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汇总4篇
【导言】此例“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创新【第一篇】
向科技创新要红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首要因素和重要战略基础资源就是科技,它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向科技创新要红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和经济变革。科技创新有着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特征,原创性的理论诞生会带来这一领域井喷式的发展。如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些创新也带动了一批新的投资领域的出现:一旦市场前景看好的新技术出现,风险投资就会蜂拥而上,从而带动原材料、加工、就业机会等的需求,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谋划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重塑本国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美国提出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产业;英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物产业、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日本提出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产业;韩国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信息技术产业、知识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立国强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江苏经济与科技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
江苏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受资源环境制约、外需市场萎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科技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总量较大,但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剧。2012年江苏工业用电增幅达%,高于全国的%,每万元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6倍,且3/4是煤炭消耗,新能源占比不足10%。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接近20%,苏南部分地区已经超过25%,远高于日本的%、德国的13%。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在产业层次、发展质量效益上仍有差距,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凸显。从产业结构看,大多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高新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工业增加值率40%的平均水平;从技术供给结构看,基础研究占R&D经费支出比重仅%,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0%—20%的水平;从出口结构看,外贸经营对外依赖较重,而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仅占出口额的10%左右;从创新资源分布结构看,仍比较多地集中在高校院所,基层一线的创新布局不尽合理。
三是科技综合实力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还未确立。虽然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四连冠”,区域创新体系已基本构建,但科技创新的地位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落实到地方、基层,科技在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尚未真正确立,不同区域对科技的认识也有比较大的差距,“上热下冷”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考核工作时,还没有设立约束性考核指标,尚未做到“缺什么考什么”,依靠目标考核促进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的力度还很缺乏。
四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但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总体来看,我省企业的自主开发、技术集成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研发强度偏低,2012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呈递减趋势,仅为%,比2011年降低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为%,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4。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低于全国2011年%的水平。投入上的差距,造成我省企业创新绩效和质量不高。2012年我省企业申请PCT国际专利915件,总量不足广东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比广东少6000多件,仅为广东的73%,有效发明专利数比广东少3万多件,仅为广东的57%。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获批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使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加快推进科技改革与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红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加快高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产业大而不强,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若不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即使制造业规模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加工基地,缺少产业分工话语权和市场竞争主动权。要围绕产业重点领域,面向未来世界高科技前沿,在核心、高端、基础性重大关键技术上,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瓶颈,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校企联盟”建设,鼓励支持更多的省内高校院所联系和服务企业创新。深入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在重大成果转化、重大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努力开拓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省校合作关系。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研发人员比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采用省市县协同联动的方式,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指导、协调和服务,强化考核督查,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有研发机构。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依托产业集聚明显、要素集中突出的园区、基地和基层乡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高水平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在较大区域内整合创新资源,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支持苏南地区在区域创新一体化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在苏南国家高新区及其辐射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中关村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提高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
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有效途径。引导创业投资向科技创新的前端集聚,不断创新引导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稳妥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水平,切实发挥科技小贷公司服务科技小微企业的作用。加快完善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引导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建设和科技信贷产品创新。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范文【第二篇】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传感网(即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依托无锡市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简称无锡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对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无锡示范区建设工作,发挥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限为2012至2020年。
一、有关背景
(一)物联网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和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传感器与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制造业,网络设备与通信模块、机器到机器(M2M)终端与运营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链,2011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 345亿美元。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09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在工业、农业、金融、物流、交通、电网、环保、安全、民生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应用,目前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 300亿元,M2M应用终端超过2 000万台,软件与集成服务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较低,产业小而散、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面临行业壁垒与资源共享的体制困境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二)无锡具备的条件。
无锡市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拥有较强的城市综合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测试、设计能力分列全国第三、四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国内外物联网高端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高层次物联网研发人员近1 000人,物联网相关企业近400家,一批部级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落户无锡,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在无锡规划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项目正在建设。无锡在物联网人才、技术、产业和整体经济实力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具备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强创新发展,攻克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基地;突出典型示范,推动广泛应用。通过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探索发展经验,推动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于应用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攻关,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研发与应用的有机互动,突破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坚持重点突破与协同发展相结合。重点在传感器、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集成、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标准化、关键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等方面,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创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坚持试点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结合地方实际,推进产业化与市场应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应用示范,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1.大幅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部级、省级和市级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一批技术和产业优秀人才,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2.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3.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先行区。建设智能制造、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大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综合集成物联网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加大推广力度,带动规模化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第三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55-01
企业要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和技术发明,并加强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效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创性产品;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再创新。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自身必须采取和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1)加强硬件改造和资金投入:投入适当的资金,实现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以满足生产要求和顾客需要。
(2)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工艺优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创新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3)持续地和不断地提高企业现代化创新管理水准: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增值,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持续有力地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集体认为,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保障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持续性。硬件改造投入和技术工艺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资源,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资源。所以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公司要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追求公司行为与客观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企业员工队伍应具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从实现出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公司的管理制度营造了鼓励创新的平台,引导、支持员工从本职、本岗位工作着眼,敢于冲破旧的习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认识、勇于探索,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改善环境、改进设备、改进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多方位创新。激励创新已经形成一种运行机制,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升值,企业的创新文化迅速发展,为加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并定向给予公司年GDP总额的3%以上的资金投入,是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依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规律,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既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了科技投入力度大、研发人员技术素质高的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研发成果鉴定制度和各类创新激励制度,不但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大大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实现了研发成果周期短、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有效地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公司每年获得新产品产业化达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10%,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公司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具有良好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平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共同享有科技创新的极其优越的条件和动力。
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需求拉动。每个企业的机遇是平等的,但企业把握机遇的能力,决定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看,同一行业内,诸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各自为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盈利能力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加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更新换代,长期致力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市场竞争规律,促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取得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障。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近两年开始以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为目标,加速前进。
科技创新范文【第四篇】
英文名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098X
国内刊号:11-5640/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