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汇总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的写法。
3.指导朗诵诗歌。
4.训练联想和想像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课文分析.理解联想和想象。
3.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师总结:不自由、不幸福,(板书)。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要求老师在读的时候学生不要看书,尽量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图像)。
生:回答上述问题,师总结:自由富足幸福。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生:自由回答,师作点拨后总结:冷酷、黑暗、腥秽的社会。
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二.
生:自由答,师总结作板书:
(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实景相似:明、闪、现、点着.
(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
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生:自由答,师板书见上,
师: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文章和实际写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想出来?师点拨。
《荔枝蜜》《.驿路梨花》.等等。
师板书:。
联想想象。
师: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文学创作中最必须具备的能力,下一节课我们将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培养你们的这种能力。
师: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富足和幸福的诗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生:可以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生:“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的“定然”,别外还有其他诗句中的“定然”。.
生:讨论后,师明确:“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样写与诗的开头作者由现实展开想象到结束由想象回到现实形成照应,诗的结构更加完美。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结.
四.课后自读静夜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提示: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感情基调与天的街市差不多,诗中也运用了想象,要注意事项的是诗人在某些方面19前后由于在日本留学,经常往返于祖国和日本之间,常有思念国家和亲人的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创作中想像的魅力.
2.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留了一个作业,让大家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现在找一位学生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后让学生给予评价。
生:自由答,有学生谈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中国实现了千年的飞天梦。
师:“航天飞行”是科技进步,人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类有无知到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地过程,探索需要创新思维,大胆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所以有人说:“科学源于幻想”。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呢?在语文学科中主要依赖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本身离不开想象,下面我给大家读两篇想象奇妙的文章:
(一)。
梦天。
唐.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鸟。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老兔寒蟾:指月亮。鸾:指仙女。黄尘清水:意为沧海桑田。齐州:指中国。
赏析: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梦中上天,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里,你来我往过着宁静的生活,而下望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诗歌寄予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了冷眼现实的态度。
(二)。
贾平凹。
(写中秋夜几个农家孩子在庭中喝甜酒.)。
奶奶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呢!”下面有这样一段:
我们都必须看看那酒杯,果真里面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地,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庭就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赏析:月亮浮在酒中,酒喝下肚,那么月亮不是也喝下去了吗?于是月亮就在每一个人心里了,想象天真,奇特而富有情趣。
师:可见作家想像力是多么的丰富,下面我们进行一些思维的训练,看看哪些同学最富有想像力。
街灯--明星--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
师:请大家先看下面的材料:
景泰蓝的纱质灯罩,灯罩透出淡黄的光圈,微微颤动着,把我所住的小屋治染成一片朦胧的海,这时我正在观看窗外的波光浪影,海,却突然扑了进来。
我,发现我已不复存在!
我是在鼓鳍寻诗,畅游心海……。
题目设置:。
1.请写出以上短文的联想和想象链.
光圈--海--我--鱼。
2下面我们进行联想思维训练,给两个词,请你们经过四到五步中间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联系起来。
冬天鲜花.钢笔月亮.电脑北京。
既然眼睛已经长得很___,
既然思绪已经染得很___,
既然感情已经变得很___,
那就张开翅膀飞吧!
飞出四季做的___。
既然嫌夏天太___,
既然嫌秋天太___,
既然嫌冬天太___,
那就发一张请柬吧!
--邀请春天。
注:(高、蓝、暖、茧、绿、黄、白)作者邮箱:dongqing362009695@。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二篇】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文档为doc格式。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三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四篇】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4古诗两首课时1课时设计人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 导入揭题。1、激趣导入。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 学习《春晓》。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生:齐读诗题。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生:自由读诗。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生:……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方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生:交流。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师: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生:鸟、风雨、花。
师: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生:知多少。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五篇】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第三行:“只”,就;“此”,这。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二)揭题,解题。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六篇】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烧 荣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七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透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齐分享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完美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齐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八篇】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九篇】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色。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2.诗配画。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十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