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策与形势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实用(精选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政策与形势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实用(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政策与形势论文【第一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台海局势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性爱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庆祝建党90周年、喜迎十八大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思考[j]。江苏高教,(3)。
[2]孙洪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11)。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政策与形势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政策与形势论文【第三篇】
“物先必腐,而后虫生。”新当选的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及的这八个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兴趣,也引发了我对于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的确,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颗大毒瘤。它损害民主和法治的根基,扭曲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降低公民生活质量,甚至为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提供温床,威胁社会安全。历史上,因腐败而亡国灭族的悲剧一直存在,令人触目惊心;当今,因腐败而导致政权更替,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件频频发生,值得深思警惕。
腐败,一直在“反”,却一直存在。腐败伴随人类几千年,可以说,有一个政权的建立,就会有一个腐败的诞生。尽管我国各地区都在探索和努力,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领导人可以保证已根绝了腐败。腐败已经生根于这个社会之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每年都有不断的关于腐败丑闻的报道,但是查出的腐败仅是冰山一角,还有那些未知的呢?所以,国家对腐败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放松懈怠。借古看今,古代有很多国家或政权曾经历过政治清明、社会廉洁的时期,但未能持续,最后又陷于腐败泥潭之中。就目前我国的反腐成绩来看,可以说还是取得暂时成功,但没有必要沾沾自喜。
说到腐败还是存在的,那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一在于制度。尽管社会学家指出中国腐败现象的多种不同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必定干违法的事情。
其二,经济转型不彻底以及人性的弱点,抵不住诱惑导致腐败。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机构人员也从事商业活动,领导某种行业的部门需要负责分配资源,解决下属公司之间的纠纷,保证这些公司能完成定额生产。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部门几乎可以垄断所管辖的行业。可是在中国进入市场改革时期,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把政府和企业分开。国有企业被认为在运作方面应该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部级单位一方面仍然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但另一方面则需要远离商业活动。尽管政府采取了这些限制行政部门经商的措施,但是一些部级单位仍然和下属公司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出于野心,为了追求更大的财富收获,通过一些不正常的途径,比如很常见的一种:官商勾结,互赢互利。商家为了获得某地或者某产品的使用权、不惜重金贿赂官员,官员又禁不住诱惑,抱着侥幸的心理,同意了商家的想法,于是,腐败就开始了,有了第一次,就必有第二次,有些事,是不能说停,就能停下来。
腐败,既然存在,它又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呢?
首先,腐败抑制经济的增长。腐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腐败的盛行会造成社会不公,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局面是保证良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人唯钱”的人事腐败不能做到人尽其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然后,腐败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腐败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给少量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必然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由此产生不公平。这种分配的不公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因为拥有腐败机会和腐败条件的只能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不腐败要么不可能腐败。因此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就成为社会公平的巨大威胁。而社会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发展的速度。
最后,腐败导致政府行为的市场化,进而增加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政府行为市场化、企业化也是腐败产生的结果。政府机构通过直接参与赢利性的活动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利用手中行政权力牟取部门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政府官员与企业私下结合,对企业进行所谓的参股或以“为企业办实事”的名义介入企业活动;政府部门层层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政府官员的基本标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受到破坏,一些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不得不推给企业;各地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严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政府行为市场化和企业化的倾向导致了政府功能的畸变和失效以及社会生活的无序,一个社会长期得不到发展就会使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以致于最后危及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反腐倡廉,义不容辞,迫不及待。未来之路我国到底该怎么去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拥护党的领导,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政策与形势论文【第四篇】
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面而系统地探索现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促进现代公民教育,对于加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具重要意义。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立足现实,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提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然而,当下封闭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与社会热点的追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因此,当处于年轻气盛的高校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悬殊、看病难、看病贵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德育教育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采用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对我国公民教育会产生媚俗的影响。大众文化时代使得个体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尽管我们批判大众文化,但却无法拒斥大众文化,例如网络上宣传暴力的游戏内容和宣传颓废精神的视频等。
(三)公民意识培养薄弱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为高校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与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视公民义务教育,而忽视公民权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属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师作为权威,基本以大班讲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大学生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相关活动是被动式的,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形势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所谓“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建设和公民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识培养
应当注重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道德品质,使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对多种价值文化产生思辨,以增进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二)多开设相关形势政策教育讲坛、论坛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四个阶段。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建议多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的讲坛、论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聆听。要通过国内热点形势的阐述,引导大学生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当下可以结合建党90周年来回顾党史,重走长征路,体验国家发展等,为大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努力发挥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重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把形势政策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在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顾党史,总结经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媒介,更好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正是当下我们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2]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政策与形势论文【第五篇】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矛盾特征:在认知心理上表现出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而在认知状态上则呈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大学生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1]。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心理: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之上。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首先就要研究他们的认知心理。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呈现出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特点。
趋同性在心理学上又叫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依赖于内部或外部参照物的倾向性[2]。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形势与政策时潜意识当中愿意向群体看齐,保持在关注热点和主要观点上与群体的一致性。大学生之所以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趋同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集体生活的影响。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作借鉴,接近二十年的教育大都是服从教师、服从家长,因而会形成严重的从众心理,而这会作为一种心理惰性影响他们在大学时期的认知方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都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集体生活中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使学生对形势政策的认知表现出很强的趋同性。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会促使学生中思想热点的形成。在集体中,由于同学之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各种信息的传播在集体中呈现出了迅速、及时、波及面广、影响深刻等特征,容易形成集中的热点。其次,它会使学生的情绪表达趋向一致。大学生集体中的舆论、风气、规范等会潜在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容易形成“共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易达成一致。所以,当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形势政策时,就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群体中潜在的心理压力便会促使他们改变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尽量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领域的独立性,从积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从消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叛逆性。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在分析问题时敢于打破常规,想前人之未想,容易形成许多新的观点,一旦加以合理引导,就会转化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建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基础之上的叛逆性又使大学生本能地排斥任何理论说教,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容易形成许多过于偏激的观点,从而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习惯于独立地、批判地看待,并依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形势政策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因而认识本身就带有不自觉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而言,还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生所关注的最新形势与政策信息,往往在课堂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介绍;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得不到正确合理地解释。因而通过课堂这一渠道得到的信息中任何缺陷,都可能成为他们否定形势与政策正面教育的理由,从而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心理上同时呈现出的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看似对立的特征,其实并不矛盾。趋同性表现为大学生群体认知的共性特征,主要是整体观点、兴趣热点和思维方法的趋同;独立性则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认知特征,这种特征既可能是积极的――创造性,也可能是消极的――叛逆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这两个特点,一方面,通过加大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统一的舆论场,引导大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另一方面,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点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认知过程: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
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之后,就开始了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既不是匀速直线上升也不是匀速水平推进的,而是同时呈现出变与不变的矛盾特性,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过程呈现出波浪式推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矛盾运动。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过程中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感性层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理性认识,表现为认识的深刻性。二是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但由于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旦形成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某种认知,就很难改变,从而表现为某种思维定式,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教条主义的束缚。导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呈现出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小就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多年的思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培养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二是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我国的新闻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致性使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也相应地表现出稳定性的特征。三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基本上能够做到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形势与政策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6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就是为您分享的“2024年政策与形势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实用(精选5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