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精编3篇)
【导言】此例“生活中的哲学(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1
关键词思维导图 生活与哲学 复习
一、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
“大脑先生”托尼·巴赞194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心理学、英语语言学、数学和普通科学等多种学位。1971年托尼·巴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的概念。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它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创造性。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清晰的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富有特色。
我有幸于2009年10月开始接触并使用托尼巴赞参与开发的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mindmanager,它是由美国Mindjet公司开发,界面可视化,有着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可让使用者有序地组织思维、资源和项目进程。mindmanager与同类思维导图软件最大的优势,是软件同Microsoft软件无缝集成,快速将数据导入或导出到Microsoft Word, PowerPoint, Excel, Outlook, Project 和 Visio中,使之有极高的使用人群,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青睐。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思维扩展的工具,它可以运用到越来越多教育实践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维导图在《生活与哲学》复习中的妙用
认识《思维导图》,运用mindmanager让我十分兴奋,在2011届高三复习过程中就亲自尝试制作了高中《思想政治》4个必修模块及选修3《国家与国际组织》共5本书的“大师级思维导图”,里面主要反映章节、课题、理论和有关这个课题的方方面面。 经过与学生分享,共同学习以及毕业生的沟通,感觉在《生活与哲学》复习中效果特别明显。
(一)抛砖——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
在我要进行复习之前一周,我向学生预告说,我将要把《生活与哲学》这本书变成一张纸,并且给取了个名字:一本书一张纸一年时政。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大师级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在所有时间内保持对知识“图景”的整体展望,因而可以给予学生一种平衡,并对所学课题有整体的全面理解,增强大脑对于知识的“渴望”;它比线性笔记少占许多篇幅,10到100页的线性课文可以总结到一张思维导图里面去;它使学生的大脑有一个焦点和结构,学生可以在里面把任何课题的知识综合起来;它允许你把自己的想法与书籍、讲座或者宣讲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联系起来;它复习起来的效果和效率都大得多;它会强化学生对一些书本知识的记忆力及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中出类拔萃。课后学生发出感慨:真是“一览众山小”,在“云端”看东西真是不一样。
(二)引玉——让学生深信思维导图
在学生们用“大师级思维导图”复习并收到效果之后,我与学生们探讨为什么思维导图如此神奇。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它还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自人们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托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明确而深刻地对传统笔记和思维导图笔记进行了对比。
传统笔记 思维导图笔记
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的3篇生活中的哲学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哲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2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说。哲学对我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尤其在现在快节奏而略显浮躁的社会中便觉得更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地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积极地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矛盾”可以泛指“问题”“困难”。古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呢?
在与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地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地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教给我们为人处世中“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待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待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很多学生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得最好。
同样,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性。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我认为工作和学习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社会总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表象了解你的本质。
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倒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它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而我们都知道,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3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高效课堂;事例分析法
新编人教版的哲学教材由原来的《哲学常识》更名为《生活与哲学》,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突出哲学知识的生活化,降低理论难度,让学生由生活出发,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这一转变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就必然要求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淡化抽象的理论思辨,注重哲学知识的生活化与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笔者认为,“事例分析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生活中寻找题材,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中提升哲学理论,使哲学真正成为学生乐学、易学的生活智慧。
一、“事例分析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事例分析法就是从某种社会现象(经济的、政治的或文化的)为基础和线索,以教材理论为依据,以充分分析为手段来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事例分析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事例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疑点;教师点拨的精髓是启发智慧,领悟事例的内在实质;教师评价要正面、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回归哲学知识本身;学生讨论和分析过程要围绕主题、开放自由、活泼有序。
二、“事例分析法”的教学过程
1.提供事例,设置疑点
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变化着的社会实际,设置典型的、具有时代性的事例,立足基本知识设疑,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12课第一框的《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时,教师可介绍这样的事例: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级地震,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中国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团队赶赴海底,并用空客运送约3000万人民币的救援物资,包括帐篷、药品以及方便食品等。让学生想一想:(1)中国政府的这些救援物资有何价值?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2)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不是一回事?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的大小?一个典型而富有时代性的事例与两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自觉进入读书讨论的求知阶段。
2.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积极阅读教材并思考,然后充分讨论,视具体情况可以分组,也可以同邻桌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回答上述的问题,由教师适当点拨。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与探究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活中所说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对以上问题深入讨论、交流,得出基本结论: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及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领域不同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但学生对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关系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从哲学上讲,人也是物,因此,物的价值包括人的价值。至此,学生对这一问题达到深入全面的理解。
这一过程是事例分析法的中心环节,因此,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其他事例。对本框题而言,可以列举如下事例:小岗村村支书沈浩、河南希望小学女校长李玲、深圳歌手丛飞、抗震小英雄……从中感受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评价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的贡献。
3.归纳评价,回归知识
这一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知识,教师补充。具体操作可以由学生整理阅读收获与讨论所得,用笔记的形式归纳。教师抽查笔记,及时作出评价。学生根据评价,及时修正自己的笔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能力,同时达到回归知识总结提高的目的。
上述事例中,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地阅读教材与集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引导,弄清楚两个问题:(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2)人的价值的含义与评价。
4.设境运用,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这一过程由教师根据事例所得出的知识结论,设置新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表现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如上述事例分析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既然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创造价值?如何贡献于社会和他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联想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多做对社会、对学校、对班级有益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