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课题开题报告【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92241

【导言】此例“课题开题报告【精选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题开题报告【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据调查,包括教科书在内,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只有5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30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教师缺乏引领;读书后的信息反馈是否及时,否则会导致很多学生的应付),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在教育部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儿童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总之,儿童阅读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家庭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4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将教学思维禁锢于老一套,1篇课文1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探索单元教学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5篇甚至七、8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5篇,甚至七8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整组教学:即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载体,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5.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1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4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三、研究的综述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就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5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1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5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1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5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1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5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2.构建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构建以单元整组教学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足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兴趣,端正其阅读态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3.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资料库。

(三)拟创新点

1.将“群文阅读”与“单元整组教学”相结合,研究视角有新意。

2.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融入阅读范围内,注重各研究成果间的融会贯通。

五、对象及范围

本校3至5年级

六、思路及方法

1.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围绕议题,让学生1篇接着1篇地阅读单元组课文,让他们在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的比较性阅读中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

2.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围绕议题,在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

3.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

围绕议题,采取默读和速读(扫读、跳读和技巧阅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以及其它各类阅读,让学生学习和实践。

4.多尝试、多总结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

围绕议题,变单篇的课文教学、重视分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模式为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七、计划及步骤

本课题拟定研究周期为1年(~),具体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底):申报课题

2.课题实施阶段(~):提炼并打造比较成熟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2月底):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深化研究

八、预期的成果

1.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2.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

九、成员及分工

1.组长:袁位校长课题指导与管理

2.主研:唐冬生科研室主任全面负责课题研究与管理

罗国云教导主任课题指导与管理

邓本莲语文教研组长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陈华语文教研组长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黄利霞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唐兢晶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3.参研:何敏、廖珍琴、陶廷梅、黄公兵、黄生菊、龙训平

十、经费的预算

预计资料查阅与打印、培训与学习等共计1万元

专家意见【第二篇】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评议专家小组在听取了该课题的开题报告后,进行了认真的全面论证分析,观点综述如下:

课题选题能够立足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实施推进能够发挥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提高的功效。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实现评价是激励、评价是指导、评价是教学相长的作用,引领学校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客观地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并因材施教地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研究中要多关注、多借鉴其他国家和先进学校的已有经验,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思考总结,形成具有自己校本特色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边思考、边补充完善。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论升华的跨越。要注意随时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用客观、公正、发展的视野处理和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我们教师的责任是留给孩子成长的快乐,而不是成长的失落和颓废。

需要指出的的是该课题要进一步明确课题界定范围,规范课题表达语言和填写格式,重视过程性研究资料的积累,建立起多层次的课题研究立体网络,明确每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从调查分析——整体方案——活动记录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专项档案材料。坚持在做中提升,做中完善。

要注意报告设计中保持研究目标、内容与预期成果的前后一致性。研究过程还要更加细化,以校本研究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课题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责任感,力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课题工作实施方案,按计划严格落实。

希望课题组能够明确本次开题论证会的工作要求,在课题界定严密性、设计一致性、研究路线一致性三个方面再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下下功夫,把课题开题报告做得更加精致规范,祝愿大家“研得科学、教得高效、活得幸福”。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四、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五、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市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课题开题报告【第三篇】

一、课题名称:

《如何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xx”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xx”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入社会后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应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各种途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它包含四个要素: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简而言之,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具体地说,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等等。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沙锅问到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造就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分两个层面表述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主要了解高中生听课时的思想动态,是否有过问题意识。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特征。

学生有疑问或者想提问的具体表现,和他们质疑能力的强弱。

(三)高中生问题意识与思维品质及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学科问题意识的对策性建议

从学生方面入手,从老师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收集整理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并及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分析法随时记录研究的步骤、心得体会、典型个案、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在参阅学生质疑意识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统计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本校师生的整体情况,同时结合性别、年龄、求知欲特点。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中学生质疑特征,提出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质疑能力。

课题开题报告【第四篇】

(1)选题目的及意义:

实现一个目标,坚持四条原则,做到五个落实,实行双轨运行,创造五种效益!

实现一个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基点,以大量读写为前提,以双轨运行为机制,在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思想潜能。

坚持四条原则:限时、大量、高效、低耗。即在限定时间内抓大量读写,以量变促质变,从而促使大部分学生学好语文,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要相应减轻。

做到五个落实:

(1)时间落实。实验班每周要保证至少有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2)读物落实,实验班要完善班级图书角。

(3)辅导落实。

(4)笔记落实。

创造五种效益:兴趣效益、写作效益、阅读效益、教育效益和习惯效益

(2)研究进程安排:

XX年2月至3月:参与试验教师围绕课题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系列以及课外阅读目标系列。

XX年4月至20xx年1月: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初步实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双轨运行,初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结合上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反思活动,改进实验方法,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小学一年级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第五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

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奉献力量。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一是课堂教改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素质也就能提高。二是针对本校实际并富有实用性。脱离学校的发展,脱离学校的实际而搞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选题必须仔细分析学校的内外部条件。

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个:即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才能被真正确立和调动起来?这是主要矛盾。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实用性。三是课题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研究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作为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来就是每个教师不喊口号,不唱高调的普遍希望,在教学实际中,所有的教师都在同样地为培养后一代默默无闻的为党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为什么仍然存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呢?除了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知识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改变古老的教育方法,寻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初衷与指导思想。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三)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

(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

(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

(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

3、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

2、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内涵界定: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有效益—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通过对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使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作全面的分析,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及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实施有效教学作好前期准备。

2、“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学习方式。

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关键处探究,要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形成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②合作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过程要有组织有分工,还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③动手实践落到实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改善管理行为。创设互动的交往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参与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应尽量达到深层次的参与,即思维的认知参与。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要注意价值引领,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过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语或是廉价的表扬,从而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步骤:

先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误区,踏上坦途,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2、通过研究,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学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而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4、通过研究,让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促变,在变化中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教学案例集)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 关注影响初中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三)研究过程

1、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会同市教育学会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举行开题论证会。

2、前期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成立课题组,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总结。

3、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1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1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对各子课题组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中期报告。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后期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专集,出台学校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七、课题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一)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活动。

3、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4、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6、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7、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二)保障措施

1、措施到位:

(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绝大多数参与“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数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兼顾学校各个层面。建立校长室指导、教务处具体负责、年级组、教研组为主线的课题研究体系,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2、制度保证: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3、组织保证:主要课题研究小组人员:

姓 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分工

杨佳铭

中学高级

物理

本科

组织学习研究及资料汇编

杨立兵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负责班主任管理,负责课堂教学

万鸿飞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负责班主任管理,负责课堂教学究

潘月慧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组织学习研究及资料汇编

吕健

中学高级

物理

本科

负责调查与研究

施雷鸣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负责数据统计、分析并总结

景亚琴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负责资料汇集和整理

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挑战,是对常规的挑战,显然往往是逆水行舟的,也一定是要历经险滩的。因此在科学道路上我们不仅要能生存,而且还要有克敌制胜与化险为夷的思想,等船过河不如造船架桥过河。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9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