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优推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优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篇】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对大海有好奇之心吗?你们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在海边,时不时可以去看海。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是无比兴奋的,大多数情况下大海风平浪静水天一色非常地广博浩渺,到了涨潮,特别是台风的时候大海又会掀起惊涛骇浪,波涛澎湃。总之,大海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让人好奇又神往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一下,作者所说的大海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积累整合1、看导语,默读课文。
师:大家看导语部分(教师读一遍),带着问题,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大意。
2、读一读,写一写。
教师板书: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学生齐读上述词语
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先朗读一遍,大家注意听字音和停顿、语调等。
师:诗歌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朗读,只有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的朗读才算读得好呢?有哪些标准呢?
生:读准字音、语气、语调、停顿、读出感情、对诗有自己的理解
师:很好,这些也是背诵诗文的关键几点。现在同学们带着这些标准自己练习朗读。
生:自读、齐读。
三、感受鉴赏
师:插入作者简介。《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在诗中,我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根据你的理解,他实际上在寻找的是什么?“山”和“海”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爬山”这个过程又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生:山,象征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
海,象征人生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境界。
爬山,象征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战胜困难。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思考领悟
师:很好,作者在第一节中叙述的是小时候的渴望、困惑,现实中的山和海,而在第二节中叙述的则是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写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山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此外,我们知道,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找出诗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点评,或找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明确: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明确:拟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五、应用拓展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主旨,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主旨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了: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三篇】
学习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细小关节部分来理解,由表及里的领会作品的意思。
初步认识和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中学语文学习的特色及基本方法:独立思考、想象联想、由我及人与由人及我,等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中学语文的第1篇课文。因此,从内容到方法,它的学习都应有一个恰当的过渡。所以,我们应从内容上着手,引导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的进程上来。
就本篇课文而言,第一课时便也应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进入作品的核心要点。因此,指导学生从细小关节部分入手,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联想,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指导的难点所在。
方法要求
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品,在声音表达与意思理解中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明确地提出小问题,让学生从小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大问题。
时间安排
第1课时共3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1、(登高望远,山外有山)
2、导入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阅读感知与指导
1、范读。在听读中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感情基调。(这步很容易完成)
2、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由朗读来理解“我”的思想感情。(这步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懂,只能是一知半解,但也足够了)
3、解读。师生共同解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点难度,稍稍点拨,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得通的:我们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多时候也常常一个人发呆,遐想万千?你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4、阅读指导
(1)年幼的“我”经常想一个什么问题?妈妈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2)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后,“我”看到了什么?这给“我”什么样的打击?
(3)在失望而归之后,“我”后来是怎么做的?(在失望而归之后,我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妈妈,那个海呢?既相信又怀疑)
(4)长大的“我”是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难点所在)
三、学习互动与交流:长大的“我”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
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理解和体会“我”长期坚持不懈的追寻和探索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怀着永不放弃地好奇心,坚持不懈地探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调整顺序: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把这三个诗句重新排列
爬上山顶——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
②如果把它们的顺序巅倒过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失望——爬上山顶——鼓起信心向前走……(爬上山顶——失望;失望——爬上山顶,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决定了最终找到妈妈说的那个海?
(失望——追寻……找到那个海)
(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是学生可以自己领会得到的)
3、从“我”的经历,你觉自己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
(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好奇心、有恒心)
四、诵读感悟
1、深入品读作品,思考:诗歌中的那个“海”的涵义?
2、理解下列词语在作品的含义
痴想隐秘铁青诱惑喧腾漫湿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四篇】
内容介绍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对象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教学构思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借助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欣赏配乐朗诵,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2、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百度、搜狐等网站查阅作者王家新及相关资料,欣赏诗歌,开阔视野积累文化,增强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参考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百度视频、新浪视频等
教学过程
课题《在山的那边》总课时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多媒体展示)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
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
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
4、视频范读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诗歌欣赏《乡愁》余光中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做简要记录。
读课文。查字典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
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