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及其案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14505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及其案例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及其案例【第一篇】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职教中心 杨东红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基础。学生是否兴趣盎然,是否印象深刻,是概念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设计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对概念教学的认识,是每一个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有这样的看法,就是与其在概念教学中花费时间,不如教师多讲一些题,学生多做一些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就会理解和掌握好概念。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教学结果是:数学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准,大量的机械、盲目的做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常常事倍功半,反而使学生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那么,针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重视对概念有效的导入

在实际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概念的严密性,导入方式过于学术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先引进概念,再加几点注意,然后进行大量的解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机械、死板、千篇1律,挫伤了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应简单给出定义,让学生机械背诵定义,而应注重对概念导入的研究,注重对适宜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1、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建立概念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延伸和提高的过程,前面的知识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正因如此,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熟悉的生活情景,都是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函数的概念,初中是用变量之间的对应来描述的,高中函数的概念是在初中的基础 上进行了拓展和提高,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的,是初中函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再如,在周期函数的教学中,可从自然界中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等周而复始的现象和天文地理、化学物理以及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周期现象引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

2、创设数学实验,引入概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创设适宜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体验数学的直观性,更易于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讲指数函数定义前,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拿一张纸来对折,观察折纸的次数与纸叠的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折一次为2层,折两次为4层……以此类推可得出折纸的次数x与所得纸的层数y=2x的关系。

3、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波利亚说过,对数学特征的直观表征,往往能根植进学生的心灵。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道理和数学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如果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概念的空间形式直观化,无疑会提高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能力。例如:可用地面上直立的旗杆引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用“萝卜的集合”和“坑的集合”来讲映射的概念;用“照镜子”引入对称;用“芭蕾舞”导入旋转体等。

二、重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贵在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就会在平时的做题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徘徊不前。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中概念的重要性。

1、抓住关键字词,全面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历经前人不断地

总结

、概括和完善,表达已十分精炼。因此,在讲解概念时,要字斟句酌,特别是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要仔细推敲,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概念,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例如异面直线的定义是这样的: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表达的意义;再如函数的概念中: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这里要重点讲清楚“任意”与“唯一”包含的意义。

2、利用对比和反例,有效理解概念

数学中许多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相似性,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频率与概率、映射与函数、对数与指数、子集与真子集、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这些概念的异同,推敲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另一方面,许多概念学生从正面理解比较困难,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反例是推翻错误认识的有效手段,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往往理解为“在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这时可用书本作为反例:翻开的书本,书脊两侧页面的底边,可以近似地看做分别位于两个页面上的线段,符合“在不同平面内”,但它们所在直线却是相交于一点的,显然不是异面直线。

三、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有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反馈,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建构概念。例如“向量”概念的教学,可设计如下问题:(1)举一些物理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2)请再举一些生活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3)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有何区别;(4)你愿意怎样表示一个向量;(5)有向线段与向量有何异同。这样让学生依据问题逐步探究,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让学生参与概念产生的过程。教学上确实花费了较多时间,但学生对这一概念却达到了真正掌握。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广大教师一定要走出轻视概念教学的误区,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及其案例【第二篇】

浅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整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而且更能体现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导入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优秀教师往往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精心设置导入素材,组织导入程序,为一堂课的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以达到满意的开场效果。下面结合个人平时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导入技巧,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旧引新,自然入题: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强的学科,前后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堂数学新授课,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复习检测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入新课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种三角形全等判定(sas、asa、aas)方法时,比较三种判定方法中三个条件中都有一个条件是角,自然提出新课题:“如果三个条件中没有角条件时,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从而引出探究问题:“当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时,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边边边定理”。

二、奇中生疑,设置悬念:

疑问是求知的第一动力,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同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上课前事先给学生一针强大的“疑问兴奋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不由自主的投身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为知识的探究铺垫了平坦的道路。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开门见山点题法,而是有意识的设置这么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导入过程如下:

1、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

2、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3次呢?

3、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

4、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000多米高,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就能给我们科学的答案。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从而引出课题。

三、连线实际,寓于生命:

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数学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应用是数学的生命力。一堂数学新授课,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尽情体验新知识的价值,体验其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则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高,学习的动力就大,教学的效果就好。

例如: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商场举行有奖销售活动,游戏规则如下:由商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六个面,每个面依次刻有

1、2、3、4、5、6这六个数字),顾客可押

2、3、4、5、6、7、8、9、10、11、12这11个点数的任意一个,若押的点数恰好等于商家所掷的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则表示中奖。假如你是顾客,应该怎样押?中奖的机会就大些。从而引出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这样一个猜想导入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装饰板,不小心被打破裂分成如图所示的三块。小明想到玻璃店划一块同样的玻璃,为方便携带,小明只打算拿其中的一块去玻璃店,你认为他应该带哪一块去?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全等的a 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

四、借助史料,故事引入:

b c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观。作为一种文化,数学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它的历史渊源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借助这些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他们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以更高昂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七巧板等知识时,我常常先参看相关的资料书,将这些数学史料制作成数学故事,用课件或灯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丰富的内涵美的同时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知识的探究起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导入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知识点的特征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精心安排素材,设置导入程序,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身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力求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及其案例【第三篇】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一、案例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本课教学重点是知道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难点是灵活运用百分数,会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课内容百分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从生活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设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设计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谁会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帮老师开个信息发布会。(多媒体出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14%,但日本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我国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学生各抒己见。

生1:65%表示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生2:14%表示中国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生3:我们要注意保护森林环境,不能过度砍伐树木。

2.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登陆扬州,据统计去年,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180%。

生1: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180%。生2:洋快餐的营业额比中式快餐营业额多80%。

生3:中式快餐要在经营上多动脑筋,提高服务质量。

[评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做游戏,分组比赛看谁算得快?(出示:7%()13%、130%()100%、25/72()12/

59、2/15()5/12)

生:不公平,百分数进行比较方便,因为它们的分母都是100。

师:谁会用百分数表示成语吗?什么叫百发百中?什么百里挑一?什么叫一分为二? 生:百发百中是100%,百里挑一是1%,一分为二是50%。师: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哪些问题?

(从生活中的实物上提取而出示下列数据:0%80%100%120%200%%3/43/4吨13/10013%)生1:百分号前的数可为0。生2:百分号前的数可为小数。生3:百分号前的数可以大于100。

生4:百分数不能带单位名称,因为百分数是一个比。

生5:3/4吨与3/4意义不一样,13/100与13%意义不一样。生6:百分数怎么读?百分数怎么写?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7:你会把这些百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评析:在尝试练习、深化练习、拓展练习中使学生把生活经验知识转化成数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领悟出百分数的意义,在习题设计上体现了趣味性,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比赛,使他们在愉快中明白百分数的特征。让学生提问题,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分析与讨论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反思与研究

1.树立大课堂观念。使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延续、向课外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课后,开展一系列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写数学小日记、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2.从生活中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学问题。

3.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运用起作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事实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教学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及其案例【第四篇】

数学论文之“比较”于数学教学作用之例谈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胡晓娟

比较,是指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简单说就是判断两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是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可以辨析概念之内涵、区别方法之不同、沟通思想之联系。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试析“比较”在教学中的作用。一、辨析概念之内涵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理解概念,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正经历从笼统发展到精确、从片断感知发展到整体建构,因此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下面以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为例,谈谈比较对于概念建构的作用。

1、分析问题。

教材对于圆柱和圆锥作出如下说明:

本书所指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本书所指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这两句话仅是教材对小学阶段所学圆柱和圆锥类别的一个说明,但对学生而言,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对于直圆柱和直圆锥的建构根本无从谈起。但如果将此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研究,涉及到的概念范畴又会比较大,这也超出了小学阶段对于圆柱与圆锥概念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因此,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直圆柱和直圆锥区别于其他类别圆柱和圆锥的整体认知,既达成了对于相似概念的辨析,同时也符合课程目标规定的学习要求。

2、比较辨析。

教学中可以借助两幅对比图(如下图所示),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与直圆柱相比,斜圆柱的底面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与直圆锥相比,斜圆锥的顶点与底面圆心的连线与底面不垂直。这样不仅对相似概念展开辨析,而且也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直圆柱和直圆锥的基本特征。

二、区别方法之不同

数学解题方法很多,既有适用性比较广泛的一般方法,也有针对性比较强的特殊方法。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题意、对照概念、性质质、定律、法则、公式等,依靠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但因小学生信息量的存储与分析、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等表现为不稳定的特征,因此解题时对于方法的应用常会因为问题情境的相似而产生混乱的现象。下面以四年级下册《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为例,谈谈比较对于区别方法的作用。

用简便算法计算25×24,学生常见的错误有:

分析左例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在于没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即一个数乘两数之和,应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数,所得积相加。分析右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出现混淆情况。

教学中,就应针对上述错例加以对比,即乘法结合律是将相乘的两数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个数之积,以便凑整,它改变的是运算顺序,而不改变运算方法;乘法分配律则是将一个乘数分成两个数之和,再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乘这两个数,最后所得的乘积相加,它改变了运算方法。

又如六年级下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当题目中两个相关联量的比值一定,即成正比例关系时可以列比例式解决问题,而当题目中两个相关联量的乘积一定,即成反比例关系时可以列乘积等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数量关系的异同,正确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解题方法。

三、沟通思想之联系

数学知识各自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征,但贯穿于知识的内核,即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因年龄特征、认知规律,需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划分布局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单元知识、课时内容,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的零碎化,因此适时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沟通各个碎片化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知识结构化。

如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各不相同,但算理却有相同之处,即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整数加减法体现在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体现在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则体现在先通分再加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沟通三种计算法则在算理上的联系,“区别”三种计算法则在算法形式上的不同,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加法与减法计算的算理及算法。

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如下图所示),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不同,但其内在的联系都是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加以解决,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核心知识点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是“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应用。抓住这一核心,学生对于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就把握了来龙与去脉。

当然“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也体现在复杂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教学中也可以适时进行比较,通过区别解题方法的不同,沟通数学思想的联系。

综上所述,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即相似的概念、易混的方法、统一的思想等,也要有比较的共同基础,既要注意横向比较,即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也要注意.纵向比较,即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适时抓住教学契机展开比较,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