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831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第一篇】

《燃烧和灭火》 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引出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学年九年级(12)班,本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大部分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或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结论。但还有个别同学基础较低,反应较慢,需要基础好的同学帮助,所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带基础差的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第二篇】

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现及价值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需要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将游戏教学看成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开发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想象力。本文主要分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数学教学中实现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欢快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在玩耍中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所以,幼儿园教学中要重视采用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幼儿教学意识,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重要价值

(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不健全,就需要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融入其中,保证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二)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强化其实践感受,使得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运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积极的情绪,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到玩耍中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参与交流和互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认识。比如,在组织学习“5以内包含的序数”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几个动物放在五棵树上,设置“捉迷藏”的游戏,组织幼儿一个个找出小动物,同时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什么动物在第几棵树上。以便使幼儿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识,强化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这种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物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大班幼儿活动的教室,其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数学图形。在具体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这些材料,设置一群“小兔”被“兔妈妈”带着在草丛中玩耍的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总和、大小概念的认知。或者是设置小鸟在空中飞,小猫在地上跑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空间思维,使其对方位形成一定的认知。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例如,在《掷骰子列算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幼儿认识骰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演示的方法,通过“认一认,摸一摸,算一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算出骰子的数量。

(三)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和认知规律,将数学游戏活动有效融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设计《值日生》游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回想,在每天吃饭时,值日生是怎样为大家分发餐具的,使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在问题情境中,回想“值日生都是怎样分发餐具的”“每个人都有几个勺子和小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比较低,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针对性地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进行大班幼儿个体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不过多干涉游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指导和带领幼儿做游戏。在一些小组练习的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分析和评价几个小组的不同表现,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化数学,需要教师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为不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达到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正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朋友,玩具是幼儿的知己”。在具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去学方面,而不是一味钻研怎样去教,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浅议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界,(9).

[2]夏琳音.幼儿园数学教学实现游戏化的作用与方法[j].考试周刊,(89).

[3]沈光书.生活化、游戏化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4(12).

[4]王秀妹.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j].新课程小学,2014(4).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第三篇】

初中历史怎样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史明智,以史为鉴,改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这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益;快乐学习

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不能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生硬地记忆历史史实,而是深刻理解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还原历史学科的生动与活跃,发挥历史学科功效,让学生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促进学生历代人文情感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

一、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心理期待与主观认可,是活跃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没有兴趣,那么无论他们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而非出自主观意愿,自然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趣味教学、快乐学习这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爱教师,才能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只有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尊重,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具有历史教师的专业特色,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博古通今,能够将历史讲活,营造愉悦的氛围,构建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以教师本身的活力与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引入影视剧资源

影视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我们就可以截取《大运河》中的相关片段,以壮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这一内容浓厚的兴趣。

二、在探究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视学生为信息的接收者,认为学生只要将教师所讲的教材知识点记牢就可以,这样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接受,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将学生的思想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条框内,只是机械地运用,更谈不上自主创造。素质教育正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改变学生的机械接受,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历史不能复制,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悲剧可能再重演。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史实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透过表象认清历史规律。

(一)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要想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就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运用提问艺术,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提取,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这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解决,没有探究的必要;要深入历史本质,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与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

(二)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事无巨细的保姆型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教师不能由传统教学的全权包办者这个极端走向不管不问的完全放任者的另一个极端,而是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指导者与启发者,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确保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在议论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就史实本身来进行讲解,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与感受,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同时能够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辩论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认知。

(一)对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据此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正认知。

(二)对学生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分歧,此时不要以所谓的标准来将学生强行拉到教材与教参上来,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就此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闪现学生智慧与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重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分析中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丽敏 单位:河北省威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林俊辉.初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探微.文教资料,(22).

[2]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6).

[3]孙宏.浅析初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学教学参考,2012(27).

[4]陈彤.初中历史课讨论法的运用.陕西教育:教学版,(5).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第四篇】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的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化学燃烧和灭火实验【第五篇】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审美教育

摘要:语文本身是一门极具审美性的课程,但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语文课却是很枯燥的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是新课改期望实现的目标,也是众多语文教师着力打造的梦想。本文探讨的内容即是把音乐“嫁接”到语文课堂上,让美的音符跳动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文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很多学生会说“语文课真没劲”,笔者很奇怪,中学语文教材每1篇文章都是或载文或载道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怎么教给学生时就没劲呢?如何才能让语文课有劲,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呢?笔者想了很多。翻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面赫然写道:“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在应试的压力下,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了。语文课堂原本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芬芳,洋溢出语文课所特有的魅力。但,我们已经遗忘了很久。因此,如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课之美,文本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了笔者要思考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把音乐适当地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所营造的美的情境中,感悟语文的审美价值。笔者试着从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音乐导入,体会情感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声情并茂的渲染代替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上课开始,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进入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对于语文的审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提到:“在语文学科美育的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而情感不是即时的未加修整得自然情感,而是渗透着深刻理解的人类的情感。”在讲授《我心归去》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能让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学生体验和理解到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呢。我想到了自己在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时会被电视或是音乐本身的内容感染,进而心生共鸣。那么,学生不是也会吗?于是我找了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来作为文章的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便和同学们说:今天先来听一首歌。同学们一听便兴奋起来,兴趣来了。接着,我就开始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随着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曲弥漫教室,同学们开始静了下来,有的跟着唱了起来,有的则已经闭目沉浸其中了。一曲播完,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歌曲中,我赶紧发问:“这首歌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争着说:“想家,思家。”“能具体点儿吗?”“在外国的流浪和漂泊让作者想回到家乡。”“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我见时机成熟,赶紧趁热打铁:“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我心归去》这篇,看一下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处,心中感受如何。”学生快速地浏览,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作者身在法国,想回到中国的家中,回到故乡。”这样的歌曲导入,生动自然地营造了思乡的凄美情境,让学生在思乡氛围中进入课本,从音乐的美感中领略到人物情感,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中不由自主会荡漾起一种想家的美好情怀。

二音乐伴读,感受语言之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美的。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谈到语文审美教育因素时,首推语言美:“语言美应当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的审美因素。”“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阅读文本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学生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使得文中的人、情、物、事、景跃出纸面,而有些篇目如果配上适合的伴奏音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即所谓“美读”。

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1篇写景散文的典范,本文的第四段到第六段是重点朗读部分。特别是第四段中运用叠词对塘中荷花的描写,堪称经典。我先让学生预习,找出语言描写最美的一段。学生都找的是第四段。什么比喻啊,拟人,通感,博喻,叠词等等手法。但是当我让一个学生从口中读出的时候,我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美。我问学生:这位同学读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美景了吗?答案是没有。于是,我放了一段范读,当清幽的笛声袅袅在教室散开时,学生马上静了下来,接着传来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朗诵去想象。一段读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我问:“能浮现美景吗?”“能。”“美吗?”“美!”学生齐声答道。接着我让学生跟着朗诵轻声跟读。结束后,让学生在清幽地笛声再读一遍。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从学生那里读出的美感。而学生的眼前也同样浮现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同样的文字,在音乐的衬托下朗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在原本美妙的文字中,想象出一个音画结合的场景。而这样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审美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篇目时,注意引用适当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三。音乐渲染,领悟内涵之美

每1篇文章,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吸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内涵之美。

在讲授《前方》一文时,讲到了“为什么作者说‘人的悲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学生显得很茫然。于是我放了一首韩磊的“走四方”,当歌中唱道:“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一个人走在荒野上,默默地向远方,不知道走到哪里,有我的梦想。一路摇一路唱,一路茫茫山岗。许多人走过这地方,止不住回头望,梦想刻在远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同学们脸上若有所思,似乎有些明白了。听完整首歌后,我又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同学说:“老师,作者是不是要表达人总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啊?追求前方的梦想,但又忍不住想家,一直停留在没有家的感觉中。”听到这位的`发言,我心中感到很欣慰。我紧接着发问,“你说的是不在家而产生没有家的感觉?那为何下文中又说到‘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学生被带入到更深的思考中,都陷入了沉思。我开始点拨:“歌中韩磊为何要离家?去前方追寻什么?”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是不是,在家中实现不了梦想,前方有它的梦想。”

“那么这句话中的两个家分别指什么呢?”

“具体的家,抽象的代表梦想的家。”

“实在的家和精神家园。”

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歌声营造的审美的氛围中,学生的审美兴趣被调动起来,都很想探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对人物的内心领悟加深之后,学生就更能领悟文本的内涵之美,和内涵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都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品读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接受文学的熏陶,进行情感的陶冶,审美情趣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语文课堂,才能领略到1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内蕴。杨斌老师也曾说:“语文美育主要就是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实践证明,把音乐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尝试,让笔者看到了音乐对语文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它可以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学生驰骋在音乐和文学的殿堂里,不再感到语文的没意思,而是在跳动的音符中领略文本情感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内涵之美;感受到了语文课原来蕴藏如此丰富之内容;在领略语文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各自的审美品味,审美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蔡宏振:《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与学》第7期(上)。

[3]杨斌:《语文美育叙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8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