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精彩4篇
【导言】此例“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收集中秋月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多民族生活的了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难点: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课时准备
蒙古族、广州等地中秋节活动图片
课时预设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解中秋
1.超市里最近有什么新变化?
2.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板书课题:团团圆圆过中秋
二、开开心心话中秋
1.关于中秋节,你都知道什么?
(1)生自由交流。
(2)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3)师小结: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古人对月亮有着自然的崇拜,月圆之夜会举行拜月活动。直至唐朝,人们更加重视拜月习俗 ,而且发现每年秋季第二个月中的月亮比平时的更大更圆更明亮,于是就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2.说了这么多关于中秋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的中秋节。
(1)你们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增长见识赏中秋
今年中秋节,老师想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其它地方的中秋风俗,大家有没有兴趣?
情境一:乘坐校园巴士开启中秋之旅
第一站:蒙古草原
1.观察图片,了解蒙古族人中秋“追月”的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银白色月光下人们跨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用“追月”的方式来祈愿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第二站:广州
1. 了解“树灯笼”的习俗;
(将灯笼高高挂在树上,寓示一年红红火火)
2. 了解广东潮汕地区“烧塔祈福”的习俗;
(用瓦片搭成塔,在塔内放放木柴将其点燃,祈盼年年稻谷丰收、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
3. 了解佛山南庄“舞火龙”的习俗。
(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人们用这种方式祈愿年年都好,身体健康)
情境二:穿越古代了解中秋
1. 了解古人中秋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古人举行盛大的迎寒祭月活动,祈愿年年风调雨顺,家家和和美美,古时也有一些人由于追求事业、四处求学或戍守边关等人生际遇时常会有人客居他乡,于是在中秋之时他们选择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想念自已的弟弟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张九龄望月怀远写出了“海上生明白 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
2.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和月亮的古诗呢?
3.引导学生说关于中秋及月亮的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人咏月
寄情的感情。
4.师小结:中秋之时各族人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过中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祈愿。人们通过拜月祭月来祈盼幸福、祈盼丰收、祈盼团圆。(板书)
四、情感升华悟中秋
1.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过中秋,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1)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回家;
(2)父母工作特殊不能按时回家。
2.你心里怨他们吗?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对家庭对儿女的爱。
2. 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祝福?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真诚的祝福,让他们理解中秋团圆的真正意义,进一步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热爱。
五、课堂总结感中秋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但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了大家的团圆,舍弃了自己的团圆,他们或许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友,亦或是我们身边的陌生人,不管他是谁,他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马上就要中秋节了,老师希望大家回家之后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六、课后活动拓中秋
中秋来临之际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
团圆
祝福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第二篇】
说起重阳节的时候人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这个节日也被设立为了我国的敬老节,那么2021年10月14日重阳节还有哪些名称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重阳节还有哪些名称,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1年10月25日重阳节还有哪些名称1、重九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节。
2、踏秋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相对应。依据传统,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现代社会,很多传统在变化,但是重阳登高依然盛行。
3、女儿节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
4、登高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节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6、茱萸节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021年九九重阳节的节日意义1、敬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2、敬老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3、孝道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国近代的衰败,今人将古代的一切思想视为封建思想,称不适用于今世。于是不讲孝道,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2021年10月重阳节的节日简介重阳节,即农历的九月九日,又称“九月九”。在古代,常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而便称为“重阳”。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初现端倪,开始以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魏晋时代,无数的文人骚客争相吟诵,使得重阳节的节日氛围更上一层楼;直到唐代,重阳节正式被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必不可少,此后的几千年,这些习俗也随之传承,一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18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旨在倡导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2006年将重阳节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什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第三篇】
秋分是平分秋季的节气,人们很重视,于是民间形成各种秋分习俗。秋祭月、竖蛋、吃秋菜……今天为你盘点秋分的六大传统习俗,秋分日别忘了这些习俗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秋分时节习俗知多少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今年9月23日就是秋分,秋分是平分秋季的节气,人们很重视,于是民间形成各种秋分习俗。秋祭月、竖蛋、吃秋菜……今天为你盘点秋分的六大传统习俗,秋分日别忘了这些习俗哦!
秋分的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
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南昌以往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
2、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
有专家称,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春分、秋分这两天,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竖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竖蛋”。
3、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4、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5、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6、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另外,秋分时节,大家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及时增减衣服,预防外感风寒,注意耐寒锻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冻”。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第四篇】
吃西瓜
江苏各地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立秋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浙江,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悬秤称人
清朝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吃饺子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沈阳立秋要“抢秋膘”,包饺子或者包子,有个习俗,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表示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吃鸡蛋
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祈福
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盘点全国各地"立秋"的民俗活动
2.立秋习俗之立秋节 立秋各地有什么习俗
关于立秋的习俗 各地立秋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