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文化软实力(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7810

【导言】此例“文化软实力(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软实力1

文化的“东西”碰撞和交融

说起古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是经常被提起的人物。这位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后代,17岁时就跟随父亲和叔叔跋山涉水游历东方。他所著的《马可・波罗行纪》,重点描绘了当时正处于元朝的中国何等富庶、美好,拥有迥异于西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此书很快便流行于欧洲,被视为一大奇书,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然而,一直对自身文化和历史信心“爆棚”的中国,却因为近代鸦片战争而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的缺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挽救清朝的颓势。而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更是站在了“中学”的反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提出“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

这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对峙姿态,在全球化的今天,迎来了新的变化。这是一个资讯快速传播的“地球村”:你在Skype上和外国朋友分享新一季《生活大爆炸》的观感,转身却发现《黄土高坡》正唱响欧洲服装设计秀的舞台;这是持续不断诞生东西方元素“杂交”文化产物的时代:会打功夫的中国熊猫,其实是怀着“美国心”的变种超人。正如作家王蒙所说:“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才能得到发展。那种纯粹的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那样就不会有变化和受到冲击的危险了。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 的。” 而据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的观察,如今跨国文化公司已成为世界文化版图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产业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掀起了跨行业、跨国界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文化公司占据了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量的2/3以上。虽然现阶段好莱坞的电影,英国的版权产业、日本的动漫等“强势”得有些让人望尘莫及,文化的新陈代谢与“霸权”行为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但其结果往往是在对立中走向统一,经过冲突达到融合,实现多元化的和谐共处及平衡。

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频繁交流和传播,往往也伴随着文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而在国际市场中,你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是否能够被接受,你的文化产品有没有人愿意买单,实际上拼的是“文化软实力”。如今文化软实力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但要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却是个大挑战。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这5篇文化软实力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文化软实力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文化软实力2

问: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研究,与我国“软实力”建设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的文化交流研究现状如何?

陈:从创新发展的机制和思路来看,我认为文化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应该发展成我们的支柱产业。

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我们现在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

有统计表明,在全球的文化产值中,我们只占了%,而美国占了43%,这个差距很大。在文化创新力、文化渗透力、文化感召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国家一直在强调“软实力”建设,去年我国举办了中非文化部长论坛,有四十六个国家的文化部长和代表来参加。根据正在制定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外文化中心总数将超过50个。在斯科尔科沃-安永新兴市场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各国软实力排名中,中国在新兴市场国家中排名居首位。我们现在比较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现在文化话语权都在别人手里,“文化软实力”也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我们习惯把人家的话语拿过来用,缺乏在文化语境和语系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和地位。在传播中华文化时,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有没有为民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过去有“三纲五常”,当然其中有封建糟粕,但至少这些观念过去是有覆盖的,现在我们要拿什么出来,去影响世界呢?去树立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呢?

问:中国形象在国外的调查中受到了一定影响。卢克索神庙题字事件,让国人反思文明素质问题。普通人应该承担什么角色?通过什么办法来引导国民这方面的自觉?

陈:其实卢克索神庙涂鸦不是个案,很多名胜都有,包括我自己出国参观一些古迹,也会看到我国同胞的留字。在痛心之余,我也要说明一下,这个坏毛病不只是我们中国人有,一些外国人也有,只不过在概率上中国人比较多。这也说明国民意识的重要性。国家这个概念还是要通过个体去展现,中国在哪里?就在你脚下。

提高人们的国民意识,首先就是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就好像拿中美对于“灰姑娘”故事的教案比较一下,美国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守时”“诚实”“朋友”等品质的重要性,而中国老师讲的是怎么去分段、哪里是明喻哪里是暗喻。所以说,国民素养是从基础教育就得开始培育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问题。首先就是我们对外文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当然上海是我国唯一在文化贸易上是顺差的城市,但这并不能影响到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占有率太低的现状。还有政府和民间的不平衡,我们现在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政府是主导地位唱主角,但这方面的民间意识就不强。另外就是东西地区的不平衡。沿海地区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多,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就少很多,我们去内地一些地方,想要推介当地的文化产品到海外,却发现这些机构连能够说英文的人都找不到,这还怎么去对外交流呢?所以,国家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就是要研究这些问题,把研究成果提供给决策者和文化市场的各种主体,特别是为政府文化规划提供前瞻性研究报告。引进各种优秀文化,除了满足欣赏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可以提升和倒逼自己的文化原创能力,优化文化的创造环境,先是引进文化品牌,然后培育自己的品牌。

问: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原创力上是否比较欠缺?对国产娱乐节目和动漫比较泛滥的拷贝和抄袭现象应如何去看待?

陈: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是国际马戏界公认的第一品牌,但是你去看它的演员,很多都是中国人。同样,日本动漫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它的从业人员中很多也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在技术上中国人的文化制造能力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少了一个从创意到营销的连续产业链。

我们去研究文化产业就知道,国外是一种文化消费模式,我们分别邀请过美国国家艺术中心和林肯艺术中心的总裁来做演讲,你去听他们的内容,讲的都是文化营销。它是完全用营销的方式来做文化,把市场研究做得很好。我们的问题就是这个过程不流畅,重视文化创作,轻视文化消费。有意无意地把消费终端堵塞了,文化创造的源头也就流动不起来了。做好消费市场的研究再去创作,事半功倍。

拿《泰囧》来说,一个小成本电影就因为摸到了平民的痒点,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个影响力是局限在国内的,你拿到美国、泰国去放就没有国内这种效果。同样,很多美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在中国就反响平平。所以这个规律对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是适用的,就是你要赢得国际市场,必须要研究国际市场,做到知己知彼。

其实,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文化原创力,比如我们的电视剧,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甄嬛传》,从传播上它是成功的,客观上在美国等地方是有影响力的。我们应该去研究国产电视剧是怎么适应市场的,是怎么形成影响力的。这对我们的文化产业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问:文化创新是一种需要多元化环境的事业。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对外来文化有一些限制,比如分账大片配额制度、严格的国外动漫作品播放门槛等等,这种限制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有帮助吗?

文化软实力3

以健全体系为关键,致力构筑文化平台

多元投入建设文化主题工程。从2002年起,我市建起了融行政、展览、娱乐、文化馆、图书馆于一体的文化大厦;2003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金坛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其建筑风格、设施配套和馆藏物件的含金量等都居国内县级馆一流水准;2004年,投资1300多万元启动了华罗庚纪念馆新馆建设,于2006年华罗庚诞辰九十六周年之际建成开放;2005年,投资近300万元修复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2006年,民俗风情苑建成开放;2007年,段玉裁纪念馆重新布馆,戴叔伦诗院落成开放,合资投建的金沙影城竣工。目前,市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戴叔伦诗院、苏皖一大会址以及市体育馆、青少年科技馆、民俗风情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集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和科学文化五大板块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主题公园。

多措并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我们继续巩固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四下乡”活动等传统惠民做法,并扎实推进“送好戏、好电影、好图书”三送工程,依托新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广大农民奉上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文化大餐。同时,在全市建起20个农家书屋,增添了农村的文化气息,使新农村、新农民拥有自己喜爱的文化阵地,农家书屋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文明新园地。在城区,我们举办了首届社区邻里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邻里学、邻里情、邻里乐、邻里亲、邻里颂”蔚然成风,和谐邻里关系加速形成。同时,专为广大市民设置打造了“金沙大讲坛――公众论坛”,每季举办一期,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深受群众的喜爱。

以体制改革为抓手,着力培育文化产业

加大社会化文化投入增实力。在阵地建设方面,我市首先抓住城市规划调整的契机,以出让土地和置换资产的方式,建成了总面积达91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厦,其完善的设施和配套的功能成为增强文化系统经济实力的孵化器。与此同时,我们还吸引香港恒泰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与文化局合资新建7000平方米的五星级金沙影城,成为继亚细亚影城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文化工程。吸引民间资本700万元,建成了6幢徽派古民居风格的民俗风情苑。吸引个人资本新建了戴叔伦诗院。在基地建设方面,奥金鳄鱼庄园、江南农耕园、盛天农业生态园、江南孔雀园等都是由外资或工商资本投资兴建,现已成为融文化、科技、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新乐园。

加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增张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本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还需要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市场的拓展。2007年9月19日,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我市应邀组织策划的《重现・金坛》,作为平遥摄影大展开展以来承接的第一个县级市联展,以影像所特有的直观和生动,全面地推介、宣传了金坛。由于《重现・金坛》独具艺术特色和魅力,山西卫视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还在皤发摄影大展的新闻中,重点选取了金坛展区的内容予以报道。我们这种以影像的方式步入国际艺术殿堂的成功之举,为金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叩开了康庄之门。此外,我们还组织民间特色团队积极参与外地商演和交流,为其生存和发展增强“输造血”功能。

以提升形象为目标,倾力打造文化品牌

刷新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品牌。为了做好我市城市形象策划宣传工作,从去年4月份开始,市委宣传部牵头组成了“金坛城市形象与城市名片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收集资料、分析研判和高度提炼、精心打磨,金坛城市形象宣传用语和十大城市名片于8月1日精彩亮相。之后,市委宣传部组织各相关部门,采用不同的形式,利用各种载体,广覆盖、高频率、精品化地向外推介十大名片,形成了对金坛城市形象宣传的强力冲击波,全市上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迅速增强,金坛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攀升,城市品牌的综合效应得到全方位彰显。 。

文化软实力4

关键词 :文化建设,软实力,文艺复兴,法国艺术,法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16-0003-07

学术讨论中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外在地体现为社会制度和物质文明,包含人文环境。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的内涵多罗列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内容。文化的发展或建设显然是指在这些方面的进步和日益丰富。国家的软实力相当大一部分表现在文化的吸引力上。这中间可以包含人文环境,例如法国巴黎的典雅建筑及其审美理念;也可以体现为该文明的人格理想,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完人”形象和古代希腊文化中的“阿波罗”精神;还可以体现为那个文明的人的思想和情感境界,例如中国的唐诗宋词所表现出的那种纯净和淡泊的情怀。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意味着去培育和发展那些对人类其他群体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国家的软实力除文化吸引力外, 还可以是一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以及符合道义的对外政策,等等。①

纵观世界历史,欧美许多大国崛起或处于鼎盛时期,都伴随着其文化的某些特征的光辉闪耀和软实力的急剧增加。19世纪,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与此同时,她也以其上层精英优雅的绅士风度,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理性主义文化维持各殖民地对英国的向心力。②清朝末年,出使英国的清朝官员几乎都被英国文化所吸引。20世纪期间,美国以维护人类某些崇高的普世原则,例如民主政治、个人自由、贸易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姿态参与国际争端,形成其政治文化的感召力,并借以构建美国霸权统治下的文化世界。一战后,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和二战期间美英签署的“大西洋”,以及战后美国主导建立联合国和其他维护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等就是例证。17世纪到18世纪,法国凭借其典雅的城市建筑、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社会生活的文明水准、优雅的外交礼仪和制度吸引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在推动文化建设以提升对外影响力上做得最为出色。那一时期,意大利是欧洲金融和制造业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审美趣味风靡欧洲,其绘画雕塑、建筑和装饰风格成为时代潮流。意大利输出大量的绘画、雕塑和金银饰品等,同时也输出大量人才,其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为各国所竞相聘用。本文主要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近代法国的文化发展及其国际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发展最为突出。佛罗伦萨同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邦国家相比,没有紧临海港,但凭借其文化成就,其影响力远超罗马以外的其他意大利城邦国家,其中的历史值得寻味。那一时期,意大利文化的空前繁荣与统治阶层和社会的赞助不可分。15世纪,佛罗伦萨建立了一种宫廷赞助艺术制度,富人也订制艺术作品。在这种背景下,佛罗伦萨和罗马、比萨、威尼斯等城市涌现了大批艺术家。早从14世纪开始,乔托、马萨丘和达·芬奇对如何表现空间的深远以及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就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的透视画法使画家能够如镜像般重现自然场景和人体美,从而创造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的视觉形象。绘画和雕塑技巧的进步有力地提升了意大利艺术作品的吸引力。

在佛罗伦萨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美第奇家族中的科西莫和洛伦佐在赞助学问和艺术上特别突出。15世纪,在美第奇家族帮助下,马斯里奥·费斯诺建立了一所艺术学院。科斯莫·德·美第奇将他在普特奥利附近的别墅送给了费斯诺,学者和艺术家在这里讨论哲学与艺术的发展。16世纪中期,意大利有很多艺术协会组织,这些机构多根据艺术家使用的材料不同来划分,多少还带有中世纪行会的特征。16世纪末,在罗马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学院,如圣卢卡学院。这些学院的主要兴趣不是上课,而是类似艺术家俱乐部,也接纳非艺术家、贵族和艺术爱好者。学院的建立帮助艺术家从行会体系的桎梏中脱离出来,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环境,学院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艺术的理解。①

在建筑学上,意大利艺术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建筑的恢宏典雅的风格,把建筑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雕塑和金银饰品的制作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不用说意大利的文学和其人文主义理想。这些使意大利文化的光芒四射,并对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很大影响,并成为遍及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的中心。

14世纪,教皇就曾聘请大批意大利艺术家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装饰其宫廷。阿维尼翁成为意大利和法国文化艺术交汇互动的地方,并由此在绘画上形成所谓“普罗旺斯画派”。三位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都曾率军南征意大利,并一度成为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统治者。弗朗索瓦一世远征意大利期间被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所深深吸引,很想把这幅画带回法国,但由于作品画于墙上,最终没能成功,这幅画得以继续留在米兰修道院。②

远征和旅居意大利在法国人身上引起文化震撼,触动了文化引进的愿望。大批的意大利建筑家、画家、工匠和艺术品被带回法国。佛罗伦萨美弟奇家族的两位妇女后来成为法国王后,她们的审美趣味影响法国宫廷。国王们极力推崇意大利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意大利的语言、服装、金银刺绣、珠宝镶嵌、烹饪技艺、餐具、建筑和园艺于是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包括达·芬奇在内的许多意大利艺术家被聘请到法国从事艺术创作,意大利对法国的影响盛极一时。弗朗索瓦一世与晚年的达·芬奇建立的深厚友谊成为佳话。1519年5月2日,达芬奇是在年轻国王的怀抱中辞世,遗骨后来被移葬在安博瑟城堡中的胡博特教堂中。

弗朗索瓦一世邀请的意大利著名艺术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和巴托洛默,但这两人拒绝前往法国。1530年,米开朗基罗风格的忠实追随者罗索·费伦提诺(原名乔凡尼·巴蒂斯塔·德·雅可波·德·加斯帕列)终于来到法国。费伦提诺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这种富于明快和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在法国大受欢迎。意大利的矫饰主义风格就这样被带到了法国,并在那里生根发芽。法国王室在卢瓦尔河流域修建和改造的数十座宫殿和城堡,像布罗奥城堡、香波城堡和舍农梭城堡等都是由意大利建筑家设计和装饰。这些城堡有着托斯卡纳拱、伦巴底风格的壁柱、意大利式的浮雕和■旋形楼梯以及由古典的柱式所构成的建筑立面,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十分明显。

随着弗朗索瓦一世把皇室驻地从卢瓦尔河域转移到巴黎,意大利艺术风格又传播到那里。费伦提诺后来负责枫丹白露宫的艺术装修工程。1532年,普利马蒂乔来到法国,为枫丹白露宫的墙壁设计了意大利式的壁画。他将风格化的淌卷形装饰图案与高浮雕的花环、水果、各种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室内装饰风格。这些装饰与图案样式被法国的家具设计师所模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国风格家具。在卢浮宫长期的修建过程中,意大利工匠也参与其中。1546年改建的卢浮宫的西翼正立面有文艺复兴风格,其底层是科林斯柱式,中间是混合柱式,间壁配有精致的三角形和半圆形楣饰。1665年,著名雕塑家贝尼尼在路易十四邀请下,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巴黎,为卢浮宫东墙进行艺术设计和装饰。他在法国留下的作品有路易十四的半身像、穹顶和祭坛画。

在17世纪,法国许多艺术家都曾赴意大利取经。法国画家勒布仑23岁时同普桑一起来到罗马进修绘画,回到法国后,担任宫廷画师。他后来指导法兰西绘画雕刻学院和戈伯兰壁毯厂,并主持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厅的装饰工作,还留下了《基督降架》《阿尔拜勒之战》和《塞吉耶大法官》等许多佳作。17世纪法国的另一位重要绘画家乔治·德·拉图尔也在意大利学过绘画。

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上,而且也表现在人格理想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对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和爱好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潜能及其发展探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1528年,鲍德塞·卡斯特莱恩发表的《廷臣手册》,对欧洲贵族的自我教养和行为的“文明化”影响很大。卡斯特莱恩本人是一个举止优雅的贵族。他曾在乌尔宾洛的宫廷服务,并一度做过外交官。卡斯特莱恩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全面发展的人的形象应成为贵族的人生理想;他在《廷臣手册》中提倡贵族应具有三种品质:首先,出身高贵,天赋无瑕疵,举止优雅,才能卓著;其次,受到古典式教育,能从事音乐和艺术活动;在军事和体育方面也要得到发展;最后,贵族还应遵从一定的行为准则,给世人留下良好印象,例如谦逊,优雅,并以完美的性格为君主服务。①这些人格理想直到20世纪仍影响欧洲贵族的人格发展。彼得·伯克认为卡斯特莱恩的《廷臣手册》所阐述的人格理想也影响了欧洲对外交官和外交行为的看法。16世纪到18世纪法国出现的许多关于“模范大使”的论著中,都可以看到意大利的这种影响。

意大利上下一心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使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与其疆域范围和人口数量不相称的程度,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法国的文化建设有好几个时代值得提到。公元8世纪前后,统一西欧的查理曼大帝深感国内文化贫乏,曾从英国请来僧侣比德等传授文化知识。11世纪法国出现“加洛林文艺复兴”。②13世纪,法国的建筑因独创哥特式建筑风格而独树一帜。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开始意识到本国文化发展滞后,这也许是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盛况相比较后有感而发的。17世纪,法国文艺界爆发了“古今优劣之争”。古代派认为从古典的黄金时期以来,法国的文化和文学日渐衰落。现代派则认为法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学有巨大进步。此后,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文明”“社会进步”“古典美学”和“理性”等观念。终于在18世纪掀起了启蒙运动,把法国文化推向了影响整个近代世界文明的高峰。启蒙哲学家构思了“启蒙计划”和“理性王国”的文化世界,至今仍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也是法国推出的最大文化产品。

法国近代的文化发展首先以向意大利人学习艺术和文明生活理念开始。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军队多次远征意大利。此后,对意大利文化艺术的痴迷,使法国王室不遗余力地收集意大利艺术品,并邀请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丢勒、提香、米开朗基罗等对法国艺术产生巨大影响。1516年,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来到位于法国中部的卢瓦河畔的宫殿居住,并任命他为王室的首席画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国王给达·芬奇及其学生梅尔佐和随从丰厚的薪金。①在那里,达·芬奇为国王策划宫廷宴会和设计舞台布景,并修建了布鲁瓦城堡的螺旋楼梯等。达·芬奇去世后,他带到法国的许多佳作便为弗朗索瓦一世所收藏,其中的《岩间圣母》《圣母、圣婴与圣安妮》《蒙娜丽莎》《圣约翰》以及《美丽的菲洛内尔》等,后来收藏在卢浮宫,成为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

另一位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本尼努托·切利尼也在1537年和1540年两次被国王邀请到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任命他为王室的首席金匠。在那里,他完成了一座银质的朱庇特烛台雕塑。切利尼记述说:“国王对他看到的一切感到非常满意……对我的赞赏之词实在太多了,无法在这里一一记述。”②切利尼制造的青铜浮雕《枫丹白露女神》现保存于卢浮宫,成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弗朗索瓦一世也非常着迷于安德烈·德尔·萨尔托的作品。他向他购买了《圣母》和《天使们哀悼死去的耶稣》两幅作品,后来更干脆派人以重金邀请安德烈从佛罗伦萨来到法国。③1518年,萨尔托为弗朗索瓦一世的孩子创作了《博爱》。④这幅作品如今也藏于卢浮宫。弗朗索瓦一世还从意大利买来达·芬奇、切利尼、罗索、提香、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有力地衬托了法国的文化艺术氛围,并对法国艺术家起到表率作用。

公元8世纪查理大帝的帝国包含现今的法、德、意三国,法国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发祥地。近代初期的巴黎更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北欧冷峻和强悍的文化、东欧极具农村特色的生活方式、西欧富于商业气息和经验理性的文化,以及南欧关注科学与艺术的气质在这里汇集,帮助巴黎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会的文化风格。路易十四时期,巴黎的文化建设进入高峰期,王室聘请各国艺术家来巴黎参与文化建设。如前所述,贝尼尼就是在路易十四的邀请下来到法国。

17世纪法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是1648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建立。这所学院是路易十四文化建设宏伟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建立国家的各类学院,路易十四不仅管理每一领域内的教育,而且也推动知识与艺术的发展。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后来成为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大本营。在这里,由于强调“惯例”——严格按照古典主义风格绘画,并以绘画主题进行等级划分,推动了官方艺术的繁荣。法兰西绘画学院不仅在统治阶级的审美意识形态和公众的审美趣味间建立了一种平衡,也帮助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的审美情趣。⑤

17和18世纪,法国的文明与文化发展到高峰。在巴黎“有第一流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家能出色地表达故事情节,巧妙地唤起感情、表现人物、渲染气氛”。⑥法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以及社会交往的形式由此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以巴洛克艺术为例,巴洛克风格发源于意大利,法国却把这种风格发展到极致。法国城市建筑极为宏大典雅,影响远播。巴洛克风格的凡尔赛宫苑建成后, 由于其整体布局的恢宏和宫殿的典雅,受到多国模仿。英国牛津郊外典雅的勃伦宁宫苑造型布局仿照了凡尔赛宫;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外的皇家园林——“夏宫”,也是以凡尔赛宫为原型而修建;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还有另一座仿凡尔赛宫的宫殿。法国的洛可可与新古典主义艺术谱写了艺术史上的华丽篇章,影响也遍及欧洲。英国的建筑受到法国的影响,著名建筑家克雷斯托弗·雷恩于1665至1666年造访巴黎,从法国建筑中吸收了精华。他回国后在伦敦和牛津设计修建的几座建筑,成为英国建筑史上不多的精品。

法国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文明生活的理念和实践上。在中世纪大多数时间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并不十分文明。中世纪后期,欧洲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开始从简单粗暴转向日益平和的模式。法国在其中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1世纪以后,法国宫廷开始推行文雅的行为准则,⑦引领社会转向注重礼仪规范。宫廷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平衡和束缚规范首先传播到中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礼仪规范又为市民的行为提供了模仿的标准。①法国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 例如语言、艺术、礼仪和情感结构就这样在宫廷文化的示范效应下日趋“文明化”。

文化语言也伴随着文明生活的进步而发展。1560年,法国人开始以“civilization”的近代含义使用“civilite”, 指通向人类行为,法制和政府体制的复杂化的社会演化过程。② “使文明”(to civilize)和“文明的”(civilized)这些用语在16和17世纪的法文中被广泛使用。③费弗尔注意到这两个用语有促使行为举止文雅的涵义,以及社会发展从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politesse)演变之意。概念和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影响思想的展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新的思想观念对法国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起到重要作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那些观念,例如“文明”“进步”和“古典美”等观念表现了法国知识精英渴望改善法国社会生活的愿望。启蒙思想家们想要使社会状态文明化,他们关注人的自我完善,把“文明”与“优雅的礼仪”相提并论,并与“野蛮”相对立。伯克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写道:“我们的礼仪、文明及所有与礼仪和文明相关的美好事物。”④思想家们一度认为在法国,“理性不仅在宪法和政府行政领域,而且也在道德和思想领域扩散并取得支配地位的情况”。⑤当时法国有教养阶层的思想和行为被认为具有典范意义,其生活方式影响了英国和德国等许多国家。著名德国学者赫尔德曾到过法国,深深受到巴黎文化的感染。18世纪末以来,包含教化和文雅化过程及其所达到的状态这些含义的新词——“civilization”进入英文和德文中,并被普遍使用。

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⑥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形势,是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⑦近代法国的外交家们似乎深谙此道。16到18世纪,法国外交界的领衔人物大力提倡在国际交往中推行法国式文明规范。这与法国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几乎同时。在法国开始称霸欧洲大陆过程中,法国的外交实践注重在国际交往中推行外交礼仪。法国在对外交往中力求照顾各国实力和现实情况,把恪守信义,即依靠实力又以理服人结合起来。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过程中,从首相黎塞留到国务秘书弗朗西斯·德·卡利埃尔,都刻意在国际交往中宣扬法国的文明理念,打造法国的软实力。黎塞留提出“模范大使”(perfect ambassador)的理念。卡利埃尔在1716年出版《论与君主谈判的方法》,反对欧洲盛行的秘密外交和尔虞我诈,提倡外交不应互相欺骗,而应当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他认为一个好的外交官在谈判中,要避免用虚伪的诺言和背信弃义的方法,同时不要使失败者产生憎恨和报复的情绪。卡利埃尔也鼓励对话与谈判,视它为解决冲突、避免战争的基本手段。一个好的外交官应具有灵活性,并善于让步,从而使对手也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谈判中,谈判者不能以完全批判的态度看待对方,要适当考虑对方的利益和观点,然后以推理去说服对方。外交谈判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协商共同的利益。

卡利埃尔对外交礼仪和外交官的品行的论述把当时的外交实践提到一个新高度。他认为外交官应当努力做到坦率、诚恳、正直、谦逊,还应有幽默感,开放、温和,言谈有礼而恰当,讨人喜欢。此外,外交官还必须审慎、不好辩,回答问题前须经过周详的考虑。卡利埃尔在讨论驻外使节的权利和义务时,强调驻外使节不应受驻在国法律管辖,其住所享有豁免权和庇护权,驻在国政府不得搜查外交使节的住所。外交使节信仰本国宗教,有权保护本国国民。他也反对外交官住所藏匿罪犯,或进行不正当的贸易。卡利埃尔在强权和秘密外交盛行的环境中,提倡国际交往中各国的责任和义务,外交人员的礼仪和尊严以及恪守信义等文明准则,对18世纪欧洲外交界起到正面的影响。①

法国另一位外交官,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外交部长塔列朗也对外交官的素质和外交实践提出很高的要求,尽管他自己未必具备这些品质。塔列朗认为,外交官应当谨慎、谦虚、无私和具备一种崇高的人格形象,意识到自己代表一个国家并有维护本国权益的重大责任。外交官应该具有快速而准确地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和开阔的思路。 1838年3月,塔列朗在巴黎科学院发表演讲,谈论外交官的模范形象。他认为,外交官“应当朴实、得当、谦虚……随时提供有关事件和人物的咨询;时刻牢记所有的条约,知道它们通过的日期,正确估价条约的长处和不足、它们的来龙去脉,知道参加谈判的主要代表的姓名,甚至知道这些代表的家庭关系。”②外交官“必须具有一种随时提醒他注意自己言谈举止,在任何谈判开始前都不使他的名誉受到损害的特殊本能。他必须能够给人以诚恳而又含而不露的印象”。③

由黎塞留首倡,经卡利埃尔和塔列朗等法国外交界领衔人物发展,法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在欧洲政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17世纪到一战前的300年间是欧洲外交的所谓“法国时期”。法国是西方外交的领航者;法语是国际外交界的通用语言;法式外交成为处理文明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范式。

一战到二战期间,法国外交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一战期间的法国总理莱昂·布儒瓦、到戴高乐和希拉克都认识到军事实力不足以使法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必须辅之以文化影响力。莱昂·布儒瓦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其观点是野蛮的。 他坚信国际关系中,战争应该成为例外,而和平应是常态。国与国之间的精诚团结应是新的国际关系的基石。法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也提出了各国应该相互合作,建构一个文明的国际社会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可以发挥软实力,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莱昂·布儒瓦受到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观念的影响。杜克海姆认为各国社会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反对在国际政治中玩弄权术,而威尔逊总统也相信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机构可以成为维持国际和平的基础。一战以后,莱昂·布儒瓦同威尔逊协同组建了“国联”。莱昂·布儒瓦由此被称为“国联之父”。尽管国联在后来的国际政治中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法国维护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另一个特征是促进本国语言在世界上的流通和运用。法国建立了法兰西学院,它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出版官方的法语词典,清洗混入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外来词汇,尤其是英语化的表达法。在世界各国都日益在电脑程序中采用英语术语时,法国人坚持使用“courriel”“ordinateur”,而不是“email”和“computer”。这些做法同法国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等普世原则相辅相成,构成了法国在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影响力。

纵观世界, 一国的对外影响力固然离不开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软实力则主要表现在观念、文化和制度层面上。文化软实力与一国的制度、生活方式、人格精神和科学技术发明能力等的优越或吸引模仿的特征有关。软实力是建立在——国社会实践(发展)成功的基础上,该国的这些特征,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等因而具有示范意义。在对外关系上,一国的外交不能仅以维护一己之利(核心利益、国家安全或霸权)为全部目标,一国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应为他国所接受甚至被赞赏。对外关系应该体现道义,而不是术,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④

在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相挂钩时,我们应当重新诠释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大量的可以与上述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相媲美的优质文化内涵。在艺术上,中国的园林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历史上就为东亚各国所模仿,其中所蕴含的非对称和不规则的关,效法自然山水的美是人类重要的美学理念,具有独到的文化吸引力。历史上,遍及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就是在中国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文学领域,中国古典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人与大自然和人与社会那种较为平衡的关系模式,在人类表达其生活经验的各种模式中,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在伦理哲学方面,儒家所宣扬的人格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今天对人类仍有现实意义。国际关系领域中,中国文化没有对外扩张的冲动,历史上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多采取以德服人和以化成天下的态度,今天仍是国际关系理论传统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国内政治领域,中国古代的儒生和士大夫合而为一的传统,即政府公务员既是官员同时又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我们需要从文化传统中发现和继承优秀的遗产,并使之和当今人类所推崇的价值观和审美形式相融合,从而使我国的文化建设有成效地发展。

在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或发展中,有一些涉及文化发展的更为根本和长远的目标需要注意。

第一,有利于科学进步的文化的建设问题。在西方,17世纪以前,新的宇宙观及文化哲学思想的出现曾是近代科学革命爆发的先决条件。100多年来,我们成功地引进近现代西方科学,并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现代教育体系,但却没有经历一场深刻的哲学及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运动。因此,如何补课,并再次形成曾使中国在历史上雄居世界技术前列的创新精神和活力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引进和消化外国技术,模仿和复制外国技术与带原创性的技术发明是不同的。

第二,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精神家园的问题。在西方,人的现代化和伦理的现代化平行甚至是先于经济和政治制度变革。它经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完成,前者强调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后者则强调理性的规范。曾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是,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它没有完成塑造中国人新的伦理规范,或者说新的人格的任务。

两千多年前,中国文明面临礼崩乐坏、分裂与战乱危险时。孔子以伦理哲学的创新帮助世人应对了这场挑战。应该说今天我们也面临一场挑战,那就是当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如何创新文化,以适应基础的变迁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因为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伦理体系、审美感和创造精神的源泉。这场文化复兴运动或文化建设的任务至少有以下几项:第一,需要从古代道德理想中找到当代人格重建的平台,只有重建基本的道德信仰,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第二,从传统审美感中找到当代美的理想和形式,不应当忘记,优雅的审美趣味对科学和文明的进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三,从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找到有利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的精神力量。这些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做出很大努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和需要严肃思考的课题。

作者简介何平,男,1949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和国际关系史。

夏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国史以及欧盟研究。

Culture and Soft Power: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Renaissance Italy and Modern France

Abstract: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can be displayed by the moral principle of it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versal appeal of its cultural forms, such as its social system, life style, personality, ethics, aesthetics, art and overall human environment, etc.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Renaissance Italy and modern France in this respect is specially worth being explored. The flourish of art and culture in Renaissance was assisted by the patronage of the rich and the court.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pplemented by the formulation of the ideal of a versatile person or all rounded personality. Inspired b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Italy, a grandeur style of painting, architecture and indoor refurbishment was developed in France later.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of the 18th century put forward a theory of rational way of life, which had far-reaching impact on modern world. Meanwhile, French leaders began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courtesy and civilization standard in diplomacy, and in this way, pilot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urope for following 200 years. The advance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needs to learn from other nation's experience and look back at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find its cultural quintessence an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achieve this. On this base, we can then develop China's soft power in contemporary world.

Key Words: Cultural Development, Soft Power, Renaissance, French Art, French Diplomacy

* 本文受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点项目资助(项目号:SKX201007)。

① 参见约瑟夫·奈、王辑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

② 清末,清廷特使郭嵩焘赴英驻节,参观英国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过后他把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向清政府大力推荐英国的政教制度,并呼吁效仿,结果被抨击为媚夷。

① 温尼·海德·米奈著:《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② Desmond Seward, Prince of the Renaissance, The Golden Life of Fran?觭oisⅠ,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73,。

① Baldesar Castiglione, The Book of the Courtier,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76.

② 罗伯特主编:《剑桥插图中世纪史》,李增强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① Antonina Vellentin,Translated by : Leonardo da Vinci,The Tragic Pursuit of Perfectio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38,

② 切利尼著:《切利尼自传》,王宪盛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257~258页。

③ R. J. Knecht, Renaissance Warrior and Patron: the Reign of Francis Ι,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④ Desmond Seward, Prince of the Renaissance, The Golden Life of Fran?觭oisⅠ,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73,

⑤ 温尼·海德·米奈著:《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第20页。

⑥ 马德琳·梅因斯通、罗兰德·梅因斯通著:《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钱秉旦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⑦ 例如1589年布鲁斯维克宫廷的一项法今规定“所有的人不得在楼梯下、走廊里或储柜里大小便”。这些禁令后来逐渐被宫廷成员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传播到中产阶级。

① Norbert Elias, The Civilizing Process, Vol. 1: The History of Manners, Oxford: Blackwell, 1969, 、 131.

② George Huppert, The Idea of Civilizatio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Anthony Molho and John A. Tedeschi, eds., Renaissance Studies in Honor of Hans Baron,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1, ~769.

③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 in Peter Burke, ed., A New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Writings of Febvr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257.

④ 转引自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8页。

⑤ Lucien Febvre,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

⑥ Joseph S. Nye, J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i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5, , 1990, ~192.

⑦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in Foreign Policy, No. 80, Autumn, 1990, ~171.

① 王福春,张学斌编著:《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卡利埃尔的外交思想”节。

文化软实力5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05-06

中国梦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其实,梦这个东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梦”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白日做梦”、“黄粱美梦”,这是无法实现的梦。二是符合客观规律、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梦成真”的梦、“好梦终圆”的梦,这是可以实现的梦。同志所讲的“中国梦”有两层意思:第一,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的理想。第二,这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虽然道路艰难,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美好理想。所说的中国梦就是这样一个梦,起着激励人们奋斗的作用。

为什么把中国梦说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因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非常辉煌,后来陷入过低谷,我们现在要走出低谷,重现辉煌,所以才叫伟大复兴。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伟大辉煌呢?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那时我们是遥遥领先的,有很多具体事例为证。中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世称商高定理。可能有人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几何定理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这样看,因为即使是在现在经典力学、天文学、光学当中三角学原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近代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可以说开启了现代生物学大门,但是达尔文在他自己的著作当中,多次引用我国明朝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观点和素材。说到中国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更不要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没有火药,资产阶级就炸不开封建的城垒;没有指南针,就没有世界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有世界市场的开拓;没有造纸、印刷术,西方文明不可能发展那么快,传播那么快。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我们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近代我们落伍了,落伍到什么程度?来自英国的战舰飘洋过海可以把诺大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英国人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英法联军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日本人甲午战争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八国联军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甚至日俄战争也在中国领土上来打,来争夺中国的领土。截至辛亥革命之前,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700多个,其中有40多个是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蒙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大难巨耻,使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尊严。众所周知,1899年在上海的租界那里有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在我们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西方列强可以挂上这样的牌子,可以想想当时中国人在国际上有什么地位和尊严呀?

八国联军有个德国军官在日记当中写到19世纪的中国人太悲惨了。他为什么强调19世纪?因为在德国人心目中19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伟大先进的国家。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当他费尽心血发明二进制后,回过头来查阅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竟然吃惊地发现原来早在《易经》当中,中国人对二进制研究就已经达到了他研究的水平,所以当时德国有一批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的文明可以说是顶礼膜拜。德国文学家歌德也说,当中国人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的同胞所撰写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时候,他们的祖先还生活在丛林中。我们中国文化要比他们先进多少呀!就连侵略者都认为我们很悲惨,那么作为中国人自己情何以堪。

前几年,我们在芬兰参观一个博物馆,博物馆墙上有一幅大油画。画的是芬兰国王接见各国使臣,各国使臣一个个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等着芬兰国王来见面。而排在各国使臣最后面的是一个又瘦又小、比别人矮半截、穿着清朝官服的人,解说员说这个就是中国人。当时参观的中国游客感到民族自尊心很受伤害呀,这是对我们的丑化,但是那没有办法,那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形象在国际上的一个缩影,那也是我们被别人说成是东亚病夫的一个写照。19世纪末有一幅图叫做时局图,画的就是西方列强围着中国地图来瓜分,那是再形象不过了。那时候,一些忧国忧民的民族先知在思考一些问题,20世纪中国会不会亡国灭族呀?更多的中国人在思考,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够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走向振兴呢?所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那个时候就应运而生了,由孙中山最先喊出的。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也有梦想,梦想是什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这是那时候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搞,那时候我们广大农民也有梦想,“二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后来我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又成为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梦想。到了1958年, 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很宏伟,但有点脱离实际。之后,党和政府希望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于是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就成了那个时候人们梦想的标准。再后来当个万元户也是一个梦想。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中国人的梦想标准更高了,住别墅、开高级轿车、出国旅游,这是现时代大家的梦想。有梦想是好事,有梦想才有追求,有梦想才有激情,有梦想才能实现未来的理想目标。

我们每个人梦想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呢?简单来说,只有我们把自己的梦想更好地融入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进程当中,我们的理想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讲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这是有道理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当中,这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个人的梦只有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

什么是软实力呢?软实力概念不是中国人最先提出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这个人不是普通学者,卡特政府时期,他是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期间,他是助理国防部部长兼国家情报委主席;现在他依然是美国国防部政策委员会的委员。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格局解体,约瑟夫・奈认为,苏联解体并不是因为他军事力量不强大,主要是软实力不行。那么,美国想要继续称霸世界,恐怕就不能单凭靠武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也应当靠软实力,所以他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界定为三个方面内容:一个是文化的吸引力,一个是制度的吸引力,一个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2〕他为什么提出这个东西?他说得非常直白,非常坦率,美国就是要用拉拢的办法、诱导的办法使别的国家跟着美国走,这显然是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约瑟夫・奈又具有美国官方背景,所以他一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当然也传播到中国来了。

当初,国内学界对于软实力概念,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认为,既然约瑟夫・奈具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如果我们也用软实力概念岂不是受制于人,岂不是丧失我们的话语权,所以不主张用;更多的学者觉得软实力无非是学术概念,美国人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问题在于怎么用,如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用又何妨呢?所以到了党的十七大,在党的文件当中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软实力前面加上了“文化”二字,是有其特殊意义的。那就是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没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则是散乱无序、脆弱失衡的。这是我们和美国关于软实力认识的一点重要区别。

另一点重要的区别是:美国人是把软实力作为外交战略、国际权谋在用,我们则是把它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我们的综合国力,“硬实力”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软实力”则是指一切无形的、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多少吨钢铁、多少吨煤炭、多少吨水泥、多少桶石油、多少架战机、多少辆坦克、多少艘军舰、多少枚导弹等等,都是代表物质力量的,且可以准确计量的,当然都是硬实力;而思想、道德、情操、品格、意志、智慧、谋略、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动员力、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等等,都是代表精神力量的,且难以准确计量的,则都是软实力。比如说爱国主义精神,你能看见爱国主义精神是什么样吗,你能说爱国主义精神有多重,多长,多宽吗,显然量不出来,但是它的确是强大精神力量。

既然大家这么重视软实力,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是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而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则垮,不打则败,苏联解体就是典型案例。〔3〕苏联解体前,其军队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它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挽救它的解体,就是因为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意识形态崩溃意味着失去人心,所以苏联解体的时候整个舆论没有人维护它。〔4〕

软实力事关国家命运,还可以看看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衰弱,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许多人担心20世纪我们会亡国灭族。但是20世纪过去了,我们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应当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高高升起在地平线上,就像说的,我们现在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这样接近过。我们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外汇储备从2006年以后一直是世界第一把交椅,我们的硬实力发展非常快,令世界各国所惊叹。那么,我们从濒临亡国灭族边缘到现在的国运昌盛,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文化,而且对中国来讲它已上升到具有指导性的地位。我们一些人包括我们学界一些人,也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往往一提起马克思主义就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不以为然甚至冷嘲热讽,这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出现信仰危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我们的观点是赞成什么也好,反对什么也好,关键要真正了解它。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外乎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他根本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跟着起哄。第二种,他也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只知道点皮毛,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第三种,理论和现实存在反差,现实当中的确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很多负面东西、阴暗的东西、丑陋的东西,值得忧虑的东西,有人会把这些现象统统和马克思主义连起来,其实这当中就有一个小的误会。比方说我们谈到美国梦,说美国法制多么健全呀,但是美国犯罪率有多高呀,你能说是因为美国有了法律,这些犯罪都是因为美国法律的错误吗,不能这样看。现实中的这些反差,它究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这个要具体分析。应当说,现实当中一切值得忧虑的、丑陋的、坏的东西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要求那么做的,正像违法者不是按照法律要求去做而是违背了法律才导致的恶果,恐怕我们要对理论和现实反差做这样的思考,否则我们的几代领导人为什么都把马克思主义写上指导思想、写上党的旗帜?无论哪个领导人都希望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国家好的方向发展,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最能指导中国胜利前进,而且历史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第四种,就是少数敌对势力别有用心,他们想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来否定共产党,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全面的认识。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来说是有用的,是个真理,正是马克思主义使我们摆脱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文化软实力搞得好可以使民族走向振兴,搞不好可以使国家走向衰弱。为什么说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失败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呢?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经过宋明理学以后渐趋保守、渐趋封闭,乃至使整个社会越来越沉闷,特别到了19世纪更是如此。清朝龚自珍有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就是中国生机和活力在于风雷激荡思想,而那时中国万马齐喑太沉闷了,简直令人窒息,老天爷你快振作精神,多降一些敢想敢做的人来拯救这个社会。这样一个国家怎么经得起西方携带先进文化的进攻呢?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以后思想大解放、眼界大开阔,于是有了地理大发现、有了资产革命、有了工业革命,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文化先驱,推动着西方大踏步前进。近代中国由于拒绝了先进文化洗礼,所以才有后来的一系列悲剧,屡遭西方列强瓜分、、践踏,所以说文化软实力搞不好可以使国家走向衰落。

前不久,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讲,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也是属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要靠我们把它做大做强。可是我们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如何呢?应当说,我们以往关于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很多好的提法、好的做法,但是这些提法和做法距离真正落实到位还差得很远。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是未来国家各界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教育的摇篮。能否使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接受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事关祖国未来。因此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可是到大学里去看看,现在大学生们有多少愿意上这门课。有人去了往那里一坐,底下玩手机,看英语书,交头接耳。不去要扣分,到时候不及格怎么办,不去不行,去了他不真正学啊。更可笑的是某个大学领导,如果发现一个老师水平差一些,就让他去教公共课,让他去教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怎么能行。思想政治课是干什么的?是转变人脑工作的,是教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不管科学技术怎么发达,造的仪器多么精密,也没有人脑精密,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脑工作的,你怎么让没有水平的老师去教呢,这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行的。

二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在国际机场,英文图书报刊资料很多,但是中文很难找到,找到一看是新加坡的,再一看或许是香港的,再一看可能是台湾的,我们大陆的没有。国际机场是什么地方呀,那是各国精英出入的集散地,在这样一个重要空间见不到中国大陆报刊,显然我们的软实力影响在那里是个空白。另外,中国人到国外去旅游,国外游客当中中国人比重很大,因为中国人有钱了,但是在一些旅游景点甚至包括著名旅游景点,导游图、说明书、解说词,英、法、德、日、韩文都有,就是没有中文,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还任重道远。还有到国外图书馆去看,大多数图书馆中文图书资料很少。当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想和我们交朋友,想到中国来留学的越来越多,想研究中国的学者越来越多,肯定中文图书资料会逐步多起来,但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来看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大学是什么地方,那是培养世界各国各界未来精英的地方,未来各国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外交部长学习的地方,但是在他们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没有中文学习资料,那么他们的中国文化情结就很难形成,所以这个也是我们软实力的短板。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有双重属性,一个是商品属性,一个是意识形态属性,这两种属性决定它有两重效益,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可以使它引领社会风尚、引领思想观念、引领人们的道德情操。正是这种引领,使文化产业具有文化软实力功效。但是,假如文化产业没有商品属性、没有经济效益,其文化软实力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因为无论多么好的作品,如果不能变成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赢得更多的读者、观众、用户,都很难发挥引领思潮、引领风尚、转变观念、砥砺精神的软实力作用。从这个观念来看,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在10%以上,而我们国家还不到4%,美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达到了43%,欧盟占了34%,剩下的23%去掉日本的10%,韩国的6%,还不到7%,而这不到7%的市场份额才是中国以及其他所有国家的,这和我们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再例如,美国的有线电视收入占到全世界收入的55%,美国收费电视占到全世界的80%,美国每年生产的电影片占到全国的10%,但是票房占全世界的50%。相对来说我们就非常惭愧了,虽然近年来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说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的就在于我们既要靠这块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要靠这块把我们主流价值观、主流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好,传播得更广。我们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上述例子,说明我们文化软实力相对于物质硬实力来说是短腿,是细腿。如果两个腿一个长一个腿短,一个腿粗一个腿细,长此以往必然摔跟头,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你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阿拉伯之春,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出现动乱呀?首先都是从思想文化开始的。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首先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权更迭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但思想文化的衰弱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我们文化软实力就目前来看还是需要高度重视才行。

如何把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呢?

首先,我们必须把以往好的说法、提法真正落实到位,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我们以往有很多思路都非常好,但是远远没有落实到位。例如,我们号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非常必要,因为理论给人以方向、方法、智慧、规律性认识。理论武装实际做得怎么样?中国共产党员有八千多万,但是真正对党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人,能有多少呢?我们号召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但是错误的舆论、似是而非的舆论,在一些小报小刊上时有所现,互联网则更不必说。我们的党报党刊党网导向都是正确的,但是其吸引力如何?真正拥有多少受众?我们号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潜移默化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东西都没做好,文化软实力怎么能够落实到位呀。

其次,就是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在总体上从四个方面提出的要求。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果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以它为指导,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问题。科学真理性的证明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检验。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使我们摆脱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国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说生在其中,想在其中,干在其中,思考在其中。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负面的、丑陋的、值得忧虑的东西,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理想信念呢?看问题应当善于看大局、看总体、看发展态势,要善于把当代中国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纵向思考,要善于把当代中国放在当今国际格局下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得出结论才是比较客观、比较公正的。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什么时候中国像今天这样富裕,人们吃住行像今天这样质量高?什么时候中国像今天人们享有这么多自由民主?一打开互联网,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骂,当然有些人不该骂。再看看茶余饭后,人们闲谈当中什么事都可以拿来调侃,当然有些事不能拿来调侃。这说明我们政治宽松了,说明我们包容度大了,说明我们自由权、民多了。笔者跟随中国资深专家考察团到朝鲜、俄罗斯、印度考察,考察一圈的结论是什么呢?到了朝鲜,知道不改革不行;到了俄罗斯,知道乱改革不行;到了印度,知道不坚持共产党领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行。所以,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因此必须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确,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不能靠背离社会主义,而从别处生搬硬套拿来一个什么主义,只能靠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智慧,不断完善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人间正道。

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尽管具体要求不同。因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撑,舍此,国家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期间看了一个纪录片,反映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抓住中国人要砍头示众,一群中国人在围观,但是一看我们中国人脸的表情,没有同情、没有悲哀、没有愤慨、没有羞耻,一脸的麻木。所以鲁迅看了以后感到民族自尊心很受刺激,他就想一个民族不管有多少健壮体格,假如没有了强大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只配做看客,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要用自己笔唤起民族崛起,振兴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民族,这么多人,面临这么多矛盾,国情又这么复杂,尤其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当然我们民族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会一成不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发展,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后来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融入到民族精神当中,所以民族精神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层。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底线,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都应当做到。可是我们现在党的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还在学习八荣八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着问题。当前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下了很大功夫的,重申“八项规定”、反“”,惩治腐败,不管老虎苍蝇一起打,那还是深得人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的道德底线。尽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但还是有相当一些党员干部尚不能或不完全能自觉做到知荣崇荣效荣、知耻戒耻反耻;理想失落、价值扭曲、诚信缺失、爱国意识淡漠、情感背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以我们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它是兴国之魂,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就丢掉了灵魂,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强调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如果剥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文化既不是先进的文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强调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如果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我们搞成的可能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别的什么主义。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基石。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的软实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M〕.科学出版社,1990.

〔2〕中国的事要多听中国人说――与约瑟夫・奈的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0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