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80782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实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27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xx﹞1号)精神,进一步促进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特制定《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指在本市中小学履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对本市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师德为先。

热爱学校体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和体育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学生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锻炼、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能力为重。

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特点,遵循体育学习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不断提升体育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保持运动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好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典范。

(一)各区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质量。坚持体育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体育教师入口关;制定体育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体育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结合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式;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小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体育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体育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科学计算体育教师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福利待遇,增强体育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体育校本研修,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绩效管理机制。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

小学数学,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质量,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提高教师素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全面的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从计算能力入手。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为了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每次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要求学生做二件事:

(1)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

(2)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及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发现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

在学生开始使用草稿本列竖式时,我们把“草稿本”改名为“竖式计算本”,并提出列竖式的要求(如数位必须对齐,字迹必须清楚等),为了提高竖式本的计算质量,定期对竖式本进行检查,而且也作出成绩评定。在测验考试时,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而且对草稿也作出评分,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

(二)、课堂重在强化基础训练。

在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分析向导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每节新课的知识点要进行反复专项训练,每节课抽出五到十分钟进行口算计算训练,加强计算能力。

(三)、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新课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已学的相关知识点出发,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联的`只是知识,前后相连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专项训练。

以课为单位,以单元为周期,安排每课一个专项训练,每单元一次综合练习。如,第一课学完以后,同轨的其中一位老师出计算专项练习,等第二课学完,另一位老师再出填空题专项练习,然后发布网站,资源共享,做到一课一课一过关;第二周,安排选择题判断题专项训练,强化理解知识点重点。第三周操作画图等专项训练,以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第四周应用题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月末,整个年级数学调研。

负责组长对任课老师进行每单元、每组考核一次,学校进行每月考核一次。每位任课老师平时辅导后进生的小训练题,主动传入学校群里,供同年级老师参考。对上传的小试卷次数多的老师负责人记录,并给予鼓励与加分措施。

本学期,重抓合格率,对成绩优秀的班级,负责的领导管理中出成绩的进行奖励。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为了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采取有效实施方案、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国标》各项目的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了发展。特制订了东城第八小学推行本校实施方案。

1、全校需按要求开展学校体育课程,以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贯彻落实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这一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设立体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并要求家长监督。

2、成立体育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积极开展体育教研活动,由体育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组长抓教研工作。认真开展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求体育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体育老师以身作则,亲自示范,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并组织好早操、跑操期间的.学生秩序,进行有效锻炼。

3、全校要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测试制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工作。

4、每个体育老师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保存和分析,落实监控每一个位学生体质发展。

1、召集家长会并组织家长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国家有关体育纲要、法规及优秀教学课例,让家长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校制定家庭体育锻炼计划表(附件一)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体育老师给学生布置校外体育锻炼任务且进行监督,在孩子完成家庭锻炼后进行评分。

1、开展关于体育锻炼的提升班,对体质不够好、运动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第二课堂(附件二)针对短板进行锻炼,逐渐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对参加体育锻炼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收集数据后并作登记。

3、体育教师需严格对体育锻炼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训练,定期进行检测,检测后与摸底考试的成绩作比较,并作分析。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篇】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五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27号)文件精神。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校体育课教学,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一)、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课程计划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并科学安排。

(二)、高一开展田径模块和选项普修的教学,高二和高三分别开展体育选项教学并制定评价体系和技能达标标准。

(三)、体育教研组每学年、学期开学前一周制定好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开学后一周上报教务处。

(四)、学校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对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加大投入保证体育教学正常进行。体育教研组要加强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

(五)、学校全力支持、督促每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体育课教学。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阵地。需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齐全,35岁以下教师统一教案本并手写教案。教务处不定期的统一检查教案。

2、体育课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要求,教学目标要明确并实际,重点、难点要突出,讲解、示范要准确,组织、教法要合理,练习时间、次数、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要适当并体现“课课练”,场地、器材布置要合理,教学常规要规范,教师教态要亲切有感染力并注意仪容仪表,课后要小结并布置家庭体育作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有防范措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体育教学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可在阴、雨天室内进行),注重运动知识、技能技术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4、健全体育课考勤、考核制度,每节课需考勤,每学期考核不少于4—5项。(包括基础知识、运动技能、技术)。

5、体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体育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好场地与器材,整理好服装(运动服、运动鞋),课前5分钟到达上课地点,等候学生前来上课。

7、学生须遵守体育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体育课须穿运动服或校服、运动鞋,不穿大衣、裙子,不戴围巾、帽子,禁止带小刀、笔等有碍安全的杂物。

8、如遇特殊情况需调课应事先到教务处备案并得到批准。

9、教师教学获奖按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相关规定执行。

(七)、教学研究。

1、教研组要制定集体和个人研究课题,开学后一周上报教务处。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并在规定的时间上交结题报告。

2、全组教师要认真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

3、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校内的各项研究活动,体育教学、大课间、社团俱乐部、训练、竞赛等。(每二周至少一次)。

4、每位教师每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10节。

5、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师徒结对。

6、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论文获奖按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相关规定执行。

以上各条望认真执行,如未完成任务或无故缺席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将与本人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六篇】

为切实加强我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打造我区学校体育活动特色和品牌,全面普及班集体长跑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丰富“大课间”活动形式,增加“大课间”活动次数,提升“大课间”活动质量,实现“大课间”活动制度化、特色化,不断深化我区“大课间”体育活动品牌效应,培养学生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鲅鱼圈区教育局成立鲅鱼圈区“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领导、督查此项工作。各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教师等为成员的相应领导机构,结合实际,切实做好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提升行动。

鲅鱼圈区“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刘金明。

副组长:范利军。

成员:王森、刘金平、孙伟及各学校校长。

(一)学校每天开展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全区中小学要在原有上午开展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基础上,在下午第六节下课后,增加一次“大课间”,时长25分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更改和停上每天的上、下午大课间体育活动。如有特殊情况,要书面向局安全与体卫艺科报告、备案。

(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严格抓好落实,把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区教育局将不定期对全区“大课间”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学校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

(三)丰富“大课间”活动形式。各学校要组织力量对现有“大课间”活动形式进行重新论证、反思,根据自身和学校传统、场地条件、季节特点等,拓展设计思路,创新活动内容,制定内容丰富多彩、项目灵活搭配、运动负荷适宜、文化特色鲜明、学生兴趣浓厚的“大课间”运动方案。各学校“大课间”的内容与形式要朴实、新颖,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易学易练,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学生参与度高,保证锻炼效果;活动的内容要围绕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展开设计,能成为学生巩固提高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素质的重要平台。各学校要分别设计春秋季计划和冬季计划。冬季计划自每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至次年4月1日止,其余时间为春秋计划实施阶段。区教育局将根据全区体育工作实际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总体规划,制定和指导全区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区域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品牌建设和质量的提升。

(四)强化“大课间”活动管理。各学校要重新梳理“大课间”组织流程,科学规划学生集合、解散路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确保每次“大课间”净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严格“大课间”活动请销假制度,学生非因病残或生理原因,不得缺席“大课间”活动。除行动不方便外,请假不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到现场观摩其他同学活动,原则上不得留在教室。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得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卫生清扫、卫生检查、课程辅导等与体育锻炼无关的活动,要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加运动。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对剥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将进行实名通报。同时,各学校要制定恶劣天气的应对处置方案,科学、合理组织好恶劣天气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建立“大课间”活动备案指导机制。区教育局将制定本地区“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各学校要制定本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并要结合自身实际、活动实际等,每学期进行一次完善,并报局报备。西市区教育和文化旅游局将会同教研部门从活动设计的科学性、特色性、艺术性、实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对各学校上报活动实施方案进行审查指导,确保各学校“大课间”活动质量。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报局安全与体卫艺科备案。

(六)定期组织观摩展示交流活动。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次现场观摩活动,促进学校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大课间”活动组织质量,并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设计组织案例。各校还要积极参加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网上展示交流活动。

(一)高度重视,强化考核。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大课间”活动形成特色、发挥实效。保障校园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大课间”活动就是校长的公开课,各学校校长要担当有为,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向家长、社会交出一堂能体现自己办学理念、教育境界、治学水平的`优质课。各校要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内容,作为对校长考核评价的因素。各学校增加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合理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科学指导,安全锻炼。各学校在推进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行动中,要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坚持突出学校整体特色,要做到体能、技能、审美有机结合,切实把“大课间”打造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张特色名片和展示体育、美育工作的第二课堂。要统筹考虑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一生一案”个性化运动健身,进行整体化设计,形成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特色鲜明的学校运动格局。要坚持科学锻炼原则,合理确定“大课间”活动强度和学生每天1小时总体运动负荷,避免出现运动强度过小或过大的情况。要强化科学健身知识普及、运动技能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要制定全面、细致、操作性强的“大课间”活动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避免发生运动伤害。

(三)把握节点,迅速推进。20xx年9月30日前,各学校要完成“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10月1日起,各学校每天开展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11月1日起,各校要根据学校“大课间”活动组织成熟度,向区教育局报送展播视频。各学校要把握好时间节点,迅速部署、有序推进,不断完善、持续提升,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各项任务。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七篇】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为全面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我局根据滁州市教育局统一布署,决定在全市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通过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强化全市教育系统各校领导教学为本的意识,认真分析各校教学质量现状,理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策略,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我市中小学办学水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和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以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为重点,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以规范管理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式,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现代管理机制。转变学校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习服务。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我市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不平衡的状况,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为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校长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校长队伍“人才库”,加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评选奖励优秀校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加强常规检查,督促各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切实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强化教育局业务科室的视导作用,经常深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全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指导,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狠抓教风的转变,学校领导和教研人员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深入课堂,加强常态管理与监控,经常性地对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促进教风的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校要强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意识,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引导广大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主动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落实中学以学科组为单位、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教研分会要牵头开展分片、分校、分类的集体备课活动,每周每学科学校集体备课不得少于1次,特别要针对当前薄弱学科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搞好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创建“有效课堂”,要使绝大多数学生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对个别听不懂、没学会的学生,要通过课后辅导及时帮助解决。各中小学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教研分会、学校为单位探索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努力探讨各种课型的最佳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创造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全员听课、说课、评课和上观摩课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为载体,引导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将具有先进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效益的最大化。每学期每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不得少于教师人数的一半,每位任课教师全年必须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为确保公开课质量,每位教师的公开课必须提前安排,并确定不同课型人员和比例,要有公开课教案、听评课记录,要真正把公开课作为深化教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将公开课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力戒走过场、搞形式、完任务,对弄虚作假的学校、教师要在全市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教育局教研人员将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农村中小学,下移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采取随堂听课、评课、当场反馈的方式,密切关注教师的课堂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此引导教师全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具有先进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课堂教学示范,以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效益最大化,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采用专、兼职教研员相结合的办法,充实教研力量,提高教研水平,切实发挥教研对教学工作的导向、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举办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人员骨干培训班,加大农村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能力。建立健全城镇支援农村教育长效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城区中小学教师轮流到村级小学或教学点任教、城区学校派教师到农村学校蹲点指导、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等工作。健全教师评优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教师,树立先进教师典型,开展优秀教师巡回报告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各校要强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进一步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城镇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覆盖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教学资源库,加强系统设备维护、提高设备使用率、定期更新补充设备。抓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应用,确保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分利用,避免闲置和浪费。优化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重视加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提高,使城镇学校90%以上的任课教师、农村60%以上的任课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传输系统搜集、查找和获取优质教育信息和资源,能够独立或相互帮助制作开发课程软件和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备课和教学设计。

树立“小学质量幼教找,初中质量小学找,高中质量初中找”的理念,统筹好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关系,提高幼教覆盖面,夯实小学教育基础,抓实初中教学质量,突破高中制约“瓶颈”。统筹好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学生之间的关系,各学校要根据本校现状,制定补差、推中、提优策略,寻找教学工作着力点,落实分层推进措施。要切实完善和落实控辍保学工作,重点是各初中阶段学校,要全力抓好因厌学而导致辍学的控辍工作。

我局将建立由行政管理科室牵头、教研室密切配合的工作组织,针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有利于推动教法学法改革、学生能力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等关键环节,制定形成科学的、易于操作的学校教学质量和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水平考核办法,按学期、年度进行检测与评估,由市教育局组织每学期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教学质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诊断、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段成绩监测数据库。改革小学毕业考试组织办法,由招生的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全市统一阅卷,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初中段每学期由教育局组织对初一、初二部分学科进行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进行跟踪诊断、干预指导、适时监测。初三年级按毕业会考成绩建立全市各初中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监测数据库。高中阶段每年由教育局组织对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实行联考,建立以学校及班级为单位的成绩跟踪监测数据库,对学生学业成绩实行质量跟踪管理。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学业成绩监测数据库建立后,以此为基础确定下年度质量提升的新目标。各学校要研究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建立学业成绩质量跟踪检测制度,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组织召开学生或家长参加的教学反馈座谈会,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

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组织与发动阶段(5月—6月10日)。召开全市中小学校长会议,传达《滁州市教育系统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各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明确我市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具体要求。组织各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围绕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教学评估、教师素质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找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研究策略,制定改进措施,形成详细的学校活动工作方案,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会、讨论会,对本项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各校工作方案要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并于6月上旬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6月11日—8月)。扎实开展各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并对每项活动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成果。

第三阶段:推广与深化阶段(9月—20xx年1月)。针对在实施与展示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与差距,各校要制定具体的对策意见,形成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办法、措施,总结提升典型经验,推广成功做法。

第四阶段:总结与表彰阶段(20xx年2月)。我局将组成“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检查组,采取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形式,对各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检查结果将纳入年终考核之中。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加强对全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教育局决定成立明光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组长:徐礼金 第一副组长:高洪波 第二副组长:辛树利

成员:张茂和 胡士先 杨晓明 吴长蓉 牛 江

办公室主任:胡士先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教育局建立局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和科室负责人分片包校制度,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开展听课活动,督促工作落实。教研室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深入课堂,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各中小学校长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策略和方法,真正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努力促进全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强化督查,确保实效。我局将根据各校的活动计划安排,经常性组织督查人员对各校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把握各阶段活动的进展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将检查情况作为评比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确保质量,务求实效。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八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聚焦“两个根本”,深入推进“四个回归”,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提高思想认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应肩负起教学主体责任,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门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条践行师德规范。教师要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要求自我和约束自我,维护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遵守宪法法律和校规校纪,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模范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做好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品行楷模。学校制定和完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年度考核办法》,以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等办法,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三条落实教书育人。教师要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将教书育人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奋斗目标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条优化课程设置。学院(部)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充分调研与论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具有优良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引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必修课程建设,调整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须经严格论证和审批;丰富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设置专业方法类课程,通过“授之以渔”提升学生自主深入探究的能力;完善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市级(含)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研、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等活动并取得优秀成果,经学院(部)按程序认定后,均可计入相应学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条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是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材、实施考核,学生选修以及学校检查与评价课程的重要依据。教学单位应组织专业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科学合理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方式、适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单位负责教学大纲的政治性、科学性等方面的.审定工作,经教学单位负责人签章(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下同)后,与年级人才培养执行方案一并报教务处备案,并向学生公布,学期教学执行中不得修改。

第六条规范教材选用。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严把教材尤其是引进教材的选用关。积极选用价值导向正确、科学性强的高质量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优先选用国家公布的目录教材。主讲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提出教材选用说明,教学单位审核,教务处复核,学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学校党委对引进教材选用负总责,教学单位教学负责人负管理责任,主讲教师负直接责任。建立开展学年教学单位自查与督导组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教材选用跟踪与反馈制度,发现问题教材要及时停止使用。

第七条更新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努力提高单位学时的“含金量”。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具有挑战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第八条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因课制宜,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要注重师生互动,选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表达与阐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促进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研讨、动脑与动手、自主与合作等方式的课外学习,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中;要把握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索并实践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互补与融合。

第九条强化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科学设计考核内容。鼓励任课教师采用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独立与合作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考查学生学习实效。课程考核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以百分制计,班级平时成绩须有一定的区分度。期末成绩占比一般不低于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手段丰富、效果良好的课程,经教学单位、学校批准,可适当降低期末成绩比例。教学班级学生成绩应呈合理分布形态,严重偏离者,须按学校规定提出改进方案。

加强必修课程和主要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平时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敦促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抓手,以及检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要有明确依据,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随堂测验、作业、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期中考试等多方面情况确定;期末考核应重点检测学生独立、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特殊课程外,原则上应采用闭卷考试,并列入学校统一期末考试安排。要重视期末考试的命题工作,试题应有一定难度,教学单位负责期末试题的内容科学性和形式合规性的审核,以及试卷的印制和保密工作。同专业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班级应统一课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内容,有多位任课教师的须流水评阅试卷。

第十条加强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是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基本保障。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要树立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探究并实践课上与课下、管理与交流相结合的多种方式,综合开展课堂管理;要明确课堂纪律,规范考勤管理,严格课堂要求,恰当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要积极运用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和多种互动课堂管理工具,促使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将精力集中到课堂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十一条明确教学管理责任。建立校长和分管负责人全面负责,学院(部)院长和主管教学负责人负主体责任,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负管理责任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鼓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建立主讲教师制度,承担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包括制定教学大纲、研究考核方式、开展考核命题等工作。

第十二条坚持领导听课巡视。每学期学校领导听课不少于4节,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等不少于6节,并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阶段,定期、不定期地全面开展教学与考试的巡视和检查工作。

第十三条完善教学改进制度。建立学院(部)推荐观摩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建立学院(部)主管教学负责人、教务人员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两次,促进学院(部)加强沟通,持续改进教学工作;建立教学工作年度研讨会制度,全面总结和分析教学工作;联合学院(部)、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调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学院(部)和教务处每年均须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教学工作。

第十四条考评教学基本状态。建立学院(部)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成果、教师荣誉奖励、生源质量、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率、转专业和就业情况,以及调停课、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考核、成绩异常等教学基本状态的考评与发布制度,形成学院(部)和全体教师重视教学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十五条加强学院自查自纠。作为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学院(部)应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课堂教学工作,学院(部)党政一把手、主管教学负责人、学生工作副书记均须按每学期不少于6节的标准对本单位课程进行有计划的听课、巡视和检查,做到对专业必修课程和外聘教师授课的全覆盖,并将干部听课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加强对课程档案,特别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自查工作,每学期初,对上学期课程的抽查、复核比例不低于25%,两学年实现全覆盖,杜绝管理盲区,并形成学期自查、自纠报告,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六条做好教学工作反馈。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督与检查力度,坚持常规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并举,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类课程、一类教学环节、一类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以及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畅通学生信息员意见建议反馈渠道,以便学校发现和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改进学生评教工作,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和评教方式,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

第十七条严肃违纪问责处罚。完善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规范课程教学,营造良好教风;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对落实课堂教学管理责任不到位,发生严重违反教学纪律、师德师风的情形,依据上级部门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问责,包括教师约谈、暂停授课、调离岗位、辞退解聘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