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体育常识(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76582

【导言】此例“体育常识(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常识1

一、高职院校体育素养与体育个性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的内涵。一般而言,素质往往是内在的与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伴随的基本品质结构,偏重强调静态方面的结果。但是,我们所说的素养主要是经过后天的修习涵养与培养,侧重强调的是特有素质逐步养成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是一个逐步养成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每个人心灵中,可以比喻为在微睡着的体育智慧女神的高度统辖下,存在一座体育超级矿藏掩埋着体育潜能,实用型培养过程就是把这种人类潜能体育素质进行系统开发。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对身体产生作用表现为育体,培养体质与健康;如果针对育心方面,则体现为精神品质方面的塑造。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个性的内涵。学生的体育个性通常是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具有某种比较稳定和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总体反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是先天的和经过培养以后的个性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日常体育行为与独特的体育思想等特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一般包括体育兴趣与体育爱好以及体育性格与体育能力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如果表现在道德层面,通常可具体表现为公平与公正,诚实与文明,积极进取与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与顾全大局等体育精神衍生的道德风貌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目前尽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因为旧的体育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不能够正确评价,终身体育意识与实用型体育观念尚未养成。

二、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的内容要素

高职院校显性实用型体育素养的构成。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主要应该包括身心素质与人文素质两个方面,在学术界前者通常称之为显性体育素养,后者则往往称之为隐性体育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性体育素养通常是指表露其外的容易为人所掌握和评价的体育素养,一般包括学生本身的人体素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多个方面的体育素养。而且学生的人体素质通常又叫体质,一般是指人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与特殊的身体素质以及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很多是在遗传变异以及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系统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很多情况下的锻炼运动,往往可以改善与提高人体素质。学生的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与体育保健知识以及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和众多的体育人文知识等。

高职院校隐性实用型体育素养的构成。高职学生的隐性体育素养往往难以为人所掌握与评价的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以及体育个性与体育品德等方面的体育素养。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通常是指体育这一强烈的客观存在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高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与特殊心理活动的总和。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通常包括体育价值判断与相应的体育情感体验等两个核心要素。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判断通常就是对体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高职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包括体育参与意识,相关参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相关的奉献与效率意识以及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等。高职学生的体育行为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僵化固定的模式与表现。

三、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的途径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要准确掌握用人市场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稳定而长期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未来期望与现实评价,根据学校自身以及学生自身的体育素养的综合现状,不断及时地调整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方向与内容等,并力求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法等。相应地对高职学生而言,自身通过研究用人单位对急需的高职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的具体要求,自觉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强自身体育素养的自我设计与锻炼自我培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体育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体育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要有科学的操作办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可以多注重操作层面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力求从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大一新生时候就增强健康意识与知识储备。二是尽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实用型的体育运动技能。三是尽量丰富课外体育趣味活动的内容,科学地建立起与高职体育课相配套的实用型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四是建设并渗透高职体育文化,逐步形成实用型的高职校园特殊的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特殊的体育锻炼浓厚兴趣。五是完善学校应有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多开展竞技活动与比赛,在竞争中提升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常识2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100009)

摘 要:“首席培训师”的出现是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结合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分析“首席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基础上,提出“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质量意识、引领意识、整合意识、沟通意识和研究意识。

关键词:教师培训;首席培训师;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培训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推进,规范对教师培训从业者的职业标准与资格认定等要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院校,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培计划”、省市委托培训和北京市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实效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14年,我院率先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培训师”负责制,由“首席培训师”负责学科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围绕“首席培训师”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分析“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以此探索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途径,旨在科学推进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1 首席培训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中指出“‘国培计划’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借鉴这一岗位设置的具体说明,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应该担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根据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总体设计学科项目的实施方案;构建培训课程与师资队伍;引领、组织、监控实施过程;主持围绕培训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绩效自评,跟踪检验培训效果等。总之,“首席培训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2“首席培训师”应具备的意识

质量意识

教师培训的实效如何,质量是关键。因此,作为掌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首席培训师”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质量意识,且这种意识要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培训前的充分调研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在。培训需求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训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学员个体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组织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文件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不仅要能够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挖掘,分析其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能力或是体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还要思考国家、政府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类文件精神,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培训主题。

培训中的严密监控

决定培训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过程组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为此,“首席培训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学员对于培训实施的反馈,在“业务班主任”的协助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随班听课,及时关注课堂效果,把握授课教师与学员的教学状态;二要组织学员随堂填写《研修日志》与《课堂评价表》,对评价表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把握学员的收获、问题与需求,为及时调整培训提供依据;三要经常组织座谈、访谈,与授课教师、主管领导沟通,及时完善研修计划。

培训后的绩效评估

“首席培训师”对自己主持的培训项目和组织的培训活动负责,其中的一项标志性行为就是能够“衡量和辨明白己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工作改进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训后的绩效评估,特别是基于培训成果的客观的自我评估,是“首席培训师”质量意识的具体体现。此外,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培训所得的迁移和运用。因此,作为“首席培训师”,在培训结束后,还应深入到学员所在的中小学校,深入到其执教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学员教学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转变,并思考结果(产生或未产生转变)产生的原因,结合培训追根溯源,积累培训经验。

引领意识

“首席培训师”要有在思维上和行动中引领培训项目实施的能力,要具备在专业领域和培训过程中“双重”引领的意识,即既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有全面的掌控和把握。

2. 培训主题领域的专业引领

主题式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其优点在于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弊端。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对象需求,分别为学科项目确定了“教学微案例创新”、“体育学法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指导”、“体操教学能力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的开发创编”等不同的培训主题,相应的每位“首席培训师”也都是长期关注、研究这些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其有效地主持和深入地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提供专业能力上的保障。

培训实施全程的环节引领

如果说“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则“首席培训师”应该是具备激励和引领能力,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人员。首先,“首席培训师”应该对自己设计的培训目标与培训流程非常清晰,引导培训向预设目标有序进行;其次,还要能够前瞻性地预见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对培训实施产生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训的进程进行微调,以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地开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首席培训师”应该能够对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多种环节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学科项目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收放结合”。因此,我们选定的“首席培训师”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参加过“国培计划”和北京市体育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培训管理的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同时具备调控培训进程的能力。

整合意识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教师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需要在课程系统、培训模式与教学团队之间做出做合理的配置。因此,统筹和整合各种有利于培训项目实施的资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培训活动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样是“首席培训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意识。

2. 培训课程的整合

课程是教师培训项目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在教师培训日益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今天,作为“首席培训师”,固然要有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要具备根据培训主题整合培训课程的意识。一位成熟的教师培训师,应该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科学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表1是2014年针对北京市郊区小学暑假期间体育教师设计的培训课程。从中可以看到,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培训师进行了精心的课程整合:在内容分布上,考虑了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运动项目与游戏的对接;在层次分布上,兼顾了体育游戏的内涵理解、方法拓展、创编开发以及问题诊断的不同需求;在类型分布上,既有传统的以集中面授为主的课程,又有强调学员参与的实践研修型课程,兼之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形成类课程,并在此过程中辅以网络指导类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吸引力。

培训师资的整合

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组建各学科项目的培训师资时,各位“首席培训师”充分发挥了整合意识,选择和构建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体育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师资。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的专业修炼”学科项目为例,“首席培训师”聘请了首都乃至全国在体育学法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构成培训师资,包括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教师研修中心(学院)的学者,以及多位来自一线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可以预见,随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入侵”教师培训领域,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师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培训方式的整合

随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单一的专家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对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而言,正视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进行组合,用于培训活动的开展之中,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一线教师参与培训主体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展。总之,只有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实效。

沟通意识

“首席培训师”是一个既不同于部门负责人,又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岗位。一方面,他作为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对涉及培训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者的行政权限只局限于学科项目范围内,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培训项目之外的各级行政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首席培训师”的沟通意识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培训搭建顺利实施的平台,对内则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项目内部各种人群的关系,使培训工作运转有序。

内部的沟通

内部的沟通首先体现在“首席培训师”和“业务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之中,作为学科培训团队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作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首席培训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与学员之问的沟通。培训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贯彻,但同时需要进行人文化的管理,努力做到严格与灵活相济、制度与情感相融。除了各种显性管理手段以外,还要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与文化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这些都是“首席培训师”工作中沟通的重要内容。

外部的沟通

培训项目方案确定后,从组班招生、建章立制到开班典礼,从日常管理到授课教师的上课安排、进度调整,从随堂听课、调查反馈到培训建议的提出,从下校观摩、考核结业到成果展示,从学员用餐到交通用车,“首席培训师”均要逐一落实,做到环环相扣,培训过程才能不出纰漏。为了减少“首席培训师”的这些“计划外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引领中,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规定了财务、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在教师培训活动的工作职责和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尽管如此,“首席培训师”的外部沟通能力仍然非常重要,这种沟通包括与二级学院、系室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学员所在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情况反馈等。

研究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使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对于“首席培训师”,只有强化自身研究意识,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终身教育的传道者和践行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教师培训者素质的更高要求。

2.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

作为培训者中的领军者,“首席培训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担负着为教师“送炭”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首席培训师”一定要走进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中,了解体育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设计和提供一线教师最满意的培训。

体育教师发展规律研究的意识

教师培训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首席培训师”应该通过系室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和个人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中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律,探索“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和卓越期”等不同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搭建培训平台。

教师培训活动创新研究的意识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首席培训师”,除了要具备热爱培训事业、坚守培训信念、追求培训理想的职业操守之外,加强对教师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和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意识也同样重要。这不仅要求“首席培训师”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培训经验,更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展对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开发更加丰富的培训资源,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培训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体育常识3

1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身体乃健康之本。运动健身有助于睡眠,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也如此,经常运动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器官调和、代谢正常、健康长寿。据报道,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保健,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意经常坚持,不能间断。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2 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会激发人的情感。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他的感情也就越激烈,情感越强烈和越投入,则对事物的兴趣越浓。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一环。

少儿时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可能是受广播、电视等有关各种运动的宣传的影响,可能是受家庭、社会成员的带动,可能是受学校体育课的推动。最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有健康或竞技的含义,主要还是对一些运动器械、运动场所等感到新奇,受兴趣和从众心理的驱动开始体育运动的。而人们正式接触体育运动应该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的。在这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体育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最初阶段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出示阶段给其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入手。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改变以运动技术训练为主的做法,大量引入社会、生活体育段的内容,使其与将来的大众体育接轨,使体育真正做到经常化、生活化、乐趣化和终身化。

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循循诱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去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兴趣,主动积极的走向终身体育。

3 终身体育锻炼的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此引申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这里提出的是“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

情感、行为、个性以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认知。

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首先,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中学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要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

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活动的主体。

4 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终身体育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形成的不需要一直努力和监督就能维持锻炼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如果人们经过体育实践之后,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积极性的体育动机一一终身体育动机也就形成了。而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速这个过程,使学生及早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体育常识4

关键词:体育常识;初中教学;意义

对于体育常识的认知模糊,在一定的场合下肯定会闹出不少匪夷所思的笑话。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开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出知识结构层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体育常识理解现状

就像足球菜鸟对“越位”的理解一样,对足球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初中生,通常情况下对“越位”的讲解大概和菜鸟所表达的并无太大差别。应试体制下的中学教育,体育课程被主流课程霸占、侵蚀已经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周下来能够正常上足一节体育课,对于学生和体育教师来说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考试大纲对体育成绩的考核流于形式,学校教研组将体育课程置于所有教学重点课程的最末端,家长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表现,学生尽管十分喜爱,但由于注重主课学习的成绩,最后不得不将运动爱好搁浅。整个社会氛围对体育教育的忽略,直接导致了体育常识教育在中学阶段的缺位,出现“越位”菜鸟言论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中学体育常识解读

1.健康常识

一切体育运动的核心前提都是健康,在中学户外体育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热身拉练,其目的是保证学生肢体机能活动开来,避免在体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的状况。新课标体育教学原则包括以下方面: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直观可读、循序渐进、综合创新、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巩固提升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课程指导,体育常识对健康型的体育活动作出了重要补充,如,运动前期热身准备,运动过程或运动停止过渡阶段的体能维持,运动结束后的机体状态和能量补充,涵盖了体育运动健康教学层面的所有基础知识点,对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例如,人在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其原因是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的盐分会随着汗液大量排出,大量、急性饮水会迅速降低血液渗透压力,破坏身体机能内部的水盐代谢平衡状态,导致间歇性肌肉痉挛症状发生,影响人体生理运动机能。同时,由于人在运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通过增加呼吸、心跳频率来增加供氧量和供血量,以保证运动有效开展,大量、急性饮水会使胃部短时间膨胀,身体血液循环流量急剧增加,阻碍膈肌正常工作,加重心脏负荷,不仅对运动继续开展不利,甚至会给生命安全带来不堪设想的直接后果。这种缺乏常识、伤害身体的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不予提倡的。

2.竞技常识

一切体育专项活动都有其竞技的规则,缺乏了基本规矩,竞技比赛就会在毫无公信力的条件下失去所有观众。竞技比赛的基本规则在中学体育课堂上是需要完善和补充的,近些年来,体育项目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种类越来越多,逐一去认知了解对时间限制异常苛刻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是极不现实的,因此,大体上了解常见体育项目的竞技规则,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球类运动;跳水、游泳、帆船、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以及体操、射击、赛车、冰壶、高尔夫、击剑、举重、围棋等关注度相对较少的路上运动。这些运动项目在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有可能会接触到,中学阶段对基本运动常识的讲解示范,对于学生将来融入正常的文化生活是很有必

要的。

三、普及体育常识的教学意义

体育常识,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关乎学生今后健康的运动生活。饭后进行剧烈运动,将本该流向胃部、增强胃动力的血液强行牵引到身体的运动器官上,阻碍胃肠正常消化工作,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倘若学生并不知晓这种基本的运动常识,长期坚持饭后立即运动,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追求就只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口号了。

体育常识存在于运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学生掌握良好的体育健康常识和体育竞技规则常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7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