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飞鸟和鱼的故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68003

【导言】此例“飞鸟和鱼的故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第一篇】

前不久,我观赏了《迁徒的鸟》这部电影。整个片子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却让人感到浓浓的生命气息。一只只候鸟飞快地从空中俯冲到水面,蜻蜓点水般溅起小小的浪花。那自由自在的欢畅模样,令我不禁油然升起羡慕之情。然而,候鸟的生活也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它们时常需要长途跋涉,一飞就是几千英里。我曾经问过爸爸,“是什么使候鸟有如此毅力?”爸爸说:“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存的热爱”。

看完电影后两天,我们的老师就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动物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我很想把这项作业做好,但又不知该如何入手?为了激发灵感,我成天在院子里观察动物:水塘里的金鱼;枝头叽叽喳喳的小鸟;四处溜达的猫咪……甚至连墙上缓缓爬行的蜗牛,都成了我观察的对象。

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趴在水塘边,希望那水中嬉戏的鱼儿能给我点启示。突然,一只鸟儿从树上俯冲下来,在水面轻轻一点,欢快地叫了一声,又像一架小滑翔机一样,贴着水面飞向远方。我的记忆深处灵光一闪,这景象……曾是相似啊!这时,我脑子里有个小声音在说:“候鸟的故事是一个承诺,一个归来的承诺。它们飞越崇山峻岭,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我的大脑顿时飞快地运转起来:我何不以“候鸟的故事”为题呢?可以讲讲候鸟在飞行途中遇到的危险,候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艰苦旅程,并赞扬它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说干就干!我跑回家,在一张大纸上,整整齐齐地写下了:“候鸟的故事”几个大字,又画了几只展翅飞翔的候鸟,接着一笔一画地用我最好的字写下了候鸟的生活方式,并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迁徒的鸟》这部电影,真正体验一下候鸟的生活。两小时后,我的杰作完工了,我看着它,满意地笑了。

飞鸟与鱼的故事【第二篇】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飞鸟与鱼的故事【第三篇】

一个是梦幻中的清纯少女,一个是刚健雄浑的铮铮男儿。

一个周围水草丰美,湖水潋滟,芦苇丛丛,鱼戏鸟翔,明艳恬静,恍若江南;一个周围茫茫戈壁,湖面无遮无拦,烟波浩渺,浪涛汹涌,拍岸有声。

它们是独立的,一淡一咸,风姿迥然,各自叙说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又是一体的,7公里银色河道,让它们紧紧相连相依。

一如相知相依的恋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圣洁而富有诗意地相偎在德令哈西部的怀头他拉草原上,世代传唱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知相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相传,巴音河河水清亮,周围水草茂密。在巴音河畔,有一位美丽动人的蒙古族少女可鲁克,她与心上人牧羊小伙儿托素青梅竹马、心心相印。

沐浴在爱河中的两个人,希望相守一生一世,准备在巴音河畔缔结姻缘。当地部落习俗,婚礼要在头人的祝福中进行。

哪知,头人见可鲁克姑娘温柔美丽、仪态万方,顿生邪念。头人以考验托素是否对可鲁克怀有忠贞的爱情为由,让他去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的盐泽地背一袋盐回来。

勇敢的小伙子满怀着列可鲁克纯真的爱情启程了,一路艰辛跋涉,返程中恶劣的天气,肆虐的风暴使他倒在了路边,背上的盐散落一地……

在一只白天鹅的指引下,可鲁克找到了倒在路边的托素,可他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看着怀里心爱的人,往日的一幕幕浮现在悲伤的姑娘眼前,他抱着托素痛哭不止,最终永远地躺在了情人身边。

倾盆大雨在可鲁克和托素躺过的地方,汇聚成河,汇聚成了两个紧紧相连的湖泊――可鲁克湖和托索湖。

可鲁克和托索紧紧相握的手臂则化为一条“连理河”,一条蜿蜒7公里的银色河道,将这一对相知相恋的恋人连在了一起。

可鲁克和托素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不仅一代代感动着巴音河畔的人们,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还为怀头他拉草原添了一大一小两个美丽恬静的湖泊――情人湖,它们像两面熠熠闪光的宝镜,镶嵌在茫茫草原上。

站在托素湖畔,四顾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我的思绪也伴随着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一起一伏。

柔情万种

碧绿如翡翠般的可鲁克湖,芦苇茂盛、葱郁,炎热的夏季,这里也丝毫没有夏日的酷暑。在秀丽明媚的碧波之上,悠闲地驾着小船穿梭在芦苇荡中,鸟儿婉啼、苇香扑鼻,空气清新,宁静而自由,一时间让人忘却了一切的喧嚣。

风光旖旎的芦苇荡旁,是成片的湿地。高傲的大雁,形似鸳鸯呈黄色的赤麻鸭;还有栖息于高原,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黑颈鹤;海鸥、水鸡、白鹭在湖畔飞翔,鸟儿成群地栖息在湖畔快乐地嬉闹着。

广阔的湖面上空,自由飞翔的大雁似在诉说可鲁克与托素那炽烈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从哈尔拜山的巴音河中流出的一缕甘泉沿着弯曲的小路流进众鸟栖息的可鲁克湖中。

行进在可鲁克湖西岸,可以看见托索湖中号称“青海第二大鸟岛”的狭长岛屿,每年春季,鸟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冬季,湖水结冻,候鸟迁徙,飞往南方。7公里的“连理河”,四季流动不止,终年不冻,冬季是留在岛上的鸟的觅食场所。

可鲁克湖,不仅风景如画,还是一个“大宝库”。她5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2℃。地域广阔,温度适宜,是水生动物的繁殖地。

1973年,德令哈市首次向可鲁克湖投放鲤鱼、鲫鱼苗试养成功后,就不断引进红鲤、草鱼、鳙鱼和中华绒毛蟹、青虾等18个优质淡水养殖品种。

可鲁克清澈的湖水中,60多种植物养育的30多种昆虫,是鱼的最佳食物,湖里不需投放任何鱼饵,鱼蟹也能生存下去,湖中最大的中华绒毛蟹重达两,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

最为有趣的是,我们的向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宣传科科长陈生贵告诉我们,冬季这里的冰层厚达七八十厘米,每逢这个时节,就可以开着汽车在结冻的可鲁克湖上体验“冰上飞车”的感觉。而夏季,约三五好友,在湖畔小酌,也是难得的享受。

而托素湖则另有一种风致和神秘。

神秘遗址

坐在前往托素湖的汽车上,车在高低不平的沙丘上驰骋。路在荒漠中,红柳、沙棘、骆驼草等高原植被,一些奇形怪状的土丘一一从眼前飘过。

这是丹霞地貌,似到了黄土高原,又依稀有“魔鬼城”雅丹的影子。成群的“沙漠之舟”骆驼在山脚下悠闲地散步,随意地寻觅着食物。

托素湖,180多平方公里,湖岸开阔。走近它,朵朵白云下一片无以言表的明艳,一眼望不到边的蓝闪烁着金光,向对岸绿色,荡漾开去;靠近它,站在岸边的巨石上放眼望去,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天水相接,波光粼粼,浪花从“天尽头”一层层向岸边翻卷,风云变幻之际,浪涛汹涌,仿佛浩瀚的海洋。湖边一个一个“小雪堆”洁白晶莹,在明艳的阳光下闪烁,那是浪花翻卷到岸边的“盐沫儿”。

来到托素湖,感受到的除了它的阔大、浩渺外,它东北角巴音诺瓦山下的神秘遗址更像谜一样吸引着我。

十几年前,在巴音诺瓦山祭湖的牧民发现了这片神秘遗址。荒漠和沼泽包围的巴音诺瓦山脚下,依次分布着3个三角形岩洞,中问的岩洞离地2米、洞深6米,洞内上下纯一色的沙岩,一根铁质金属管状物,从顶部斜插到底,就好像巨人手拿着这根金属管,用神奇的力量直接插入山中一般。类似的小而细的管状物散见于湖滩的沙岩上,有直的、弯曲的、交叉的和纺锤形的……

化验结果增加了管状物的神秘程度。经专家鉴定,这些金属物30%以上为氧化铁,60%以上为二氧化硅和氧化钙,另有约8%的元素目前的科技手段还无法认定。

有人认为,这片遗址已有3000万年历史,也有人认为已有500万年历史。

是谁把铁质金属管插人大山?神秘遗址,究竟是怎么出现在这荒漠地带?种种疑惑,让人们联想到了地球之外的智慧生命。

坐在托素湖畔,远眺外星人遗址,不由得我生出无限的遐思。

“小江南”

初春,可鲁克湖和托索湖冰水融化,成群的飞鸟从遥远的地方飞到可鲁克湖,湖中鸟岛上鸟窝遍地,芦苇荡里飞鸟嬉戏,俨然草原上的“小江南”。

飞鸟与鱼的故事【第四篇】

那天,她一直沉浸在说不出的迷惘里。或许是因为刚刚落过一场雨的缘故吧,阳光金子般的耀眼,天空纯净的不带一点的杂色。在那里,在她的眼睛里印出了大片大片奇异的光芒,她从没有这样深情的注视过自己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一切。飞鸟就在这个时刻来到了她的面前。他们互相凝视着。在阳光下,在湖水边。许久的,莫名的。当太阳落尽后,鱼和飞鸟明白了他们已经相爱。诺言在心中许下,不求繁华似锦,只愿能永远珍藏着爱,珍藏着湖水、天空与阳光。

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没有结局的,在鱼和飞鸟相依相偎的生活里,它有很多的可能。

我们可以设想故事是这样的。每天重复的阳光与空气似乎预示着时间已经停止流动,曾经散漫的遨游与天空广阔中的飞鸟终于耐不住湖水不休的寂寞与宁静,而在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偷偷的离开了。他背弃了诺言,忘记了鱼的爱情。鱼呢?或许她会在飞鸟离开后,长长的舒缓一口气,然后回到飞鸟来之前的那片安静中。她所习惯的天空里,是容不下蓝色之外的事物的。爱上飞鸟不过是次偶然。我们不可以责怪飞鸟与鱼的淡漠。原本就不是同样生活轨迹中的他们,怎么可以相守到天荒、到地老呢?自然的法规就是如此的无情,各有各自的生活,千万不可冒失的打乱。

故事也可以是这样继续。飞鸟和鱼深深的爱着,他们已不能舍弃对方。在彼此长久的凝视里,除了爱只有没了希望的悲伤。原生活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期待不来可以互相拥抱的一天。这爱情的苦涩远远超于了他们的承受。在一次不能自抑的绝望之后,飞鸟独自飞去了。只有鱼依然停留在水里,带着对飞鸟的思念与淡淡的责怪守侯着岁月的逝去。有一天,她会忘记这一切,时间的无情必然会冲刷去生命的很多颜色。当然在鱼老去时,在湖水赐给的最后宁静里,她或许会想起飞鸟,一个曾几何时占据了她整片天空的陌生客。但那时,爱情已经消失的似乎没有出现过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6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