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美好生活的向导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1929

【导言】此例“美好生活的向导最新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篇】

关键词哲学思考 哲学素养 知行合一

步入高二,同学们将要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它设置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寻找富有哲理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总结、反思,从中感悟哲学道理,提升哲学素养,启迪自己的人生。

典型案例一:对水土流失的哲学思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污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让他们学会处理污染事件,并从中谈感想。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他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哲学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典型案例二:对“扶与不扶”的哲学思考

自从“南京彭宇案” 之后,“扶与不扶”的讨论在舆论媒体中屡见不鲜。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断案是否科学,有人从社会角度分析此事的社会影响,同学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呢?

我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置:

(一)当我们认为“人定胜天”时(价值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征服自然”(价值选择)。

(二)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价值判断),就会尊重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选择)。

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扶一个不幸倒下的老人是有意义时(价值判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所以我选择扶。

学生乙:这是一个良心问题,我会扶,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我会拍下证据或找证人。

学生丙: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通过讨论,部分同学还是有些担心,但大多数同学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阳光的。这让我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一气呵成,跟学生讲了以下的概念和观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学们也领悟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学,我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三: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寻找人生的支点

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却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逐渐成长为舞坛上的一名新秀。她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乐于奉献,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人生奋斗轨迹。

而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考试舞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大声喧哗;大扫除时能躲则躲;跑操时也常缺席等等。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想着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适时选取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邰丽华的成功轨迹,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找出差距。

通过引导,同学们从邰丽华身上能感受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教好哲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思想政治4(必修).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汤鸣霞。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5).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篇】

朋友,你可曾想到:

——当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那茫茫的征途上,人们苦苦探索而始终辨别不到方向的时候,可以使你在黑暗中经过它那微小的光亮可以使你看到希望,会使你“绝路逢生”、“柳暗花明”。烛光就是方向,就是向导,就是通向你理想彼岸的坐标。

——当“HEPPYBIRTHDAYTOYOU”的欢快歌声响起的时候,在烛光融融的映照下,人们脸上挂着激动的泪花,烛光给我们带来的是温馨的祝福,是甜美的微笑,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一步地想到曾想到:

——当烛光给人们带来光明,给人们带来欢笑,带来希望的时候,它却是以燃烧自身的“躯体”为代价的,这种牺牲自我的勇气,这种“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精神正是烛光的高贵品质所在,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和歌颂的主题。

面对这闪闪跳动的红色烛光,我想到了很多,但我首先想到了老师——烛光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身边老师的真实行为的写照吗?多少次,老师因为给我们批改作业而孜孜不倦地伏案到天明;多少次,因为为我们认真地备课而主动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多少次,因为操劳过度而住进了医院;多少次,您为了为了给掉队的学生补课而忍痛丢下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多少次,因为送生病的学生而忘记了家中的病人也需要照顾;又有多少次,······亲爱的老师,你们站在讲台上辛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世纪的花朵,但自己却毫无苛求、不图任何回报。讲台催老了你们的岁月,粉笔染白了你们的浓黑的头发,但你们却无怨无悔、矢志不改,耕耘讲台,一刻不辍。你们这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如烛光一般,甘心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用自己的付出而换来一批批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我说老师更像春蚕,更像蜡烛,正像唐朝诗人李商隐说过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虽说只是一个职业的称谓, 而在现实中,老师的职业行为几乎成了他们的生活的全部。他们是以牺牲自我,来换得他们的学生茁壮成长的,他们心系学生,情倾讲坛,把学生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写在自己的脸谱上。说他们是老师,却更像父母有时比父母的爱更加慈善、更加深沉、更加令人感动。

老师的爱是初春里温暖的阳光,柔情地播洒着知识的种子,于是,知识的园地里便春意盎然,嫣紫姹红 ;老师的爱是盛夏里茂密的绿荫,无声的遮蔽着潺溪里的每一泓水流,于是,潺潺的溪水顺畅地流入知识的海洋;老师的爱是秋天里一片片红叶,于是便迎来满园秋色,硕果累累压枝头;老师的爱是冬天里的一缕梅香,瑞雪严寒,笑傲自开,教我们不畏困难,树立信心,战胜险阻,勇往直前。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三篇】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三者缺一不可。人一旦丢失其最基本的品性与人格,失去道德观和价值观,很容易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因而,涵养“人格”,应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理性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是提升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涵养人格、传承“真、善、美”精神的过程!

一、感受“真实的生命涌动”

我们的政治课堂,要丰富学生的人格养成,首先必须唤醒人格养成,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命流动。

1.尊重学生。得到尊重,是每一个人格养成体的基本需求,也是每一个人格养成体形成健康人格的前提。存在即“合理”。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人格养成体。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安详的氛围,认可学生,赞许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尊重,学生就能够维护自尊,感受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被尊重中学会谦卑谨慎和悲天悯人,拥有了从容淡定的气质,这些都为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引导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不仅包含肯定与赞扬,更要有积极的引导。引导,是一种更深层次和意义上的尊重。中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有合理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合理的价值取向。只要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是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度”。笔者在教授《价值与价值观》时,曾在课堂导语中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段话:“一段美好的回忆,从学校、从父母、从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崇高、最强烈、最健康的,而且是对未来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我们以后也许会成为恶人,甚至无力克制自己去做坏事,但是,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它会阻止我们去做出更大的坏事。”笔者用这段话,希望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封闭、狭隘、偏执、厌学、沉迷于网络等”,引导学生拥有梦想,拥有热爱真、善、美的人格品质。

二、获得“善”意的情感滋养

我们的政治课堂,要丰富学生的人格养成,还必须探索人格养成的方向与意义,让学生获得善意的情感滋养。

1.创设情境。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化成具有独特的情感动力和文化意蕴的“美丽蝴蝶”,充满善待生命的情意,凸显学生的生命涌动,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

善待生命的情意,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正所谓“触景生情”。教师要将师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或精心设计的导语,或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幅精美的图画,让学生能体味到善待生命的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在有效的情感迁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

2.树立榜样。教学情境中要体现出情感性、审美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教师必须创设情意生成的氛围,利用具体的人或事,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深入到情境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来思考、感悟,进而升华情感,获得人性、境界等方面的提升。例如,还是笔者教授的《价值与价值观》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并将其中的一段话用PPT展示并全班朗诵:“母亲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接着,笔者顺势引导:你在与亲人、朋友的交往中,有无类似行为?这篇文章使你得到什么启发和感悟?今后该怎么处理类似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升华情感,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

三、形成“美“好的价值取向

我们的政治课堂,要丰富学生的人格养成,还要提升人格养成的质量与品位,让学生形成美好的价值取向。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就是“美”好的价值取向。当下,我们的人格涵养,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正确的、“美”好的价值取向。当然,责任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危难时刻,它更多地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按时到校上课,虚心好学;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不乱丢乱仍;尊重他人、善于合作,追求上进,文明考试……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四篇】

关键词:审美取向;创新思维;舞蹈编创教学;策略

舞蹈是当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能够充分表达情感,舞蹈的编排在舞蹈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编导要将传统的事物与当今流行元素相结合,让作品深入人心,同观众产生情感互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是理论同实践的结合,教师要掌握时代方向,让编创工作经历改革后更具有创新性和专业性。

一、舞蹈创编的概述

舞蹈创编就是对舞蹈表演的编排,一方面能够深化舞蹈主题,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情感表达,对舞蹈表演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编导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活经验和创新的思想,实现舞蹈编排的整体构思,最终由舞蹈演员将这一系列的舞蹈语汇展现在舞台上。

二、多元视角中审美取向对高校舞蹈创编教学改革的启示

1.审美取向的变化

审美取向是审美标准的体现,由于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因此审美取向也一直在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不断发生变化,使其产生了新的内涵。在舞蹈创编教学中,尽管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需要尽可能的向社会时代审美风格靠拢,从大众审美角度出发,满足更多人的审美需求,其次由于舞蹈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就导致了审美取向更加多变,编导人员要把握时代脉搏,分析当前大众的审美取向。

2.舞蹈创编中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策略

舞蹈的创编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因此这就要求编导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舞蹈灵感通常源自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因此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要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新的审美角度,并经过反复思考将这种思维转变成为创作灵感,利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新形式下,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将生活中的事物经过联想加工转变成为抽象的事物,这样才能实现对舞蹈作品巧妙的创作,其次舞蹈创编需要作者有着丰富的情感,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只有创作者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如舞蹈《希望》就是编导对生活原型的加工,将生活融入到舞蹈中,展示了人们经历痛苦挣扎最后获得希望的过程。在高校的舞蹈创编教学中,要调整审美角度,丰富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完成对作品的审美加工。此外,编导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舞台形象,因为舞台形象是展示舞蹈魅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要突出舞台形象,将生活中的审美角度以夸张的手法展示在舞台上,这样才能塑造成功的舞台形象,由此可见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要对舞蹈审美取向进行重点加工,突出鲜明的舞台形象,更好的将个人丰富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完成舞蹈更深层次的展示。

三、多元视角中创新理念对高校舞蹈创编教学改革的启示

1.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了创新教育,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才能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舞蹈编创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灵感预测事物发展,同时要转变传统创编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捕捉时代中的新鲜事物;其次要抛去定势思维,不要将创新的思维扼杀在摇篮里,在具体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奇特想法,这不但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也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动力,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舞蹈是面对公众的艺术,当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分歧时候,要求同存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变通,优化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可以举办适当的创新活动,将创新同实际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创新性。

2.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利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进行简单的创新训练,如提出一个词语或事物,让学生联想与其相近的事物,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创作主题,充分的挖掘学生潜能。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要适当地举办活动,如即兴训练,教师可以随意口令,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口令进行舞蹈创编,使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其次教师可以加入音乐鉴赏课程,带领学生赏析经典音乐,并在赏析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使其更好的理解音乐,充分的将舞蹈创作融入到音乐中,从而间接的提升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反思和思考是创作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需要一定的消化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进入创作的环境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耐心,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差异要给予细心的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次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友谊,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找新的感悟,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将感悟应用在作品创作中,长期如此学生自然会进入到创作的佳境中,教学任务也可以p松完成。

4.提升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若想让学生具有创作精神,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想象的事物通常是美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隐藏属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事物,不能够从单一角度思考问题,要设置多元化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要明确舞蹈创作的核心,在进行各项训练时都要结合情感训练,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其更好的将情感和创新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是当今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其能够表达自身情感和经历,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分析时代元素,结合当下的审美取向和创新思想,并将二者充分的应用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更好的将情感融合到创作中,从而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五篇】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作用就是收回散失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真、善、美,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生长。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杜威认为生长的首要条件就是“未成熟状态”,而恰恰是这样的“未成熟状态”给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把他们还处于“未成熟状态”的种子发芽、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为儿童创造连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提供良好的方法让他们快乐地健康地生长。我们的教育应该由注重传承的教育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向注重启发的教育转变,真正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育的朝向是美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美好,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物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它。”教育的追求就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并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能够拥有美丽生命、美好生活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感受美好、追寻美好、创造美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上,更应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让生命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教育要回归本真。教育的本真应当是唤醒人求真、尚善、臻美的心灵,应当是引导人成就美丽生命、朝向美好生活、实现美好发展。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公平的教育。我们追求“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品质的学校。要加快推进品质学校建设,打造更高质量、更富内涵、更有文化、更具特色的校园,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终身眷恋的精神家园。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卓越的教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人,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高超的师艺,要引导教师做德艺双馨的“四有”好教师。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阳光的学生。要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身心积极向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