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科学论文怎么写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6486

【导言】此例“科学论文怎么写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文撰写【第一篇】

论文的摘要是在论文的正文之前撰写的,是对论文的内容大概讲解,论文的摘要撰写该怎么写呢?其实论文摘要是根据论文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先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文摘要写作的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论文怎么写【第二篇】

我是1961年参加全国高考的,当时的文科考5门(政治、外语、历史、作文、文言文标点翻译,不考数学),每门100分。语文得分(100+100),为总得分的40%。语文所考的两卷,一是作文,主观题;二是文言文标点翻译(仅短短的两小段),客观题。俱往矣。这种考法比较科学,有利于文科人才选拔,但于今已成天方夜谭!

我翻出这些陈年芝麻,是为了切入话题:所谓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和客观题,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语文考试就已经“主观”、“客观”并重,秋色平分,相辅相成。只是后来“应试”的压力越来越大,语文考题也因之发生了种种变异,“主”、“客”双方的面目亦非“旧时之燕”了。

语文,即语言文学。语言(含文字),带有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往往一是一、二是二,不得模糊,相当“客观”。文学,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多为情感和思想的结晶,所以“主观”色彩浓重,显得十分灵动。还有与两者相关的“语言发展史知识”和“文学发展史知识”,一般说来,也有很强的“客观”性,不得随意打扮。

由是观之,语文考查注定了要“主”、“客”兼顾,比翼双飞。

科举时代,主要考“作文”,偏重于对士子才情和学识的考查,并透过“主观”检视“客观”,从1篇文章中鉴定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力和文史知识底蕴。新中国的最初十余年,语文考试基本上是“主”、“客”相当,如前面提及的我参加的高考,作文(主观题)100分,文言文标点翻译(客观题)100分。这十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应试压力。1961年之前的高考录取率在95%以上(1955年全国高中毕业生5万人,大学招生10万人),故不存在当今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高考命题也相当亲和,活题目多,死题目少。

到了1980年之后,高考形势日趋严峻,千千万万学子挤上了独木桥。于是,要求公正阅卷、杜绝主观随意判分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考试首当其冲,因为它的“主观”色彩极浓。形势造英才,中国涌现出一些高考语文命题的“智者”,他们“拿”来了西方的“标准化试题”秘方,发明了中国特色的“语文知识”命题模式,并“惠”及高考作文命题。此种发明创造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引发了种种思考,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议论的这个话题。

这种“标准化”了的语文试题,是啥模样呢?先看“客观”性较强的“语文知识”命题。

为了便于机器阅卷,考生必须用铅笔涂写表格上的许多小框框;为了让考生从“A、B、C、D”几条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命题者煞费苦心地编造出“错误答案”和“准错误答案”,以此来迷惑考生的视觉和思考;为了在现代文阅读中列出“得分点”,命题者往往无病呻吟地弄出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了把考生的思路引向种种支离破碎的局部,命题者总爱在考卷上标出许多记号,大“1”、“2”、“3”,小“①”、“②”、“③”,曲线~~~~,直线――,着重号,等等。面对这种有如自然科学考查的“客观”试题,我常常满腔烦闷:这哪里是在考语文?这是在折磨人,这是在弯弯绕,这是在搞“脑筋急转弯”!我试着做过几回“选择题”,几乎全做错了。试问:高度紧张的考生能够真正考出实力和水平来吗?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那种背离“素质教育”的语文“题海大战”,全是由这种“标准化”的“客观”试题逼出来的。

“语文知识”,一般来说是“客观”的,在高考试卷中占50%左右的分量,确有必要。但是,这种“客观”题一旦“标准化”、“琐碎化”、“绕人化”,就顿时被“异化”了,走向了反面,既不能真正考查高中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不能启发和促进中学语文知识的日常教学。

且以某地某卷为例。

①该卷“语文知识”命题的卷面文字,很长很长,考生根本来不及阅读,来不及思考,只好胡乱“押宝”,胡乱“抢答”,而且,挤去了写“作文”的时间!这一年,此地不少考生只剩下十几分钟写作文,走出考场嚎啕大哭!有一位女生实在来不及了,极其痛苦地写道:“妈妈,女儿来不及了,我要死了……”阅卷者看了都很伤心,有些女老师竟下泪了。请问,有关方面呼吁了好多年,为什么连这一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原因是“语知”命题者只顾显示自己的“标准化”水平,不顾考生的痛苦。众所周知,语文高考不是考“识字”、“认字”的多少和速度,不是“扫盲考试”,不是认字比赛!任何考试,如果不给考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就是逼人“押宝”、荒唐“抢答”,哪有“客观”可言?笔者当年高考,100分的作文试卷上就13个字:“一个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00分的文言文标点翻译试卷上,也只有三四百字,几分钟就可读完,留有极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

②此卷“客观”题中,继续保留“病句考查”,这是毫无必要的。因为,“作文”中已经很鲜活地考查“病句”了。命题人挖空心思自己设计“病句”,不但是“折磨”自己,而且是捉弄考生。

③此卷“客观”题中,不再考“自然科学论文”阅读,却搬出了“社会科学论文”来考。面对它列出的1篇谈“汉学”的论文,本人用十几分钟时间,看了三遍,才从晕天黑地中看清了它在说什么,试想,考生能在几分钟内看明白吗?有朋友说,你年纪大了,没有经历考生那种“训练”,当然考不过考生。那么请问,这种“客观”题引发了怎样的“训练”呢?无非是“瞎猫・快跑・逮老鼠”式的“训练”!还有朋友提示我:“考这种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题),考生应当先看所提的问题,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答案;目前善于考试的中学,都是这么倒过来训练的。”呜呼,我说不出话来:原来所谓客观性的“阅读题”,根本不是考“阅读”,而是考“抢猜答案”!再看这道“国学”题的几个小题,都是ABCD选一个,为了命题省事,全部找“不合文意”的一项,这真是正路不走走斜路,没话找话说,没话找话考。再仔细看看,这些小题绕来绕去到底考什么?说白了,就是考那篇“国学”论文里说过哪些“话”。这,有何必要大张旗鼓地考?这,能显示考生什么水平?你只要给足考生时间,不管它写得多么晦涩,多么绕人,高三学生总会看出它在说什么。如今,用那么多宝贵时间来考此种低级的东西,名曰“客观”,实为耗人生命!如果把这种云天雾地的“客观”题去掉,高考学生的头脑就会清醒许多,真实水平就有可能充分地展示。

④文言文阅读题,根本没有必要挖空心思设计如今这种式样的题目。只要如笔者当年考的那样,选一两段文言文印在考卷上,让学生标点、翻译即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期都是这么考的,大学里收的学生并没有出现多少“弱智”吧?这一年,该卷文言文所选“材料”,人物那么多,人物关系那么复杂,文字也很长,有这个必要吗?中国古代文章浩如烟海,咱们随便找一段来,叫命题专家立马考试,也不见得都能答对。我有一位老师,堪称“国学大师”,古代典籍几乎都装在他的头脑里,然而,有时我们指导学生在中学实习,问他一两个中学语文里的古文问题,他往往都说“我明天回答你”。这可能是大学者的谦虚谨慎,但也说明文言文考试是不简单的。所以,我们不要再为难高三学生了,不要再远离“课本”漫无边际地“迁移”了,而且,选文应当向《史记》、明清笔记那样的“难度”靠拢。

⑤如今多了“古代诗词鉴赏”的考题,诗无达诂,鉴赏者见仁见智,这本来是“主观”性考题,但该卷却竭力将它“客观”化。命题诸君,你能“标准”得起来吗?且看所列“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联,“标准答案”规定要答出“三情”:诗人表达了“惜别之情”、“关切之情”和“郁闷之情”。这简直太“机械化”了。如果这样写诗作词、读诗品词,好诗好词就没了。其实,这一联所展示的,只是一种“朦胧”,朦胧之景带出了无数朦胧之情,一切皆由读者去意会。若由笔者来“意会”,很可能在某一时刻理解为慨叹诗人自己的遭遇,而不是三个“之情”:朋友啊,在这离别之际,我想到自己的生命之路,就如同“浮天水送无穷树”,一片汪洋,漂泊不定;而前程,恰如“带雨云埋一半山”,一片苍茫,不知所之!也可能,第二天一觉醒来,我的心情好一些了,又“意会”出其他什么,变成了勇对这种苍茫、这种漂泊,新式标点就要用感叹号了。这不是有意“抬杠”,诗的欣赏确实如此。那么,怎么办?印上一首诗或词,请考生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便了,不要写得太长,写一段三四百字的欣赏文字即可。此乃还“主观”为“主观”。譬如,有一年全国“保送题”考:“千里莺啼绿映红……多少楼台烟雨中”,历代诗论家有人赞美之,有人批评之(均列出有关的评语),你怎么看,请写一短文。这道题,就十分精彩,有助于把诗词鉴赏教活、学活。有人会说了:这么活的题,那你们如何评卷呀?请不要紧张,你把那些标榜“客观”的“语用题”、“社科论文题”大大压缩,或者干脆取消,考生就有时间来品味,来显示才华了;阅卷人也就有时间来审读,来评判了。现在的逻辑很好笑:命题人打着“客观化”、“标准化”的旗号,搞了那么多僵化的、考不出真实水平的“伪题”,却倒过头来说“如果出了活题目,主观性太强,就没有阅卷时间了”!这不是“我说是非即是非”吗?

⑥再看一道大题:“现代文阅读”题,分值很高,该卷为22分。窃以为,经过多年的折腾,这道题亦沦为不讲“文学”、不讲“鉴赏”、机械切割、弯弯绕绕的“伪题”。这一年,该卷选了散文《麦天》,有道小题问:“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分明是无效考题,每个高三学生,只要给他充裕的时间,慢慢地读,均能“客观”地回答出来。这么考,是典型的“没话找话说”。另一道小题说:“‘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芒,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标准答案”要求考生回答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这还要问吗?谁读了都知道,“看”到了收割机,“听”到了突突突,“嗅”到了麦秸香。小学生写麦收都会这么写!倒是“标准答案”最后说的“表达富于韵味”有点意思,应当盯住这“韵味”二字来命题,可以这么设问:“这篇散文,含有什么样的‘韵味’?”从而让学生去品味,去想象。可是,命题者只关心“客观”结论,不理会“主观”色彩,只要考生干巴巴地回答“韵味”二字即可。看来,现代文阅读的“客观”化,从根本上忽视了阅读欣赏,丢了“魂”。前面说了,真正好的考法,是把最贴近当代生活的好文章、美文章印出来,让学生自选角度,感受文章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韵味,写出一则三四百字的有情感、有文采的短文。如此经营,阅读水平就考出来了,中学现代文教学就有可能摆脱“肢解美”、“扭曲美”的窘境,进而从整体上、神韵上把握佳作的生命。作为阅卷老师,只要考卷简洁、题量适当,也会有能力、有时间评阅这种答案,杞人们不必忧天。

下面谈高考作文题。

作文,绝对是“主观”的产物。作文判分,确实是见仁见智,你打满分、我判及格的现象难免发生。本人在2007年就在江苏阅卷点上“捞”出了1篇“父子割麦”的作文,把它从36分提到53分,在全国引起反响。

作文的得分很高,江苏是70分,占各科总分的15%。如此举足轻重的考题,理所当然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给每1篇作文判分?

感谢“网上阅卷”。它确保了每篇作文有3人甚至多达5人“背靠背”地判分,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江苏省这几年的阅卷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命题者也在殚思竭虑,千方百计地要“拯救”危机四伏的作文阅卷。回顾过去30年,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在围剿“主观”方面确实颇有业绩,请看:

先是考“读后感”,如“读《画蛋》有感”。这种考法,考生无法宿构,拿背好的佳作来套。阅卷者也有“客观”母本作为依据,因为每篇作文都必须紧扣所读材料来写。问题来了,既然是“感”,就得发“议论”,写“议论文”。于是全中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学习大发议论,记叙文被抛到九霄云外。

聪明的命题者对症下药,与时俱进。不久便发明了“一大一小”的考法,即1篇给“材料”发议论的“大作文”,加1篇“单项描写记叙”的“小作文”。谢天谢地,记叙文有了立锥之地。中国高考作文就这样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地“瘸”了许多年。宁可跛足赶路,也决不肯放开脚考“记叙文”(《习惯》和《尝试》是偶现的昙花),因为不敢造次,一怕考生“套作”,二怕阅卷者面对生活万象眼发花、犯主观。其实,记叙文是一切作文的基础,记叙文写好了议论文才能写得好。这种理念催生了又一发明,即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的“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格局是:先给一个“材料”,用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再给“提示语”,进一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最后给“话题”,让你在这个范围内“跳舞”。这种命题,对“主观”的限制更多了,但“文体不限”,“记叙文”与“议论文”终于平起平坐了。此乃一大进步。这一考,又是许多年。由于限制太多,越考越僵,人人犯嫌,于是江苏省于2006年下决心迈出了一大步:考“命题作文”!在全国,很快有多省响应。

绕了一大圈,高考作文又回到了笔者当年应试的“模式”:面对一道单纯的文题写作,如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过“雨后”、“说不怕鬼”等等。地道的“命题作文”的指令,应当只是一个“文题”,再加几点“要求”(文体、字数、书写等)。此年的江苏命题者,一开始真打算这么办,试卷上就印一道文题:“人与路”,不做任何“提示”。但“上面”的指示来了:不行!必须加“提示语”!于是就出现了如今风行的加“提示语”的“命题作文”。

这条“上命”,看起来仅是一种具体规定,其实,它代表了一种因袭的、难改的、大象屁股推不动的命题导向,即:要坚决制约高考作文的“主观因素”,把“主观题”纳入“客观”的轨道,老老实实地接受“标准化”条例的规范。

本人是主张彻底改革的,鼓吹还“主观试题”以“主观”,认为“命题作文”绝对不能外加“提示语”。理由何在?

第一,“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必然引诱成千上万的考生跟着它的核心语句跑,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扑向一种思路、一种素材、一种观点、一种写法,形成高考作文“大撞车”!且看刚刚提及的江苏考题“人与路”,命题者挡不住“上命”,最终加了一段“提示语”,语曰:“有人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人说:其实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有人说:……”近50万考生在高度紧张、疲惫、心理防线松懈的情境下,一下子把定向注意力投向了最熟悉的第一个“有人说”(鲁迅《故乡》中的名言),于是多达20余万人英雄所见略同,一齐解说鲁迅这句话,考卷上不断重复“走啊走,踏啊踏,一条新路被踩出来了”!我推想,如果不加“提示语”,这年江苏考生中最多只有3万人写鲁迅这句话,大部分考生的思路会比较充分地放飞,各逞其能,各呈异彩。所以,我后来总是奉劝本校的应考子弟:“你们能不能不看‘提示语’,只看文题?”孩子们苦笑道:“何爷爷,咱们不敢啊……”

第二,“提示语”不论长短,都会呈现一定的文字表达韵味,或曰“文体”气息。这种“气味”,也会诱导考生扑向同一种文章式样或风格,从而扼杀考生的个性化选择。此种趋向,早在“话题作文”中显露了端倪。譬如,2004年江苏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材料”和“提示语”均写得很美,很灵,很抒情,结果这一年有大批作文写成“散文诗”模样。许多考生由于不长此道,通篇空泛抒情、华而不实,我们称之为“空对空导弹”。

总之,近3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始终被“标准化”条规牵着鼻子走,或轻或重地遭受扭曲。我真的十分怀想1962年的全国考题,二选一:“雨后”和“说不怕鬼”,眉目清秀,干干净净,记叙和议论兼顾,共性偕个性张扬,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挥发,优秀作文可以在天然生态中萌动抽芽。那一年,我上大二,秋季一开学,写作课老师就印发了1篇几乎满分的作文――《说不怕鬼》,颇具鲁迅杂文之风,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妙语如珠。该生以政治100分、外语100分、数学100分、理化100分、作文95分的辉煌成绩被北大录取,创江苏高考之最。后来又得知,该生出自苏南农村一所最普通的中学,享受着顺乎天然、粗朴纯净、主客和谐、不拘“标准”的逍遥万里的教学,所以他养成了、显示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无师自通”的综合素质。扯远了,说回来:

咱们在讨论语文考试之“主观题”和“客观题”时,能不能空灵一点,静心默诵一下陶渊明的佳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大学论文怎么写【第三篇】

(1)论文摘要。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不要简单浓缩全文,更不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摘要是论文的“窗口”,一定要认真对待,字斟句酌。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外文摘要现在大都搞得比较马虎,这里有外文水平的问题,但主要是不认真。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欲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一般在一千字左右。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xxx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也是个通病。要注意的是,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参考文献目录也是判断一个学生论文质量的“窗口”。

(6)后记。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即使是有写作经验的学生,往往也要精心修改, 数易其稿,才能写出1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论文一定要由导师审定后方可打印。写作时要注意不能前松后紧,草率收兵。1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三“感”,即理论感、现实感、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就是说,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4.关于答辩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研究生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撰写学位论文要严肃认真。这里,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学贵有恒。恒即恒心,是持志的一种表现。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途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记住孔子的一段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就是说,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我们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 第二、学贵专一。所谓“专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一是指治学必须注意专精。董仲舒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成。”就是说,求学做事和须注意力集中。我们搞科学研究也应当这样。 第三、学贵于勤。就是说,学习态度要端正,要勤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记住韩愈的《进学解》中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宝贵的。 总而言之,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优良的学风,就一定能够撰写出质量上乘的学位论文。

大学论文怎么写【第四篇】

论文到此意味着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生涯的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值得我眷恋。我很荣幸自我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能够体验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打开电脑,翻开一张张照片,忍不住会时常傻笑,感激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它用神奇的魔力将我即将逝去的三年时光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上,让我能够细细回味,尽情欣赏。

漫步在__大学的学校里,脚踩着初春即将融化的积雪,看着匆匆行走的_大学生,我为自我也能够成为一名吉大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感激__大学,感激__学院,你们厚重的大学文化让我受益匪浅,“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激励我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敢于创新。忘不了图书馆安静浓厚的学习氛围;看不够音乐厅里精彩热闹的学校晚会;玩不够深冬小西湖上厚厚的白雪。感激命运让我来到了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学校里。

感激各位教师的谆谆教导,是你们让我对___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是你们为我展现了_学教师不一样的风采。在那里,请允许我异常感激我的导师___教师!三年的时间里,是您让我迷茫时有人倾诉,让我开心时有人分享,让我想家时能够尝到家的味道;是您不辞辛劳地为我仔细地修改论文,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真心地感激你们!这些令我终生难忘的、可爱的、可亲的、可敬的教师们!

每次回到宿舍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个不到20平米的宿舍里承载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很难想象这个不大的宿舍竟能装下这么多的欢乐。感激你们!我的同窗们,是你们把温暖塞进了这个寝室,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

真心地感激你们!我敬爱的师长、亲爱的同窗们,因为有了你们,我三年的时光没有遗憾,因为你们我会鼓起勇气,大步前行,去迎接未来精彩的世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46486