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风范例【汇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看不见的风范例【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一篇】
最近,我读了1篇文章,标题是《》,讲述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和她双目失明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位盲孩子和他的母亲正在练习用弹弓打玻璃瓶,他很认真,却总是打到一米多远之外去,但他还是坚持着。作者想上前教小男孩打弹弓,可被他母亲婉言谢绝,她认为别的孩子都能打中,他也能,关键是他有没有做。小男孩不断地打着弹弓,累了也不停手,而他的母亲不断安详地将石子递给他。作者才发觉他的规律:打一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回来。过了很久,作者看得不耐烦离开了。就在他转身后不久,他就听见了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这位母亲真的很伟大,她引导自己的孩子不因双目失明而自卑,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盲孩子不比别人差,只要做一件事能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位孩子也很受我敬重,因为他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而且他善于掌握并运用规律,终于克服了困难。这让我想起在这次残奥会上的另一个故事:有一个肢残运动员,他要从轮椅上移动到另一个凳子上,十分艰难,但是却没有一位志愿者去帮助他。事后,有人不解地询问一位志愿者,他说我们不去干扰他,就是对他的一种帮助和尊重。没错,让他们自己去做,也许会更好。
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掌握并适当地运用规律。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二篇】
《看不见的爱》是新教材四年级第8册第5单元的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文中体现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爱是隐性的,学生的理解体验也是不同的,学生却很难体会到.
这样的课文怎样来教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乔燕老师执教的《看不见的爱》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一.创设情境,体会爱。
课伊始,一幅幅充满母爱的照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因为照片中主人公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同学老师.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揭示课题后,师生围绕课题"看不见的爱"展开讨论.
二.巧扣主线,感悟爱。
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两条线———神态和动作,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达的内涵,仔细品读,并反复朗读,教学中透出浓浓的情感.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然后让学生站在母亲的视角,通过把握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这份看不见的爱.
如找出文中妈妈说的三句话:。
"谢谢,不用!"。
"别的孩子都这么完儿."。
教师巧妙地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细读,细品,对文章的品味深深地扎根于教材之中,既把握了教材的主旨,又使情感得到升华,一举两得.使学生感悟到这其中所蕴涵的母亲对儿子的不同寻常的爱,一步步走进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这样教学的重点也就巧妙地解决了.
2.孩子做了没有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孩子做了没有怎么做的。
如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孩子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破裂声.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孩子打弹弓打得很困难,打得时间很长,打得很认真很投入,打得很有方法,最终在母亲的指导下,他成功了!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出正是母亲的爱给了孩子勇气,给了孩子信心,教会了孩子坚强!最后让学生体验盲童的心理,感受这份不同寻常的母爱.
三.交流小结,理解爱.
"为什么说是看不见的爱"教师首先宽容对待,让其牵出课堂亮点,然后静心等待学生的诉说与心灵的碰撞,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交流与小结提升.最后一环节的拓展,由点到面,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白母爱在人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与母亲之间,心中的爱,看不见的意境——爱,同样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至此,学生对于课文爱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认识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就提升了.
乔燕老师教学语言生动感人,教态亲切自然,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我看出老师下了一番功夫.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懂.
乔老师执教的《看不见的爱》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从哪里来呢一是教师的引导,二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力(通过教师的每一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从懵懂到恍然大悟).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三篇】
有人说妈妈的爱是穿在身上的花衣服,有人说妈妈的爱是盘在头上的新发型,也有人说妈妈的爱是精心烹饪的好饭菜,还有人说妈妈的爱是上学路上及时撑起的小花伞……这些我都曾经感受过,在我上小学以前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爱我的。可是随着我一天天长大,在我的眼前,见到的总是妈妈匆忙的身影,听到的总是:“妈妈没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我的床头有一张作息表。每天早晨,我和闹钟一起起床,以最快的速度叠好被子,和妈妈一起洗漱完毕、用完早餐,就开始了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天。放学后,在接孩子的人群中很少能见到妈妈的身影,我总是和同学一起结伴回家。下雨的时候妈妈如果不给我送伞,就会请同学的妈妈把我一起接送回家。
我有两个业余爱好:弹古筝和学英语。在我的.要求下,妈妈给我报了周末特长班,可是别的同学总是在妈妈的护送下去学琴、练琴;英语课结束的时候,也有同学的妈妈会拿着冰激凌、烤肠等美味食品奖励他们,我的妈妈却告诉我:“学琴和报英语班是你自己的选择,有困难妈妈会帮助你解决,但是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努力、坚持学好!”
我曾经在心里想:“妈妈是不是不像别的妈妈那样爱我了?”也曾经委屈的问自己:“我对妈妈来说是不是不重要?”妈妈是做亲子教育的老师,有一次我在妈妈的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在心里琢磨:“妈妈是不是为了爱别人的孩子而不爱我了呢?”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妈妈的一个秘密:“我在妈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我的照片,背面写着这样一行字:理智而含蓄的爱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我问妈妈:“什么是理智而含蓄的爱?”妈妈笑着说:“就是让你!”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为什么妈妈不接送我上课,却总是愿意和我谈论发生在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明白了为什么妈妈不帮我收拾房间,却总是在我自己收拾干净整洁以后走进来大加赞赏;也明白了为什么妈妈没时间带我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却总是抽空陪我去书店看书、买书;还明白了为什么妈妈没有给我精心梳理头发却送给我一把精美的梳子作为生日礼物……原来这正是“”!
妈妈看的最多的书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从妈妈那里我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关注:她会在我闹情绪的时候悄悄给我写一封语重心长的信,她会在自己言语不当的时候给我真诚地说对不起,她会在我受挫折的时候告诉我:“妈妈小时候比你差远了……”
有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很疲惫的样子,我让她帮我查字典,她没有及时帮助我,我想都没想就说:“你还给别人的妈妈上课呢,你自己都没有耐心!”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因为我看到妈妈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知道我的话狠狠地伤了妈妈的心。一直到吃饭时候,妈妈都很沉默,我想给妈妈说对不起,可是没有勇气。我给妈妈夹菜,妈妈哭了,她搂着我说:“宝贝,别担心,妈妈不生气,我只是在想,妈妈这么大一个人都会因为你一句话而难受,平时我们大人会有多少话让孩子们伤心呢!”听妈妈这么一说,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是我不体谅妈妈,妈妈不但不怪我,反而还自责,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妈妈对我的疼爱,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体谅和宽容他人。
我知道,正是妈妈“”让我成长得更好、更快!我从心里想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我爱你,我会用行动报答你的爱!”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四篇】
在静静流淌的岁月里,我们走过了一载又一载,不再青春年少。但是,一颗不再为琐碎澎湃的心,真想说声素水年华,静安好。
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就在眼前,我明白又一个七夕来临了。不过,对于这种浪漫的节日,我的内心不再波涛骇浪,因为我已经和这样的浪漫走远了。曾经,也有着一颗澎湃不已的心,不愿错过所有关于浪漫字眼的节日,因为自己是个俗人,无法免俗。慢慢的日子就这样一个人安静的过着,过着过着就忘记了去演绎属于两个人的浪漫了。或许,人都是一样的,在所有的静谧里,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我一直是个害怕节日的人,不知道将如何去面对所有的节日,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这颗一边享受着孤独,一边害怕孤独的心。我真的是个矛盾体,很多时候向往属于节日的热闹,可是很多时候又害怕节日的所有繁琐。我一直在一面的逃避和一面的渴望里,追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一路奔跑。五年来,我一直是一个人过着所有的节日,包括所有和情感有关的节日。我一直渴望着有个能把我所有孤独划上圈的人,我一边找寻着,一边又自我逃避着。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寻什么,自己在坚守什么。
风舞尘埃月数粒,岁岁年年又一朝。岁月的不断前行,让我在所有的迷茫里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冷眼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之外的所有。很多时候,自己潜意识里的那份焦躁就会在不经意间蠢蠢欲动。于是,我提醒自己,人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学会恬然的面对生活的所有了,不能再像青春年少时的小丫头那样张狂和不羁了。静能修身养性,静能陶冶情操,于是我在所有的静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唱关于生命的绝唱。
这些年,因为爱一个人让我变得很焦躁不安,也因为爱一个人让我变得沉默寡言,也因为爱一个人让我变得学会了静享岁月。我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个性深深的爱着他,一直主观的以为他能读懂我的所有表达,他能读懂我对这个世界和对所有的诠释。一直主观的认为,他会永远的宽容我生命中犯下的大大小小错,我愿意以一个孩子的姿态存活在他的世界里。我一直自以为是的以为,他是我生命的精神支柱,我所有的文字都是因他而写,我所有的思念都是因他而生,我所以的小说也是因他而写,我曾经答应过他,我会让他看到飞速成长的我。
可是,我不管怎么用尽全力的奔跑,最后还是跑输给了岁月,所有的等待,所有的美好,最终变为荒芜的时候,我除了用沉默来掩盖我内心的无望之外,什么都不想表达了。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愿意再用文字去表述什么,也不愿意用文字去记录什么。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变成了一个只会吃饭和发呆的傻子,不会思考生活,不会斟酌岁月。我把所有的小说,所有的笔触都定格在了一个点,一段属于曾经想带给他惊喜和雀跃的岁月。
在所有傻憨的日子里,慢慢地真的学会了安静。那是一种由内心由发的`安静,学会了笑看人生的无常,学会了在所有的淡定从容里过着每一天,学会了抿嘴一笑忘记所有的恩仇,学会了把自己内心淡淡的心事淡淡的隐藏。或许,我懂得了自己成熟了,但是所有的成熟都是用一页页不敢触及的过往换来的。
当所有的眷恋成为荒漠的时候,我倔强的在风里一次次的微笑,我知道自己很逞强,我也知道自己很傻冒。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只想隐藏我的那份悲伤,我只想用所有的倔强护起我那颗受伤的心,我想用所有的逞强藏起我那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自尊。
任何人,任何一次华丽的转身背后,都是别人累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对着阳光微笑,都愿意背着黑夜哭泣。任何人都不会把自己的脆弱,显摆在所有人的面前,都喜欢把自己最为美丽的刹那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直咬着牙微笑着转身,但是转身的背后已经是伤筋动骨了。
在七夕这样的日子里,我只能微笑着看着窗外的热闹,然后为自己悠然的放首曲子,让一切在所有的静谧里回味。我只能微笑着不断和自己说,素水年华,静安好。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五篇】
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事,好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星星,让我挥之不去。在这些星星中,有一颗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去年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傍晚,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让我自己到外面的砂锅店里煮面吃。听到这儿,我高兴极了,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面条。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打开门,迅速下楼,朝砂锅店跑去。
刚到砂锅店,与老板娘眼神交接的瞬间,她向我咧嘴一笑,问道:“小朋友,你想吃些什么?”我看了看,答道:“来一碗粉条吧!”说完,拿出五元钱递给老板。老板接过钱,看了我一眼,仿佛有些诧异。
我跨进店门,找了一个座位坐下。不一会儿,粉条煮好了,老板端到我面前。看着这碗色香味俱全的粉条,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咽起来。不经意间,发现老板又朝我看了一眼,仿佛要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我不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吃饱后,撑着肚子回家去了。
就这样,我每次来吃砂锅面,总是递给她五元钱,老板也总是热情地对待我。直到有一天,我刚吃完正准备付钱时,看见两名妇女,她们各自递给老板六元钱,我懵了,立刻明白了,顿时,我的胸口像被什么狠狠地撞了一下。她的清澈眼神,她对我热情的样子,突然间从我脑海中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回想起我第一次把五元钱递给老板时,老板的眼神,我的眼睛湿润了,当我正准备对老板说声“谢谢”时,那老板又忙活了起来。
那位老板用她无私的关爱和善良帮助了我,在那一刻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六篇】
月色。星光。晚风。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终于回到我日夜想念的家,终于见到我日夜牵挂的母亲。站在家门口,于皎洁的宁静中,飘来一阵诱人的钣香。一样的时间,一样的人物,一碗白饭,一碗鸡汤,三个小菜。妈妈累了,躺在沙发上静静地睡着了。
“不是说好不用等我了吗?累了你就先睡嘛。”心想。轻轻地将一件衣服盖在母亲身上,悄悄地喝着母亲炖的鸡汤,心里有一丝欣喜与感动。
品尝完母亲的爱心晚餐,简单的洗漱完毕,回到那久违的房间。“哎,一星期没进去,肯定又有灰尘了,真麻烦,又要打扫。”我磨蹭着,抱怨着,不耐烦地打开了房门。
看着这一切,心里涌上一种莫名的感动。窗外的月光透进房间,照在地板上,谢谢我的母亲,谢谢她她为我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
脱下疲倦,倚在窗边,数着一颗颗眨着眼的小星星;晚风习习,耳边仿佛响起十四年前的那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母亲清脆的歌声一直在耳边徘徊。想起那年扎着两条牛角辫的我,在母亲大手牵小手时,吃着一个比我的脸还要大的波板糖。温暖时刻都在的。
很多时候,看不到的温暖其实一直都在你的身边。是呀,如果我学会了一点关爱他人,如果我懂得了默默无闻的付出,是因为我懂得母爱的伟大了吧。
叶子落了,花儿谢了,母亲在,一切都好了。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七篇】
读了《》,让我知道孩子是看不见的,但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是让人感动的,是看不见的。
孩子很认真地打着,母亲也很认真。孩子速度有点慢了,母亲的速度也慢了。他们母子俩,到了天黑还没停下,因为孩子还没打中。作者想:今天肯定打不中了。正想往回走,突然听到一声瓶子破碎声,因为在孩子脑子里,不分白天、黑夜。整个河岸都是母亲、孩子的欢呼声,因为孩子打中了。
有一天,我发高烧,身体很冷,妈妈怕我着凉,把我贴在她怀里。我央求妈妈把我放下来,让爸爸回来陪我吧。妈妈便把我放下来,就打电话给爸爸。爸爸接到电话后立即从青岛赶回来陪着我。
爸爸来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可是我一点胃口也没有,爸爸很伤心,我也很伤心。
爸爸一直抱着我,我在爸爸怀里睡了好几次。妈妈把我叫起来,说:“慧妤,快醒醒,让你爸爸歇一会儿!”可是爸爸说不累。
快四个小时了,我终于打完针了。这时候爸爸也快睡着了,妈妈把爸爸叫起来,让他赶快回家。
啊!母爱、父爱是强大的、看不见的、无微不至的、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我们要珍惜着宝贵的母爱、父爱,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小孩子给家长的丝丝温暖。
看不见的风范文【第八篇】
教学目的: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赞扬小男孩的信心与毅力和母亲的深情与伟大,体会结尾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赞扬小男孩的信心与毅力和母亲的深情与伟大。
教学难点:体会结尾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将棵文读的正确流利。
检查预习,指名读书,评议。
二、理解课文。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后汇报)。
画一画描写男孩的动作、母亲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划批汇报。
指导朗读。
你觉得课文的结尾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作业:写出你读课文的想法。
课后反思:爱,有许多种,有的是显而易见的,但更深的爱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体会,去感受,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看不见的爱》中的“爱”属于后者。这是1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没有惊天动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文中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凝聚的是浓得化不开的,非同寻常的母爱。如何理解课题中的“看不见”,如何感受母亲非同寻常的爱,是需要我引导细细体会的,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文中的母亲在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始终重复着一个动作——轻轻地递石子,在于作者的交谈时始终是“平静地说”、“安详地笑”。在母亲“轻轻地递石子”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希望、鼓励、支持、信任……在母亲“平静地说”和“安详地笑”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宽容、理解……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爱蕴涵在安详的微笑里;蕴涵在轻轻的动作里;蕴涵在平静的话语里。这爱是多么的深沉而了不起。考虑到学生体会这没有直接表露的爱会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的理解,通过作者各种情感的衬托、各种形式的朗读、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感悟伟大的母爱,使学生的情感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进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以那位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作为体会中心的抓手,先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朗读、感悟,从中体会这份执着、坚韧的母爱。
“爱”是此文的主旋律,可文中体现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爱是隐性的,把学生带到爱的情境中去体会爱容易做到,然而学生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让学生把体会到的爱表达出来,抒发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条线——神态和动作,抓住妈妈对盲童说的三句话,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达的内涵,仔细品读,并反复朗读。组织学生对“安详”、“微笑”等词语进行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读,运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指导来引导体悟母亲对男孩那股激情涌动的不同寻常的爱。通过朗读指导,深入理解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懂。从读懂和听懂来看,读懂优于听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了朗读感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相应的说话练习、写的练习缺乏了,那学生的学习技巧就会削弱。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朗读感悟中加强读写的训练。在本课的教学中,其实在让学生充分体验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时候,当学生找出语言“别的孩子都这么玩”,“我告诉他总会打中”,“关键是做了没有”;神态是微笑、安详;动作是捡、递之后,我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么做的。并在结尾加上写话:续写课文:身后传来瓶子的碎裂声。此时此刻,我……进行规范的说话、写话训练,那么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就达成了,语文的技能训练也扎实了。
所以说,这既是这节课给我的提示,也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今后我应在感悟体验的时候,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