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夏感教学设计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39589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夏感教学设计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夏感教学设计篇1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品读法

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感教学设计篇2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1.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夏感

梁衡

紧张 急促 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解:

《夏感》是1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精妙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从中可以领略到梁衡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文章最早被收录入梁衡的第一部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中,随后被编入多种文集,列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必读篇目中。

二、作者及作品: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海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三、感知课文内容,将各段所写内容理出来。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下边二、三、四段的内容都是它的具体描述。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想像方面的东西。

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句。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用农民劳作来烘托紧张的旋律。

二、三、四完成了对“紧张、热烈、急促”这夏季总体特点的描述后,作者在最后以春秋天来作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热爱和赞美。

四、品味精彩语句,感受美的享受。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五、小结:

仔细品味,作者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山水散文写作高手,用短短的六百六十字的篇幅,就分别从乡野的景物、.农民的劳动生活、夏天的旋律和色彩、古人对季节的描写等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他热情赞美夏天,其实是热情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赞美普通劳动者。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东西。

六:作业:

1、选作资料上的习题,巩固所写知识。

2、查找几首写夏天的诗: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结构分析:

夏感采用(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多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二、写作分析:

《夏感》的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开始,作者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样一个句子,将夏天的特点概述性的提出来,然后围绕着这些特点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首先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色,采取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将长草、林带、蜂蝶、蝉、太阳、麦浪、热风、麦香味等实物诉诸我们的听觉和嗅觉,再借助于幻觉,将茵茵绿草的勃发比喻成炉上逐渐沸腾的水,将翻滚的麦浪比成在海浪涌动的一艘艘舰船。突出了夏季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夏景的宏观。“烦人的蝉儿” ,显示着夏的热力,传达着夏的喧闹,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浮动的热风,“飘过田野”, 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昭示着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的笔触也水到渠成的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接下来,作者从夏季的色彩中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是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本文的中心句由此导出。接下来又用大特写镜头棉苗、高梁、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展现给我们: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突出的仍然是“ 热烈、急促、紧张”这一特点。

前边只是夏的表层景观,人才是夏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从侧面写出了夏的紧张旋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心理”, 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从很少有人赞扬夏天的现象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热爱和赞美的深情。

三、练习辅导: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四、小结: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

2、背诵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3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