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电影杀生影评(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9429

【导言】此例“电影杀生影评(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影杀生影评1

关键词创作手法

叙事

纪录

历史

商业

《南京!南京》是导演陆川在电影《可可西里》之后历时四年完成的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在四年的筹备时间里,导演搜集的了大量历史资料,也走访了部分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电影剧本也是一改再改,力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真实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再现日军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罪行。黑白影像以及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似乎成了这部电影的不二选择。

黑白影像属于褪色的历史,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是还原或者再现真实的必然手段,这在影片开始就显现出其力量来。日军最后的攻破残败的南京城的画面和军队残部的和夹杂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逃亡的画面迅速的将观众带人了那段历史,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的下沉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这部电影以及历史的认识基础。接下来中国残留士兵与日军展开小规模巷战是纪录片创作手法的集中体现,晃动的手持镜头和大量的跟移镜头营造了真实的战斗场景,震撼也从中而来,认识也更加稳固,尤其是电影中日军大量的虐杀俘虏和平民的镜头,使得观众的情绪到极点。但是,当观众认为这种认识即将延续下去的时候,另一场景出现了,那就是“一群在长江边上,从军队来说处于修正状态,我们看上去像一群旅游休闲的大学生……这个时候人们马上头脑中就会打架,刚才那样惨烈的镜头,是谁干下的,是谁要负责任……转而把日本军队描写成多么可爱,多么年轻,多么富有人情味儿,人们就会想,这些事情是他们做的吗?”(崔卫平)。观众对电影以及历史的认识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够统一起来,电影也由此断裂开了。这样的急转之下,同样也是黑白影像和记录片式的创作手法带来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电影杀生影评,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杀生最全最详细影评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电影杀生影评2

[关键词] 寻找;人性美;绝望;希望

1994年4月至7月,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展开惨绝人寰的屠杀。疯狂的胡图族极端分子在邪恶电台的号召下四处猎杀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百日之内1000214人死于非命,其中多数是图西族人,95000名儿童在大屠杀中变成孤儿。《卢旺达饭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秩序与理性,只有仇恨与恐怖的国家。但世界对于卢旺达的悲剧是冷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无所作为,各国纷纷撤离媒体和侨民。

《卢旺达饭店》是特里•乔治2004年导演的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种族屠杀中酒店经理保罗挽救家庭和1000多名避难者性命的故事,被称为非洲的《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一部成功的独立制片,《卢旺达饭店》起初在影院发行有限,但被提名多项大奖,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女配角、原创剧本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原创编剧提名,黑胶片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及最佳女主角,广播电视电影评论家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画面奖提名以及美国制片人协会奖等。该影片还连续被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商Netflix评为被租赁最多影片之一,并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史上最感人影片之一。在专业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上,《卢旺达饭店》总共被追踪到的正面影评占总评论比例,即“新鲜”度达到92%。

法国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导演的《疯狗强尼》(2008)则从另一侧面描述了战乱频仍的国家被戕害的儿童――非洲某国娃娃兵梦魇一般的人生。童心未泯的孩子被强迫征召训练成杀人工具。影片叙述了年仅15岁娃娃军首领“疯狗强尼”短暂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13岁少女拉奥科蕾畸形的感情故事。影片在2008年戛纳电影节公映,获一直以关注边缘影片著称的“一种关注”单元最具希望奖。

一、当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怀抱

2004年正值卢旺达人道灾难10周年祭,《卢旺达饭店》为世界还原了屠杀时的状态,当一个国家陷入疯狂,世界也闭上双眼时,一个名叫保罗的饭店经理却敞开温暖的怀抱。保罗(1954― )并非编剧虚构人物,他是卢旺达胡图族人,妻子是图西族。冲突爆发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胡图族身份和基加利米勒•科林斯外资饭店经理的社会关系,在大屠杀期间庇护了1268名图西族和温和派胡图族难民。

特里•乔治在谈到电影创作初衷时讲过,1994年后10年间,世界各地政客纷纷前往卢旺达凭吊,发誓不让惨剧重演,可事实上呢?苏丹、刚果等地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从未停止。这些地方,像保罗这样人们所表现出的人性良知和勇气,让世人无地自容。①《卢旺达饭店》通过主人公保罗弘扬了一种危难中的人性美。此后,保罗成为卢旺达部族和解的有力符号,演员唐•奇德尔因此获得第七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相信此举不仅是对他精湛演技的表彰,更是对其角色所展露的人性光辉的一种颂扬。

两部影片描述的种族屠杀让人们看到,当仇恨战胜了宽容、疯狂泯灭了良知、野蛮胜过了文明的时候,任何一点对人性的坚持都是如此可贵。

二、绝望中的希望

人们习惯上把《卢旺达饭店》和《辛德勒的名单》比较,无疑后者题材更宏大,叙事风格更具史诗性,主人公辛德勒完美、潇洒,处事从容不迫。相对而言《卢旺达饭店》故事本就发生在世界边缘,世人对其所知寥寥。影片主人公保罗一开始也是普通人形象,其貌不扬,还有很多性格弱点:商人的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怯懦恐惧等。只是在目睹太多屠戮之后,才本着心底里人性善良,把对家庭的关怀和保护延伸到危险而无助的难民身上。为了避难者的安全,他低三下四,跑关系行贿赂,最终所有难民得以脱险。保罗人虽卑微,但他身上体现出人性之善令人动容。

然而天天自诩人道良善、民主法制的西方国家麻木与功利的态度,却令当事人心寒齿冷,残酷的屠杀令卢旺达人恐惧莫名,而冷漠的世界更令他们陷入彻底的绝望之中。

作为《以父之名》的编剧和《哈特之战》的导演,特里•乔治出生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的多数作品如《拳师》《母亲的孩子》以及《以父之名》都与北爱冲突有关。1996年特里•乔治被授予欧洲年度年轻导演奖。2002年他编剧的二战影片《哈特之战》广受好评。他曾两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一次是1993年因《以父之名》获最佳编剧、原创剧本奖提名,另一次就是2004年因导演、制片兼合作编剧《卢旺达饭店》获三项提名。

特里•乔治喜欢在民族矛盾乃至战争宏大背景下进行理性思索,保罗的感人故事正是理想的故事素材。2003年1月在保罗陪同下特里•乔治特意前往卢旺达调查,实地听取卢旺达民众对悲惨记忆的亲身讲述,期间特里遇到许多保罗庇护过的幸存者,他们对保罗的爱与感激一并传达到了影片里。

虽然是一部以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但影片并未像其他记录该段历史的影片,如《谋杀的文化》(1994)、《嗜血的三色旗》(1995)、《邪恶的胜利》(1998)、《百日》(2001)、《射杀狗》(2005)、《与魔鬼的握手》(2007)那样,选择恐怖血腥的种族灭绝作为表现重点,而在结构上突出风雨飘摇中一座饭店和其中避难者的故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饭店外的血雨腥风,更显胡图族经理保罗人性的伟大。血腥历史不能重演,生命和人性的尊严应该得到尊重,但灾难的国度明天在哪里?保罗让绝望的卢旺达人看到了一丝未来的希望。

《疯狗强尼》改编自刚果小说家当伽拉同名作品。1997年从刚果内战中逃离的经历,是当伽拉写作《疯狗强尼》的原型。《疯狗强尼》以这场黑暗内战为背景,描写了战争中被损害儿童扭曲的人性。②残酷的现实让孩子们充满了兽性,但他们仅存的人性仍令人感动,比如强尼面对少女拉奥科蕾产生的瞬间温情,比如他面对被杀女孩时的泪水。与疯狗强尼相对的影片另一叙述线索,是在娃娃兵狂乱肆虐中东躲的女主角拉奥科蕾,父亲被乱军打死,幼弟不知所终,她依然不改人性关爱。女孩在影片结尾寻找弟弟“FoFo”,看到父母双亡的小女孩玛雅娜,毅然把她带回家给她洗澡,然后抱着她继续寻找弟弟的镜头,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人性温暖的一面。

三、电影语言流露的人性之美

写实的力量。真实是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卢旺达饭店》和《疯狗强尼》都是纪实电影,虽然都讲仇恨和屠杀,但感人之处并非让人伤感,而是真实。正是观众看到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只是事实,那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才会体现出来,逼迫人不由得不思考。与同类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完美形象相比,保罗的形象并不“光辉”,身材瘦小,性格文弱,甚至他开头保护图西族的想法也是出于自我,因为妻子是图西族人。

意象的含蓄性。除了保罗,《卢旺达饭店》还将赞美送给来自异国的人道主义者,那辆翻倒在路边的国际红十字会面包车,宛如一叶被风浪打翻的孤舟,不由让人揪心,暗暗担心那个无私无畏的女志愿者的人身安全。而片中外国侨民在联合国士兵保护下撤离的场景,更耐人寻味。天上大雨倾盆,宛似百万人的泪水,这时音乐响起,一段童声合唱动人心弦。影片镜头游走在坐进大巴即将离开生死之地的欧洲人的脸上,有些无奈,有些同情,这些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表情让影片内涵显得厚重。

语言的穿透力。当外国记者及游客乘大巴离开时,科林斯饭店的服务员还周到地为他们打伞,一个心情复杂的摄影师塞给送行的卢旺达女人一些钱,女人致谢的时候记者回答“这让我无地自容”。影片语言刻画的成功,无疑就在于抓住了观众内心最脆弱的一面。

音乐感动心灵。好的电影总要有动人的音乐衬托才更完美。《疯狗强尼》中那个背着翅膀的男孩唱的歌,歌词很粗俗,很无奈,但很生动地反映了这群被扭曲心灵的娃娃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卢旺达饭店》是一部触动内心世界的影片,童声合唱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与屠杀形成“天使”和“地狱”的反差。特别是童声合唱中男歌手所唱片尾曲《百万个声音》,既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卢旺达子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让人思考卢旺达多灾多难的民族命运。“这是孩子们的哭喊,耶,谁能听到我们的哭喊?天空在流泪,耶稣在流泪。主啊,你能否听到卢旺达的请求,你能否对卢旺达做些什么?”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百万个声音》由海地裔美国黑人音乐家威克莱夫•吉恩所做。像许多世界各地非洲黑奴后裔一样,尽管他们并不知晓自己祖籍何处,但都渴望了解非洲,都感觉与非洲息息相关,这是吉恩创作这首歌的重要原因。③《百万个声音》分获金球奖(2005)“最佳电影原创歌曲”提名和格莱美(2006)“最佳歌曲”提名。贯穿《百万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观众的童声合唱,则由蜚声世界的非洲儿童合唱团演唱。合唱团的所有孩子都出身贫困,很多孩子因艾滋病或其他贫困导致的疾病失去父亲或母亲。

惨剧已然过去,但仇恨的种子犹在。《卢旺达饭店》《疯狗强尼》并非要给世人展现文明社会难得一见的猎奇场景,不是为和平国家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要让世界上每个人来一次心灵洗涤。如何结束悲剧的循环,是影片启迪观众思考的问题。悲悯和良知,人性和责任,勇气和智慧,可能会有助于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包容和理解。

注释:

① “迅雷看看”《卢旺达饭店》“拍摄花絮”,/movie/33518/introduction。

② 《华盛顿邮报》网站书评,/wp-dyn/content/article/2005/11/17/AR2005111701379html。

电影杀生影评3

“这是一部用新闻方法拍摄出来的电影,从这十年的杂乱和繁荣中拔地而起,用清晰明了的叙事将重大事件一一聚焦定格,对于时代,这是颇有益处的。”——《时代周刊》

“影片是毕格罗这样的导演对这个时代的义务和责任,它的力量最终会影响你,让你折服于影像和艺术的力量。”——《国际银幕》

“影片超专业的结尾或许会赢得人们的尊敬而非让人们获得愉悦,但是没有人能否定影片中的力量。”——《综艺》

“这部讲述猎杀拉登的影片残酷无情,结尾坚硬,与政治无关。”——《好莱坞报道者》“一部从杰出的电影人手中诞生的杰作。”——《票房》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故事,一个全世界的头号通缉犯,一个行动小组,一群和这个人相关的形象。这是一个关于意志、职责和奉献的胜利的伟大故事,讲述了真实的人生和人性。也是基于此,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带着极大的敬意。因为我们和这部电影毕竟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讲述者。”

——凯瑟琳·毕格罗

在传统观念中,战争是男人的游戏,拍电影也是一项雄性专属运动。但凭借反映伊拉克反叛武装和驻伊美军之间残酷斗争的电影《拆弹部队》,凯瑟琳·毕格罗获得了许多男人望尘莫及的“军衔”,她成为第一个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性;同时《拆弹部队》也荣获了最佳电影奖。在这个同样以美国和中东之间真实事件为基础创作的影片《猎杀本·拉登》中,毕格罗变得更加勇猛果敢。她和《拆弹部队》的编剧搭档马克·鲍尔努力用这部电影来与美国政坛和军方进行一次伟大的争辩——美国之所以在和本·拉登创建的“基地”组织之间复杂的战争中取得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其实要归功于一个名叫玛雅(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中情局女特工,她共花费了八年时间追查本·拉登的藏匿处。

《猎杀本·拉登》这一拍摄计划的实施就像歼灭“基地”组织领袖的过程一样复杂而诡秘。如果影片仅是还原了2011年5月1日海豹突击队第六小队袭击并消灭本·拉登的现场,正如早期的预告片所暗示的,那么为什么让一个女人成为了主角呢?(对于恐怖袭击惊人场面的描述占据了电影最后五分之一片长。)电影拍摄的神秘本质还激起了有关此片将会是对奥巴马的肉麻谄媚的怀疑。2011年8月,在《猎杀本·拉登》开拍之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莫琳·多德撰文称“白宫通过外包任务借助好莱坞树立总统奥巴马的形象。”对此,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彼得·金承诺将会调查奥巴马政府是否对影片拍摄提供了任何形式的援助。

经记录核实,毕格罗并未从美国军方获得飞机和武器的拍摄援助。进一步说,《猎杀本·拉登》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它既没有向奥巴马谄媚(奥巴马仅在片中出现数秒,现身于一则2008年的电视新闻,承诺他的政府将会禁止刑讯逼供),也没有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宣传鼓动的痕迹。影片的确抱有以下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应该借助军方竭尽全力渡过难关。就像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涉及中东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的新片《逃离德黑兰》,《猎杀本·拉登》换了一个方式同样把敌人打得片甲不留——它讲述的是一位中情局特工的真实国际历险,而这次充当英雄人物的是个女人。决定她才是大英雄的同样是一个英雄的女导演。

影片中的中情局特别行动小组汇集了像对可怜的恐怖嫌疑分子实施水刑的丹(杰森·克拉克饰演)和经常向长官大喊大叫,“我要目标!告诉我接下来该杀谁!”的高级特工乔治(马克·斯特朗饰演)这样的辣手警探,所以片中不乏大量刑讯逼供的重口味镜头。而女英雄玛雅最初看来就像只小仓鼠一样软弱而不堪一击,但多年在战区的磨砺练就了她无坚不摧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玛雅成为了政府猎杀恐怖人物计划的关键人物。2009年在阿富汗凯普曼军营发生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令7名特工丧生,其中就有玛雅的亲密战友,悲愤的玛雅开始疯狂追踪本·拉登的下落。“我要让制造恐怖袭击的人化为灰烬。我要亲手杀死本·拉登。”玛雅无论何时说到那次袭击,都会咬牙切齿。

在《拆弹部队》中,毕格罗和鲍尔通过被派往伊拉克的拆弹专家的视角,将战争看作微观世界中的恐怖主义,而《猎杀本·拉登》反映的是宏观世界中的国家恐怖主义。离开了炸弹随时可能在脚下引爆的巴格达,玛雅和她的特工战友们穿梭于从喀布尔延伸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危险地带。尽管主线聚焦于女特工玛雅,但影片同时也是对贯穿于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波兰和美国等多国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巧妙串联。

影片结尾,恰好是在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布什过早预言要抓获并击毙本·拉登的八年后,美国官员终于赢得了宣告“任务完成”的权利。而对于凯瑟琳·毕格罗而言,在众多野心正剧和魔幻商业片围剿的年底,她借助《猎杀本·拉登》扣人心弦的2小时40分钟,用速度、力量、智慧占据了敌方领地,对颁奖季亮出漂亮的反击。

颁奖季收获:

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佳片之一

第17届金卫星奖最佳原创剧本:马克·鲍尔

第70届金球奖提名: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剧情类)、最佳编剧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选出的年度最佳影片、导演、最佳女主角

第18届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女主角、剪辑以及原创电影剧本提名

默多克认为《猎杀本·拉登》“可能会激怒阿拉伯国家。”

传媒界超级巨头、新闻集团CEO鲁伯特·默多克在知名社交言论网站推特上就最新影片《猎杀本·拉登》及美国近日发生的枪击事件发表言论:呼吁美国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枪击事件之后“必须醒过来”。而最新的奥斯卡竞争影片《猎杀本·拉登》“可能会激怒阿拉伯国家。”

电影杀生影评4

[关键词]《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艺术特色

《这个杀手不太冷》诞生于20世纪末期,由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执导制作。在故事的选择上,吕克・贝松巧妙地将一个烂俗的杀手题材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人性反思的不太沉重的悲剧故事;在拍摄的手法上,其延续法国电影一贯空灵的做法,表现文艺的故事性。我们知道这部电影距今已有接近20年的光景,但其却始终未远离电影人的视线,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它具有这样的时光的穿透力?下面笔者将就此做出探究。

一、《这个杀手不太冷》概述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男主人公莱昂出生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是一名职业杀手。在他并未走上杀手这条职业道路的时候,他曾爱上过一个女孩。他们天真的情感,浓烈而炙热,但是却没有得到女孩父亲的祝福,他们渴求相爱,但是残酷的父亲为了阻止他们在一起,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而在这个父亲杀死自己女儿的时候,命运注定使得其将改变另外一个男孩的命运。女孩的父亲被莱昂杀死,为了躲避追捕,莱昂去了美国。在美国,他依靠其健壮的体魄、沉稳冷静的个性成为一名职业杀手。他被他的雇主称为杀手界永远的No1。他非常优秀,他的杀人手法令人胆寒。但当他脱下杀手面具的时候,却又那么单纯质朴,连基本的社会技能都不会,他生活在城市中,他却连身份证都没有,只有照顾盆栽才能成为他的消遣。甚至,他连玛丽莲・梦露都不知道。他显得那样脆弱,毫无作为杀手时那样的凌厉痛快。或许命运之精彩就在于变化,红白蓝给吕克・贝松的影响就在于其对电影情节故事性的苛求。在吕克・贝松的电影中,莱昂遇到了 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女孩――玛蒂尔达。影片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和莱昂住在同一栋公寓之中。她的父亲没有正经的营生,只靠当线人赚的一点小钱,维持生计。有一次,见财起意的父亲贪污了一小包,而就是这样一小包给他们家招来了灭顶之灾,莱昂在情急之下将玛蒂尔达收留在家中,而玛蒂尔达也成为她家里惟一幸免于难的人。从那时候起,玛蒂尔达开始和莱昂住在一起,玛蒂尔达负责照顾莱昂的饮食起居,教莱昂识字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莱昂则教玛蒂尔达如何更好保护自己。日子慢慢过,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玛蒂尔达和莱昂互相之间也感受到了对方给予自己的浓烈的情感,两个人相爱了。爱情虽然可以给人带来,但却无法掩熄复仇的情绪,而莱昂也因此而丧命。

二、故事内容及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故事内容的艺术特色分析

从故事选材的角度来看,由于《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是吕克・贝松和好莱坞合作出品的作品,因此这部影片拥有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大场面、个人英雄主义等特征。美国商业大片俘获观众的心主要还是依靠非常宏大的场面和令人血脉贲张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但是作为法国人的吕克・贝松却并不满足将电影拘泥于这样一种既定的模式当中,在他的电影中他将法国人的浪漫情调融合到枪战、警匪、复仇等情节当中,使得这部电影脱离了一般美国商业大片的通俗情调,而用细腻的情感来俘获更多观众的心。这也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影片长久为人所称道的重要原因。

(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吕克・贝松拍摄的这部电影中,人性不再那么机械,世界的颜色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变成了法国国旗红白蓝般绚丽。作为杀手的莱昂有了温暖的性格,杀人与保护人之间没有了天然的屏障;而反观警察这样一种维护社会基本公益的角色,却被塑造成为一个病态的恶魔;另外,感情也不再局限,吕克・贝松大胆将女主人公设定为12岁,一个懵懂不知世事的女孩,成为非标准爱情的一方。下面是对《这个杀手不太冷》主要人物的特点分析。

1.杀手莱昂。莱昂作为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人物,自然也就倾注了导演吕克・贝松以及其创作团队最多的心血。在一般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男主人公应该是像007邦德一样极具个人魅力,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英雄。但是吕克・贝松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在生活中极尽的木讷角色。首先,莱昂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浪漫情调,但却拥有一般英雄人物没有的朴实真挚的情感。他接受过最为严苛的职业杀手的训练,他在无尽的奔波劳碌之中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吕克・贝松非常强调人物的复杂性。他脱离单纯营造杀手角色的冷酷,而将这个杀手在生活中的细节进行非常浓墨重彩的描述。其次,吕克・贝松并不单纯强调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描绘莱昂生活的时候,吕克・贝松将其单纯塑造得彻彻底底。而就在这复杂与单纯之间,人物的形象变得丰富,电影也就变得更加丰满。

2.懵懂女孩“玛蒂尔达”。在笔者看来,《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惟一主角就是莱昂,而其他人物的塑造或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而必要的设置,或是为了突出莱昂人物形象的设置。而在众多的其他人物角色中,玛蒂尔达的角色定位是最为主要的。玛蒂尔达出生于一个美国社会底层的家庭。父亲是缉毒警察的线人,母亲精神方面有问题,姐姐成年但是粗俗无比,惟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只有4岁的弟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她难以避免地接触到了本不该让这个12岁女孩接触到的东西。她有很多的缺点,抽烟喝酒对她来说也只能算是小毛病。但就如吕克・贝松塑造莱昂时非常强调的那样,人物绝不是非黑即白。纯粹良善和纯粹邪恶的人性都是不存在的。玛蒂尔达这个女孩也有她善良的一面。这在电影中体现在她对莱昂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她曾经将一个制白粉的白人还未售出的白粉烧毁。这个细节虽然在影片中令莱昂感到不理解,但却让观众心中产生了对玛蒂尔达的一份好感。玛蒂尔达一生中只爱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弟弟,另一个就是莱昂。在玛蒂尔达4个家人中,唯有4岁依旧保有天真烂漫的弟弟最为值得她留恋,可是当灭门的惨剧发生,当她看到弟弟的尸体僵直地躺在地上,她似乎看到了弟弟死前对她的期望,她无法原谅杀害弟弟的人,而当她得知杀害她弟弟的凶手之后,她变得那样的不计后果,甚至最终令莱昂丧命。而对于莱昂的爱,更多的是少女朦胧情感的显现,而这种虽然朦胧但却深刻的爱,似乎对于玛蒂尔达来说更加重要。这种爱有时甚至超越了生命的价值。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替玛蒂尔达的家人复仇,莱昂和玛蒂尔达一起走上复仇之路。而在逃生时,由于逃生的管道过于狭窄,莱昂无法通过,当玛蒂尔达知道这个之后,她立马从管道中跳了出来。于玛蒂尔达看来,一个人的偷生,绝不如两个人一起死亡来得精彩。这就是玛蒂尔达对莱昂厚重真挚的爱。

总之,吕克・贝松镜头下的世界,复杂出乎想象。任何的事物在不同角度下,所反射出来的色彩也变得不尽相同。世界变得复杂,无法用正常的标准来简单评判,而这也就造就了《这个杀手不太冷》在析艺术上的成功。

三、声画语言表达效果的艺术特色分

(一)音乐表达效果的艺术特色

影片采用的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古典交响乐为辅的做法。流行音乐在表现故事的时代性以及都市生活的节奏方面都有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能够和故事所处环境很快融合。当电影片头主题曲响起时,一种神秘感朦胧展开,非常快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的情景当中。紧接着随出现的轻音乐则使得镜头的推进更加流畅,闪现的画面灵动带领我们在城市中穿梭,直到故事序幕正式拉开。片头音乐Noon在节奏上快慢之间的转化使得影片从一开始就带了丝丝的神秘,这使得观众对于电影情节有了更多的期待,这让影片高潮来临时的效果更佳。而这种神秘的感觉结合影片表现手法中存在主义哲学的元素更加显得恰如其分。观众可以很好有代入感,这使得观影效果方面更好。而影片结尾曲Shape of my heart中钢琴的节奏和小提琴的悠扬将这么一首极具西方特色的曲目表现得淋漓尽致。Shape of my heart音乐响起的时候,影片的结局再次浮现在观众的脑中,自由不典型的爱情,凄美得让人心碎。莱昂的死让喜欢这个角色的观众在Shape of my heart的音乐中情感酝酿到了顶峰。似乎平淡的旋律正映衬出莱昂最为真挚的情感,不冷的杀手的形象树立在我们的心中。

(二)影片视觉效果的艺术特色

影片的视觉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影片质量优劣。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在视觉效果的处理上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滤色镜的大量使用。对于滤色镜的使用,使得本片形成了画面的奇幻景象。黄色为主基色的画面使得影片的背景显得比较的低调。而使得人们的注意眼光集中在人物的活动之上。亮色的室内效果表现出莱昂和玛蒂尔达之间感情的纯粹让情感在亮黄的色调中更显光辉,而室外昏黄的色调则可以用莱昂说过的一句话来体现:猪其实比人更加干净。室内外的色差形成了人物内心与世界之反差,直接提升了影片的主旨。其次,广角镜头的频繁使用。235∶

1的宽银幕比例结合广角镜头的使用使得影片中人物活动的室内空间变宽,极好地使得观众注目于电影之中,也使得影片画面的张力更强,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广角镜头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中景中的人们的活动更加富有活力,使得影片更具有动感,这样就让观众不容易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到疲倦。

在画面的构造方面,影片中全景的出现频率可以说是比较低的。特写镜头或者特写与中景镜头结合的方式则相对较多。变化不定的取景角度使得空间的方位感更加明显。吕克・贝松导演还在镜头中融入了大量自身的价值偏向,大量倾斜的城市景象将城市中的肮脏与不堪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四、结 语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给定一个这样的评价:在故事内容和情节的塑造上,吕克・贝松导演设计之巧妙使得《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使得这部电影取得了高于其他商业大片的影视成就。而在声影的表达上,法国人的浪漫情感和好莱坞先进的制作手法也让这部影片在这些方面不落下风。可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艺术表现是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张晓丹,王丽莎。从好莱坞电影的结局谈美国精神[J].科技文化,2009(21).

[3][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电影杀生影评5

一脸酷相的布莱恩・辛格在好莱坞可谓少年成名。1995年,年仅30岁的他就以一部惊世骇俗的低成本电影《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震动世界影坛,这部电影至今仍然在全美最资深电影网站IMDB的票选中高居第19位――在林林总总的大师名作之中,你会为这样一部当代青年导演的作品兴奋莫名。正当影评人满心以为美国又一个昆廷・塔伦蒂诺即将出现的时候,布莱恩・辛格竟被大资本家“收买”,拍起了投资过亿的超大制作《X战警》系列。虽然票房满赚,可总让人觉得有些可惜;再加上这家伙十足的同性恋倾向,搞得媒体对《超人归来》中男主角布兰登・罗斯的性取向也指指戳戳。不过,拍大片赚大钱对于布莱恩・辛格已经不稀罕了,最近他正在德国连同大帅哥汤姆・克鲁斯加紧拍摄二战历史片《刺杀希特勒》(Valkyrie),预计在2008年全球上映。布莱恩・辛格正用行动告诉世人:我爱动漫,也爱历史。

从文艺青年到动漫大导

布莱恩・辛格师出名门,1989年毕业于全美电影制作最著名的南加州大学(USC)电影系。在这所曾毕业过斯皮尔伯格的私立高校中,布莱恩・辛格充分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奥妙,并结识了好友约翰・奥特曼,后者现在成了布莱恩・辛格的御用作曲家。毕业后不久,他的才华便很快显现出来,1993年制作的《公共通道》(Public Access)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为他赢得了大陪审团奖。从那时起,布莱恩・辛格的影片以其大胆的视觉风格和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开始频频获得各种奖项。

这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来自于1995年制作的神秘惊险影片《非常嫌疑犯》。这部作品使他第一次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为他赢得了英国BAFTA奖最佳影片奖提名。影片主要演员有本尼西奥・戴尔・托罗、加布里尔・拜内、基文・波拉克和凯文・斯派西。斯派西的表演赢得了学院奖最佳男配角奖,而编剧克里斯托弗・麦考利尔也荣获了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是布莱恩・辛格的Bad Hat Harry制作公司的第一部拍摄计划,该公司主营电影、电视和视频制作,由他于1994年亲手创办的,没想到竟一炮走红。

《非常嫌疑犯》的叙事非常成功,结构并非平白流水式的直叙,而是选择了比较复杂的回忆倒叙与情节发展相结合的形式,适当地通过抖包袱把观众的心一步一步抓住。慢慢咀嚼,不少对白和情节都留下隐蔽的关子。结局似乎颇出人意料,但其实开头已经巧妙埋下伏笔,精彩之处令人拍案叫绝!故事之外的寓意也颇发人深省:凶神恶煞的外表与大奸大恶之间并没有等号,狡猾谎言加上可怜的外表,原来才是魔鬼的标准。

虽然,《非常嫌疑犯》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但布莱恩・辛格却在5年后转向动漫巨片制作。这便是已有35年历史,改编自全球最畅销漫画书的《X战警》(X-Men)。这部电影在各主流片厂多年的觊觎与争夺之后,终于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争取到“惊奇漫画(Marvel Comics)”的授权,叙述了一群天生怀有特异功能的变种人,在X教授的号召下,成立了保护人类与地球的战警小组。不料,人类对变种人开始产生疑虑而展开了彼此的争斗。影片耗资7800万美元,在2000年7月14日于全美上映,布莱恩・辛格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票房考验。

从黑超战警到超人回归

不出意料,《X战警》果真掀起了一阵全球性的观影狂潮,票房评论都相当喜人。但也有漫画迷对角色们从漫画中的五颜六色全都变成黑色皮衣的酷样反应不一。布莱恩・辛格说:“我知道漫画迷的反应,但是如果你看电影上五颜六色的战警与变种人飞来打去,观众绝对会头痛的。所以我们找出能让《X战警》在大银幕上更酷的装扮,并以最新的科技赋予《X战警》最佳的视觉效果,只期望大家能亲眼目睹最好的《X战警》。”

借着影片大卖的东风,3年后布莱恩・辛格携《X战警2》(X-Men 2)再度归来。他矢志要让《X战警2》比想象更好。而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干劲高昂。布莱恩・辛格的原则是务求真实,让电影有3D立体感,加上风格化的节奏,将更多漫画中脍炙人口的元素在电影中激发。正如制片雷夫威特评价他时说:“怎么把这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在续集中经营新的味道,布莱恩・辛格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的执导能力让这些角色变得真实,就像认识一辈子了那样熟悉,可是同时他们又具有过人甚至是危险的超能力,非常了不起。”

由于投资额上升至亿美元,《X战警2》充满了精彩的动作场面、最炫的视觉特效、惊人的场景以及各式特技,除了召回第一集的铁杆影迷,也开发了一群新的爱好者,结果全球大收4亿多美元,也是迄今布莱恩・辛格最赚钱的电影。然而这时,不知道是否已经感到审美疲劳,布莱恩・辛格放弃了出任大结局《X战警3》导演的机会,而转向了另一个更大的项目,耗资亿美元的《超人归来》(Superman Returns),这也是自1978年以来《超人》系列电影的第五部。

布莱恩・辛格本身就是“超人”的铁杆粉丝,他说自己曾看过所有《超人》系列的漫画、电视剧以及电影,并且承认自己是这个系列的忠实影迷,而他最喜欢的是1978年电影的第一集。因此,作为这个伟大系列的影迷,他会以一个漫画迷和影迷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保留原作的精髓。而对于这个经典的形象,他也有自己的反思:“‘超人’是个移民,他有着使他与众不同的特质――他的特殊传承――骄傲的血统,他的战袍就显示出这种气质。‘超人’非常理想主义。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理想主义者所面对的陷阱。”

从动漫太空到历史战场

续集电影最不容易拍也最不讨好,特别是将近20年未现银幕的“超人”。但从票房和评论的回馈来说,观众和影评人基本上对布莱恩・辛格的作品是认可的。全球4亿美元的总票房,让投入重金的制片人心中大石落地。如今,布莱恩・辛格已经决定,在明年由原班人马拍摄第六部《超人》电影,暂定名为《超人:铁血战士》(Superman: The Man of Steel),估计将在2009年与观众见面,喜欢《超人》的朋友又得苦苦等上两年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6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