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称专业论文【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88677

【导言】此例“职称专业论文【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职称专业论文【第一篇】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旅游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4 年就提出了“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1 ]的口号, 而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在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不少高职院校早已意识到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纷纷开设旅游类相关专业, 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从业人员。令人疑惑的是,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没有做到对口就业,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旅游类的毕业生不愿到旅游企业(旅行社和旅游饭店) , 另一方面, 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旅游类毕业生,而倾向于接受其他专业外形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就此问题, 本人根据现有调查数据, 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现有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旅游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 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专业老师也多半是“半路出家”, 因而造成了他们在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把握不准, 弄不清本专业该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以致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高职旅游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 所有教学资料都是一片空白,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成为本科教育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 有的甚至是从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 觉得什么课程好教就开什么课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理论知识偏多, 实践能力不强, 根本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三) 实践教学环节弱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途径, 是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展开。要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应该树立起一种校内基地建设和校外基地打造相结合的模式。(四) 旅游类专业招生与学生报考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一方面, 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 对从业者有较高的外在要求(如身高、形象等) , 而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身就不是很高, 加上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没有把好关, 招收了不符合旅游企业就业条件的学生, 这些学生必然就会在毕业后不能被用人单位所利用; 另一方面, 授课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不够, 学生对这一行的认识不深, 造成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认为旅游就是玩, 而不知道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 其工作性质是为人服务, 没有良好的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怎么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旅游从业者。(五)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层次教育力量目前还很薄弱, 高层次的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 从事旅游教育的则更少。在一般专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中, 旅游专业教师缺乏, 大多数都是从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 没有受过系统地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另外在对旅游师资队伍的培养、继续教育方面目前还没有实行全面、系统地素质提升, 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练,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 照本宣科较为严重。

(三)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保证实训课的顺利展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 应针对旅游企业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要求, 在校内建立仿真的模拟实训教室, 如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实训室等, 配备相应的实训器材, 从而实现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操作训练。另外旅游高职院校必须与旅游业界各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 尤其是学校与企业的联盟, 是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最佳选择。也就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教育工厂”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又可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利用现有企业的资源和条件, 弥_______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3 ]为了提高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就必须加强与旅行社、旅游景点的合作, 尽可能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通过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一些旅行社的业务操作实训和跟团的机会, 旅游景点提供现场模拟导游的机会,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 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 有一技之长, 做到零距离就业。(四) 加强专业宣传力度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前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外在形象有一定要求的专业, 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不太理想, 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选择优秀的学生, 而要想让优秀的学生就读这个专业, 除了本身要把专业建设搞好之外, 地方政府、学校有意识的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较优秀的生源, 配合良好的专业建设, 才能把旅游管理专业越办越好。(五) 增强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使教师能站在旅游酒店业发展的前沿, 及时获取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建议考虑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派出教师进入酒店、旅行社挂职锻炼,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 从当地星级酒店、各大旅行社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酒店实际脱节的局面。

专家职称论文【第二篇】

1、期刊发表文章查重率不达标。职称论文的有着严格的查重过程。这代表着你的能力是否匹配你要评审的职称。一般的查重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内,就是可以的。如果等级越高,要求就会越严格。

3、期刊发表文章类型不认可。在各地的职称要求中,论文一项有要求是“必须发表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或作品”。所以,对于一些作者发表非本专业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也不被认可。例如:数学教师发表的英语论文,就可能不被认可。因为这无法代表数学岗位上的学术成果,所以职称也难以获得。还有一些教师发表的论文是社会管理方面的,这也不代表所在专业的学术成果。也常会不被认可。此类不被认可的情况,还有环保单位作者发表了非环保相关的科技类论文;外科医生发表了非本科室的论文等等。所以,我们建议,,写论文,还是从自身行业入手比较稳妥。

职称专业论文【第三篇】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职称制度以来,在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业评审标准不统一导致评审结果不公平;有些行业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够、资料齐全,一般就能评上个工程师、助教。职称评定体现不了个人水平和业绩能力,有时连庸才也能评上个高级职称,造成职称贬值的怪象出现。

由于职称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含金量”褒贬不一,在某些专业成为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教师、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资格后一旦被聘用,就可以相应地晋升工资,在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退休年龄延长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有些人却嗤之以鼻,比如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即使评上工程师、研究员的职称也享受不了加薪、住房、医疗等优厚待遇。正因如此,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得到相应的职称资格,削尖脑袋花费了不少心思,使本来非常严肃的评审工作也变了味,走了样。

一项科学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在正常的工作中却变了“异类”,剖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职称评价缺乏科学性。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业绩、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完全挂钩。职称评审不严密,缺乏科学性,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假创造了“良机”。

二是职称评价缺乏公平性。被评审对象的职数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在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单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报评定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单位由于受到岗位职数额度的限制,造成一些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

三是职称评定抽象单一。目前采用的资格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外因素的困扰与影响,涉及能力和业绩的标准条件又比较简单和抽象,评委们面对一大堆申报材料无法量化考察,只好将评审注意力侧重在学历、资历、论文、计算机等硬件上,这无疑淡化了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贡献。

四是职称评判标准不一。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在今后的职称制度改革中,职称评价不良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

一是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实行量化评价。其中为了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并且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对在职称评价中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是调整与完善职称评价制度。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应实行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机制。要将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称工作,逐步过渡到由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价中介机构承担,避免或减少官方干预。政府人事职能部门要从微观的职称评价工作中脱离出来,着力发展和规范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指导制定或调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等宏观管理工作。同时,改革传统、封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职称系列或专业,分门别类,采用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区别对待。如对职业性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制定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规定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等具体标准,经相应组织形式,直接竞聘上岗,把职称评审所引发的连带矛盾和问题适度化解。在修订评审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资料演示、成果展示、面试答辩、现场“说课”、实地考核、调查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分类量化,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将更加客观公正。

三是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并且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之一的主要执行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四是相关职称制度的配套政策。科学制定职称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将研究型与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收入分配机制分轨,统筹兼顾相关利益主体,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创造和谐共享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好地提高和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评中级职称论文【第四篇】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且总是被一系列的评估者所评估(或者是同一个评估者评估不同的方面),并且这些评估者倾向于运用不同类型的、通常不相容的标准或准绳。由于评估意味着竞争稀缺资源的机会,因此,这些稀缺资源的价值,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可能是经费的增加,而对于高校领导而言,可能是政治晋升。

我国高校深深地内嵌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环境之中,高校管理仍然表现出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色彩。由于高校的领导都被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他们也因此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格局中,晋升锦标赛引起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高校多维任务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人才培养目标最为模糊,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明晰,高校无法直接确切地证明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教育效果的显示在时间上是终身的,而且高校所起的`效果很难与其他作用于个人之上的影响相分离。“在理性原则下,复杂组织对那些重要的环境要素所最容易观察的标准会保持高度警觉,并且强调在此类标准上获得好评”。因此,高校就会有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获得的研究基金或研究奖励数量的内在动力以彰显自身科学研究水平。高校的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因为它的主管部门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评估和考核。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也希望在他们那一层次上的竞争中取胜以获取更多的预算和进一步的晋升。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主要看教师的论文数量、研究基金数量、研究奖励数量,因此,这些“数量”也就具有相当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了。这实在不是说这些“数量”反映了或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质量或其未来发展的适宜性,而是这些“数量”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注目

。当一个组织向另一个更有权力的组织主动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时,人们往往称之为预期从属或依附()。这种预期从属或依附行为会传递给高校内部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并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体现出维持和扩散这种制度的积极因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8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