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精编4篇
【导言】此例“电视新闻写作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1
关键词新闻价值 新媒体 新闻创作 记者素养
“最近有什么新闻吗?”这是不少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表明对社会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的关注。但是对一名新闻人来说,这句话却有明显的指向,有没有值得报道的新闻?
“公众化”的新闻价值标准,不是某个记者或者媒体设定的,它必须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它是客观的。但在新闻实践中,对某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又带有个性化色彩,不同的记者或媒体所持有的新闻价值标准不同,所选择的报道角度和对新闻的价值认定不同,对受众的认知会产生影响。
丁柏铨在《新闻理论新探》中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在满足受众新闻需求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曼切尔(Mencher)认为,所谓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决定事件或观念具备新闻价值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闻实践的深入,新闻价值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新闻价值标准的改进,记者写作新闻的思路也需要改进,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的新闻价值要素,开拓新闻创作的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当今社会,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记者如何去发现和采写新闻,应当把握适当的标准,具体来说:
首先,讲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追求新闻传播的快捷性。随着网络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提高,可以用“全时性”来形容了。因此,在新闻采写中除了考虑到媒体的激烈竞争或者让受众更快了解新闻事件,更要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是否做到了对受众负责。新媒体时代展示给受众的更多的是快捷的信息,可能因此而忽略了真实性这个作为新闻生命的要素,对于公信力相对欠缺的网络媒体来说,这种事时常发生。把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无论竞争有多激烈,当遇到真实性存在疑问的新闻时,宁可慢半拍也要多花一些功夫进行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
除了因为时间原因导致的真实性问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在近几年出现的虚假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记者已不再以探求事实真相为职业追求,而是以报道传闻、丑闻、绯闻为能事;不再以实事求是为价值底线,而是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追求目标。
如2006年3月12日《华商报》报道: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曲走红的《吉祥三宝》是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该片导演菲利普・慕勒表示非常气愤并向法院提讼。而事实的真相是慕勒并不了解此事,更没有提讼。而且《吉祥三宝》早在1997年就创作发行,《蝴蝶》还在其后,前者怎么会抄袭后者呢?
由此,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如果自己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自尝试,也一定要仔细询问当事人,搞清事件的原委,不能断章取义。除了新闻事件本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各要素外,还要注意事件的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记者在做好这些功课的前提下才可以提笔写作。
其次,关注重要性和显著性。显著性和重要性看起来相似,其实却有很大差别。据调查,大多数人打开电视是为了观看电视剧和娱乐性节目,看新闻也只是看一些有显著性的新闻;大多数人看报纸,是为了读新闻,了解本地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而且对重要新闻事件喜欢详细了解。目前,电视及网络新闻新闻写作质量有所下降,有人把这归因于电视报道,认为电视画面有损记者编辑的文字水平、写作风格。或许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是记者的主观因素才是根本。信息量巨大的今天,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很重要,不能因为要吸引受众就着力报道那些重大事件中的花边新闻。
有显著性的新闻也要讲究社会效果,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这就要大力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能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新奇性、反常性。对显著性的新闻事件,记者更应该关注它的内涵。
第三,人情味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也是新闻价值的又一层重要含义。不迎合低级趣味、与群众的情感认同保持一致,新闻的审美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领域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事实中发现新闻,把富于美感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记者要写出感情真挚,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重点还是在采访上。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对事情有了深度的了解,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其中真挚感人的东西。例如新闻史上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是穆青经过几个月的深入采访,记录下一个个细节,而这其中的美都是蕴藏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的。■
参考文献
①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5(5)
②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4篇电视新闻写作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电视新闻写作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电视新闻写作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信息化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作者:何青梅 单位:泸水市全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14(02):42-43.
[2]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14(06):60-61.
[3]欧阳丽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130.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3
整体流程:
在电视节目制作的系统工程中,从节目选题、采访摄像、画面剪辑、节目组合到编排播出,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生产流水线。如果以开始剪接工作开始为界,可以把这条流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在这两个阶段中,电视新闻编辑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制订报道计划
报道计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策划几个层次,宏观计划是整个电视台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宣传总的指导思想;中观计划是具体的部门在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微观计划则是某栏目每周、每日甚至每一次重点活动的报道计划。
在新闻来源越来越共有的情况下,对同一新闻素材不同的报道方寨和报道的角度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效果的差别。好的新闻报道计划是在激烈的新闻战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二)筛选新闻素材
电视台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新闻来稿,这些文稿从形式上看,一类是电视新闻解说词,一类是供口播的文字稿。对这些来稿,要精心选择。电视新闻由声画两种语言组成,对一条电视新闻价值的判断应该综合考虑到解说词和画面两种元素。
电视长于展示、短于说理、顺序播出、难以保存等传播特点,决定了编辑需要对某些新闻信息进行语言和文字上的弥补与突出,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做以下一些文字编辑的工作:
1.撰写新闻提要
在每期电视新闻栏目播出开始,把最精彩的新闻镜头与最凝练生动的语言将本期新闻的核心内容预告给观众,用来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锁定观众的遥控器到节目完全播出的最后一分钟。
2.撰写新闻串联词
串联词是通过主持人的话语来穿针引线把一个栏目中的各条新闻很好地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新闻之间承上启下的黏合剂。是对上一条新闻的简要评价和对下一条新闻的简要提示。串联词要按各条新闻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因果、转折、承接等方式将新闻连缀在一起。
3.撰写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题的浓缩和概括。电视新闻标题由于版面有限,相对报纸标题简洁明了,无须制作引题,也没有必要增加副题,要精心提炼一个简洁明了反映新闻内容的主题。对于某些重要的新闻,编导也会在新闻节目中撰写编后话及电视评论等,帮助加深新闻节目的思想深度。
(四)剪辑合成节目
电视新闻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剪辑,是根据新闻事实叙述和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判别、取舍素材镜头,并按剪接原则将它们连在一起,辅之以制作手段和技巧,形成新闻的结构、层次和节奏,完成电视新闻的报道。
(五)编排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前的编排组合工作是一种“再创作”。它包括确定本期新闻节目采用哪些稿件及这些稿件所占用的时间,新闻内容的分布,新闻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次序,整合提要、配发评论等。新闻编辑在编排节目时,要注意掌握节目编排的“峰谷技巧”和编排节奏,使节目自然流畅,保持生动活泼的编排形式,以增强电视新闻宣传效果。
(六)审看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要由相关负责人审看、把关,以决定能否播出或做出修改,防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审看过程主要是从政治思想到语言文字、音响画面等方面把关。例如,节目内容有没有与现行的法规、政策冲突之处;重大新闻有无遗漏;新闻的具体事实如人名、地点、职务等有无差错;主持人串场、新闻提要以及解说词中语法修饰有什么不当之处等。另外,通联工作是新闻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主要负责对外通讯联络,加强同通讯员和受众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杨璐,贾艳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魏珑。电视编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 上海:复旦大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4
县级电视台是党和国家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推动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电视台的新闻,因为说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本应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最关注的节目之一。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编制、新闻理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大多数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成了当地传达政令的“简报”,群众喜闻乐见的消息偏少。这其中,有电视台本身的因素,但也有电视台新闻记者自身定位不清、努力不够的原因。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在此就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新闻采编质量作以探讨。
1 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要找准定位
在我国四级电视机构设置中,县级电视台是我国最基层的电视台,也是分布最广泛的电视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是县级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的最主要功能。因此,作为一名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在日常新闻采访活动中,必须始终牢记自身职责,找准自身定位,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要做好上级精神的“传播者”
每年,中央、省、市都要制定出台许多文件,如何将这些条文式的文件精神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让基层群众知晓、明晰,进而能够很好地执行贯彻,是摆在每一名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上级精神的传播者,新闻记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主动学习上级精神,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宣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转换角色,将自己定位在基层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三是要做一个合格的“语言转换器”,从群众的视角去看待上级精神,用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最明白的语言,将上级精神真正如春雨一般,浸润到基层群众的心里。
要做好基层亮点的“挖掘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定位。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身处基层,更要自觉摆正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牢固树立“人民至上”观念不变,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要“潜入深水捞活鱼”,深入到城乡每一个角落寻找素材,发现亮点,把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用群众身边的先进事迹去教育群众。
要做好上级媒体的“通讯员”
县级电视台除了要做好对当地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之外,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做好对上、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在挖掘出基层工作亮点后,还要主动将这些亮点及时向上级台进行上传,力争将“点”化成“面”,扩大辐射面和影响面。要做好此项工作,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首先要了解上级媒体的特点和节目需求,重点分析上级媒体中各栏目的定位和节目风格,并结合本台采写稿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稿,以便对号入座,看适合在哪个栏目刊播,就送往哪个栏目。同时,在新闻采写时,一定要注意从小处着眼,大处落脚,以点带面,从最佳角度切入,合乎上级媒体的播出要求。
2 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要苦练内功
近年来,随着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对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采编一线的县级电视台记者,笔者认为,要推动县级电视台记者素质不断提高,应该做好以下“三步走”
工作。
1)要切实增强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目前,由于受地域、机构编制等因素的限制,县级电视台记者大多年龄较大、学历不高,总体人数也偏少。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一些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工作主动性不足,习惯于每天早上等着领导“派活”。到了新闻事件发生地,也只是就事采事,听听介绍,取取景,走马观花了事。这样一来,许多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
2)要转变工作作风,变等新闻为跑新闻,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现在的很多县级电视台记者,总觉得自己端的是“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感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迈不动步的习惯。如果哪个采访没有饭吃,没有车坐,没有好处拿,就不动弹。为此,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抓好作风建设,要让记者们清楚,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才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染和纽带,新闻工和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不断发展。同时,为鼓励记者深入基层,采写出鲜活稿件,还要改变以往大锅饭式稿酬发放模式,实行优稿优酬。此方法目前在我台已全面实行。我台的新闻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