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最新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最新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一篇】
古语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主见,对各方面的认知也不断成熟,而且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偏见或者敌对情绪,他可能会表现出不喜欢听这位老师所上的课,或者与老师作对。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学会和学生交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需要,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在亦师亦友的环境中就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更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双基”、重“操练”,教学大多是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链上展开,从形式化数学的知识传授到形式化数学的技能训练。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数学不应该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到陌生,而是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不断的“数学化”,从而构建起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情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是通过活动和知识得以发展的环境进行编码的,知识与环境密切联系,因此情境学习有利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后继任务完成的效率。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落后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只有在新的学习材料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知识对学生来说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将知识能够自己纳入到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体系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探究的方法和手段,进入自己特有的学习通道。学生能够把已有的若干单一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自觉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整体结构体系。像这样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旧知识产生新感受与新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主探究,对知识再梳理再建构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令学生受益终身。这样显然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非智力因素,所以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智商较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这一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练习拓展性强的习题,促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智商稍低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习题。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优生的培养,而且更应该关心中差生,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在传统重“双基”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的大多是具有完备条件和固定答案的“封闭性”习题。问题空间的封闭,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提供的信息不多也不少,无法给予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机会。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只有把“双基”与其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智者。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和数学素质的全面培养,就应该把重双基的封闭题与重能力的开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者只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构成完整的数学训练系统,才能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和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只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受,只供同行参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二篇】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插图变多了,文字内容相对少了许多,所以不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对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形成知识体系,以便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我们都知道,每一堂课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因此,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对于新授课,教师要采用讲授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的特点,有时要求学生用细铁丝制作立体几何模型,以便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长短和位置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编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但不能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全部写出来,也可以只写部分。在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满堂灌。
教师应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有效性,形式要多样,注意学习的覆盖面,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定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三篇】
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是摆在无数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感到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利用动手操作辅助教学,能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景之中,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课堂上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何谓高质量的提问?高质量的提问自何而来?我认为,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差异性和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饱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而高质量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对教材的研究,发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及学习新知识时可能有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困难等;对以往教学的研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的主线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在突出实效性,追求高效性上下工夫。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四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堂课艺术的主要特征。新颖、独特的教学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出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导入之目的就是要通过直接的、间接的,直观的、感性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常用的有以下27种:
1、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目的。
2、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4、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
5、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向同学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6、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学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7、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8、间接导入法。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9、切入导入法。抓住要学内容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刀直入,直插课文精彩部分。
10、迂回导入法。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2、情景导入法。讲课前,教师依据要讲的内容,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表情、多变的动作,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堂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13、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结合所讲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成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来。
14、铺路导入法。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成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15、比较导入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16、归纳导入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出处
17、观察导入法。教新知识前,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
18、实验导入法。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19、实践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来导入新课。
20、作业导入法。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经过思考做不出来使学生产生压力感,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
21、提问导入法。通过口头提问来引入新课。
22、讨论导入法。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3、游戏导入法。上课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
24、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入,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5、谜语导入法。上课,先让学生猜谜,再引入新课。
26、课题导入法。直接写出要学的课题,以此导入课堂内容的学习。
27、图画导入法。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在理解内容中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就形成了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导入式常常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游戏等。在设计上符合教材内容而且富有情趣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绘声绘色的教学法语言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谜语式。
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也可以尝试着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出示这样一个谜语:尖长嘴,铁刺骨,咬一口,走一步。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什么?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是:剪刀。教师顺势导入:对,这个新朋友就是剪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研究剪刀上的秘密。这样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很容易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奋战的状态中。
讲故事。
奇了,曹冲让在场的人都折服了。当讲完这一故事时,同学们都对曹冲赞不绝口。随时询问:曹冲利用了怎样的策略解决了这一看似繁杂的问题呢?学生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转化。以这样故事导入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中年级学生正是全面培养观察能力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为主,为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并有意寻求向更深奥的境地延伸。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应采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悬念、游戏等。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激发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巧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学生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让学生探索交流数学问题,接着建立数学模型,再解释运用进行拓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好处是什么?好处是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了,学生面对这个情境,要自己搜索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了,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地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教学“可能性”,以摸球游戏导入新课;看哪个组的学生摸的白球多。教师拿出两个纸箱,一号纸箱里面放的都是白球,二号纸箱里放的球,有白、红、绿三种颜色(学生并不知道每个纸箱里面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两个组的学生(各10人)排好队,第一组的学生在一号纸箱里摸,第二组的学生在二号纸箱里摸,每个学生只准摸一个球,每组第一轮都摸出5个,摸到白球多的队伍胜。游戏开始,第一组先摸,每个学生摸到的都是白球,学生哗然:第一组赢定了。轮到第二组学生摸,摸到一半时,有的摸到白球,有的摸到红球,有的摸到绿球。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时,教师叫停,把两个纸箱里剩下的球给学生看:“第一组的同学再摸下去,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确切地说“都会摸到白球。”这时教师引出“一定。”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大家猜猜。”有的学生说可能会摸到红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绿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白球,从而引出“可能”。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能摸到蓝色的球吗?”生:“不可能摸到蓝色的球。”师:“为什么?”生:“因为二号纸箱里根本没有蓝色的球。”引出“不可能”。运用这样的游戏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与教学内容相符,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的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逐步建立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一些较浅显简单的抽象事物是能够接受的,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复习课本知识导入、类比导入、悬念导入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课堂上如果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班班主任联系。接着告诉学生,班长看到这张启事后把上面的“29”改成“a”。然后问学生:“你认为班长这样修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胃口都吊起来了,这时教师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顿悟中,他们终于明白了班长修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领,因为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只有真正的失主才知道具体的钱数。教师接着提问:“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你还见过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吗?”学生有的说扑克处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有的说“p”是停车场标志……在学生充分感觉字母表示的范围之广泛后,教师再引入课题。通过创设招领启事这样的悬念导入,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任何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写了良好的基础。
以旧知引新知式导入。
教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以学生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尝试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就先以旧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导入,回忆它的推过程,由此引导学生利用同一原理推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出新知。教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作为桥梁,巧妙导入,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理特点运用多样式导入方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应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五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49).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六篇】
1.做题的时候千万不能怕难题!有很多人数学分数提不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畏惧心理。有的人看到圆锥曲线和导数,看到稍微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叙述,甚至看到21、22就已经开始退却了。这部分的分数,如果你不去努力,永远都不会挣到的,所以第一个建议,就是大胆的去做,反正数学已经很差了,何必怕打脸呢?前面亏欠数学这门学科太多,就算让它打肿了又怎样,后面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总有那么一天你去打它的脸。
2.错题本怎么用。错题本不是你错了就要去记录。和记笔记一样,整理错题不是誊写不是照抄,而是摘抄。你只顾着去采撷问题,就失去了理解和挑选题目的过程,笔记同理,如果老师说什么记什么,那只能说明你这节课根本没听,真正有效率的人,是会把知识简化,把书本读薄的。我认为下面几种题型需要记:
有陷阱的题,这个陷阱不好描述,大抵就是说你很容易被出题人的话绕到别的地方去而犯错,导致你在理解上而不是技术上出错;答案需要分类讨论的题,因为我们常常忘了分类讨论,说明我们的思考不够宽阔和成熟;有多种解法的题,每个解法都是一个思路;你反复会做错的类型题;难题,你拿着一点头绪也没有,先学学你能思考到答案的哪一步,学着去偷分。当然,因人而异,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些题需要整理也可以记下来。
4.试卷怎么做?我的习惯是模拟题做专题练习,即我复习三角函数,我就一天做五套卷子的函数,练选择题,我就刷选择题。高考卷子则是完全模拟,而且优先挑自己省的以及和自己省相似的卷子模拟,时间的跨度以三年内的为准,因为我当年是课改的第二年,所以第一年的卷子我做的特别细致。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七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如何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让课堂45分钟有限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真正学习的主人。这又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有效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下面是我开展数学教学的部分课堂教学实例:
1.巧用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导入设计: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如果你的票是5排2号,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2号。
师:说得很好,如果把排数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你的位置就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5,2)来表示,(2,5)则表示......
生:第2排第5号。
师:对,如果把位置看成一个点,那么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是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来确定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案例我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用实际问题的创设引入情境,电影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通过对排数,号数与位置关系的分析,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就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2.巧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以一个精彩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案例2]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
"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
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有人称之为"驼峰",如何提高课堂讲解的质量,现在,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如何设置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来论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一方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思考方向,提高思考层次。另一方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既激烈又和谐。反之,问题提得不好,有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据我所知,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3、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八篇】
赖浩。
一、前言。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是突出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教师富有创意的导入,一定是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形成和调动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学习情感,有利于辅助教师顺利、高效、高质的完成新授内容,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一门复杂而充满艺术的活动。它包含诸多环节,有备、教、批、辅、考、析、研等等过程,凝聚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理解;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还有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估。。。课堂教学的导入只是这一系列活动中很细微的一步,但它从来就存在而且必不可少。
那么,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它对课堂教学有什么作用?应该讲究那些方法和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这一个看似简单确实在不简单的话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能使学生迅速的理解老师的意图,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导入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对新授内容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愉悦。它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导入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的巨大原动力。好的导入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指向作用——凝聚——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学生的课前活动,思绪是活跃、兴奋。。。多种多样的,尽管只是短暂的十分钟,但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上课铃声响了,需要及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时,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甚至是幽默的导入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指向老师,指向即将开始的新授内容上来。
心理学说:注意是指人的意识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自始至终的维持者。如果学生不能专心致志,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再用力,发出的教学信息都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导入行为,并且讲究导入艺术。
2、深化作用——激趣——激发信趣,产生需求。
深化作用,就是激发、深化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兴趣。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导入行为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且使学生自觉地深入思考。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稍微超越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一边”时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伴随着音响效果播放“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破成三块其中一块保留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另两块各保留一个角,教师将三块碎片分别编有1、2、3号,提出问题:刚才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需要去玻璃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怎么办?由于课件的音响、效果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听觉,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讨论、争辩不同的解决方案,使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了探求新知的动力。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内在驱动力。而好的课堂导入又是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程的愿望的基础,它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3、臵信作用——创设情景、揭示主题、体现意图;产生互动、沟通感情、构建和谐课堂。
臵信作用体现在”消疑、信任、亲和“六个字。好的导入体现在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新课的学业惧怕、怀疑的心理,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友好感和认同感。这是因为风趣、幽默的导入能增强新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愉悦感、紧凑感,使他们的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例如:在《函数的图像》的教学时,老师走上讲台”请第三排第四列的同学起立“。在同学站起来后,提出问题:刚才老师是怎样确定她的位臵的?学生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后,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座位的确定中让他们体会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直观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概念,掌握用点的坐标表示点的位臵的基本方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使学生思维活跃,不陌生,这样不仅能降低理解新知的难度,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紧张情绪,并能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敬佩感。
4、拓展作用——铺垫——衔接新旧知识、铺设过渡桥梁。
好的导入行为能为整节课的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因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拓展和深入,把课堂教学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积极良好的”连锁反应“。例如: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斜边、直角边的教学时,我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去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1)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三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在什么情况下能判断它们全等?
(2)为什么“边边角”公理不能判断有些三角形全等?你能举例说明吗?
(3)如果“边边角”中的角恰好是直角,那么这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会全等吗?
教师巧妙的把这三个问题贯穿于这节课中,随着学生们问题的〃一个个解决,这节课的教学也不断推向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整体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又是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的训练,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因势利导,为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般的,恰当的课堂导入要掌握以下原则:
1、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在具体的教学和导入语的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生活引出数学,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很自然的化解了教学矛盾,大大降低了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坡度。因此,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还能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形散而神不散,课堂前后相呼应的原则。
既然课堂教学的导入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滴小事、国内外的大事都可以成为导入的素材。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的表达形式要以通俗文体,以日常与口语为宜。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要”形散而神不散“。所举的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只会导致主题不明,从而削弱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以课程主要知识为线索,巧妙的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入问题中,做到既具备数学思想又不乏趣味和生活气息。
3、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性格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热情奔放型的教师,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轻松自如性,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该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融合,即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既富如哲理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4、渗透学法指导原则。
从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数学“比”学会数学“更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及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
在章节导入中,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运用到哪些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另外,选材也要自然、新颖。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个课堂有血有肉,充满创造,充满活力。
1、由实际问题的探索导入新课。
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臵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知识。如此导入,给学生以新鲜好奇之感,以实际问题引路,以讨论和尝试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2、由学生开展活动,探索问题,导入新知识。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在课堂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导入教学,一般都有如下程式:
引起注意——呈现事实材料——激发悬疑——引起学生参与——引导过渡内容。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注意定向——分析探讨——悬疑产生——积极投入——走向教材内容。
3、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新知。
4、由社会发展中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
国际国内的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用新闻材料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形势,使学生觉得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原理。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也能使学生渗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由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故事或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在人类数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6、实物导入。
导入也可以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展示的一图、一画、一表、一物,只要运用得当,都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拿一把扇走进教室,这让同学们很惊讶:大热天老师上课都从不带扇子进教室的呀?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老师吧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了今天的授课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然朴实却不乏新意啊。
7、类比导入。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精密,所以有类比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从中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去猜测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8、以”本“导入。
新教材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科学性和数学性得到了不断的论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千年文化的沉淀。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入情境,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要认真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发现它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将自身的教学认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述教材,读通教材,读懂教材,沉下去,钻进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高于教材,甚于教材,广于教材。
总之,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的设计和策略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种,但无论那一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比如对生源较弱的班级可以实施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而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可多用问题导入。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要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为每一节课绞尽脑子去设计导入内容。有时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单刀直入。无论是设计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地思维,目的都是一样——启发、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所以,要短小精悍,达到目的即切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授教学。预设的导入方案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实际效果。
1、导入问题宜直接。
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突出主题,论点鲜明。如果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提纲挈要的点明课题,这样能让学生将知识构成一个较好的逻辑系统,有利于及时和循序渐进的展开新课教学,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的组织教材,运用迁移规律,立即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内容宜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兴趣,才能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兴趣是指人们在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它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积极地情绪使之主动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的好的新课的,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怏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3、导入情境宜真实。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识、习以为常的情况下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再导入新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导入设计,从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4、导入方式宜新颖。
新颖、有特色的问题情境导入,常常能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环境,它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它常常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并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地更新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入的素材来源于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数学趣题、数学游戏、图表和引言等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日用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问题,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并能使之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低谷的作用。
5、导入手段宜变化。
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导入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而富于变化。同时,要善于设计不同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富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使之全方位的投入。
有时,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过程,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展现成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给学生提供象、概括的情境,帮助学生排除求知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
6、新旧知识宜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的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和切入点。把新、旧知识融于一炉,组成新的知识网络,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就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的获得新知识。
7、问题设臵宜有度。
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富有探索背景、富有挑战味道的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要有一定的坡度,要化解难度,能恰如其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点。必要的梯度设计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8、导入语言宜简洁。
由于初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节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的开始,有的教师就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知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学习重点,而《圆》的知识又是几何学习的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将来我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美丽的图形——《圆》。
虽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其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处于振奋状态。在这里,简洁、明了便成为选择导入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9、新旧知识宜类比。
有些课程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类似时,就可以运用了类比的导入方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推陈出新,自然过渡。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更新,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导入。在温故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课堂教学有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10、突出重点宜设疑。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造成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之形成一股学习动力。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臵疑点?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啊。
中学生多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他们创设一些疑问,制造一点矛盾,设臵一些悬念,引起他们的思考,使之产生迫切想学习的愿望,诱导他们由疑到思,有思到知。
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怎么找?它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什么问题?。。。这样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导入,有意识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有时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新课的导入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能够恰到好处的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苦学”步入到“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当然,导入的各种方法均有利有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度适宜、导语精炼、练有层次、精心设疑、贵乎启发、激发兴趣、科学多变、灵活选择。可以这么说,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力,是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九篇】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任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等等。
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启发式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底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十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交流与合作便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每四个摆成一排,接着又摆成三排,再用同样的方法摆两层,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多少?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完成下面表格。
图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1)。
(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