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优秀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58905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优秀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一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是我这个月的着重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一、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十的加减一课时,我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计算方法,而是把这一课制作成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多媒体演示小白兔买铅笔遇到了难题,10-7=?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愿意帮助它。通过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帮助小白兔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境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亲自感知各类物体的特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摸一摸各种物体,真正感知各类物体形状的差异。让学生自由感知,学生自己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比记忆的知识要扎实,教给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学会才是重要的。通过亲自感知,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在头脑中再现已有的空间模型,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更深一层的知识。

数学既是对生活的抽象,又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能唤醒、鼓舞、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的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增强参与性,反映了当前数学探究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学生广泛地参与学习,他们的主体地位才有保证,他们的主体作用才得以发挥。

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其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选择与新知有关的内容加以复习。

2新课:

(1)数一数。

让学生亲自动手一根一根地数,同桌配合数,上台演示数。

(2)摆一摆、想一想。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成两堆,再写出算式。

(3)读直尺上的数。

教师让学生读自己格尺上的数,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3练习:

要求学生独立做课后练习,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学生的参与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学生的参与面广。(3)提高参与的层次。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要求,即参与的效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参与的载体,如操作学具、操作电脑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主动探索。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二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掌握一般的观察顺序: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并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复习旧知识,作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观察后及时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通过互相交流,得出结论。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自主观察。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训练时,一定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传授给思考的方法。

1、分类思考法。就是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成若干类,对每一类对象分别加以考察,得出有关的结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归纳、汇总,最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符号化思考法。数学中的数字、字母、特性和关系式等构成数学的符号系统。符号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学中的中的数字、字母、图形和关系式等构成数学的符号系统。符号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解决数学问题。

3、类比思考法。数学中的所谓类比的思考方法,就是根据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推测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相似)的思考方法。如加法交换律推测出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就是类比的思考方法。

4、集合思考法。我们把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看作一个集合,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就是集合思考法。

5、数形结合思考法。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就是指利用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型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主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在解答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和分数解决问题时,经常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

6、归纳思考法。给学生提供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引导学生对部分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它们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通过部分对象的特征推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从而得出某个结论的思考方法。小学数学中用的大多是不完全归纳法。其结论可能具有或然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多举例验证,以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7、对应思考法。对应是指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对应思考方法,实际上就是指寻找对应关系,利用对应关系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数解决问题等等的学习中就经常要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8、转化思考法。将某一问题转化为另一问题,将某些已知条件或数量关系转化为另外的条件或关系,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高为低,化繁为简,化曲为直,从而顺利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小学数学中最常用的思考方法。

三、鼓励学生深度、开放地思考。

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去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和解题思路,敢于尝试,大胆求异。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善于透过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善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数学规律,总结数学结论。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其内涵,对计算法则,既要知道怎么计算,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算,掌握法则的来龙去脉。对数学解决问题,要能够深入分析数量关系,探究多种解决的途径。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于发问。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迫切想问。保护好学生的质疑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爱问。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问。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三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有积极情绪体验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最可贵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其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阶段;带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尽可能结合实例,深入浅出,使内容和兴趣融为一体,以创造“愤”“悱”的学习情境,必将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养成。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形成的,这种习惯不仅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他的观念和态度。由于不好的习惯的惯性、不自觉性,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发生,同时,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的条件,已经不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所以说,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改正,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形成,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检查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地改变和形成。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语言传递信息,还要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学生,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或计算,对做不到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等待、暗示、提醒、察看、督促等,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直到做好为止。

2.课堂要求三动:动口、动手、动脑。

(1)动口,就是上课要张开嘴。需要回答问题的,要积极主动;

需要讨论的,要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多思善问。()对不善言辞的学生不轻易放过,积极引导。

(2)动手,就是上课要手中有笔,养成随手记笔记,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及时进行书写、记录、计算和演练。

(3)动脑,就是课上认真听讲,紧跟老师讲课思路,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改换思路,另辟新法。

3.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风格。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具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图形分析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后,由于它们的性质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我同样让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教具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来体现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要固定实验操作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动手参与,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准确、清楚地掌握这四类图形。学具是另一种形态的教材,是一种比课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实验的学习材料,学具的使用可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生活中的数学”“做数学”应用实践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兴濮中学)。

-->

-->

-->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四篇】

(福建省福州市日出东方小学)。

摘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在于获得思考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应当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学是锻造孩子思维、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既不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又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种背景下,主要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为此从小培养孩子有效的思考习惯是极其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周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是极为常见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崇拜与惧怕的双重矛盾层面。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疑问,不利于学生主动发表看法,显然阻碍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大力改革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才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很显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空间与良好氛围,使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观念,不再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发扬自己的独立个性,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这个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掌握知识方面有所优势,却无法启动自己的大脑装置,提高思考能力。尤其是数学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科目,因此,重视组织实践活动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认知。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现场展示人民币,先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可以举行换钱活动与购物活动,让学生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选购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思考怎么合理使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在这种简单的实践中,独立思考如何用手中的钱换取同等的钱等,在不断尝试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总之,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改革意识,从以下方面入手,将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有效落实。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再次,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最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2]沈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09)。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五篇】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已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其本质目的在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新课改条件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前言。

简单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生体会到改革为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以充分提升。

在小学的学习科目中,数学学科占有很重的分量。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进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升高,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主动投身于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于较弱的阶段,对于许多数学知识还未能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这一点,而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参与性,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体现出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应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明确自身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进而使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行,自主的探索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应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小学生自主的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实现小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另外,教师应深切贯彻创新精神,确保自身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避免创新教学的方式流于表面,而不能进行深入贯彻,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停滞不前,而阻碍学生的进步。例如,在学习《比一比》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进行探讨,从而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出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的产生能引领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小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对学生内容的放映,充分吸引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乐于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忽视小学生的自身兴趣,这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巧能够改善这一状况,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出不同的图形,让小学生对于不同图形能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性,引发小学生的共鸣情感,让小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到数学知识,并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寻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应为小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增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应对小学生进行充分引导,确保小学生的正确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理念能够落实到实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实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取得有效进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发挥出教学手段创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3]姚永芳.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周刊,2011,(21):184-185.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六篇】

提高教师认识,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水平等提法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方面说明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

2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笔者曾在本刊1994年第1期谈了深入钻研教材主要应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同年第12期谈了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省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编教材更体会到编者对教材编写的认真程度和研究深度。例如,讨论小数乘法中的“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时,起先有同志认为最好要加上“被乘数不为0”,后来认为这还不够,要加上“被乘数大于0”,但经反复讨论、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决定教材结合实例讲,不加这几个字,有关内容放在教参里说为妥。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省教编组的同志参照上述教材,经反复认真讨论研究,认为后者的表述比前者好,但是根据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关系:正方体(形)是特殊的长方体(形),从逻辑角度讲,括号中的一句话可以去掉,否则还可以加上“也可能有六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当然这样就显得不必要了。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这里可以看出:有条件的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这里不说别的,仅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1][2]。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七篇】

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概念也逐渐增多。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抓住概念的内涵,从已知概念中导出新概念。如讲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比与分数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加以诱导。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利用原有概念顺利地得出新概念。

这种情形在直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更为多见。如从长方形概念中推导出正方形的概念,推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从长方形面积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等。这正是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概念的教学。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八篇】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这个学年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是,本人发现他很有上进心,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他一定会努力去完成。

每次测验,他基本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本人都不催他,多给一点时间他去完成。每天我都会抽时间辅导他把当天作业比较难的题目先做完,还发动同学共同去帮助他。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期初的二十多分提到了八十多分。所以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在知识形成中充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尤其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学习每一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提炼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观察“巨大的激光器发送了两束激光线”,然后由学生确定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角,感知角的“静止性”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观念。

再让学生用“两个纸条和一个图钉”等工具“造角”,不经意之间学生发现角可以旋转,并且随着两个纸条叉开的大小,角又可以随意地变化。这样“角”便定义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就是角的“运动性”定义,体现着运动和变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画角、造角”活动中经历了“角”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从中感悟的数学思想是充分与深刻的。

在教学预设中合理确定: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抓住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每个数学知识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可以渗透多例比较的方法,概念的形成可以渗透抽象概括的方法,概念的贯通可以渗透分类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揭示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渗透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等思想。也只有在教学预设中确定了要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才会去研究落实相应的教学策略,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把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融入到备课的每一环节,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在教学五年级“可能性”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而展开实验。我先让学生做10次实验,再让学生做30次实验,把两次的实验结果转化成统计图,再与科学家成千上万次实验结果相比:让学生感受到当实验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会越来越逼近总次数的1/2,渗透极限思想。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九篇】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小学过渡阶段,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掌握一些学习技能,但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在这个阶段,数学老师以要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既要给学生科学的指导,同时也要注重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引入生活化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性比较强。虽然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量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是其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在理解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也是很多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数学老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象,小学中年级数学老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其一,生活化的内容能够让小学生感觉亲切,愿意去接近;其二,相对于书本上的抽象性内容,生活化内容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也非常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其三,如果数学老师在中年级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化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敷衍老师和家长,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小学中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时间”有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教室后面墙上的挂钟询问学生此刻的具体时间。另外,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数学老师还可以询问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学生从家里到学校通常会花费多长时间,吃饭会花费多长时间,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对“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相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内容要复杂一些,难度系数也更大一些。小学低年级的题目都是一些简单的公式计算,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复杂的应用题。大多数学生对应用题都比较抵触,究其根源,中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面对数学应用题一大串的文字,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加上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即使将题目从头看到尾,也不能将其中的有效信息快速提取出来,对于已知条件和所求之间的关系无法理清,更不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无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数学公式。针对上述现象,数学老师要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几何知识,但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比较低。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为6米,宽为3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学老师可以将其转换为“假如同学们面前的课桌长度是6米,宽度是3米,请问大家能够把它的面积计算出来吗?”将抽象的“长方形”转换为具体的“课桌”,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效调动起来。

四、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次创造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少有机会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各种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主体地位也得不到突出。小学数学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中年级的数学老师要注重课堂上的提问,以此为基础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第二,三角形到底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将三角形描述出来。第三,三角形和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异同点。通过这三个问题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中年级数学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点评,还要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思维以及和其他同学的互动情况等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除此之外,中年级数学老师还要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之中,以此丰富评价的主体。这种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学习信心也会随之不断上升。六、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通过指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顺利过渡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方法【第十篇】

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没有明确指出对“二次函数的平移”的要求,这部分知识属于二次函数与平移两个知识点的交叉部分,属于平移变换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耽误时间”,在没有描点画图的情况下,直接给出二次函数平移的规律,即口诀“左上加,右下减,左右内,上下外”。具体说,针对二次函数,左加右减变括号内的,上加下减变括号外的。并且借2道中考题详细解释了二次函数的平移的口诀,最终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其它几道老师布置的中考题,准确率达到100%。在后面研究函数的性质时学生不会通过函数的图象分析函数的增减性及最值问题。

生硬给出函数的平移的`口诀,的确可以缩短学生的思考路线,避免了学生走弯路。但是同时,学生探索的过程也被抹杀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被挤掉了,有两个可以在这里渗透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也被忽视了。所以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而是越学越呆板。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函数的平移这个知识点为载体,渗透两个数学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与“化归思想”。为此应修改如下:

(一)学生在课下用描点法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图象。

课堂上师生首先共同订正,然后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通过比较,发现各函数之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发现图形平移的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图象空间位置的变化,印证学生的看法。同时可建立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

这样处理,三次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在观察自己所作图象时会与具体的数、进行比较;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时,学生在印证自己的猜想的过程中会第二次进行数形结合;在教师展示的空间结构图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再次体会到数形结合。

几何图形直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概念和有关性质,它研究的对象是形。代数研究的对象是数.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解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用数形结合解题,直观,便于发现问题,启发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描点绘制函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要求同学总结规律,老师再加工得到口诀顺理成章。此时教师如再做一个引申,“口诀可以推广,在初中范围内的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顶点式)、反比例函数的平移,以及在高中范围内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平移也都可以由这个口诀解决。”学生也会在此处更上一层楼。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针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要先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在考虑平移。

(二)顶点法。

由于平移时,图象上的各点都向相同方向移动同样的距离,所以二次函数的平移可以考虑特殊点(特别是顶点)的平移变化。通过顶点的变化(具体看顶点横、纵坐标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函数的变化,即“一叶知秋”。

这样处理,体现了划归思想,即一般化特殊,特殊化思想方法的一般模式是:在许多数学问题中,由于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直接发现或改正这些性质往往感到困难,这时,可以先试探它的特殊、局部情况的特性,从中发现规律和解答的方法。如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未整理归纳出内角和公式时)。教师在此对特殊化思想作一介绍也是合适的。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作如下引申:顶点法可推广至分析函数的多种变换,如翻折与旋转。

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这个思路教学,学生不但对本知识点处理得比较好,而且在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如增减性与最值问题时学生也能较好的掌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5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