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499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篇1

主考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课程号:00504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艺术概论》,丁涛等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南艺主考的《艺术概论》填空式梳理

南艺自考本科资源共享群提供 93075900

第一章 艺术的基本性质

一、艺术的定义

1、关于“艺术”的几种说法

(1)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赫伯特·里根说:“艺术家皆具有相同的意向,即____的欲望。故此,艺术往往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出____形式的东西。”(愉悦他人,愉悦性)(2)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说:“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____’的东西,把____的内容传达给大众。”(又高级又通俗,最高级)

(3)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对万物做出反映____自己。这种反映——____,就是所谓的艺术。”(表白,表白)

(4)《辞海》对“艺术”的解释:“人类以____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____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情感和想像,审美创造活动)(5)《____》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6)刘勰在《____》中曾明确指出《诗经》的作者“为情而造文”的特点,而指责汉代辞赋家“为文而造情”的不足,并强调“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中国画论中也早有“感物而动,情即生焉”的说法。(文心雕龙)

(7)____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

(8)艺术:____________。(艺术,系借助于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或意绪的渲染,真实地反映现实或精神生活,并表白作者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2、艺术本质意义的探寻

(一)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表现

(1)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____互相传达情感。”又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____,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感情)

(2)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____,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感情和思想)

(3)较之情感表达的艺术本质推向极端的一种说法是: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____、英国美学家____等。(克罗齐、科林伍德)

(4)克罗齐说:“艺术是____。艺术家造了一个意象或幻影;而喜欢艺术的人则把他的目光凝聚在艺术家所指示的那一点上,从他打开的裂口朝里看,并在他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艺术的直觉总是____。”克罗齐将艺术与____划上等号,使____成为他的理论核心。(幻觉或直觉,抒情的直觉,直觉,直觉)

(5)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同克罗齐颇有相似之处,也认为____即是创造,即是艺术。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体现着“____”的一种叫做“____”的精神性过程,而物质只不过是这种“创造的进化过程”的中断,是“生命的冲动”的障碍物。由此,柏格森认为就认识和把握“实在”,就不能靠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靠____。(直觉,生命的冲动,创造的进化过程,直觉)

(6)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____看作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认为艺术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活动,从而表现了自己的情感。”(主观表现)

(二)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1)在古希腊,思想家____有“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赫拉克利特)(2)____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苏格拉底)

(3)____在《诗学》中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亚里士多德)

(4)____更是摹仿说的坚定持论者,他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摹仿者。„„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达〃芬奇)

(5)____认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印画与原画的关系,艺术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明确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____”,“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现实)(6)南朝画家宗炳在名篇《____》中说:“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其“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即是追踪自然形貌进行绘画创作的主张。(画山水序)

(7)南齐谢赫在名著《____》中提出“六法”,其“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说,也是主张以自然形、色为依傍、为对照标准,从而展开艺术创作和品评活动的。(古画品录)

(三)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1)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____和____提出并倡导。贝尔的形式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1914年出版的《____》一书中。(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艺术)

(2)法国绘画大师____也执著地认为绘画的根本在于形式:“形式,形式,一切决定于形式。”(安格尔)

3、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解析

____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马克思主义)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1)艺术是架设于____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一,它隶属于社会的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的____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特殊社会意识)

(2)原始社会的艺术,反映了原始的____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动态。(生产力发展低下)(3)我国形成最早的岩画,是江苏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____,当属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主要内容为人面、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将军崖岩画)

(4)在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奇山区____山洞发现的野牛壁画,在法国西南部____发现的岩洞壁画等,反映了史前社会人们狩猎经济生活的景象。(阿尔塔米拉,多尔杜尼河谷)

(5)____的造型和纹样装饰,及其使用的等级规范,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全面反映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状貌,并且发挥了维护这种基础的教化力量。(青铜器)

(6)唐代____所作的《历代帝王图》,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开明的统治者以史为鉴、接受教益的形象画卷。(阎立本)

(7)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不同的时代经济、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必引发艺术状况的改变。____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刘勰)

(8)清代画家____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石涛)

2、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1)艺术家的世界观,在作品中常常演化为一种____。(审美观)

(2)刘勰在《____》中针对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提出文艺要“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文心雕龙)

(3)五代____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俱盛”等。(荆浩)

(4)西方现代哲学不少的代表人物,如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都曾通过____来体现他们的哲学思想。(创作文艺作品)

(5)西方现代派艺术是一个总体称呼。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荒诞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达达派等名目繁多的西方文艺各个流派,影响涉及各种文艺门类。根源在于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加深、精神危机严重而发生的各种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中____的唯意志论、____的超人哲学、____的精神分析学、____的生命哲学、____的直觉主义、____的存在主义哲学等影响尤为显著。(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罗齐、萨特)

(6)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一个共同特征是____,探索和追求新的____,宣布和____彻底决裂,旨在创造最新的、无传统任何痕迹的“现代”艺术。这正是西方现代形形色色的____哲学思想的艺术体现。(否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艺术样式,传统的艺术主张、表现法则,唯心主义)

(二)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历史悠久

(1)英国美学家____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____的领域、____的领域,科学则属于____的领域、____的领域。他认为“____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____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克莱夫〃贝尔,幻想、情感,现实实证、理智,艺术和宗教,艺术和宗教)

(2)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音乐等等往往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而成为____艺术的最早形态。(宗教)

(3)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少艺术家要创作巨型的壁画,只有在教会或寺庙的支持下才能成功。如____的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是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而创作的。(米开朗基罗)

(4)我国有“画圣”之誉的唐代画家____,他的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如《送子天王图》等。(吴道子)

(5)在宗教艺术中,石窟艺术是很富于特色的。我国现存的120多处石窟大都是建筑、雕塑、绘画的集合体。最负盛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个个构成了佛教艺术的综合大展厅。(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几近同义,艺术与道德常常被看作是一体分两个侧面的关系。从____开始,“善”和“美”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善比美更重要,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孔子)

(2)____在《汉堡剧评》中指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莱辛)(3)____的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以文艺形式体现了他的道德美的主张。(歌德)

(4)艺术和道德的联系,在____艺术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在____艺术中,并不容易发现其中作者的道德评价,但作者的情趣倾向等还是约略可感的。(再现性,表现性)

(四)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艺术在与上层建筑各意识形态之间,与____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突出。(政治)(2)17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____的著名油画作品《布雷达投降》,为政治、为一定政权服务的功利色彩是明显的。(委拉斯开兹)

(3)《____》是唐代坐、立二部中最著名的舞蹈,它是根据《秦王破阵乐曲》编排的,是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国家武功的歌曲。(破阵乐)

(4)就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来看,两者同处于上层建筑地位,都是由特定的____决定的。它们都会以自身的特点服务于经济基础、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们之间是“兄弟”、“姐妹”关系,而不是____关系。(经济基础,从属)

三、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1、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1)____为艺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艺术作品是____在艺术家笔下经过选择、提炼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生活,生活)

(2)文学作品如____的《家》,法国作家____的《红与黑》等。美术作品如我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____文化彩陶盆中的舞蹈画面,宋代____的《清明上河图》,近现代____的素描精典作品《血衣》,____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等。(巴金,司汤达,仰韶,张择端,王式廓,董希文)

(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拓展开来,涉及到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其中一个首要命题便是____:“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____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____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社会生活,人民生活)

(4)对于创作源泉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说:“____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人民生活)

(5)对于那些写神怪狐鬼故事的作品,作者的触发点和观察的根据仍离不开其所身处的____。(现实生活)

(6)古往今来种种成功的文艺作品,都表明了____是它们得以问世的母体,是无可置疑的创作源泉;因此,无论是再现性抑或表现性的优秀作品,往往总是生动而感人地反映着某一生活的情状,反映着一种精神生活的倾向,反映着一种对生活的价值认识和判断。(实际生活)

2、艺术作品积极能动地反映着生活

(1)艺术作品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的原因:①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②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③艺术家在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韵的艺术画面。④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还可以从不同的艺术家面对同样的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却迥然相异的情况中得到印证。(2)17世纪荷兰画家____的铜版画名作《基督传道》揭示了对于标榜人道的宗教自身的矛盾。(伦勃朗)

(3)20世纪末根据____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平)

(4)中国画对于形象提出的“____”的意趣要求,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说明了艺术与生活既紧密联系而又泾渭分明的显著特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5)____认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分明揭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生成与生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歌德)

四、艺术以特有的方式介入和反映生活

艺术在反映生活的职能上的显著特点有:(1)“____”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2)“____”是艺术反映生活的能源;(3)“____”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光采。(形象,情感,审美)

1、“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

(1)艺术作品以____为最终的样态,科学论著则以____为阶段的成果。艺术必须落实在可感可触的“____”上,科学必须落实在有理有据的“____”上。(形象的塑造,规律的总结,象,律)

(2)俄国画家____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超出了只是表达现象而浅薄的所谓创作而升华到一种完美的高度。(列宾)

(3)艺术与科学同样结缘于生活,都以表达、反映生活为己任,但在运用的手段上却是迥异不一的。社会科学用____来运作,而艺术则致力于____的把握。(论证、抽象的概念,情节、形象)

(4)俄国文艺批评家____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别林斯基)

(5)艺术的形象特征,这里的形象必须是____的,其中渗透了浓郁的____因素,主要是作者投入进去并能引发读者、观众爱憎好恶美丑等反映的心理活动态势;形象必须是____的,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欣赏,因此,艺术的形象必须经过精心的塑造和创作。这与一般也有形象的医学图解、植物标本等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化,情感,具有审美特质的)

(6)艺术给人以形象的感受分两种情况:一种是____。这种艺术形象具体而有较大的确定性。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一种是____。主要见诸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如鲁迅的《阿q正传》。(可视直感形象,想象中的形象)

(7)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源于现实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是艺术家缘此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而生动的____。(图画)

(8)明末清初____的花鸟画,寥寥数笔,经常传达出作者孤独、悲愤的心境。翻着白眼的鸟,孤立无助的一尾游鱼,使人顿生“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八大山人)

(9)现代画家____的《渚清沙白鸟飞回》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寂寞感,内中并无悲愤意绪,展现的是优美的诗境、梦境,荡漾着的是杜甫“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美氛。(渚清沙白鸟飞回)

2、“情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能源

(1)情感在艺术中的能源作用,早被论者所认识和重视。如《____》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

(2)《____》指出:“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文心雕龙)(3)____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4)____曾深有所悟地提出“艺术就是感情”的命题。(罗丹)(5)____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

(6)____说:“总之一句话,就是把生活的戏和内心的戏交织在同一幅图画中。”这“内心的戏”,就是感情,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雨果)

(7)____早期创作而影响深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表现为一种为人生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巴金)

(8)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____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之点。”(生动的形象)

(9)____的《牡丹亭》,作者以无法抑制的激情,鞭挞了封建统治者对爱情的禁锢和摧残。(汤显祖)

(10)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创作的油画《____》,那种划时代的扭转历史的伟大壮观的画面,那种激越高扬的胜利旋律,使欣赏者的感情与画面、与作者完全融会在一起。(攻占总统府)

3、“审美”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光采(1)审美,简单地说,就是____。(对于美的认识和欣赏)

(2)________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的现实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3)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美却只是这种客观存在的____的产物,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____是艺术美的唯一的源泉,属于____的范畴,即第一性的美;艺术却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即第二性的美。(主观反映,现实美,社会存在)

(4)从整体意义上观照,____的丰富博大,可能使____“相形见绌”;从具体创作的许多艺术作品观照,由于作品的集中、概括和突出性的表现,____又可能比具体的____更富于心灵冲击力。(生活美,艺术美,艺术美,生活美)

(5)____的《大浴女》,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和独到的体悟,写来生动感人,审美价值颇高。(铁凝)

(6)美与真、与善环环相扣。____是客观的,____是主观的,____是创造的。艺术作品中,唯其____才可信,唯其____才可敬,唯其____,才可能焕发感人的光采。(真、善、美,真、善、美)

(7)生活中美的形象、丑的事物等,一旦进入艺术作品成为艺术所着意表现的艺术形象时,就都会染上审美的光采。简单地说,生活美固然可以升华为艺术美,而____也完全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生活丑)

(8)____在《艺术论》中说:“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创造成艺术的美。”(罗丹)(9)通过形象的____与外貌丑的尖锐对照,在对“真、善”认同的基础上而滋生积极的审美效应。如《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等。(心灵美)

(10)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____,不只表现为“转化”的途径,而且它就是转化“本身”。从生活丑到艺术美的转化,关键在于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渗透了____。(对比,美学评价)

第二章 艺术的社会功能

1、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对人们____的影响和渗透。它虽不能直接改造社会现实,却可以通过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和意识的改造,进而再作用到改造社会现实的____中。(意识,实践活动)

2、艺术的社会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艺术的审美认识作用,艺术的审美感化作用,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艺术的美化生活作用)

3、乌斯宾斯基的小说《____》,描写一个穷愁潦倒的乡村教师在巴黎参观卢浮宫时,维纳斯的塑像如何舒展了他的被生活扭曲了的灵魂,表现了艺术美的伟力。(舒展了)

一、艺术的审美认识作用

1、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一代,读了____的《伤痕》,读了____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华树》等,就可能认识到“十年**”的可怕岁月是怎样地扭曲和摧残着人们的灵魂的。比较一些政治文论,会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深刻的印象。可见艺术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以____为前提,是从鲜明生动、真实可信的____里引发出来的。(卢新华、张贤亮,审美,形象画图)

2、艺术认识功能的发挥,必须以____为依傍;在这种反映里,潜藏着艺术家对生活较为正确的审美评价和爱憎态度。(艺术作品真实反映生活)

3、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____》时,认为从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人间喜剧)

4、列宁把____的小说看做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5、艺术的审美认识作用,不仅存在于以____为主体的那些文学、影视作品中,同时还见诸并不涉及____的山水画、花鸟画和工艺美术以及音乐等作品中。如____的山水画巨格《曙光普照神州》,____的《松龄鹤寿》,____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等。(人物情节铺陈,表现人物活动,刘海粟,陈之佛,刘天华)

二、艺术的审美感化作用

1、艺术作品以____为主旨,其所形成的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和审美欣赏之后不期而然的收获。(审美)

2、艺术的教育感化功能历来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南齐____在其存世名著《古画品录》中指出绘画的目的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

3、____在《汉堡剧评》中说,戏剧教会我们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锻炼我们的识别能力,去同情应该同情的对象,去厌恶应该厌恶的对象。(莱辛)

4、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必须以____为前提,必须以____为内核。(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艺术家对生活的正确评价)

5、艺术的教育作用来自____的驱动。作者在作品中所注入的浓郁的____,最容易激发读者、观众的强烈共鸣。(情感,真情实感)

三、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

1、审美愉悦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于审美客体所形成的____的结果。(审美实践活动)

2、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往往由艺术作品的____和____两个主要方面传导出来。形式的美,是艺术家对____的发现和创造性运用的结果;内容的美,则体现为____,体现为人类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之适应于人类理想生活需要的伟大力量。(形式美、内容美,自然形式规律,社会性)

四、艺术的美化生活作用

第三章 艺术的门类区别

一、艺术分类的历史发展

1、早在公元前476年,我国就有“六经”(________)、“六艺”(________)分类之说。(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

2、春秋时期,孔子曾以________列为他的教学项目。《论语·泰佰》篇说:“子曰:兴于____、立于____、成于____。” ____三位一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艺理论,实是孔子论艺的一大贡献。(《诗》、《书》、《礼》、《乐》;诗、礼、乐;诗、礼、乐)

3、苏轼称赞____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4、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近代德国文学的奠基人____,从论述诗和画的特点和界限中,通过名著《____》(副题为《论绘画和诗的界限》)提出了____和____、____和____相区别的理论。(莱辛,《拉奥孔》,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

5、与莱辛同世纪的德国哲学家____第一次用其系统的哲学观点来分析艺术的种类,把艺术分为三个大类:词——____(包括文学、雄辩术、修辞学等);姿态——____(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音乐——____(包括色彩装饰、音乐等)。(康德,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感觉游戏的艺术)

6、继康德之后,19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____,从其“同一哲学”出发,以哲学是理想占优势,艺术是现实占优势,而在现实占优势的艺术中又有____与____两大系列,现实系列中包括________;理想系列中包括________。(谢林,现实,理想,音乐、绘画、雕塑,诗、剧诗)

7、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类型与种类的划分,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的定义推演出来的,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是象征艺术的代表,____是古典型艺术的代表,____是浪漫艺术的代表。(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建筑,希腊雕刻,绘画、音乐和诗歌)

8、黑格尔之后的其他分类:有按照空间并存和时间序列的原则,把艺术分为____(包括绘画、雕塑、建筑),____(乐器、声乐和二者的综合),____(叙事诗、抒情诗和剧诗);有根据审美外观的不同特点,把艺术分为____(造型艺术、音乐和模拟的动作与舞蹈)和____(诗、剧诗)两类;有从主体感受的不同官能出发,将艺术分为____(造型艺术)、____(音乐等)、____(文学);有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出发,将艺术分为____(绘画、雕塑等)、____(音乐、文学等)、____(舞蹈、戏剧、电影等);有的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分类角度,将艺术分为____(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和____(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两大类;有的从艺术的功能出发,将艺术分为____(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和____(或称纯艺术,如文学、电影、戏剧、绘画等)。(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诗的艺术;知觉的、想象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实用艺术、美的艺术)

二、通行划分的艺术门类

对于艺术的分类,目前一般是根据艺术作品呈现的形态及其具备的“三个因素”的显性特点进行的。所谓“三个因素”或称为“三个环节”,是指____,____和____。(特定的现实美存在形态,特定的感受、反映途径,特定的物质手段)

根据与艺术作品形态相关的“三个因素”,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把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艺、摄影、杂技等艺术门类,每种艺术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题材和样式。(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文学)

1、美术(1)美术又称____。系指运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内进行____的一种静态艺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造型艺术,视觉审美创造,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2)____是美术的主要特征。美术往往通过塑造具体事物或虽非具体事物却折射着某种现实光华的____来再现生活或表现生活的旨趣,并展示、传达出一种情感状态。(造型,视觉形象)

(3)美术的四个门类,又分成两种类型,其一是绘画、雕塑,称之为____,以____为主要社会功能;其二是工艺美术和建筑,具有____的双重功能,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纯欣赏艺术,审美,实用和审美)

(4)____是使用特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调动构图、造型、设色、笔法等艺术手段,在纸或布等平面上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绘画)

(5)绘画长于在____内描绘具有立体感的形象,在再现事物状貌、形色、神韵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力。绘画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将生活的场景,定格于____,不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那样,可以描写和表现动作的持续状态,可以展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二度空间,一个瞬间)

(6)绘画对有价值、有典型意义的____的选择,显得特别重要。莱辛指出:“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____,所以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所谓瞬间选择,正是要攫取“最富于____的那一顷刻”。(特定瞬间,某一顷刻,孕育性)

(7)绘画在对待主体(画家)和客体(描写对象)的关系上,大致可归纳为____与____两个大的方面。再现的绘画类型,往往采用的是____的手法,呈现的是____的画面;表现的绘画类型,采用的是____手法,呈现的是____的画面。(再现、表现;写实、具象;写意、抽象)

(8)____是通过物质实体(例如青铜、大理石、木料等)来简要、概括地塑造艺术形象的美术样式。与绘画在平面上展示内容的最大不同处是,雕塑主体是在____中显示自身的艺术魅力的。(雕塑,空间)

(9)雕和塑是两种技法,雕,雕凿之意,主要通过做“____”进行创作,塑,塑造之意,主要通过做“____”进行创作。鉴于技法的总体区别,人们有时把泥塑和石膏叫做____,而把木雕、石雕、铜像等叫做____。(减法、加法,雕塑、雕刻)

(10)简练、简洁的实体塑造要求,常常使雕塑形象富于象征意义,优秀的雕塑家总是力求在立体形象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哲理,因此他们很强调形象的____和____。____的《大卫》、____的《思想者》、____的《吻》等作品,它们所显示的艺术形象的冲击力和象征意义是颇为突出的。(概括性、典型性,米开朗基罗、罗丹、布朗库西)

(11)根据造型的形式和展示艺术形象特点的不同,雕塑有____和____的区别。圆雕系____雕塑,有宽度、高度和厚度。浮雕是____雕塑,按照艺术手段来比较,浮雕具有绘画和版画的某些表现特长。浮雕又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的区别。(圆雕、浮雕,三维、平面)

(12)在雕塑艺术中,形象在空间中的____、艺术材料的____、形象高度概括后的____以及对于生活环境的____构成了它的艺术基本特征。(立体性、相对永恒性、单纯性、独特装饰性)

(13)____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样式,特别是宗教艺术中面广量大的彩塑菩萨,其绚丽的光彩,为人们提供了特殊的审美天地。(彩塑)

(14)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____作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跨越两门的特殊学科。工艺美术的物化形态,既具有____,又具有____,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物质材料,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15)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花鸟画家____,早在1937年就为工艺美术下了定义:“是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实用之中使与艺术的作用相抱合的工业活动。”(陈之佛)

(16)工艺美术从它的功能和群众的接受习惯出发,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过工艺加工的____的工艺美术品,一类是浇铸着艺术匠心的____。(纯欣赏,生活实用品)(17)对于工艺美术属类的划分,可以从我国的历史与现状、工作特点和艺术形态等条件出发,将工艺美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大类。(传统手工艺、现代工业美术、装潢美术、环境美术、民间工艺美术)

(18)____系指在建筑物的形体、建筑组群布局、内外空间组织结构、平面立面的形式布陈、色彩的选择、装饰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具有设计审美意匠的一种美术样式。建筑美术也属于____的艺术范畴。(建筑美术,表现性)

2、音乐

(1)____是通过在时间中展开的音响来揭示精神内涵并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听觉艺术。(音乐)

(2)音乐的特点在于:第一,音乐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____。第二,音乐对音响的起伏演进,必须在____中完成,没有一定时间的保障,音乐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张扬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第三,音乐在对于塑造确切形象力不从心的同时,反而极大地强化了它的____作用。第四,音乐作品不像绘画、文学等作品那样可以直接与欣赏者沟通,它必须通过____这一环节才能为人所感知。第五,不与其它艺术样式结合,纯粹的由音响、旋律等构成的乐曲,其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____,一旦与其它艺术结合起来,它的艺术题旨就比较明朗,形象指向较之前者就有较大的____。(不确定性,时间的延伸,情感表现,表演,游移感、模糊感,确定性)

(3)音乐按音乐所依附的载体的区别,可分为____和____两个大的类型。(声乐、器乐)

(4)音乐的艺术创作构思重点在寻觅合适的____。____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元素。旋律也叫____,它是由____和____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作品的内容、风格、体裁等特征都可以见诸____。(旋律,旋律,曲调,节奏、音调,旋律)

(5)曲式是音乐艺术的____。音乐的曲式系指________。(结构形式;有规律、有秩序的组织样态。)

(6)________等是丰富音乐表现力、使音乐增色添彩的常用表现手法,也是写作多声部音乐必须涉及的主要手法。(和声、复调、配器)

3、舞蹈

(1)____是以人体的姿式、动态以及不断变化着的造型富于夸张美地展示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和强烈地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舞蹈)

(2)舞蹈的独特之处:第一,舞蹈以____为本,环绕____、____,将动作有机而艺术地连接起来,舞蹈表演往往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冲击力。第二,作为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舞蹈画面与绘画的画面和戏剧表演的画面等有着明显的区别。绘画是静止的画面,而舞蹈却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____;戏剧表演所形成的一个个画面,相当于舞蹈,它不处于“____”状态,也不像舞蹈那样必须注意舞台空间运动线的审美效应。第三,作为表演的舞蹈,它必须借助于____如布景、灯光、服装和道具等的优化设计,又必须傍依于与舞蹈表现内容融为一体的____的参与。第四,舞蹈除了具备艺术的一般社会功能外,它更强调审美的____和审美的____的统一,更强调____和____的作用。(经过专门训练过的人体动作,情感的发展、情节的展示,动态结构,持续动态,舞台美术,音乐,愉悦性、功利性,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3)根据舞蹈的主要用途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型。(生活舞蹈、艺术舞蹈)

(4)____,一般指人们为自己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跳的舞蹈,实用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生活舞蹈主要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教育舞蹈等六类。(生活舞蹈)

(5)____,主要指在舞台或广场上表演的舞蹈,这类作品往往是专业或业余的舞蹈工作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并借鉴既有的舞蹈之长,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它们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丰富、形式结构完整、艺术形象鲜明的特点。(艺术舞蹈)

(6)艺术舞蹈可分为三类: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类。

(二)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体裁和样式的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类。

(三)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类。(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7)欧洲的古典舞,一般即指____,其表演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着地跳舞,俗称“足尖舞”。相传最早起源于____,形成于____,18世纪传入____,逐渐形成了风格有别的____、____和____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____,并派生出许多支派,风行欧美。(芭蕾舞,意大利、法国、俄国,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现代芭蕾学派)(8)民间舞在艺术上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民间舞善于使用____,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花伞等,拓宽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增强了艺术的生动趣味感。(歌舞结合、载歌载舞、自由活泼、热情奔放,道具)

(9)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于____的一种舞蹈流派。它主张以________为舞蹈要旨。创始人为美国舞蹈家____。系统地为现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训练体系的,是匈牙利人____,他的训练方法是把人体动作归纳为“砍、压、冲、扭、活动、闪烁、点打、飘浮”等八大要素。他创造的“____”,至今仍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舞谱之一。(欧美,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抒发人的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伊莎多拉〃邓肯,鲁道夫〃拉班,拉班舞谱)

4、戏剧

(1)____是由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借助于舞台或平面场地面对观众表演,从而展示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态。(戏剧)

(2)从戏剧创作到戏剧演出,通常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要素中,____又是至关重要的方面。____是戏剧的核心,戏剧产生的雏形,首先就是____。(剧本、导演、演员、舞台;演员、表演、表演)

(3)演员的成功演出,往往涉及到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准确而生动地传达感情的____;其二是,精彩而明显地推进剧情的____。这两种因素也正是戏剧艺术具有的主要显性特征。(动作因素,冲突因素)

(4)“体验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上需要____,动作、活动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动作)

(5)卢那察尔斯基指出:“戏剧是直观性的东西,因此它非常富于____。”(感情)(6)____是戏剧的重要特征。没有____戏剧性就无从谈起。英国的剧作家琼斯说:“一个人或几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对抗’着敌对的人物、环境或命运,这就构成____。”(矛盾冲突,冲突,戏剧)

(7)美国现代戏剧、电影活动家和理论家劳逊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____——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应足以使冲突到达危机的顶点。”(社会性冲突)

(8)在欧洲戏剧主要指的是____。____往往是话剧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主要表演手段。(话剧,动作和台词)

(9)近代著名学者、戏曲史家____曾给戏曲下了个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说抓到了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拓宽开来看,表演中的____、动作上的____、化装中的____等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之林中独树一帜。(王国维,歌舞性程式化、虚拟性象征化、装饰性审美化)

(10)戏剧从表现手段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戏曲、音乐剧等;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等;按作品的容量可分为____、____;按作品的取材之别可分为____、____、神话剧、儿童剧等。(话剧、歌剧、舞剧;悲剧、喜剧、正剧;独幕剧、多幕剧;现代剧、历史剧)

(11)正剧理论的首创者____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19世纪以来,正剧构成了戏剧的重头戏部分,____的《玩偶之家》、____的《三姐妹》、____的《茶馆》等均属很有影响的正剧作品。(狄德罗,易卜生、契诃夫、老舍)

5、电影、电视

(1)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法国人____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融摄影、放映、洗印为一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卢米埃尔兄弟)(2)20世纪初,将戏剧、文学引入电影、拓展表现空间的法国电影大师____、____,将电影纳入了艺术范畴。(乔治、梅里爱)

(3)1927年10月6日,第一部有声电影——美国的《____》的诞生,开启了有声电影时代。(爵士歌王)

(4)20世纪30年代,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____》以瑰丽的形象从好莱坞走向国际影坛,开始了彩色电影时代。(浮华世界)

(5)影视艺术的总体特点:

(一)____;

(二)____;

(三)____;

(四)____。(运动、组接的画面,灵活、多变的时空,音、像相系的镜头,逼真、可感的图像)(6)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拍好的胶片进行多种组接,创造了“____”手法,成为摆脱先前的平铺直叙,而跃向变化玄奇、多姿多彩的电影艺术胜境。美国导演____对使用、发展蒙太奇有特殊贡献。对蒙太奇进行探索并形成理论系统的则是前苏联早期电影导演____、____等人。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加b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的崭新内容和概念,即产生所谓“____”的效果。(蒙太奇,大卫〃格里菲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1+1>2)

(7)影视艺术灵活、多变的时空,还在于画面镜头切换的便捷性,在于蒙太奇手法为其它各种艺术所没有的优越性。如____的蒙太奇,____的蒙太奇,____的蒙太奇,____的蒙太奇等。(平行,对比,交叉,象征)

(8)声音与图像相结合在影视艺术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一是____。(直接结合,间接结合)

(9)根据电影反映生活的方式和特点,以及艺术处理的特殊性,大致可将电影分为____、____、____、____几类。(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10)故事片按照题材的不同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又可按照结构的样式和艺术语言的差异分成____、____和____等。(生活片、战争片、农村题材片、工业题材片、爱情题材片;戏剧式电影片、散文式电影片、小说式电影片)

(11)根据表现和反映生活视角的不同,以及结构处理、形象塑造等种种区别,一般将电视艺术分为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电视纪录片、科教片、美术动画片、电视文艺、电视剧、电视文献片)

(12)电视制作形式大致有三种:____(实况直播、实况录像、实景录像)、____(先录制后剪辑)、____(同步与组合相结合)。(声画同步式、声画组合式、声画交叉式)

(13)____是视听艺术的最高阶段的成果,在声画结合方面,可能是影视作品当中艺术要求很高且颇有难度与挑战性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艺术品种。(音乐电视(mtv))

6、文学

(1)____是以语言符号(文字)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并抒发作者情怀的一门特殊的艺术。(文学)

(2)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塑造形象的____;

(二)表现生活的____。(间接性和设定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3)文学的类型: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及其特点,着眼其所描写的对象和塑造形象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学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目前通行的文学分类法主要是从文学作品的体裁出发(即“四分法”):____、____、____、____。(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

1、门类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艺术的最初门类极少,带有明显的综合性,所谓“诗、舞、乐”三位一体,所谓“载歌载舞”,所谓“舞者,乐之容也”,都记写了各别艺术联系中的“重合”状况。

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情画意,大抵就是这种情况的归纳。常说“诗书画印”融为一炉,就是对艺术门类之间高度联系状态的一种描述。

美术与音乐,在艺术形式美的规律运用上,有不少相互交流的方面。

音乐对于电视、电影,几乎不可或缺,它可以烘托气氛,对画面意境的生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几乎全有联系,而且,常识告诉我们,不管从事哪一门艺术,缺少了文学修养,是很难上一定档次的。

2、门类之间联系的有限性

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是有限的、有条件的,而非无原则的乱借鉴、乱联系。各个艺术种类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滋生了对其它艺术种类的排斥性。因此,在借鉴联系中,必须扬己所长,补己所短,而不能使自身的艺术个性削弱或泯灭。

第四章 艺术的创作活动

通常认为,艺术创作要求作者具有丰厚的____,具有对生活底蕴敏锐的____和对生活事件、自然风光、人物言行等等客观审美对象的____;要求作者具有对生活去芜存真、由表及内从而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____;同时要求作者熟练地掌握艺术技巧,并具有别出心裁的____。(生活基础,发现力,形象感悟力,组织构思能力,艺术表达能力)

一、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

1、艺术创作是创造而非制造

(1)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____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____、____的基本品格。(创造性,从无到有、唯一而无其它)

(2)创作最必须讲究的是“____”。对于文艺家来说,只有别出机杼、别具匠心、别有风味、别开生面,方显得弥足珍贵。(创造)

(3)法国雕塑家____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罗丹)

(4)创造在于追求独出心裁的“____”,这与制造讲究“____”截然相反。但这并非说,为了追求不同,创造就可以无所依据地面壁虚构、凭空捏造。创造不是依据形成的蓝图,而必须依据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____,必须对____有穿透性的认识和理解。____是艺术的生命与____是艺术的生命有着实质上的一致性。(异,同,生活,生活,真实,独创)

(5)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笔下的伦敦之雾是紫红色的,可谓独特,他因此获得一个“伦敦雾的创造者”的雅号。(莫奈)

(6)近现代山水画大师____,作品浑厚华滋,迥异于古人、他人,作者对伟山丽水的独特发现和表现,首先源于他力求寻找自己艺术位置的指导思想。其作品如《灵岩丛秀》。(黄宾虹)

2、艺术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1)艺术思维亦称____,它的相对应的思维形态即是科学思维,亦称逻辑思维。实践证明,作为艺术创作,虽然也缺少不了逻辑思维活动,但____却构成了主要的思维方式。1841年,俄国____在《艺术的概念》中提出艺术“用形象来思维”。简单地说,结合着____来进行的思维活动,就叫做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是以____为出发点的,经过____,形成富有情趣的____,从而获得特殊的____。形象思维往往通过____,去显现特定事物的一般意蕴。(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别林斯基,具体、生动的形象,对形象的审美感知,想象联想、浮想和幻想,审美意象,审美愉悦,特殊个体的形象形态)

(2)艺术创作是塑造____的创作,创作思考中没有____在艺术家头脑中不断闪现驰骋,生动、鲜明、感人的作品就不可能诞生。(艺术形象,形象)

(3)综合起来看,在艺术创作中____是审美认识、创造活动的主要思维形式,却不是唯一的形式;____虽然在创作中使用的量不算多,但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活动。对于创作,____是主体,____则是主导,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4)形象思维的特点:

(一)思维始终与____联系在一起。

(二)思维始终充满着____。

(三)思维中对形象的塑造总是与____联系在一起。(形象,感情、激情,特定的艺术语言)

(5)形象思维还经常要借助于由此及彼的____的力量。如____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者联想性的形象思维,决定了画面魅人的联想特色。形象思维的形象介入中还体现为无拘无束的高度的____。如《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想像力。(联想,齐白石,想象力)

二、艺术创作的过程

1、创作是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

(1)创作过程体现为对____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社会生活)

(2)艺术创作的认识过程就是对于____能动的反映过程,也就是对于____的加工改造过程。(现实生活,生活素材)

(3)艺术创作最简明的过程,从理论上说是____和____的过程,实际上它们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4)____人物画如《曹雪芹像》的成功,在于“看法是非常深刻的”和其他手艺比较好的画家有更强的“塑造的功力”,这正是创作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方面——____和____。(王子武,认识、表现)

2、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1)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____,它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不同品种的艺术创作,经历的具体过程是不可能一致的。(精神劳动)

(2)艺术家的创作,大致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第一是积累生活经验,分析生活情状,____;第二是围绕创作主题进行____;第三是运用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素材、构思化为具体的作品,即____。(搜集创作素材,艺术构思,完成艺术表现)

(3)创作素材到哪儿搜集?到____、____、____等等人类涉及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领域中去搜集。(现实生活、历史生活、自然生活)

(4)艺术创作的材料和感受,并非都是作者从生活中____观察体验得来的,也并非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不少创作素材是____得来的。(直接,间接)

(5)____在创作中上承素材、下接表现的运筹帷幄阶段,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艺术构思)

(6)艺术构思是一种交织着甘苦的复杂的精神劳动,但无论如何复杂,构思的指向总是落在两个维度上,其一是根据表现怎样的生活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而确定对素材的去留、取舍。其二是,如何将充足的、恰当的素材,按照特定门类的艺术手段、语言,剪裁、组织起来,给予素材的每一个局部、细部以合适的位置。简言之,艺术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____和____的问题。(运用素材表现什么,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怎样表现得尽善尽美)(7)____对于创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艺术构思的实质在于,____,从而为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做好翔实的准备。(艺术构思,精心提炼素材)

(8)提炼素材,就是对素材花一番“____”和“____”的功夫。创作构思中“提炼”的结果就是____。(提取,冶炼,创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9)艺术表现的整体原则是,其一,要充分运用自身艺术语言____,切不可丢长扬短,而去盲目模仿或搬用其它艺术表现样态。其二,在艺术表现上都要力求____,而不是松懈散漫,不得要领,使人难以感受解读。其三,艺术表现必须使形象____,而非模糊不清。其四,艺术表现要尽量具有____,避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仿制、重复。其五,任何作品的艺术表现都要考虑到____,亦即艺术家的创作路子和因此形成的艺术表现追求要有服务的定位意识。就艺术来说,艺术创作完成后作品所形成的意境____更成为检验表现成败和感染力大小的总体标尺。(表现之长,主题突出,鲜明生动,独创性和唯一性,特定接受对象的欣赏可能性和趣味,能否引人入胜)

(10)一般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之“意”(____)与现实生活之“境”(____)的辩证统一;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意境”是艺术家主观的“____”与客观的“____”的统一。可以认为,意,是作者在艺术作品中蕴藉的____;境,是被表达的对象、内容形成的____,以及这种艺术力量在这一最大空间中所能产生的____。“意境”存在于艺术形象的____。(思想感情,生活形象,情,景,思想、感情、见解以及美学旨趣,艺术力量所能作用的最大空间,全部艺术效果,精神内核深处)

(11)作品:雕塑《巴尔扎克像》:____;雕塑《思想者》:____;雕塑《掷铁饼者》:____;油画《永不休战——鲁迅》:____;油画《延河边上》:____。(法国罗丹,罗丹,古希腊米隆,汤小铭,钟涵)

三、艺术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

1、艺术的创作方法

(1)创作方法是____________。(与艺术家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旨趣、天赋秉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创作指向和原则。)

(2)艺术创作方法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它主要体现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方法”的____选择,体现艺术家在艺术地认识和评价反映的生活时遵循的____。(宏观,基本原则)(3)创作方法与____之间既有在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有在创作实践中相互联系的一面。一定的创作方法,会选择更能适应这一创作方法的____。(艺术技巧,手段和技巧)

(4)归结起来看,最有影响力、经久不衰与艺术始终相伴的创作方法主要只有两种:____和____。(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5)历史上大量的作品,艺术的创作倾向明显地拓展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绘____的倾向,一是致力建构____的倾向。前者侧重于____,即对生活的原貌,特别是对符合逻辑的某一生活情状,作比较忠实的揭示,其中虽也存在着主观情思的张扬,但却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后者侧重于____,即在对现实生活深刻体察的基础上,冲破对生活状貌的如实描绘,在驰骋现象的空间中结构生活新的、理想的状貌,而获得艺术追求的新境、奇境。人们把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展开创作的方法称之为“____”,而把按照生活理想的面貌展开创作的方法称之为“____”。(现实生活,理想生活,再现性,表现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6)浪漫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篇2

1、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考察,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考察,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即“艺术生产”。

2、在艺术表现上,后现代主义往往采用反讥、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它既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又背离和超越了它。

3、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4、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5、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6、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

7、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8、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爱,爱其所爱,恨其所狠时,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9、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10、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个类型。

11、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12、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也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13、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艺术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个类型。

14、艺术是艺术家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

15、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16、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17、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18、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贯穿了艺术史的两大主流创作方法。

19、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能力。

20、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21、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个性鲜明独特又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它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

22、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23、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名词解释:

1、艺术流派:在艺术史中,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反映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审美理想,同时代的艺术家反映审美理想的相似性使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产生近似性特征,由若干个艺术风格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艺术流派。

2、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能力。

3、表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4、艺术家 : 艺术家就是指具有艺术才能、掌握相应艺术技能,专门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劳动者的总称。

5、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6、艺术个性:就是在一定的先天条件、世界观、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理想、情感气质及艺术才能等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整体特征。

7、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它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

8、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的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简答论述题

1、谈谈不同艺术之间联系和融通的主要方式。

各门艺术之间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各门艺术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用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种艺术并不只利用它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其他因素,而只是从它种以上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或启示。吸收与借鉴并不改变它自身独立的性质。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但有主次之分。

(三)结合

是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2、谈艺术家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修养。

艺术家的修养是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有肯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品味;进步的人生观使艺术家自始至终具备着强大的创作动力和激情;科学的审美观使艺术家正确的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并矢志终生去追求最理想、最高的艺术美的境界。(2)深厚的文化素养

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

(3)丰富的生活积累

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①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②丰富的艺术想像力 ③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只有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才能最后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3、什么说人类的生产劳动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艺术发生的动力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想像、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推动艺术的发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并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首先,劳动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有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4、试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动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性质。

(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但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决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试述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革新。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所继承。(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于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艺术种类是发展的,新的艺术种类也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离开了继承就没有任何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2)艺术发展的艺术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3)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区分艺术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其次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两种错误;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一般来说,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形。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型号司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中

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6、试述艺术家的作用、价值与地位。(请在书上找答案)

(一)艺术作品体现作用与价值(1)艺术家通过作品记录社会生活(2)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

(3)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

(二)、艺术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三)艺术家的地位

(1)艺术家地位的历史形成(2)正确认识艺术家的地位

7、举例说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一)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关系 区别:

(1)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的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具有风格的艺术家未必是哪个流派的成员,但同一流派的艺术家却往往具有相近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这是流派的一个特点。(2)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一个或几个艺术流派为核心,在相近的艺术思想、创作倾向下进行诸种艺术活动而形成的影响很大的艺术潮流。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是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的,或是在同一个艺术思潮中可以分化为多个流派。

(3)艺术思潮偏重于从社会历史的方面来把握某种艺术思想和审美主张,而艺术流派则偏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有艺术主张和风格特色的基本认同而产生的。艺术流派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指某一门类艺术中的派别,而艺术思潮往往包容多个艺术门类中的多个艺术流派。联系:

(1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有时流派的发展和扩大可以形成跨艺术门类的艺术思潮,思潮是以流派为基础的。(2艺术思潮也可以生发出各种艺术流派,时,当特别大的艺术思潮产生后,其内部也可引发或派生多种子思潮,这种子思潮往往是大艺术思潮引发下的艺术流派发展而来的,跨艺术门类的。

(二)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 联系:

(1)创作方法体现了特点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2)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

(3)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区别:

(1)派是艺术派别,创作方法相近只是流派形成的多种原因中的一种;(2)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人类全部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的创作路数,故是广泛的艺术现象。

(3)法具有普适性,可以为各个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只有选取,在一定的艺术思潮中的各个流派所选用的创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如西方现代主义的不同流派中。欧洲古典主义也有多种创作方法的因素。(三)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增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推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3)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9、请举例谈谈艺术欣赏的一般方法。(请参考听课笔记)

(一)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

(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造意图

(三)抓住“点睛之笔”作全面欣赏

(四)在比较中欣赏艺术作品

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篇3

马原 复习题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c)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

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b)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4、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b)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 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6、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b)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是量变和质变,新的量变和质变)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质量互变)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

11、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b)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人权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13、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b)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4、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础,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c)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17、相对静止是指(c)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就不同)

a.事物绝对不动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b.事物永恒不变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1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9、人生观是人们对(b)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c)(基本属性是a)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b)(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不同劳动者所有)

a.自然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b.社会分工 d.货币转化为资本

2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d)(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a.劳动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2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b)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7、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c)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a.生产资料的生产 b.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8、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29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b)(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a.科技革命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对外扩张

3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b)

a.产品全面社会化 b.生产资料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3(c)、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坚定地b、自觉地c、鲜明的d、彻底的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34、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诞生)

3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36、“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8、(c)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a.生产关系 b.劳动 c.生产力 d.人民

3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4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c)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41、一切真知都发源于(c)a.直接经验(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4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4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d)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b)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45、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劳动的两重性)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解决价值量的)

46、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d)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47、剩余价值是指(a)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b.资本家节约出的成本创造的 c.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创造的 d.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

4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

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

d.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4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5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1、德国古典哲学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直接理论来源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间接理论来源 d.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间接理论来源

5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c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精神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是被动的,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5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b.唯物主义的总特征 c.唯心主义的总特征 d.现实主义的总特征

54、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说明a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d

a.唯物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b.(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c.历史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现实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d.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5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

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b

(出自毛泽东《实践论》: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现象,理性认识揭示事物本质,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5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是d

a.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c.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历史主义 d.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58、马克思提出的名言是c

a.“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b.“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d.“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创造世界”

59、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起的是a

a.决定作用 b.直接作用 c.间接作用 d.推动作用

60、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列宁对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a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6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da.人的道德品性 b.人的经济地位

c.人的价值追求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d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c.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d.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是b

a.资本增值的源泉 b.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循环的源泉 d.资本投资的源泉

64、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就是c

a.物质总产品 b.消费总产品 c.社会总产品 d.生产总产品

6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国家制度是 c(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a.根本制度 b.基本制度 c.核心制度 d.民主制度

6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是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它是d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流通的资本 c.非银行机构资本 d.金融资本

67、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b

a.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c.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 d.共产主义事业的诞生

68、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压迫决定的

69、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 ap323

a.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b.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要求 c.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目标

d.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70、“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句话强调的是 a

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垄断资本主义大体可分为b

a.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72、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 b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c.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d.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7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b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7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全国人民的崇高理想 b.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c.全国人民的中期理想 d.全国人民的最高理想

75、共产主义阶段将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a

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c.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d.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76、民主集中制是d

a.一切政党的组织原则

b.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原则 c.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77、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十九世纪产生的世界上第一个a

a.无产阶级政党 b.欧洲政党 c.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d.中国共产党

78、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c.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

79、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是c

a.实行垄断价格的主要目的 b.实行垄断价格的直接目的 c.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 d.实行垄断价格的间接目的

80、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d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8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的是c

(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从资本的物 质形态上来看的,顾选c)

a.生产技术水平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生产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c.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d.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之间的比例

82、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d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a.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有阶级性的

83、工业社会是c

a.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序列 b.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序列 c.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d.属于市场经济社会形态序列

8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认为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即认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意识第一性的唯心主义。)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8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的发展是一个c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86、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它是d

a.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

87、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d

a.本质 b.属性 c.规则 d.规律

88、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a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89、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b(唯物辩证法)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90、一切为了群众是a

a.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b.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c.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d.中国共产党基层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91、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b

a.商品的价值反映 b.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 c.商品的价值直接反映

d.商品的使用价值间接反映

9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是c

a.货币增殖的前提

b.货币带来剩余价值的前提 c.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d.资本转化为货币的前提

9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94、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的共性是b

a.主观实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主观能动性 d.客观能动性

95、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a

a.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b.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c.一般的共产主义社会 d.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96、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d

a.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b.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9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c

a.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 b.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共和国家 c.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国家 98、19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c(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

理论来源)

a.傅立叶、托马斯、莫尔、欧文 b.圣西门、傅立叶、托马斯、莫尔 c.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d.圣西门、欧文、康德

9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c

a.普选制 b.三权分立制 c.议会制 d.民主共和制

100、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周转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生产阶段是b

a.流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b.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c.不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d.可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101、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102、商品二因素中,价值是b

a.最核心的因素 b.最本质的因素 c.最直接的因素 d.最基础的因素

103、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d

a.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b.客观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c.传统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d.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104、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d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

105、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b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因为真相反应事物的本质,假象间接反应事物的本质,同时是客观的)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6、人们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a

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10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09、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a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c.经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d.经院哲学的基本问题

110、有的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说明a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理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111、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d

a.爱国、公正、诚信、友善 b.爱国、平等、诚信、友善 c.爱国、自由、诚信、友善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分工协作、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等属于b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a

a.阶级斗争的根源 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阶级斗争的对立 d.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114、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d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义阶段

115、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a8

a.对经济进行调控 b.对经济进行管制 c.对经济进行发展 d.对经济进行运行

116、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所谓“对外援助”,实质上是c

a.帮助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做法 b.给予落后国家大量援助的做法 c.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做法 d.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垄断主义做法

117、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是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句话的提出者是c

a.圣西门 b.欧文 c.马克思 d.恩格斯

118、风俗与习惯属于d

a.政治心理 b.文化心理 c.传统心理 d.社会心理

第二大题: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这是基本关系,也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②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独立进行的,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1)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

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3)在竞争的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7、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8、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c)

a.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c.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是英雄史观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与生产剩余价值的统一 d.劳动过程与生产商品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b)

a.思想领导方面 b.政治领导方面 c.组织领导方面 d.文化领导方面

1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d)

a.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b.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c.以反对资本主义 d.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1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ab)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c.缩短剩余劳动时间 d.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16、意识的本质包括的内容是(b)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17、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

a.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关键 d.稳定是条件

18、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ab)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是(abc)

a.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b.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c.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d.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第一步

20、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ab)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和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c.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

a.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b.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2、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二者间关系的表现是(abc)

a.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b.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c.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d.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交叉互动

2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ab)

a.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c.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b.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d.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24、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的手段是(cd)

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率政策 d.国家干预 第三大题: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②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③再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心。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的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时刻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2)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3)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4)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性质,就是它的实践性。主张一切工作要从实践出发,一切理论也都来源于实践工作,理性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中,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且这是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个形成真理。在中国特色中,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bc)

a.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b.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c.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d.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的长短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abcd)

a.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b.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 c.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 d.经济基础地方面的原因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ad)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c.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abcd)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就要看清楚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就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b.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c.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

着力的,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的包含两点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现实意义是(abc)

a.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

b.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 d.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要抓住支流

9、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e)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实践中都会导致错误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的错误是(ab)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中观主义 d.客观主义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无答案)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商品的价值由销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d.商品交换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abc)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d.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趋同

14、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ab)

a.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b.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15、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

1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abcdef)

a.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c.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d.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e.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f.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17、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ab)

(经济全球化影响具有两面性,产生的后果也具有两面性)

a.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 c.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d.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停滞

1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因为(abc)

a.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政体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c.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民主是原则和手段的统一

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篇4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鸟鸣犬吠,狼群出没,蜜蜂、蚂蚁招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反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和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简述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和共同性。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首先,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其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第三,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第四,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第五,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由个人发出的。第六,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同时,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常常不要求、不希望和他人共享。

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它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简述群体传播的特点。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群体传播已经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比较固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在群体传播中,往往会因为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是群体成员因聚合在一起而产生一致的认识和亲近的感情,从而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合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身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传播是使组织能够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不同?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多用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多用实验型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研究重点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领域,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除了新闻领域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过程。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二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要发展了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研究优先理论探讨。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常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请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学派。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他们自称为经验学派,认为自己的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是靠得住的。西欧学者则称他们是行政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从行政当局的利益出发的。另一派是和美国传统学派相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批判学派。批判学派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它包容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可说是派中有派。他们中最有实力的当推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他们主要研究酱主义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弊端,重点放在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批判方面。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比如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等领域。

西方的传播研究有哪些局限性?西方传播学者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上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它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提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划分传播学的研究层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传播学可分为不同的研究层次;首先,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次,按传播学自身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简述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大众传播是传播的五个基本层次之一。那么,作为研究传播和大众传播现象的学问,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的新兴学科。从理论构架上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而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因此,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论述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传播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多科社会科学,学习传播学,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完善和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学习和探讨传播学原理和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就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和知识利用的增值将成为驱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断演化、发展。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动作、表情、吼叫等交流简单有限的信息。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进一步交流的需要,渐渐地语言产生了。语言对自然界的成千事物进行行了高度的抽象,人们所能够交流的信息大大增加。语言传播必需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传播方式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对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并用的。随着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越过了时空障碍。印刷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复制变得简单易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分享信息的能力。文字发明之后,视听两种传播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会信息沟通以视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出现了,听觉和礼堂通道重新合为一体。如今,网络传播又以其实时、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等特点,开辟了传播史上的新的时代。总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需求呼唤着更先进的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为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提供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相适应的先进传播方式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传播活动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把传播学称作是多科性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哪里?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于传统学科。从学科分类上看,它虽被列为社会科学,却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从学科结构上看,它虽有独特的修改,却又具有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多科性;再如,它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却没有一个“诞生的日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上述学科背景所造成的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亦即其边缘性、多科性。总之,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一是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二是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跨学科性质。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直接构成其学术渊源、奠定其理论基础的学科为:(1)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2)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简述媒介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媒介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得选票或维持既有权力。因而,有关议员选举是总统大选的报道及其研究,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战时,则更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利用媒介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国内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

从经济角度简述媒介的作用。一方面,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可以说是酱主义大厦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是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如果说,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那么,媒介反过来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

从社会角度说明媒介的利与弊。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好处与弊端都很鲜明。一方面,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则充实了人们的闲暇。另一方面,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不恰当信息的流传,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威力。

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斯韦尔是美国政治学家。他从政治角度出发,对传播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1)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立下的功勋。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简述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卢因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首创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由于他的学科背景,卢因给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尤为可贵的是,卢因不满足于仅仅在书斋里著书立说,而且积极投身实践,开展研究,完善理论。并培养了费斯廷格、卡特赖特、怀特等一批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出色弟子。此外,他还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他的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简述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成就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应聘为美军进行作战心理研究。战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霍夫兰的研究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霍夫兰使这种方法成为传播学的又一基本研究方法。霍夫兰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具体地说,他先后在伊诺利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简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传统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是起源于美国,并历由美国学者牛耳的研究学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重视从实验出发的微观研究,强调一切结论都要来源于精确的实验。缺点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维护现行体制,缺乏批判的眼光。批判学派是在60年代崛起的以欧洲学者为主力的研究派别。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批判”,换名话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酱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特严厉的批判态度。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滑向了另一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

为什么说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人类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这是因为,前人对传播现象的探索是不具有明确的传播研究的意识,也就是说缺乏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二是始终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没能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三是失之于零散;四是夹杂着许多不科学的万分。而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造成早期研究缺陷的原因是什么?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尚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因为早期的传播一是比较简单,二是尚未独立化、职业化,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体现在哪三个层次上?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即仍以介绍、评价西方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初步的应用为主,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逐级递进的要求上:第一,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第二,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第三,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和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美国,因为无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还是从科学认识的水准上看,美国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面具体分析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虽然,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最早并非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迅速地追赶并超过了先行者。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世界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以后,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拥有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媒介。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大先或战争期间,报纸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一方面以大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有着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的知识精英流亡美国,也为美国科学研究的繁荣局面做出了贡献。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在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之硕果,其中的许多成果,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议学、新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和传播有天然的联系,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在这种多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还因此具有了边缘性的鲜明特色。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的一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传播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伯洛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了略称为“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伯洛的这些观点,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模式的含义、作用和类型是什么?“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其作用是: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模式是进行研究的方法之一。模式的类型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和数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理论“模式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和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模式将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这称为四大要素,再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这一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还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5w模式的不足是什么?5w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是指在这种模式中,传播被表述为一咱直线性、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期间即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状况并不多见。孤立性是说在这个模式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地进行。

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内容是什么?因期详尽而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从传者一方看,他们总要做从大量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这似乎尽占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它们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并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是:个人层面,比如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组织层面,比如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等。社会层面,比如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等。其次,从受者一方看,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他同样会受到“媒介的压力”。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这些同样会对其产生制约和影响。此外,这一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造成各种传播模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认识总是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第二,研究者们各有各的研究重点和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三,模式本身,作为理论表述手段,一着简洁、直观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容量和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模式众多现象。

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多样性,要求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这些要求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即综合化。

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统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实地实验:指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表现。特点:科学性、操作作、综合化与定量化。科学性表现: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操作性表现: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善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预测与控制。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选择课题;研究研究客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卡特赖的研究提出的劝服有效包含哪些原则?信息必须引从注目;应使受传者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识;应使受传者认识到该事宜对他只有利而无害;应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简便、具体、直接。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机率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历史的观点不仅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还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该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变化了的任务、变化了的时代特点,构造出一种优化的、适合于现实发展的新型传播模式。机率的观点则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实质是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同时对传播现象研究必须分析这一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必须分析这一发生在内在结构以及某些功能保持与增删所需要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传播研究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抽样调查具有哪些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抽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界定调查总体。在界定调查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悼念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如果两者的指标十分接近,则表明样本的代表性高;反之代表性低。

对样本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样本数就越少。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对精确程度要求越高,即可容许的误差范围越小,样本数目就要求越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要求推断的把握程度越高,抽样数目就要越多。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调查项目少,内容较为简单,样本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样本量则应大一些。相关分析所涉及的变量多,要求的样本数就大,这是就统计分析而言的。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问卷调查的答案设计有哪些形式?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如何评价内容分析?在调查和实验中,由于被调查者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是人为设臵的,所以其表现就很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不同,使研究结果在反映实际方面存有一定的变形。而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表现信源的特征。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在民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但内容分析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做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度的结论。它一般只能得出内容讯息较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内容分析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控制实验法有哪些特点?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对被测对象的控制。简述控制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因为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以,控制实验法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其次,它能主动设臵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通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缺点: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实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生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简述丹尼斯麦奎尔关于传播个人功能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内容: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指出,过去的50年间,研究者们一直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关注传播媒介,特定的媒介渠道或媒介内容类型,他们从中期待和获得什么的满足,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去谋求关注媒介的结果。具体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不足之处: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简述传播功能的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特点。暂时性: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适应性: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的。可变性: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会影响到受其制约的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的。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因而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简述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一方面,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另一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的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时,传播功能的研究也就逐渐去了昔日的光辉。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社会功能内容的侧重点。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媒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授予个人和集体声望并提高其权威性。侧重于对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作用。重早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侧重于传播对规范人们行为及道德的作用。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媒提供给人的资讯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这些观点从某些方面对拉斯韦尔和赖物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与发展,使源自于结构功能主义的传播功能研究更趋完善。

简述国内传播功能研究的两个误区。把dysfunction一词误译为“负功能”,从而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区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大类。把“隐功能”和“负功能”混为一谈。

简述传播个人功能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这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而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也就是说,这种谈话是为了满足自己。

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功能。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普得策所说的“航船上的瞭望者”和施拉姆所说的“雷达”都是指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中种新闻和信息实现。比如我们每天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大量的新闻节目,都是环境监测功能的体现。它能够赞许我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到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的各种运动、变化和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新闻联播、报纸的要闻版主要执行的就是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人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社会协调功能更多的通过对新闻的编辑和评论来实现。(3)文化传递功能。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也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社会学的说法叫“社会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得以回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学习并继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使众多离开学校的成年人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4)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大量消遣性材料,如电视剧、音乐节目和轻松有趣的娱乐新闻等,能够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放松,减轻精神和身体的压力。最近这些年,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一大批娱乐节目的走红说明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功能的重视。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有授予地位的功能、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如果不能善加利用,还会引起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现象。

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处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的发挥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

政府控制: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一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的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这咱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怎样理解控制研究?控制研究是对传播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是对传播五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的研究。“控制”有两层意思:其一,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可以概括为“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其二,是“受控”,即被动地接受控制。是指传播者受到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吃鼓手。控制研究的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提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控制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三:其一是分析传播的施控行为;其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况;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简述经验主义学派与批判学派对控制研究的不同态度。经验主义学派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对控制研究一向不大重视。该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他们认为对控制研究是客观性的受控研究,不但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有揭穿传播者老底的嫌疑。而批判学派与前者正好相反,该学派集中力量进行控制研究,以期弄清传播者空间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大是大非问题。批判学派的研究更多的从宏观层面看问题,重视传播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互相作用。

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如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把关现象与把关人。把关人通过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

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巴斯的“双重行动”具体指什么?怀特的把关研究是主要缺陷在于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其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巴斯的“双重行动”是指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的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是最关键的把关环节。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传播研究的意义何在?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形成的四种大众传播的控制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四种控制模式。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从传播实践看,社会范围的传播控制机制主要也不外乎这四种。简述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在大众传播萌芽与初兴的,西方社会大多处在封建专制王朝的集权统治之下,集权主义成为当时左右一切的强大社会思潮。其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是把一国之君的绝对权威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其二,趔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换名话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加以绝对控制。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天赋人权观。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其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就是报刊主义理论的一大观念“自我修正”。其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这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大观念“观点的自由市场”。总之,自由主义理论反对对传播活动实行任何限制,主张传播媒介自由地报道任何事实,是一种非控制性的控制观。

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的长处与不足。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从理论上讲,它既重视对传播的控制,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因而与以前的集权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相比,是相对完善的一种理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责任理论只是研究者们一厢情愿的主张。简述受众对传播的控制形式的表现。

1、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2、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3、传播者也经常通过受众调查等手段,主动悼念公众反应,以便宜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简述《权力的媒介》的基本内容。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记者:决定空间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被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主要的控制形态有哪些?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怎样?主要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其中,政治控制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控制是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包容了一切控制形态。

试论述把关研究发展的历史。传播学中的把关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卢因第一次提出“把关”一词,认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把关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卢因的把关概念是提出,启发了许多传播研究,使许多传播研究沿着他引领的方向走向纵深,发现许多颇有见地的问题,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比较出名的是怀特的把关研究、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怀特的把关研究一向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这显然不符合传播的实际。麦克内利的研究弥补了怀特的研究结果单一化的缺陷,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比如采访对象、通讯社驻外记者、外国分社编辑、国内总社编辑、报社电讯编辑、总编辑等。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过滤与加工,最终到达它的受众。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会考的类型和数量等。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出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以为自己传递信息总是会被受众所欣赏、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于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因此,传播媒介应当发挥协调作用和导向功能,使受众既得到充分的娱乐,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当前的形势与任务,自已应负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岗位上去;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观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简述对信息概念的不同理解。一般的说法,如“信息即情报”、“信息资料”、“信息知识”等;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量,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这是一直争论不休的命题,讨论焦点集中于信息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渗透和介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传播模式和理论起到了最重要的独到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使人们对传播领域的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传播学理论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信息有哪些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哪些信息?按信息的表现中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简述新闻和信息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不管新闻怎样变化,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是: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新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简述信息分类对内容分析的重要性。信息分类有助于具体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传播内容,而且对信息的传播、储存、管理和开发、利用,都是十分必要的。大众传媒的内容庞杂,因此对信息进行分类,有利于界定内容分析的范围。

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信息匮乏的危害如下: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新闻资源;导致科学技术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上,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臵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超量信息也可以看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何正确控制信息流量?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第三,不同的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地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即根据信息输出后的反馈信息,减少后输出的同类信息或改变其方向。相反,当信息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即后输出的信息要和原来输出的信息保持同一方向,使总的信息量输出得到不断加强。

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什么?首先,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其次

自考艺术设计基础历年真题篇5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艺术的真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_________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_________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2.现实美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3._________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4.书法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5.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的。

6.古罗马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曾提出建筑的_________、坚固、美观三个原则。7._________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传统。

8.艺术起源的游戏说是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_________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_________提出的。

9.艺术创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重要阶段。

10.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贯穿始终的两大创作方法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下列特征中不属于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是()a.情感性 b.形象性 c.典型性 d.创造性

12.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和声的进行等属于艺术的()a.合目的性 b.合规律性 c.形象性 d.形式美 13.被柏拉图誉为“用手势说话的艺术”指的是()a.绘画 b.雕塑 c.音乐 d.舞蹈

14.摄影作品在影调的面积配置上,如果黑色或浅灰色面积很大,就形成()a.硬调 b.高调 c.低调 d.中调

15.电视剧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它首先是在1931年由_________广播公司播映的。()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6.被认为“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的是()a.绘画 b.建筑 c.雕刻 d.摄影

17.印度十七世纪修建的泰姬陵属于_________的典型格局。()a.欧洲园林 b.阿拉伯园林 c.东方园林 d.中国园林

18.下列主张艺术起源的劳动说的是()a.泰勒 b.雷纳克 c.普列汉诺夫 d.席勒

19.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这反映艺术的()

a.民族性 b.世界性 c.继承性 d.典型性

20.“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反映了艺术思维中的()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集体无意识 d.灵感思维

21.人们往往把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的方法称为()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然主义 d.古典主义 22.下列属于艺术作品内容的是()a.结构 b.语言 c.主题 d.旋律

23.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这反映了艺术欣赏中的()a.共鸣 b.回味 c.体验 d.还原

24.最早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郑律成 25.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属于()a.悲剧 b.喜剧 c.悲喜剧 d.正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26.艺术直觉 27.艺术思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8.简述艺术的审美特征。29.简述美术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0.什么是艺术批评?试述艺术批评的特征与作用。31.试述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5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