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稿【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47089

【写作参考】精选写作资料让您远离加班熬夜,此例“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稿【优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多相关内容请搜索查阅,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第一篇】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来这个会要在全国、全省科技工作大会以后紧接着召开,但考虑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要突出郴州特点特色,特别是根据郴州的实际制定我市科技跨越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意见,所以准备酝酿这个会的时间比较长。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会议先后进行了专题研究,集中了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也包括市科技局出台的具体实施办法。应该说这次会议准备是充分的,工作指导性、针对性是很强的。今天这个会表彰了一批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等几个文件,瞿海市长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我完全赞同。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会议的部署和下发文件的要求,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

近年来,我们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着力点和关键,把科技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郴州,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实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体制机制的全面优化提升,推动郴州从一个科技欠发达城市变成一个科技实力整体提升、重点领域形成特色、关键技术拥有话语权的创新型城市。我们每年都召开不同形式的科技工作会议,组织各个层面的科研交流活动,借助市校合作、市厅合作、市市合作、院士郴州行等载体,积极发挥本地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切实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兴未艾。今天,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改革活力、创新活力将一同迸发,将为郴州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科技创新的使命是加速推动郴州起飞

科技创新,是历史进步永恒的话题、永恒的动力。但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使命,现阶段郴州科技创新的使命就是加速推动郴州起飞。

“起飞”,是我们根据当前郴州发展所处阶段确定的目标定位。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起飞阶段是关键阶段,几乎每个经济体都会经历发展的“起飞”阶段。“起飞”阶段的持续时间,首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起飞之前以农业为主,起飞过程中制造业会逐渐扩大,起飞结束后服务业占比超过50%。除产业结构变化以外,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经济“起飞”的必然要求,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城镇化。起飞结束的标志是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业的工作,住在城市或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城镇化将成为未来20xx年中国经济起飞的最大潜力。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需要有大量的资本投资和较高的要素生产率,为经济起飞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建立能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以及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三是有制度的变革。这三个条件,都是创新驱动的本质要求。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为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推动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真正实现郴州起飞。

当前,我市经济结构、综合竞争力的短板,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概括起来:一是缺少创新的主体。 我市企业大多是从资源采掘、冶选等领域中起步的,虽然有传统矿山国有企业转型的“新五虎”和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的“九大金刚”作为企业创新的代表,但整体而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摆脱资源路径依赖,没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脱胎换骨”,整体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二是缺少创新的平台。 创新平台数量少、层次不高,特别是协同创新的平台不多,真正结合产学研用的平台不多。三是缺少创新的投入。 今天的投入决定明天的竞争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20x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以上。20xx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GDP的%,与全国超过2%差距大,不到长株潭三市的一半。四是缺少创新的氛围。 社会总体缺乏创新的导向、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环境。大多引进或考录的人才,还热衷于挤在公务员队伍或财政拨款的单位,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对郴州而言,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要切实按照党的的部署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重视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推动郴州起飞。

二、科技创新的路径是循序渐进、开放合作

郴州是科技创新基础比较薄弱的城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少,专业技术人才少,人均受教育水平没有比较优势,社会创新的存量资源不足、增量引进有限,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环境不优。这些,决定了我们开展科技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循序渐进、开放合作的路径,广泛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在坚持抓好自主创新、基础创新的基础上,注重集成创新,更加突出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更加突出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性创新,步步累积实现科技创新质的跨越。这个问题我们一直讲,不光是创新,包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引天下之才为我所用,集天下的资源为我所用。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信息化发展非常快,特别是有了高铁,郴州处在长株潭、珠三角两个大的城市群之间,就是要善于把资源和人才吸引到郴州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江苏、浙江有一个现象,就是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现象。上海的工程师利用星期天,到江苏、浙江一些企业帮助人家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最后把整个江苏、浙江的乡镇企业和巨人企业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不仅仅是科技问题,包括我们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我们的产业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把两地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个潜力、空间非常大,所以一定要用区域合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来整合这些资源。

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科技创新。古今中外,后发地区实现超越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但后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先后都在科技创新上各领风骚,甚至新兴的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在科技创新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的台湾、深圳等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特别是深圳在很短时间内,已经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世界级的创新企业。这说明:科技创新只要走对路子,实现后发赶超是完全可以的。一要把握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二要选准主攻方向。 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在一两个或几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获得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今天会上印发的文件,提出了郴州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其中重点是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集中突破,实施40项重大科技专项、60项以上关键技术,转化20项重大科技成果。如果坚持不懈把这些抓好、抓出成效,郴州的转型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要坚持循序推进。 从科技发展史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经历的创新发展道路。要快速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拿来主义”,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先进技术成果,或加强合作,借力发展,后发赶超。近年来我市65%的科技成果就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成的。实际上,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昨天下午,到苏仙区良田镇泰安公司调研,我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主要是研发和生产多功能立体车库,这个今后在全国的市场非常大,目前各大中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停车难。这家公司整合了日本、韩国、德国,也包括国内其他一些生产立体车库的资源。尽管目前自主研发的成份不多,但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集成创新的成份还是很高的,如果说他们在技术上更加领先,成本不断下降,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拓宽,今后这将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我们现在就是要搞这样的产业,前景非常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或者说做大做强规模形成的。下一步要在这方面出台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市厅合作、市校合作、市市合作、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和机制,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努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逐步实现在某些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三、科技创新的任务是解决转型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转型是郴州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最大难点,难就难在要从技术的突破入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转换、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突出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郴州长期扮演的是资源原产地和原材料基地的角色,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要建成“中国有色金属之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在一些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的突破,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近年来,郴州创造的井下中深孔爆破技术、“柿竹园选矿法”、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等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金旺铋业、金贵银业、宇腾化工等企业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我们要继续在采矿、选矿、冶炼提纯、加工等环节打造郴州的竞争优势,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实现资源开采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要以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建设为推动,加快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有色金属科技创新是一个宝库,做好了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现在都是粗放型的,需要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面下功夫。昨天,云南锡业新任的董事长来郴州考察,我们进行了会谈。他对郴州很感兴趣,认为郴州的前景很好,城市很漂亮。我也跟他讲,希望一是把郴州做成云锡华南总部,尽快形成一个百亿级企业,二是要把精深加工包括总部这一块,把产业的高端部分放到郴州来。包括中国五矿下一步也要把高端部分放在郴州。我们是宁可你不来,地下资源宁可不开采。我到郴州工作了六年,没有同意新开过一个矿,而是关了不少矿。为什么?开了矿,你把矿石运走,没有精深加工,附加值不高,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环境。现在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既开发利用资源又符合环保要求的地步,我们宁可把这东西放在地下,今后的人比我们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时再来开发利用,用好这些资源。因为如果依赖资源,就容易形成资源路径依赖,就容易形成发展慢、社会问题多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不进行资源开采,就需要我们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一些不要资源、能耗比较少、污染比较少的产业,这是一个经济学的规律。

二是突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与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相对应的,是生态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要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在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一些重点环境工程上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为生态治理提供技术保障。加快开发和推广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循环生产的关键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有效破解生产流程、关键设备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实现低排、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三是突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郴州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家,培育了LED和稀贵金属两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多项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要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带来的新机遇,在对接央企、承接沿海产业中积极吸纳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快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充分抓住我市在机器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招商突破的契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先机。

四是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 今年我市部署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要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规律,以信息化推动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服务业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我们过去理解科技创新,主要是在一些实体经济上利用,实际上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化这一块,空间和改善是非常大的。这次我到深圳走访怡亚通公司,这是家上市公司,是一个为实体服务的公司,实际上就是给方案,但是它在沟通企业与金融、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研发等方面发挥它的优势,起了一个平台和桥梁的作用,而且做得很大。这个企业落户郴州,准备整合资源集中把郴州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金融、科研之间的路径打通。这就是我们讲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司准备把总部放在郴州,把有色金属这一块,我们政府想解决的资金、物流、信息化、市场化等问题一揽子解决。这要是搞成了,是了不得的,当然他们刚刚进入,我们也在全力支持。

五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必须同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创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开花。

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具体到科技创新,更是如此。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重视企业家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关键群体,企业家本身就是创新的代名词。经济学上有个“微笑曲线”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上的极端重要性。有人统计,全球600万名科技研究人员利用万亿美元研发投资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技术,回流到社会之后创造了高达63万亿美元的GDP,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高达∶63.企业家应该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树立长远目光,舍得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有效整合科技力量资源。 尽管我市创新资源相对有限,但分散在企业、科研院所、科协组织以及各部门、社会的科技力量和资源仍然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要大力整合这些资源,建立有效对接合作机制,依靠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些资源力量配置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围绕共性技术、民生科技方面等进行联合攻关,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三是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 着眼于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发展中急需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等,强化人才保障。对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是非常重视的,这几年在人才引进方面是花了大本钱的,前年引进人才1000名(包括企业),去年是20xx名,今年也是20xx名。我们现在的发展,一是要打造经济洼地,降低门槛,通过优化环境,让所有资金流、信息流向这里转移;二是要打造一个人才高地,继续推动“千名人才引进”计划。不一定是要引进院士,只要是实用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我们都要引进。我在美国学习时,美国的马里兰州还不是美国最大的医学基地,但在它那里的医药基地就有二十多个国家研究所专门搞生物医药研究,拥有四万多名博士。湖南湘雅很多博士、教授都被他们的研究所聘用。要建立这样一套机制,把“有钱”的人留下来,把“有才”的人留下来,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五、科技创新的灵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科技创新的源泉,来自于思想的火花和改革的活力。一要大力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活力的迸发。要切实改变与科技创新不适应的思想观念,清除与科技创新不相符的规定限制,革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创新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位置,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意识,做科技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各级科技部门既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完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切实解决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克服创新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三要营造创新环境。 市委出台支持改革创新的意见,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重视成功,也宽容失败,保护创新成果,形成鲜明导向,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志们,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肩负重任,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加快把郴州建设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

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第二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全区科技工作,表彰先进,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努力推动全区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刚才,对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和项目进行了奖励补助,这是对你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你们付出的嘉奖,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民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全福同志对过去一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总结很全面,安排很具体,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

过去的一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科技创新和科技扶贫,培育创新主体,强化科技服务,激发创新活力,有力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共申请专利135件,取得市级科技成果2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新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引进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4项,形成新产品12个,构建新模式2个,全年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亿元,科技目标年度考核位居全市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辛勤付出。在此,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同志们,这些年来,我区创新驱动发展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通过总结分析,客观地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其他地方抓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成果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短板还很短。比如:创新创业基础薄弱,创新主体总量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投入不足,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及时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就科技创新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书记X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指出,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推动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在今年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前,X书记专门会见了科技工作者代表,强调要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攻坚克难,扎实抓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做好产学研转化文章,促进更多成果落地四川,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X市委X书记在4月份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群众需求作为鲜明导向,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省委X书记、市委X书记的指示要求,充分认识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补齐X科技创新短板,推动新时代X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我们必须紧扣×实际,积极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以集聚资源、人才为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发展动力转换,为加快我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要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导向,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区的生物医药、环保建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康养旅游等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深度研发、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技术、工艺、产品、管理等多领域研发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要实施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针对我区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土地、资源、环保、用工等严峻瓶颈制约的实际,必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通过实施一些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企业改造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降本增效,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生态、有机种养殖科技含量,发展高端产品,推出一批“X造”农特优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三要实施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途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梯次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四要实施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扩大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要争创国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好的企业、或者是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区转化的项目,区委政府将按有关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奖励。

五要实施好科技开放与合作工程。X创新基础差,就更应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科技主管部门重点做好组织、引导、协调、牵头工作,为企业搭好台、引好路、服好务。积极组织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吸纳国内创新资源,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要深入落实已签约合作项目建设进度,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开发新的合作项目,促进校地合作步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氛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X品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区上下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创新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压实科技主管部门主体责任。科技主管部门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主动作为,抓好统筹协调,带头研究谋划,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充分调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支撑,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

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要在科技人才队伍中大力提倡甘于奉献、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广大企业经营者要树立办大企业、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激情和胆识,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各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认真实施科技奖励办法,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夯实发展后劲。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切实维护创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团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达到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养一批能人,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同志们,X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事业要有新发展新气象,科技工作者要有新作为新建树,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不断开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第三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科技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科技工作,隆重表彰获得20xx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刚才,鸿忠书记向姜德生院士颁发了20xx年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国生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向20xx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县和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授了牌,获奖代表和5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这样高规格的科技工作会议,我省已经连续召开了4年,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

“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事业和创新型湖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02亿元,同比增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条件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民生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科技奖励和科技部项目经费再创新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宜昌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仙桃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省科技战线广大职工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奋战在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下午,生练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传铁同志将作工作报告。下面,我就“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视察我省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湖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科教优势比较明显,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这是对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嘱托和厚望,也是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战略任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关系湖北全局和长远发展,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再次视察我省,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宝贵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步伐,必须着力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既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跨越,迫切需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我省是科教大省,科教优势是湖北最大的优势。从科技资源拥有量、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等情况看,我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科技人员总量优势突出,高校基础研究能力雄厚,高级别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众多,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方面优势突出。近几年来,湖北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明显加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省科教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科教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长期困扰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省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激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等。我们一定要高度正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仙洪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等,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使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好科技在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破解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我省视察时,要求我们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的指示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全省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质量跃上新层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科技进步与创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我省是偏重型工业结构,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较高,钢铁、造船、有色金属、汽车、水泥等产业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加之,我省又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较多的重化工业仍处在大发展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给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与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相比,我省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资源小省。以煤为例,97%的电煤由外省调入,每年都要到山西、内蒙、河南等省份“跑煤”。今年“电荒”提前到来,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随着“十二五”各地经济加快发展,资源需求量大大增加,资源大省限制煤炭输出将成为常态。严峻的资源供求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应对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的必然要求。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走向繁荣。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胜者全得、赢者通吃”的理论,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将很难生存。最为典型的是英特尔和微软,他们分别占有世界微处理器、系统软件90%的市场份额,后来者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其实就是一个抢占制高点的问题。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的跃升,也很可能拉大和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差距,最终被边缘化。党中央十分重视湖北科教大省地位,不论是批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是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质上都要求湖北在全国科学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是我省应对挑战、抢占制高点的需要,更是履行党中央赋予湖北重大改革、发展使命的需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不辱使命。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只有产业发展了,产业化水平提高了,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保障。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完善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相互促进、共生共长。

(一)抓示范,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给湖北的一块“金字招牌”。示范区获批以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各项先行先试的改革积极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今年是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突破年,近期,将在武汉召开建设东湖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会,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会议的要求,继续大力支持示范区建设。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试点。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试点示范,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要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对东湖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争取战略性投资项目在东湖高新区落户。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和高校院所在东湖高新区建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三是要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现有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要加强东湖示范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交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些企业可以将研发机构设在东湖示范区内,将生产基地建在武汉周边及省内其他中小城市,有效发挥东湖示范区对周边区域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把东湖示范区打造成湖北“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标杆,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前几天我去宜昌,参加宜昌生物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宜昌生物产业园作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延伸、园外园,鄂州葛店开发区生物产业园也是这样,这种模式突破了空间限制,放大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政策效应、品牌效应。

(二)抓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我省研发成果转化不够、产业化不够,主要原因是科研与应用“两张皮”,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企业在创新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这是我们与沿海省份存在的主要差距。所以,抓创新,必须抓企业,要从指导思想、产学研机制、政策扶持等方面重点突破,确立企业在研发、转化、投入及受支持四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要确立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地位。要把企业需求作为研发的导向,企业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只有研发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确立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地位,研发才有活水之源,科研成果才能有效转化,才有市场前景,才有生命力,反之,研发成果必然是无人问津、束之高阁。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与山东如意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双方共同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亦称“徐氏如意纺”),获得20xx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关键就是徐卫林教授研究的课题是如意集团所需,起步时如意集团就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全过程参与,徐卫林教授只负责技术研发,工艺、流程、人员培训等等,如意集团都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一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是如意集团,徐卫林教授甘作第二发明人。这个成功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企业一定要成为研发主体,研发一定要符合企业需求。二是要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研发主体,也是转化主体。我省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很多,但许多成果不是“藏在深山无人知”,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原因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转化意识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主体缺位。大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销售收入只有3亿多元的企业,但公司高度重视成果转化,他们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搭建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出资500多万元建专家公寓楼,加大与科研院所及高层次人才合作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我们的政策导向,就是要鼓励这样的企业,向这样的企业倾斜。三是要确立企业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成为研发主体、转化主体后,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和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就会关心、重视并加大科研投入,成为投入主体。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要重视研发,舍得投入。据统计,世界500强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前面提到的大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也达到了5%以上,这一点很了不起,也很有远见。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以此获得不竭的动力。四是要确立企业受支持的主体地位。当前,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少,财政重点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今后,要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大幅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用于企业自主创新所占比重。除基础研究外,重点支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研发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也要与企业捆绑,不能只是科研单位自编自演、自拉自唱,这样搞三至五年,我们就一定会大有作为。只有突出企业的上述四个主体地位,才能使创新要素得到有效配置、科技投入得到合理利用、资源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省近年来开展的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等工作,都是围绕着创新型企业培育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优选孵化一批、重点培育一批、推进上市一批,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要切实落实和不断创新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政策落实的跟踪评价制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要打造优势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围绕现有7大支柱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创和拓展,围绕东风、武钢、三峡等国家队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引导众多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向大产业、大企业靠拢,向产业园区聚集,通过集群优势,推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嫁接应用、扶持传统制造企业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形式,推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转型。要大力培养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需求,扫清创新道路上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引导带动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创业,激励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增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抓关键,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协同推动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和科技人才工程的实施。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灵活的机制和优厚的待遇为回报,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科技融资、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灵活方式,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吸引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团队来鄂发展、为鄂服务,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相融互动、共生共长。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为载体,依托国家、重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大批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四)抓源头,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应用研发。在科学研究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很重要,二者就像根叶和果实的关系,道理非常浅显。我省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相对来说,应用研究比较欠缺,产业化导向不强,科技成果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我觉得,基础研究主要依赖“国家队”,我省要在继续保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投放到应用研究上。中央在鄂科研机构、部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省属科研机构和院校则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应用技术研发。要按照的要求,针对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对全省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若干重要领域,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批重大产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要加强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襄阳、宜昌2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两翼,11个省级高新区为节点,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框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载体。要确立市场导向,坚持面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研发选题立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加强成果转化的“四个70%”等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要继续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增强我省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抓要素,创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方式。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乏力主要就是资金问题。一些科技成果研发出来后,因为未能与资本结合而迟迟得不到转化,从而丧失市场机遇,错过了实现产业化的最佳时期,这是目前科技创业中要着力破解的一个瓶颈。我们要把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结成战略伙伴,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融资服务,突破投融资瓶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科技成果的收集,加强信息发布,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技成果发布和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各种资本投资意向的公共信息库,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合作平台,为成果的拥有者和资本的所有者当好“红娘”,促进科技成果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其次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近年来,湖北通过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在湖北建立创投机构和投资项目,共吸引投资金额近6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科技型企业融资。近年来,我省新上市的企业中,大部分有创投进入的背景。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的引擎作用,把政府引导基金与专业投资公司结合,吸纳民资进来,为产业与资本市场连接建立创新通道。第三要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投放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强与银行合作,定期向银行推荐重点科技型企业和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银行对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的项目优先评审,简化信贷程序,优先发放贷款,对银行推荐的信誉良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财政贴息资金等方式予以优先支持。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科技工作基础

今天,我们对20xx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县进行了表彰。这是我省历史上首次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对地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表彰。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量化打分排名的方式,强化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加快促进基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今天,25个县市受到了表彰,希望各地都要向他们学习,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今年3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科技厅等几个单位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对县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省基层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断显现,基层科技工作展示出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科技工作依然面临深层制约。主要是,部分地区的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与地方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手段落后,服务能力欠缺,等等。应该说,当前基层科技工作与全省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鄂发[20xx]12号),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市县科技进步工作。今年,省委、省政府还计划专门就如何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出台一个文件。目前,这个文件已经进入了征求意见的阶段。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基层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打牢夯实基层科技工作基础。

(一)要明确基层科技工作定位。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基层科技工作具体干什么?我认为,基层科技工作主要是将先进的适用技术推广到企业和农村,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基层科技工作应紧紧围绕地方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引导基层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潜力大、拉动作用强的特色产业中,提升创新能力,破解发展难题。要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下乡和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弥补地方技术力量的不足,促进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地方发展急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本乡本土扎根不走的科技工作者队伍。

(二)要加大基层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投入不足是县市科技工作的突出问题。各市县要认真落实《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要求,把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加大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地市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在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应当达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的“%以上”,县级必须达到“%以上”,国家级贫困县必须达到“%以上”。同时,要保障财政科技经费切实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杜绝财政科技经费的虚列、挪用。这个要求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县市科技创新工作考评中,都是“一票否决”指标。今年是第一年考评,放宽了标准。明年,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科技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三)要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为科技工作创造条件,增强科技工作的手段和能力,探索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模式。要根据科技工作需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吸引更多优秀科技工作者到基层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科技工作队伍。要加强培训,提高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素质。去年,全省县级机构进行了改革,干部更换较多,需要尽快对政府主要领导和科技局长进行培训,提高科技意识和政策水平,提高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要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基层科技局下设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科技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普遍存在运行不畅、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要整合科技服务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服务平台做优夯实。要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考核。今年,是实施科技创新先进市县考评的第一年,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不断加强对考核结果的使用,把考核排名作为科技资源配置布局的重要依据,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四、不断优化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环境

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层次,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发展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予以倾斜,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抓1-2件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科技示范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目前,各县市基本配备了科技副县市长,科技副职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院校背景,帮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上传下达和中间联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把科技工作完全交到给科技副职负责是不够的,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力度,使科技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进一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活则全盘活,机制新则局面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也制定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有力地推动了我科科技事业的发展。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业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应用机制,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配置优化、资源共享的公共科技服务机制,科学规范、激励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前一段时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在湖北调研时,对我省科技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肯定。省科技厅迅速组织起草了《科技计划评审制度改革方案》,作为今天的会议材料印发给大家,这也是积极的改革创新。

(三)要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是发展之基、振兴之道、强省之路。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主要在于其有独特的创新文化。深圳发展到今天的成就,也与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我们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冒尖的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社会主流。要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各类民营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支持民生创业,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等转变择业观念,自主创业。要降低门槛,减少成本,简化审批程序,加大指导力度,努力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科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省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第四篇】

同志们:

在市科技局的精心准备下,今天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刚才,县、区政府签署了20xx年创新驱动发展目标责任书,高主任做了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科技工作,安排部署了20xx市科技工作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些都是在充分结合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经市政府执行会议研究批准。后来,市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美平也要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县、区、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和理解,认真落实。接下来,我来谈谈四点意见。

一是充分肯定成绩,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信心

20xx年,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科技工作战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营造环境,加强服务,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xx年为人民办理的10项23件实事之一。经过我们的积极努力,省科技厅将我市1区6县全部列入科技惠民工程实施县区。根据“一县一产业一项目”的具体要求,通过实施科技示范项目,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全市成立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了1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xx年底,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科技引领再创新业绩。20xx年,全市推荐上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57个,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4个,省科技计划项目103个,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0个,科技资金2751万元;新批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量16家。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全市申请专利432件,同比增长%,在国内领先的中药材气调仓储保值技术、马铃薯高效专用液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重点产业发展。在今年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等6项成果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我市获奖数与酒泉并列全省第二。

在今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省科技厅李文卿厅长在工作报告中对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招商,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科技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在创新领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还不够活跃、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还比较低。对此,大家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谋划统筹,协调解决。

二、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切实增强新常态下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国现阶段经济的特征,最综合的表述就是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主要就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深层调整,除去这个特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特征,都处在一个转换期,比如城乡的二元结构,比如很多领域的双轨制。另外,还有一个特征也值得注意,就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周期的下行阶段,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的叠加,即阶段性变化,结构与体制的转换,周期性调整。

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外需不足,经济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今年的政府报告,提出了开启中国经济的双引擎,这个概念是去年夏季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在20xx年1月份召开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被广泛传播。一个引擎是打造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个引擎是改造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主体是企业、是个人,中国人有智慧又勤奋,只要放手,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当前,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千千万万的年轻创业者,有资本保障,有互联网助力,有国际化的视野,放手创业把自己梦想的东西制造出来。在访欧期间,与德国的企业谈创新,与意大利的大学生谈创新,指向都非常明确,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只有依靠创新来解决,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新常态既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常态,正视挑战,把握机遇,把科技创新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市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和趋势也更加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放缓,增长减速和换挡趋势十分明显。张书记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二是扶贫开发由传统单一向综合创新转变;三是特色产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四是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并重转变;五是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并重转变;六是招商引资由依靠优惠政策向营造良好环境转变。以上六个转变中二、三、四都和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只有依靠科技,依靠创新发展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跨越。

(二)新常态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20xx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科技系统应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相比存在的差距,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着力实现科技工作从“小局”到“大局”的转变,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从我市现状来看,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明确方向,要主攻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要在新能源、生物制药、文化旅游和养生保健等新业态上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科技工作全面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市、县区科技部门职能,解决好推进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三)新常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一个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和深度。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里也明确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思路。从全市科技创新的发展基础来看,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了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批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初步具备了承担起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基本能力。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我们提出了“支持甘肃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实验区”的建议,国家有关部委通过调研,认为甘肃发展陇药产业条件成熟。省政府启动“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实验区规划”编制工作,并委托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开展规划编制,今年初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我市重点中医药企业,详细了解了企业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调研,专家组对我市近年来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市有着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规划的编制报批,将把定西特别是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在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中国药都”建设步伐迈上快车道。今后,我们要围绕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人才链,聚焦全市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合力攻关,在一些基础好、有优势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三、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重点,积极作为,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决策部署,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有所突破,为打造定西经济发展升级版提供强大支撑。

发展目标:一是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二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发明专利申请突破450件;三是培育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

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科技管理方法,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市、县区科技局要在提高项目设计、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三种能力”上下功夫,加强科技项目及创新平台管理,探索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科技发展的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从项目支持方向、管理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强化创新成果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发明创造和创新成果,维护科技人员和企业的权益。各县区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推进方案。

第二,着力搭建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激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带动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成为支撑我市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支持鼓励其改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吸引和聚集各类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不断拓展企业家视野,拓展与科研院校合作对接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切实发挥园区的载体和集聚作用。各县区要培育优势产业,吸纳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入驻,促进集聚发展,发挥集群效应。对已经建成的工业集中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配备。我们的整体资源有限,所以各县区更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突破点,重点推进。

第三,着力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科技创新必须舍得投入。省里已经拿出10亿元建立创新驱动发展基金,今年我市也将设立创新基金,根据去年出台的四个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的意见,拿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决不是简单地“一投了之”,必须认真考察和准确评估企业的潜力和前景,从而确保投入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效应,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

第四,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服务力度,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中医药和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草食畜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的目标,贴近当前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生产实际,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发挥科技专家队伍优势,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送到广大农村,送进千家万户,破解科技到田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共同富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科学引领新常态,努力把科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开创性强、涉及面广、风险性高、周期性长的特点,我们要根据科技创新的特殊性,辩证地看待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允许先行先试,理解挫折失败。我相信,只要大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抓好科技创新工作,未来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市委在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要求逐级分解任务,提出具体落实方案。为此,我们一定要把准科技创新工作特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科技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很强的工作。要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落实责任制。省政府对各市州进行年度考核,据此我们也应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县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绩效考核。各县区分管领导要学科技、懂科技,才能和企业有共同语言,才能将企业引进来、留得住,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要加强对本地科技工作的研究,要善于找亮点,找突破点,善于争取各种支持,善于帮助各类创新主体解决实际困难。科技创新涉及面广,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科技、发改、财政、工信、教育、农业、人社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既要统筹抓好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工作,又要在协调好解决跨产业、跨部门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和开展各项科技交流和技术对接活动,促进企业加快进行科技创新。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创新氛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此,中央也连续出台简政放权、税收支持、融资支持、财政支持等6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推进中小微企业等群体创新创业。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真心、贴心为创新创业者服好务,从体制机制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要抛弃“抓大放小”理念,聚沙成塔、不断去培育、去推动“草根”创新,只有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让每个创业创新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才能培育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高的创新创业实体。要关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环境集聚人才、以感情联系人才、以待遇激励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努力为他们提供事业的平台和生活的照顾,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舒心专心地工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要强化舆论宣传,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活动,集中宣传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和我市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加大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宣传,在全市形成人人关注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优秀的科技管理队伍。去年,全市科技系统的同志们上下同心,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是,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创新发展的重任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发展期盼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继续保持优良作风。一要坚持依法行政。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要求,用法律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做守法、学法、用法的引领者。二要坚守廉政底线。科技部门拥有项目评审、资金审批等权力,大家要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发挥最大绩效。三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必须强化学习,练好基本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水平,适应新常态下工作任务的新要求。各县区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抓好科技部门机构能力建设,科技部门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必须保持人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同志们,经济新常态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将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共识、锐意进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构建具有定西特色的创新体系,激发全市创新活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4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