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8998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篇1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1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第八章

基本概念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3.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艺术概括是以对待特殊的集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通过对“特殊”的“观察”,“比较”“思索”而造成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正是由于作家的这种在对“特殊”的,体现着审美价值追求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一般”相统一的艺术概括能力。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和描述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答: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5.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艺术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方式。

6.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文学的价值追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鹅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作家实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换一种说法:“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纬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纬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而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答: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任何精神作品都有他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所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在内涵:“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成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话语形式内容化的过程。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蕴含着深厚的意味,一旦转译,打乱了原有的结构和形式,改变了语言,因此有可能改变原有深刻内涵,破坏了审美价值。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问题

1.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4.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而报告文学要求选取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真人真事进行记录,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4.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

6.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第十二章

基本概念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方式: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并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极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基本概念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5.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6.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思考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2.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日常个性人皆有之,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机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却并非人尽有之,日常生活个性的特点东西,不是都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也不是创作个性的特点,都与日常个性的特点直接相对应,只有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积累,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

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答:风格不等同于语体和体裁,它使文本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特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注进生机,获得了艺术生命。

6.文学风格的特征: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语言编码、特定修辞在作品中的分布与风格密切相关。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对风格美有不同的选择。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地域风格的差异。

第十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4.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思考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答: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是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意义: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艺术家对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探索。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答: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答: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阅读作品是,读者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感,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警醒,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答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使读者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学的价值阐释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学创作目的是寻觅或回答某种人生价值,真义和真谛,读者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翼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第十五章

基本概念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8.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

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解份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第十六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篇2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啊。《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literature)

2.意识形态(ideology)

3.话语(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论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二、概念源流

1.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三、答题要点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四、相关知识

1.“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2.关于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性欲的转换形式”之说

3.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和“原型”

4.审美“心理距离”说

5.“移情”说

五、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概念源流

1.材料

2.艺术发现

3.创作动机

三、答题要点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四、相关知识

1.弗洛伊德等论人的心灵、潜意识及创造活动之奥秘

2.阿恩海姆等论视觉思维(含观察)、材料积累、艺术发现与创作动机

3.德谟克利特等论灵感与直觉

4.阿瑞提等论想象、意象以及构思

5.萨特等论意象与语词、心与手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内容提要

1.关于艺术真实

2.关于情感评价

3.关于形式创造

二、概念源流

1.艺术真实

2.艺术概括

3.情感评价

4.艺术形式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相关知识

1.列?斯托洛维奇:诠释艺术的多方面本性的审美价值论

卢那卡尔斯基:审美价值——真善美之合一

席勒: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而有别于历史的真实

4.黑格尔:艺术的真实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

冈察洛夫: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是同一东西

6.乔治?卢卡契:文学创造中的人的主观性

7.高尔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萃

8.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9.丹纳: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殊表现得彰明较著

10.莫泊桑:艺术真实是运用诗艺创造出来的11.迪伦马特:艺术的主观性

12.胡风: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融合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创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4.恩格斯评论文学创造中的情感评价

15.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里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

16.中国古典诗学论情

17.罗宾科林伍德:艺术是表现情感的18.苏珊?朗格:艺术品就是情感的形式

19.鲁迅论情感评价的品格及其社会功利性

2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

21.童庆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22.黑格尔:内容与形式的独立完整的统一,就是艺术的中心

23.别林斯基:思想与形式融合一体,是不可分的2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传达的内容决定形式的选择

25.宗白华: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

26.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五、参考文献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2.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二、概念源流

1.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

2.象征型文学

三、答题要点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四、相关知识

1.有关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论述

2.有关象征型文学的论述

五、参考文献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关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概念源流

1.典型

2.特征化

3.意境

4.意象

三、答题要点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审美意象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观的区别。

四、相关知识

1.关于典型概念

2.关于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3.关于意象的多种理解

4.关于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文学的叙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叙事界定

2.关于叙述内容

3.关于叙述话语

4.关于叙述动作

二、概念源流

1.叙事学

2.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叙述者的声音

三、答题要点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1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1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7.试分析《窦娥冤》中的行动序列。

8.试分析《猫》和《沉沦》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四、相关知识

1.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2.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3.新叙事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抒情界定

2.关于抒情性作品的构成3.关于抒情方式

二、概念源流

1.抒情与抒情话语

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3.抒情话语的修辞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10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相关知识

1.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2.宗白华论诗画关系

3.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内容提要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

二、概念源流

1.风格

2.创作个性

3.风格类型

三、答题要点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风格的多样性

2.毛泽东论艺术要有特殊的民族风格

3.曹丕论作家的个性和风格

4.陆机论文体风格特征

5.刘勰论风格

6.方孝孺论风格类乎其人

7.姚鼐论风格之美

8.钱鍾书论“文如其人”

9.亚里士多德论风格的追求

10.布封论风格

11.歌德论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12.巴尔特论风格

13.李延寿论南北词人之得失

14.刘师培论南北文学不同

15.赫拉普钦科论文学流派

五、参考文献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关于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消费

2.文学传播

3.高雅文学

4.文学接受

5.文学交流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12

10.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1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3.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14.如何理解文学交流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作家决不应为了挣钱而写作

2.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将诗人和艺术家变成它的雇佣劳动者

3.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作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

4.马克思论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5.马克思论艺术生产本质上是非经济意义上的生产

6.马克思论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7.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难以精确计算

8.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9.马克思论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10.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相联系

11.马克思论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高尚

12.马克思论精神产品的两种存在形式

13.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

14.马克思论精神生产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5.马克思论精神生产作为雇佣劳动是巨大的进步

16.布瓦洛论文学是神圣的事业,不应成为惟利是图的手段

17.贝尔论艺术家与宗教狂

18.埃斯卡尔皮论不阅读的文学消费(“炫耀式”的文学消费)

19.瓦特论小说的兴起与读者大众的关系

20.鲁迅论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

21.马克斯?韦伯论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提高

22.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23.本杰明论艺术品的两种价值及其两种接受方式

24.本杰明论文艺与消费大众的关系

25.萨特论文学的商品化及文学的价值

26.桑切斯?瓦斯克斯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27.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28.本杰明论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作家及其作品

29.马克思论小说作品的认识价值

30.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

31.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

32.萨特论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33.伽达默尔论阐释学经验的对话交往性质

34.姚斯(又译作“耀斯”)论艺术审美接受的互动与认同模式

35.姚斯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

36.巴赫金论文学接受的交往与对话价值

37.哈贝马斯论主体间性、自我认同与交往对话的关系

38.哈贝马斯论话语交往行为的规范性基础

五、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接受的发生

2.关于文学接受的发展

3.关于文学接受的高潮

二、概念源流

1.期待视野

2.隐含的读者

3.共鸣

4.净化

三、答题要点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14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四、相关知识

1.孔子与“诗可以兴”

2.钟嵘与“滋味”说

3.司空图与“超以象外”、“味外之旨”

4.伽达默尔与文艺解释学

5.姚斯、伊瑟尔与接受美学

五、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一、内容提要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二、概念源流

1.文学批评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文化批评

三、答题要点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15

5.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相关知识

1.方法、方法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2.文学批评的文体

五、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篇3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 及 答案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4.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 ②阳春白雪 ③曲高和寡 ④下里巴人 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 ②自我表现 ③审美体验 ④情感宣泄 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 ②对话欲望 ③思想正确 ④情感丰富 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 ②造型艺术 ③综合艺术 ④影视艺术 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 ②细节真实 ③反映本质 ④排斥理想 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 ②文体形式 ③形象特征 ④意蕴内涵 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 ②细节真实 ③手法夸张 ④反映本质 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①真实性 ②科学性 ③新颖性 ④诚挚性 ⑤蕴藉性

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

①实事求是 ②客观公正 ③艺术民主 ④批评作家 ⑤炒作作品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2.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3.简述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五、论述题(20分,要点阐述10分,举例论证10分)

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文学风格及其成因,并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题材、意境、语言、美感和形态上的区别。

文学概论(a)答案要点

一、概念题

1.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

3.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

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

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三、选择题

1.②④2.①②③⑤3.①②④4.①②③⑤5.①②③6.②③④

7.④8.①④⑤9.①③④⑤10.①②③

四、简答题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

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

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

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

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

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

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

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

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

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

五、论述题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创作个性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它制约着风格的形成;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只能通过具体的话语情境表现出来;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之中,是特定文化精神的修辞表达。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在题材上,一为重大事件,一为日常生活;在意境上,一为雄浑壮阔,一为优雅妩媚;在语言上,一为劲健有力,一为婉转曲折;在美感上,一为崇高振奋,一为从容自在;在形态上,一为动态粗犷,一为静态细腻。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1.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_。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话剧、歌剧、舞剧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 ②细节真实 ③反映本质 ④排斥理想 ⑤反对虚构1.①②③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 ②自我表现 ③审美体验 ④情感宣泄 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 ②体裁选择 ③结构安排 ④形象创造 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 ②反映方式 ③作用特点 ④材料来源 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 ②对话欲望 ③思想正确 ④情感丰富 ⑤见仁见智

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①②③

①文学性 ②陌生化 ③本体论 ④细读法 ⑤主体论

10.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①②③⑤

①主体心灵 ②作家经历 ③个性气质 ④读者反应 ⑤艺术天才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2.简述文学意蕴三个层面(历史、哲学、审美)的具体含义。

3.简述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五、论述题(20分,要点阐述10分,举例论证10分)

通过对具体文学形象的分析,请描述一下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并指出该典型在文学史上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本科期末考试文学概论(b)答案要点

一、概念题

1.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

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四、简答题

1.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宗教影响:(1)思考彼岸影响文学思维层次;(2)想象方式启迪文学运思境界;

(3)思维方式影响文学批评观念。

2.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所呈现的丰富意味,一般又可分出三个层面:

(1)历史内容层:作为生活的折光、作为文化的积淀、作为诗意的表现;(2)哲学意味层: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作品中深藏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人生精义、读者所悟到的可喻不可说的生命的灵境;(3)审美意蕴层:感官的愉悦、体验的丰富、生命的激情。

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

五、论述题

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的美学特征首先在于其特征性,即外在形象的极其生动、独特,内在本质的及其丰富、深刻,既有总体性格特征,又有局部细节特征;典型的另一美学特征在于其艺术魅力,外在表现上是其强大的吸引力,内在实质则是其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所造成。伟大的文学典型通常都是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这一个”。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篇4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其基本形式: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3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2马克思文学理论:

从人类学观点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产生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得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

a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b坚持中国特色c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要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3文学活动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巫术意义的产生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宗教发生说(艺术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劳动发生说:a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发展的原因: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言语行为和作品,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3社会结构: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a政治、法律制度b社会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

4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其表现:a无功力与功力b形象与理性c情感与认识 6话语蕴藉:

指文学活动的蕴涵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a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的文本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a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b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3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 a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借鉴与创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4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以至于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5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学史,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6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借鉴与创新。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势。每个民族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使民族文学的珍品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加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的独立性:

a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b精神生产反作用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a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 b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c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

a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包含科学认识的因素,这种因素在文学创造中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这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的特质。

b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他虽然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

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1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较富于情感色彩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往往不能一眼看穿。其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语言中往往包含无限的意蕴。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5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及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他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得对象。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被宰的心

里现实。这是,作为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也就是文学题材,已经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不能。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地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者。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8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9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a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b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总而言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

10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活动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材料具有主体特征: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作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观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c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与作家内心体验的机缘契合。4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a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的判断 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5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a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b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导 c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d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导。

所以,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虽起主要作用,但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却承担着大量工作。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构思不可知论,而不承认无意识的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化。6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即兴是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a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c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7艺术构思:回忆和沉思、想象和联想、灵感和直觉、理智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 8构思方法: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扩大和缩小、沾合、漫画、夸张、幻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现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所以,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2艺术真实的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用,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领悟。a内涵的真实:文学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b假定的真实:作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中,对生活真实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于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b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观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他必然要讲究“诗艺”。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鲁迅语作出评述:

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予以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这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接入和把握,作品就不会产生艺术概括性;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实现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的。

对鲁迅话的评述: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关照和描述的事物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审美价值取向运用到对象上去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4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他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现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关系:

所谓品格高尚,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实践证明,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文学作品才能抑恶扬善,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对于尚善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功利价值追求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爱的呓语。6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示。所谓真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关于善的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里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即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7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从来都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话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8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

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予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

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的联系在一起。

9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10诠释“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让艺术构思物化为艺术文本的。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对于文学来说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为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整个渗透在里面了。

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还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艺术构思及文学创造之初,甚至是体验生活阶段,形式创造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花的互动过程。它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11有意味的形式:

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他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涵这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完善就是现实主义文学。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则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式。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式。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4从诗歌具体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凝练的语言,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及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的表达思想情感;诗歌有节奏的韵律表现出情感的缓急节奏,更促进情感的抒发。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散文的写作并非对生活机械的摹写,他也要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但这都要建立在描写真情实感基础上。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特征。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其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小说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型态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的特点:

a文学言语的内指性: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相对于普通语言的外指性。例如:月是故乡明。b文学言语具有心里蕴含性:普通语言侧重语言的指称功能,文学语言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功能。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冬天、风

等都已经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里内涵。

c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把普通的语言加工成陌生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样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语言常规,甚至不易被人多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a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d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体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特征必须通过局部的特征。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化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a情景交融:a景中藏情:虽不言情,描述景物中藏深情:《送孟浩然之人广陵》b情中见景:只抒发感情,不描写景物,但却历历在目《登幽州台歌》c情景并茂:情景浑然一体《念奴娇赤壁怀古》

b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游园不值》 c韵味无穷: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5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的意象立意明确而简单,而文学所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基本特征:a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b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c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d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e审美意象的借鉴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使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的。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许是单位。事件的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并不是任何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有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事件。3试分析1篇虚实作品的行动序列

一般的行为逻辑的基本形式是a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张生见到崔莺莺后找到寺庙要借宿b变为现实。及行动开始进行。或被取消。这是主要部分。c取得结果。或是行动失败。

复合式的行动序列:a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b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行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c左右并联式。统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4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第三人称的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使作者充分得到自由。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特点是a他双重身份比其它角色更透明、易于理解

b可造成身历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的叙述中的主人公是以你出现的。叙述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体验。6尝试分析1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的功能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的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起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作品的特征。为表现深广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意味深长的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不同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他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创造表现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支配与组织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或动作。形成了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话语系统。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的表现了感受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内心活动即千变万化,又细微幽眇,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助具体景物的描写,写出独特又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与景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如何理解“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的观点

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语言的格调,文学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情性的表现,作家按自己的情性创作,作品风貌如个人面孔不同一样。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有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个。它一旦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方面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恰当的文体,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风格。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6文学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a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b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c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a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b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其中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民且相关。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有什么关系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

a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及文学产品b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c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a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c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产生与消费有何影响

在历史上,最初的文学传播工作是由作者本身担任的,后来出现职业说书人,开始是数量很少的手抄本,后来是手工作坊印刷和机械印刷。随着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媒体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当代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以及电子网络传播等并存的态势。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得读者大众迅猛增加,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大幅度的提高,现代文学传播方式成为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3文化市场对文学产生与消费有何意义

健康的文化市场对于繁荣文艺具有积极地功能,它会大大促进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联系,它意味着艺术生产者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照文化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它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使艺术的多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得到满足。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记,由于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文学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是由于:

a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b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

c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伟大的文学名著甚至具有价值增值性

d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消费更是以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得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b文学消费即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c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里这一独特视角。

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两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临摹,而是深深的渗透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此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即具有审美特性的审美认识活动。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对于创作者或读者,文学都关乎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因次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交流活动。文学并不仅仅是供人们娱乐和享受,也负有教化与交流的使命,并且通过交流而产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a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

b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c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总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a审美动机,即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的愉悦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读者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读者力图从作品中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e借鉴动机,为了借鉴模仿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是指作家本人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作假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a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读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b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准确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是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分为“正误”“反误”。在文学阅读中,正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也是有重要意义,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便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解而实现的。相对于值得肯定的正误,反误显然只能导致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之间,会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顺向相应: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这类作品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逆向受挫:真正富有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会使读者在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怎么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相态性质

当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时,其实就已经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从批评对象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文学批评从实质上讲,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他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因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有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批评。同时,要有历史的观点去衡量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

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c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制约着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3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模范评价。

社会历史批评: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评论

审美批评:注重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对作家的创作心里及作品人物心理分析,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语言学批评:从语言或形式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文化批评:文化学或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批评。4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a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重新校正眼光

b西方的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全球性传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文化批评的热潮 c建设具有中华民族自身深广厚重的文化背景的批判性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篇5

《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主要讲到两部分: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收。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部分则是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9—13章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第9章),第二.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第10章),第三.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第11-12章),第四.话语特色(第13章)。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包括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方式很多,书本上的划分标准是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这三种类型的文学分别有所侧重,前者侧重写实,中者侧重直抒,后者侧重暗示。第9章第1节主要论述这三者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发展。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则主要提到四类,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文学作品的内在形态包括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文本层次从总体上又可分为三大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其中,文学形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它的高级形态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意境、意象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分类也是五花八门。

叙事和抒情诗内外综合经典形态的大类。叙事性作品以叙事为主,它的分析具体是从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叙述内容,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其次是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是叙述动作,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关于它主要讨论的是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以及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话语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

话语特色主要讲得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要讨论的关键。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文化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发展并渗透,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

14—16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解析文学消费与接收。先是讨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征(第14章),然后是文学接受过程(第15章),最后是文学批评(第16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里主要涉及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与特征。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接受具有认识属性、丰富的文化属性,其中最基本的层面是审美属性、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等。

文学接受过程有三大点。文学接受过程集中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视野期待、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发展与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和余味)。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和现代批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以上即是《文学理论教程》后半本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质,从这个角度讲,文本从其产生到成为作品,它的消费和接受都是体现出了各个时代文学、作品的变化。文学作品适时则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8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