,笔者考查了应用霍夫曼编码对离散信源进行编码的能力。该测验在总成绩中占10%的比例,从而激励学生很好地利用课堂来学习知识。

2.引入学术论文加分。提升学术水平是研究生教学的任务之一。笔者针对信息论教学中每章的重点问题,均设置开放性的论题供学生选择,让其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的设计、理论推导、计算机仿真、现场实验,并将其总结成文,然后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交。笔者根据学生在文中阐述的观点、论证的严密性、结论的正确性与普遍性等方面予以考核。学术论文在总成绩中占20%的比例,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

3.引入上机考试。往年的信息论期末考试中,题目是由任课老师自行拟定。由于种种原因,考试题目重复率高、知识点考查单一,这给学生突击考试并取得好成绩提供了可能。为此,笔者将期末教师出题测试改为上机随机抽题考试。笔者建立了试题库,题型包括:客观题(选择、判断)、主观题(概念、简答、计算、综合)。在本校计算机学院协助下,建成了信息论上机考试系统,学生登陆系统后,按照教师设定的题目数量和难度,随机抽取试题。上机考试的在总成绩中占据70%的比例,也是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该考核方式经试运行后,效果良好。

五、结语

笔者根据电路与系统专业信息论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证明,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叶中行。信息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梅。信息论基础教程(2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4]曹雪虹。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吴伟陵。信息处理与编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李迎春,等。《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0):18-20.

[7]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11-114.

通信专业论文【第四篇】

目前,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定模式,有学者研究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模式[3,4]。但有研究者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即“工学结合”是专业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实施方式[5],是专业教学标准的一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可以规定“工学结合”是本专业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而不能以“工学结合”作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据。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6],为达到该目的,“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工学交替”、“工学并行”、“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7],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现阶段,“校企合作”主要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即应用于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阶段,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与企业技能实践相结合[8]。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即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因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参与,因此有必要拓宽“校企合作”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并把“校企合作”应用到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如图1所示,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初始阶段,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政策,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分析,才能准确定位所培养的人才在企业人才梯队中的层次,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是拟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社会、企业的要求。第二阶段是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及所培养人才就业岗位(群),这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调研企业岗位(群)分布,然后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层次,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是调研已确定岗位(群)的技能、素质要求,构建符合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选择符合高职教学、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全真企业岗位(群)的实训、实践环境。最后整理上述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可以看出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均需企业参与,下文将详述各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专业方向的确定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本科教育,二者在人才类型、知识规格、能力规格、素质规格、就业面向等方面均有区别[9]。高职人才培养强调与企业紧密合作,以行业、企业的要求为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就业岗位(群)的需要。高职在专业教学标准建立过程中所服务的岗位不应是一个特定的岗位,应是技能要求相近的一个或多个岗位(群),且多个岗位(群)间的技能要求应有较强的联系,这样通过几门专业课程的拓展就能使所培养的人才胜任其它岗位(群),从而增强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灵活性。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充分掌握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通信行业的岗位(群)比较复杂,对于一所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不可能培养适合所有通信岗位(群)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所服务的岗位(群),进而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由于每类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不同,因而只有系统地调研和分析岗位(群),才能准确掌握这些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目前,岗位(群)调研方法主要是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该方法比较直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一厢情愿”的境地[10],企业信息公开不充分;2.要得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和技能要求的准确信息,需要调研大量的企业,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研效率低下;3.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岗位类型、岗位需求量等信息变动较快,实地调研耗时长,会导致得到的调研结果不能反映当前的新情况,即调研结果实时性差。针对以上问题,为准确、快速地获取企业信息,可采用以下五种途径进行企业调研:1.查阅国家和本地行业管理部门的岗位(群)信息;2.到与我校“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3.分析到我校参与人才招聘企业的招聘简章,并现场咨询企业岗位信息;4.分析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信息;5.通过互联网查阅岗位招聘信息。采用上述办法对通信岗位(群)进行了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据通信增长迅速;移动通信技术将由3G迈入4G时代;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这些信息表明新一代通信网的建设、网络运维及通信设备的生产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了通信网工程为专业的发展方向,所服务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室内分布系统;数据网络建设与维护等,此外还保留了原有的优势岗位通信设备(终端)检测与维修。

三、课程与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二者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因而高职教育不是小型化的本科教育,不能把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简单化后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在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需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1.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实践和工作的需要;2.专业课程实用性强,所培养的技能是面向岗位(群)的;3.通过人文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有关敬岗爱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够胜任岗位(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同样引入了“校企合作”的理论方法,把职业经验吸收到课程中[10]。针对岗位(群)的课程设置流程如下:首先对选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描述,即该岗位(群)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后确定企业对该岗位(群)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最后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资深职业教育教师和教育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适合本岗位(群)的课程设置,其流程如图2所示。最后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多个岗位(群)的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上述方法,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岗课程设置过程如表1所示。

(二)实践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许多企业要求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结合,能够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此外,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也需要借助实践实训平台,这些情况表明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实践实训平台与企业岗位环境高度一致,需要调研企业的岗位工作场景。通过企业实地考察,配合上述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信网工程专业需要筹建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优化实训室,数据交换实训室,软交换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可开展多项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训。以网络优化与测试岗位为例,为配合该岗位的教学开设了移动通信仿真、基站运行与维护仿真、网络优化实训、无线覆盖实训等。实训平台硬件设备建设完成后,根据课程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需对课程内容、讲授方法、学习情景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这些内容由对应的课程标准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保证,它为实践“工学交替”、“工学并行”、“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在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实践了基于“校企合作”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即建立了适合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训平台。在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效率,实践效果显著。

四、总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1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