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论文【优质5篇】
【导言】此例“地理专业论文【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地理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区位;区域经济
一、产业地理集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捷径
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蔟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工业化时代的代表性产业像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造船业等大规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硅谷高技术产业和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是单一产业的地理聚集的两个最有名的案例。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个例外而是具有规律性。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发现,产业聚集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在美国,有名的聚集还有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利福尼亚的酿酒业、华盛顿的炼铝业等等。伊利森和格拉泽(EllisonandGlaeser)通过对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每个产业都显示出过度的集中,459个四位数SIC产业中的446个有明显的聚集。波特(Porter)指出产业地理集中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波特教授所说;“贫困国家由于缺乏发展完善的蔟群,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要超越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欲从中等收入转入发达经济行列的国家来说,蔟群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制约性因素”。风行世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形形色色的园区不是产业区位理论或产业地理集中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无非是运用政府的力量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蔟群,从而获取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人们不禁要问,在网络经济时代,通过鼠标的点击就能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和生产要素,就能完成各种交易活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区位还能像以前那样发挥作用吗?或者说产业区位在全球性竞争中还那么重要吗?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波特所提出的“全球经济中地理位置的悖论:即全球经济中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却在远方竞争者无法匹敌的当地要素——知识、关系和动机中日益重要”。有鲜明的依据表明在众多的领域中,产业地理集中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创新和竞争优势在地理位置上是越来越集中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了。
二、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解释
某一产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自然聚集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一个漫长过程。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地方的“名、优、特”产品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早期聚集过程很难考究清楚。据目前的研究来看,产业地理集中引力有:
第一,自然优势聚集力(naturaladvantageagglomerationforces)。自然优势聚集力是产业地理集中的基本作用之一。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单个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如某一地区有发展某一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地不适合于该产业的发展,则这种自然资源优势的聚集力将相当弱。伊利森和格拉译(EllisonandGlaeser)通过对美国产业聚集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自然优势聚集力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聚集现象。自然优势可以说明种植业、酿酒业、食品制造加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造船业、采掘业与冶炼业等原材料产业的聚集现象。但自然优势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地区具有发展某产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优势,但该地区却并未发生产业聚集的现象。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包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等。交通运输条件一直是古典区位理论中的最基本要素,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和低成本是许多产业聚集的基本动力。现代企业行为理论也指出,一些产业中的企业选址决策对区位成本是高度敏感的,区位是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选址中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外溢聚集力。这里的外溢是区位外溢,是指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它厂商的成本或提高它们的竞争力的现象,包括物理外溢(比如一家厂商的建成降低了第二家厂商的运输成本)和智力外溢。智力外溢可以较好地解释高科技产业大量聚集于大学或研究机构附近的现象,如硅谷型聚集等。物理外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中存在较普遍。我们经常会见到,在一个荒芜的地区一旦建成了较大的企业后,小企业将鱼贯而至。这主要是由于大企业的外溢聚集力的缘故。外溢聚集力较常见于城镇的形成过程中,在由乡村到镇再到城市的扩大过程中,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外溢聚集力越来越大,产品差异化程度也不断增加。传统商业(店铺商业)中外溢聚集力也较显著,如各种商业小区、商业街在实质上是商业的集中,可称为商业蔟群,外溢聚集力是蔟群形成的基本动力。伊利森和格拉泽认为,外溢是产业地理集中除自然优势以外的另一个主要动力。
第三,人文凝聚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全世界华人移居的地方都能形成有活力的华人经济区,美国的唐人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意大利和我国的台湾省是小企业主宰的经济系统,小企业聚集极为普遍,不同的社区小企业聚集的产业类型是不尽一致的,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就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主的聚集在我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如浙、闽、粤等也很普遍,其中以家族团体(血缘、亲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蔟群占主体。这种蔟群产生的动力就是人文关系,系统赖以运行的基本因素是信任和承诺,现代交易的最基本方式契约交易并没有取代信任和承诺成为系统内成员的交易方式,交易成本也相当低,信誉是成员间信任和承诺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源源流长、丰富多彩,不同的社区其人文环境迥异,劳动分工和交易的秩序很难扩展到不同人文环境的社区之间。因此,蔟群的范围也往往囿于社区的人文边界以内。波特教授也指出,不寻常的、复杂的或紧迫的地方需求也可以产生蔟群。作者认为地方需求形成聚集的动力就是人文凝聚力。人文聚集力在与文化有关的产业如文体娱乐(戏曲、歌舞、体育项目等)、古迹名胜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和饮食等的聚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日常所讲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产品或工艺也只局限于该地区的某一个小区域内,离开了特定的区域就无所谓“特”了,这是由人文聚集力的引力场决定的。
当然,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能是单个起作用,也可能是多个力的产物,或者还有别的作用力在起作用。一旦产业地理集中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
三、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的应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抓大放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举措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影响。产业地理集中既是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也应是其有效手段。
地理学论文【第二篇】
1国内外城市化进程发展状况
当前,城市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联合国的统计资料[1]表明,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图1表示了这种发展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50年的世界人口约为25亿,其中仅有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达到世界人口的50%。根据图1所示数据,预计到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据世界人口的60%。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对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表1给出了世界上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的增长[1]。从1950-1995年期间,全世界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由83个增加到325个,说明95年城市数量是50年的倍,这种趋势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明显,同一时期城市的数目增加了倍。
表11950-1995年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数目
Table1Citynumbersofpopulationbeyondonemillionbetween1950to1995
年代195019951995:1950
第三世界城市数
发达国家城市数
全世界城市数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同步,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图2给出了我国城市数量增加的数据[2]。
2城市化促进自然科学新领域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首先以传统的地理学为例。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传统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工作。新兴的城市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区域的空间组织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的关系。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城市化研究、城市分类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早期数量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城市信息系统方法、空间抽样调查方法等。此外,地图是地理研究的传统工具。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在城市地理研究中表现出重要作用,是研究城市时空变化关系的基础数据。
附图
图1全世界城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1]
s
附图
图2中国城市数目随时间的变化[2]
以典型的工程科学——建筑学为例,随着城市化现象的迅速推进,建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孤立地、狭隘地研究建筑现象已经说明不了问题,满足不了需要。客观实际已经按照系统工程的规律伸展了它固有的领域。城市及其区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化对建筑科学的影响,使得系统的思想进入到传统的建筑科学,进一步突出了新的建筑科学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3]。钱学森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和自然特色等种种因素,形象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这一思想对建筑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地球物理学为例,城市化问题使得传统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初,地震波证实了地球铁核的存在,证明了2900km深度存在地核与地幔的边界。30年代,地球物理方法发现了地球内核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内部分层模型。20世纪中期,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初步形成。40~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勘探固体矿产资源,60~70年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80~90年代又增加了水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总而言之,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资源为主。20世纪末的全球性城市化发展趋势,使2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多的城市问题。8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日益成熟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认识到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地球科学的发展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城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城市地球物理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地球科学国际研究前沿的新兴学科。传统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而城市地球物理学则主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城市地球物理学研究中,除了自然科学问题之外,还应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及与各社会部门的协调。图3表示了城市地球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和地理学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既有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又有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内容。
附图
图3城市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之间的关系
,environmentalsciencesandgeography
3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社会需求
(1)城市建设。科学家们预计21世纪的城市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也将向地下索取空间,建设深层地下都市已经在科学家构想之中。20世纪平面式的城市功能在21世纪将从地下、地上两个方面重新进行立体配置。在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中,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给出定量的描述,为城市规划积累基础数据。
(2)城市灾害。人类大规模的经济—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与自然地质作用相提并论的程度,而且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各种灾害无情地破坏着人类的居住空间,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这些灾害发生在地学研究的领域,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对各种起因的城市地质灾害和对环境的破坏进行详细的调查。
(3)城市地下污染。原生环境的缺陷以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环境污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对生态与工业构成极大的危害,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调查地下水的分布,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4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城市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性及其社会服务性,城市地球物理不仅与地学界的其他学科有广泛的交叉性,而且与地学界以外的诸如人文类、社科类学科也有不可缺少的交叉内容。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最终任务是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为:
(1)城市近地表结构与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天然与人为的地质灾害对城市构成极大的危害。这些灾害改变和破坏近地表地质结构,近地表地质结构从客观上阻止或促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科学研究的问题之一。
(2)城市近地表结构与地下基础设施和地下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命脉,地下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以及地下建筑计划需要对近地表结构的观测与评价,大型地下建筑有可能改变城市地下应力场的平衡,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为地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3)城市近地表结构与地下环境污染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地下环境污染直接受控于地下水的分布,同时受控于近地表地质结构。对地下水的分布及其浸染走向的研究是防止和治理地下环境污染的重要依据。
城市地球物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观测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综合评价系统。观测是地球物理学研究得天独厚的手段,数字地震台阵、地球信息系统、INSAR计划、浅层地球物理观测在地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起到了透视地下的作用,是实现地下结构定量化与可视化研究的基本条件。针对城市问题的地球物理观测,需要在提高仪器动态范围的基础上获得高分辨率的数据,需要研究城市特定环境下的观测方式。认识浅层介质的复杂性以及地球物理数据的特殊性是研究城市各类问题数据处理方法的出发点。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应该从基础研究出发,研究地震波场、电磁场、重力场分布规律以获得清晰的三维地下图像。保证足够的信息量是对城市问题做出准确评价与预测的基础,综合性研究在评价和预测中至关重要。地球物理学中各类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以及与地学研究领域中其他学科的交叉,包括与非地学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交叉是开展城市地球物理评价与预测研究的主要方向。
5城市地球物理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
(1)城市条件下地球物理观测方法研究。城市条件下的地球物理观测比常规野外条件下的观测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需要在已知的典型地下结构的条件下进行足够多的观测方法实验,针对“源”的问题,研究电磁波与弹性波的聚束发射,研究综合方法的同时观测技术以及时移观测技术,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观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差别,分别城市条件下观测噪声与干扰的特殊性,发现规律性,为实际的工业性调查提供指导性方案。
(2)城市介质地球物理正演算法研究。城市地下介质除受到地质构造运动外,更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改造,演变成为难以保存其原生地质痕迹的、极其复杂的地下介质。其地球物理响应与以往的地球物理观测必将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因此,必须以城市地下条件的特殊性为介质模型,研究地球物理正演计算方法,认识城市介质条件下观测数据的基本性质和形成规律。
(3)城市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城市地球物理需要采用非常规观测方式,其观测数据包含了大量意想不到的噪声。认识噪声的特征和有效地消除噪声,保护观测数据的分辨率是数据处理的关键问题。针对时移观测数据研究四维数据处理方法。在信号分析与数字处理方法研究中,需要充分吸收现代数字信号技术,开展适用于城市特定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为综合评价提供准确数据。
(4)城市介质三维可视化研究。城市地下介质覆盖在水泥路面、绿地和建筑物之下。传统的钻井或探槽式观察方法在现代化城市中即落后又不适用。这项研究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有效反演对城市地下介质实现三维空间可视化描述,提供三维精细成像结果。对典型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演算法研究,为三维精细成像和可视化描述以及综合评价提供有效资料。
6城市地球物理研究需要社会关注
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如何落实与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应该进行必要的学科调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相关工程项目,在学科之间进行经常流。工业、商业与企业部门应该面向用户,以市场为导向,为城市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场所和经济支撑,同时有必要参与各种研究活动,各学术团体应该相互配合,设立城市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学术刊物上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科研成果,各专业学会之间也应进行广泛交流。政府部门应该做出具体计划,以便各职能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协调,要选择典型城市和典型项目作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应该充分估计到地球物理各种方法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的难点,要通过研究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的认识、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要集中精力利用地球物理数据编制城市地下三维结构的图像,当前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主题是“城市三维地图(3-DImagingofUrbanUnderground)”(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内地—香港城市地球物理战略研讨会,香港大学。2001.)。
7城市地球物理研究的技术支撑条件
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乃至空间数据基础的建设和“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使得获取地球信息的手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使全球的制图和动态性制图成为可能,而且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区域与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将广泛采用高分辨率的观测系统(地面、海洋和空间对地观测)、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分析测试系统(包括微粒、微量、纳米级和超微量)、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模拟系统、建立在动力学及高性能计算基础上的数值模似以及数字化的地球信息系统,此外,现代化的观测技术与设施也将成为开展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必要的支撑条件。
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是地球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新发展方向,方兴未艾。这些研究将导致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形成整体性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及其各圈层是一个整体。一些地球科学问题固然有区域性的一面,但这种区域性是寓于全球性之中的。在一定意义上,只有更好地了解全球才能更好地了解区域。同时,区域也是全球的窗口,区域性是通向全球性的大门。地球科学方面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计划,则为城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科学基础。
8结语
地球不仅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变化,而且人类活动作为地球上有关过程的一种作用力将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21世纪将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审视环境的变化,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使人居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同时又要保持地球的“健康”演化。在新千年和新世纪来临之际,地学界应该重新考虑地学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使地学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新世纪,地学在应用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帮助工业界解决难题,改善地球的可居住性。为此,作为地学领域主要学科之一的地球物理学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2-01-08;修回日期:2002-05-23.
参考文献
[1](1950-2025)[M].NewYork:PressofUnitedNations,1990.
地理专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地理学论文【第四篇】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认知阅读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从地理资料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在地理课堂上阅读的作用,使他们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让学生进行自学时,教师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在他们对知识进行阅读时,对他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进行深入探究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使学生通过阅读能提取有效的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地理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喜欢上地理学科,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地理能力,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二、加强地理实践教学
在地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上,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枯燥的课堂学习和压抑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死知识,他们在遇到地理问题时不能有效调取地理知识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投入的精力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需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真正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学生把已有地理知识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他们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形成了整体的认知,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把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包含着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把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入到地理课堂中,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通过播放南北地区明显差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探究中,并掌握更多南北自然差异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树立起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等。地理教学中,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镇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五、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来找到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地理教学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新中,教师和学生是参与学习的活动双方,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学生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给他们布置作业,了解学生在哪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使下次的地理教学能具有针对性,有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六、结语
地理学论文【第五篇】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纯文字性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厌烦,且学习效率低下,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图像进行授课,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利于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来。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授课,让学生从具有针对性的图像中直观地去获取一些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就是向学生展示了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以及地形等,当学生看见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也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利于学生迅速的集中注意力,随着教学深度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也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对图像知识的基本掌握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插图,地图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必须的工具,而且也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读图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地图上去寻找需要寻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就是根据教学需要,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以及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位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在地图上要找出有关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抓住这些主导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理解记忆事物空间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读会填。此外,教师在使用地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的标题、图例或者是地理热点等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地图上获取必需的地理信息,并且适时的进行板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观其“图”能够知其“地”,然后再知其“地”,能够求其“理”的学习目的。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材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由图像组成的,图像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也是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直接在图像中获取自己必需的地理信息。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课本、图册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也能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跳过枯燥的地图,直接去看教材上的彩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学生探究“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去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再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图例,让学生明白其中不同的颜色则代表的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后在分组讨论,然后再将“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以及范围”叙述出来,结合这些再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展开讨论,课堂的氛围也异常的活跃起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也很顺利的总结出是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然后再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了上游的水湍急,水力资源非常的丰富;下游的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则形成了冲积平原。这种让学生观看地图,然后再讨论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地理示意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