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机械模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4151

【导言】此例“机械模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械模型【第一篇】

1 规划体系研讨

技术结构体系

低碳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基本国策,这一理念在机械制造中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所谓低碳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能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值,同时实现降低碳的排放量,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生产,还是交易及运用过程中,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低碳制造来说,其技术结构体系包含以下内容:两个目标、两个层面、三个具体内容,两个目标分别指资源利用率最大、环境污染最小;两个层面,实质上是指过程控制,涵盖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狭义是指工艺的全过程,广义是指产品制造涉及的所有环节,从设计、生产、包装、销售、运输,再到客服以及回收,本文所说的低碳制造涉及到的是广义层面。

三项具体内容,主要是指低碳产品设计、低碳资源开发,还有低碳制造。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低碳要求,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对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是否影响能源消耗。根据产品开发的具体要求,将技术结构体系进行分解,形成不同功能的模块,并且进行最优化组合,模块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一台机器可以取代多台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以最少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要想实现节能减排,就必须在生产设备上着手,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

研究体系分析

从某种层面分析,机械加工运用低碳理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属于极为典型的制造体系,研究低碳可以从多个层面着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继而形成研究体系。机械加工低碳研究可以从以下三类着手:环境污染最低、资源消耗最小、资金消耗最少,这其中资环境污染最低可以具体到生产的每个环节,制造过程中涉及到的边角料,或是铁屑,尽量最小化,将噪声污染控制在最低等;资源消耗最少可以从能源、原材料以及辅料方面着手解决;而所谓的资金消耗最小,主要是指运用环节污染的投资,还有资源消耗方面的投资,主要涵盖机床、模具、刀具决策等,工艺方案以及种类,还有其他决策等等内容。

工艺方案设计体系分析

机械加工企业在接到生产订单时,如何确定工艺方案,会对机械加工是否产生低碳效应生产非常大的影响。一般的来说,接到订单时,生产企业首先会根据客户的要求以及工艺的复杂程度制作出不同方案以供选择,那么如何选择出最低碳而又是最经济的方案呢?企业首先要根据工艺完成的时间、消耗的材料、模型的设计、能源的供应链条是否完整等因素综合考虑。此时,企业就可以运用TOPSISI法来确定方案将对低碳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给予较高的分值,这样筛选出来的方案即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满足低碳效应的要求。

2 工艺方案评价

相较于传统工艺方案,低碳产品制造具有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还有代替工艺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传统工艺弊端。所谓产品工艺评价,主要是针对低碳产品制造,评价工艺指标,然后借助TOPSIS方法,对于所有备选的工艺设计,实施综合评估,经过多项对比研究,确定最优的低碳制造设计。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各影响因素给予评分,不同的因素分值应该是不相同的。

评级体系研究

对于机械制造产品来说,实现低碳制造需要通过指标评定,从综合角度敲定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分析,现在的机械加工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以及目的,以往的机械加工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现在逐渐转化为三种效益相结合,分别是经济、社会以及生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评价指标体系着手,基于低碳设计原则,这样的产品设计方案更具实用性,缩短加工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如表1所示,机械加工评价指标。

由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推断出,方案层Pi,它对应的是准则层Bi,相应的指标数值是mij(i=1,2,L n;j=1,2,3,4,5),最终指标数值矩阵M=(mij)n×5。

评价模型探讨

低碳制造对于机械加工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借助相关的工艺评价体系,同时借助TOPSIS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构建优化的加工工艺,实现低碳制造。所谓TOPSIS方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决策方法,通过多目标决策来实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频率相对较多,涉及到社会以及经济的方方面面。

3 工艺方案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制造工艺方案的逐步完善促使其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并且取得了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以某企业为例,在进行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三种备选方案,实施产品加工,我们可以将其列为工艺1、工艺2、工艺3,并对这种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体数值参见表2。运用上述案例,分析低碳制造加工方案的决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客户的层面考虑问题,制造零件是否是客户的需求,并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时间、成本、资源以及环境等等,进一步确定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借助TOPSIS方法,择优选取制造方案。如表2所示,低碳加工涉及到的相关数据。

借助无量纲化处理,获取的指标矩阵为X=(,,,,,,,,,,,,,,),加权限量w=(,,,,),由此获取的低碳制造接近程度是:h1=(i=1,L,n), h=(i=1,2,L,n), h=(i=1,2,L,n)。

根据上述公式推算,我们可以获取低碳制造接近值,通过上述数据推选,该企业应该选择方案三,可以使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能收获社会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以往的制造工艺来说,其主要追求的是片面经济值,而低碳制造工艺则从多个层面对原有制造工艺进行改造,充分意识到企业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注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还可以汲取社会效应,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

基于低碳制造的工艺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相对的应用效果,为我国能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机械制造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我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低碳制造在机械加工工艺方案中的运用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性的重要保障,推动我国能源使用率逐步降低,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低碳制造在评价模型的指引下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其在我国机械加工企业中发挥最大价值,从根本上促使我国经济社会以及能源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实现最优产品设计方案。

机械模型【第二篇】

关键词:应用型 机械设计 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DOI:/

1 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发展初期,大部分的教学(含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大纲、教学方法)都沿用的一本二本的模式。但实践证明,一本二本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于独立院校。

所以,对于这类学院与教学相关的都需要进行改革探讨,才能适应其发展。本文就独立院校的《机械设计》本科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2 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独立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应用型的人才。为达到此目标,从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上相较于一本二本都有所不同。

3 《机械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文件改革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设置改革

因为《机械设计》是机械类本科生最为重要的一门核心课,所以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时,都偏重于多学时,理论部分教学 64,72学时是常态。在此基础上都都会设置3周左右的课程设计。应用型本科教学注重应用,但该有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忽略。实践只能多不能少,我学院尝试设置56学时的理论教学+8学时的课内实验+3周的课程设计。当然,理论学时在减少,但培养目标不能降低要求。通过什么保证培养目标――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大纲改革

减少了理论学,为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必须适当选取其教学内容。

应充分分析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手段,力争用最少学时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繁多,涉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多门学科,这一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在几十个学时内由老师全部讲完,学生全部接受是不可能的。这就存在对知识内容的取舍问题,选取必不可少的知识,舍弃不必要的知识。

而课内实验,尽量较少验证性实验,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如搭建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平台、轴系结构拆装等实验。

课程设计的要求与一本二本也应区分开来,除了要求学生会用手工进行设计外,引入机械设计软件,在课程设计中,一部分采用人工算,保证学生自己会分析计算,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相似部分用设计软件,这样学生学会了一种软件的使用,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4 《机械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中深入浅出,运用类比方法

独立院校的学生相比一本二本,基础稍差,讲课中碰到抽象复杂的概念很难理解。可以多运用类比方法。例如,滑动轴承中动压形成原理可以比喻为飞机起飞的情况。飞机在跑道上高速前行,相对来说即以一定速度从大端向小端形成气流;也可比喻快艇在高速前进,水流从大端流向小端从而形成托力把飞机或飞艇托起。

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注重参数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公式,反映了各参数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如齿轮传动中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清楚地说明了齿轮弯曲疲劳强度和模数之间存在的确定关系,明确反映出“模数增大,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提高”,这符合人们客观思想认识的基本原理,也是实践证明的事实。课堂上,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公式进行论证,试图使初学者确信公式的正确性,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使学习的内容过窄。那些严密的推导和论证对于应用型本科生来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将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将讲授重点放在公式、手册、参考资料及规范的应用上。

重视实践教学、注意知识运用

《机械设计》的实践教学包含课内实验、集中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课内实验尽量开设设计型的实验,例如带传动实验,学生就可以在计算机中组装各种类型的实验台,组装后进行加载实验,其实验结果又可以由打印机输出。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掉“减速器”的传统项目,采取方案多样化,实现一人一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避免了过去常有少数人互相抄袭的现象。在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不让学生直接从老师那里索取答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实际的设计工作能力。引入机械设计软件,要求学生的一部分内容人工设计,一部分软件设计,在答辩中要求学生现场操作设计,保证教学目标。

5 结语

从2010年开始,我校机械学院就开始试行《机械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相比较于2010级之前的毕业生,该级学生的整天动手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甚至理论分析能力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当然,在试行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将在后续的改革中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熊龙彪,蒋天弟。工科基础课程整合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农机化研究,2006,(2).

[2]徐林林,陈家庆,朱江。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9,(6).

[3]黄珊秋,葛培琪,路长厚,孟剑峰。“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4]成思源,俞爱林,甘慧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机械模型【第三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77-02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有着极为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如何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是培养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

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一直以成熟、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被动地接受,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环节通常按照规定的课程设计题目开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渐进式的设计训练,在之后面对课程设计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改革思路

建构主义的认知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建构起来的[3-5]。近年来,由MIT、瑞典皇家工程学院等发起并得到工程教育界及产业界积极肯定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是基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全生命周期的教学,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和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即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6]。实践证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机械原理》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显然,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借鉴。

在机械原理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出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变“师教生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淡化技术细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研究中完成课程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和建立了基于设计专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穿插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专题,建立面向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面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最后,改革实践环节,即改变传统单纯按照既定题目开展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倡因材施教,规定题目和自选开放性题目并重,促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自选的开放性题目可以是理论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的延伸和拓展,也可以来自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三、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将理论教学与历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内容相结合,将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提炼、分解,结合理论知识点确立设计专题。

1.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主要由课堂理论授课和组织学生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展开调研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通过分析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在组织学生调研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机械类型将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类。通过分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机械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有目的地针对不同问题设定相应的设计专题。比如,功能原理设计、运动规律设计、机构型式设计、系统协调设计等。同时结合理论教学的知识点讲授,以及后期学生的课堂讨论,设计作品的课堂点评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进程中,启发其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教师理论授课的“我要教”为学生的“我要学”。

2.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手段进行调研、结果整理分类以及根据调研结果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其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继而针对设定的设计专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多方案创新构思、展示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掌握设计专题中蕴含的基本概念,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设计原理的灵活运用,在这一自身逐步探索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创造性思维得以进一步训练和拓展。

3.完成了基于设计专题的理论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训练,改变了传统的到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头绪,无从下手的状况。此时,针对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可以灵活把握。即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教师规定的题目,但更加鼓励学生继续综合、修改和完善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设计专题的设计成果,进而从中筛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并进一步进行后期的改进、制作及创新性试验等工程实践活动,为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准备。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1.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是对单个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并最终形成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给学生灌输了一大堆缺乏联系的知识,导致知识的碎片化,而往往又缺乏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手段。《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这种建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针对特定课程内容的研究中完成的,是典型的“做中学”模式。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的教、学相辅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同时便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

总之,希望本次对于《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探索出一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且通过今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断获得完善,以此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亮波,孔健益,黄美发,等。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2012,12(37):21-23.

[2]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30-34.

[3]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1995.

[4]Brent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Sept-Oct 1995.

[5]Chris Dede,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Educational Technology,Sept-Oct1995.

[6]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机械模型【第四篇】

关键字:工程机械;生产率;装载机;评价指标;效益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器效益指标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出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如机器使用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机器的制造成本以及其它影响因素。机器效益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可靠性水平的成分,但是可靠性比较难统计,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可靠性的运算模式进行引用及研究。本文所介绍的工程机械效益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应机器使用的可靠性水平模式,为评价现有机器经济技术水平以及新设计机器的经济技术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机器效益评价指标

一种机器的使用性能以及效益能够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但是有的指标只能从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来反映,这是因为这些评价指标没有很好的与机器的总体效益联系在一起。这类指标有机器最大牵引功率以及机器最大牵引力等。以至于在工程中经常使用单位机重功率来反应机器的性能。在分析机器的单位金属消耗指标(G/Q)以及机器生产率能量消耗指标(P/Q)时,会发现,这两个指标的比值越小,说明机器的性能越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上述两式改写成以下形式:

上式中,P代表机器的功率、Q代表机器的生产率,单位为m3/h,G表示机器的质量。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已经确定了P/Q时,P/G比值的大小受机器本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机器本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比值相应增大;相反的,当确定了G/Q时,P/G值也受机器技术水平影响,机器技术水平越高,比值越低;当该值增大时,会导致G/Q值也增大,机器的性能降低,这和前面讨论的情况是相悖的,所以将P/G值作为评价机器的性能是有一定条件的。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当要研制一台机器时,我们除了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还要考虑机器的制造成本是否合理。经济与技术这两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我们就必须介绍技术经济效益这一概念,它指的是将先进的技术与合理的经济以最佳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评价机器技术经济水平的优化指标,它的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Ps和Gs分别代表为比功率比质量。上式的含义是指机器完成单位产量所消耗的金属以及能量越低的话,机器的技术经济效益越高。如果讨论的是同一类型的机器,那么QPG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机器的技术经济指标性能。

2 机器生产率计算数学模型

生产率

一台机器的生产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工作的量,作为机器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可以借助机器的生产率来大致确定机器的金属材料消耗、功率消耗以及机器的单位生产成本。

作为机器生产率的一种常见形式,理论生产率指的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机器完全发挥其技术性能,忽略机器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材料以及时间损失,有机器的工作介质以及结构参数确定的一种生产率,循环式工程机器的理论生产率表示为:

上式中,t为机器的循环时间,q为一个工作循环中的移动物料或装置体积。

可靠性指标统计模式

一定时间内的效应能够反映机器的可靠性指标,可以通过使用机器生产厂家所列出的产品“首次故障前平均工作时间(MTTFF)”以及“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作为评价机器的可靠性。针对不同场合的产品,下面简单三种可靠性指标统计模式。

(1)故障率:指整个保质期内所发生故障的比率大小,表达式为:

作为一种定量的指标体系,故障率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出产品在保质期内的故障发生情况。

(2)反馈率:它指的是在保质期内产品发生量与保有量的反馈故障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上式中,月度保质期内的保有量等于此月与之前180天所有销售的产品数量之和。

(3)不可靠率:它指的是在某月生产的产品在其出售以后的保质期内发生故障次数的比重。其表达式为:

故障率、反馈率以及不可靠率三种可靠性统计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使用的实效只能在保质期内或至多延长至360天,反应出的是机器在可靠性水平内的时效性较差。在参考其它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下面的可靠性水平统计模式,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N为入库以及销售的总台数,n为月份。此可靠性水平统计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评价在任意时间范围内、任何数量的产品数的可靠性水平,参考的产品台数越多,时间越长,其可信度越高。

生产率数学计算模型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机器的驾驶条件、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条件等综合决定的,装载机的技术上产率为:

上式中,Y为物料的主梁,q为装载机的斗容量,t是循环工作时间,t=t1+t2+t3+t4。

上式中:

t1装料时间,L1为两个铲挖之间的距离,V1为实际的铲挖速度;

t2为物料的运送时间,t2=L2/V2,L2为运送的距离,V2为运送物料时的速度;

t3为回程的时间,t3=L3/V3,L3为回程的距离,V3为装载机的实际运行速度;

t4为工序的辅助时间,t4的大小由机器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工艺条件决定,不同类型机器的t4大小不同,一般来讲其大小在相应的资料中都有明确规定。

3 生产率以及效益的综合评价

根据机器的生产率模型,本文中选用QPG模式,设定统一的操作条件、典型作业的环境及对象,对国内外所收集到的装载机主流样本产品的经济技术水平,运用C++编程软件进行了实际的计算,其计算结果见下表:

不同规格装载机主要技术参数、生产率和效益指标值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意大利等公司的装载机所选择的技术参数都比较合理,生产率指标较高,各种效益都较好。

4 结语

本文确定了工程机械经济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根据自行式工程机械生产率的计算特点,推导并建立了装载机的生产率的数学模型,对目前国内外市场主流机型的生产率以及经济技术水平进行了实际计算与评析。

参考文献

[1] 胡德明。 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效益模型的建立[J]. 科技资讯, 2012, 12(5): 1-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